呂 娜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老年醫學中心,內蒙古 呼和浩特,010017)
隨著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的提升,我國人口平均壽命也明顯增加,年齡超過65歲的老年人已經達到6億,未來還會持續增長。老年患者身體各項器官衰老,自身的免疫力較差,很容易出現不同類型的疾病。因老年患者和其他患者相比更容易出現意外,所以應當及時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根據研究可知,對患者的風險因素進行評估,例如醫院環境管理、患者自身因素、護理人員因素等,并分析出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制訂風險預防方案,可防止對患者造成二次損傷,使其能夠盡快恢復健康。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選取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老年病患者62例,評估在老年病護理中采用風險護理與細節管理的效果,現將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選取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老年病患者62例,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1例。觀察組中,男20例,女性11例;年齡70~92歲,平均年齡(75.36±3.33)歲;智力障礙10例,大小便失禁12例,其他9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10例;年齡71~93歲,平均年齡(75.40±3.45)歲;智力障礙12例,大小便失禁11例,其他8例。兩組患者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
納入標準:均為心血管疾病、腦血管后遺、生活無法自理或者有著半自理生活能力等患者。
排除標準:①精神障礙者;②合并其他嚴重的臟器性疾病者;③臨床資料不齊全者。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管理。(1)健康教育管理。按照醫囑開展治療,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讓患者和家屬知曉如何控制疾病,即使是老年患者也能夠對疾病有清晰的認知,例如糖尿病患者,告知正確的血糖控制方式、在治療中需要注意的事項等。(2)病房安全管理。老年患者腿腳不靈活,反應遲鈍,在上下樓、進門以及拐彎時,很容易碰到障礙物,導致跌倒,病房內物品的擺放應當更為簡單和整齊,留出一定空間;在日常清潔中,倘若地面有水,患者很容易滑倒,護士需要確定每一位住院患者的拖鞋是否有防滑效果,在清潔病房區域的地面時,做好警惕標志,在做衛生時候,先用濕拖把擦一次,再用干拖把擦一次,衛生間的地面保持干燥。(3)潛在風險管理。患者的病床,需要增加護欄,床的寬度要比普通病床更寬一些,避免出現墜床;注意患者情緒的變化,中午和夜晚都要增加病房的巡查,避免出現患者猝死的情況。(4)飲食管理。避免患者出現噎食的情況,應用飲食“四宜”,即在用餐的過程中食物軟,進食慢,禁止或少飲酒,保持心態平衡,避免出現氣管異物等情況。(5)家屬和護理管理。患者的生活護理需要護士、家屬或者專業護工一同完成,護工在上崗前都經過短暫的培訓,但是每個科室的護理管理有所側重,且個別患者不使用護工,由家屬進行照顧,因此,護理人員可以對家屬在患者生活護理的細節上進行指導和規范管理。
觀察組應用風險護理與細節管理。(1)先成立一支風險護理與細節管理小組,護士長做好小組的成員挑選,并且由醫生護士主干制訂設計方案、執行和監督,做好成員的培訓工作,合格后方可上崗。(2)制訂好護理安全培訓管理,護理人員需要在護理過程中保持較高的警惕,護理人員要知曉法律、了解與患者的溝通技巧等,做好分級管理,根據崗位的不同、經驗的不同、技術的不同,制訂相應的培訓管理,提高醫護人員對風險管理的積極性。(3)風險護理方式。①老年患者反應較慢,單獨使用一間病房不能及時呼救,當患者住院之后,護士應當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做好預見性的護理評定,例如針對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患者,不安排單獨病房,安排病房時盡可能的靠近護士站。②臥床和老年癡呆的患者,長時間的臥床,會因為大小便沒有清理干凈而出現皮膚濕疹和潰爛等情況,所以護理人員需要做好大小便的護理,確保會陰部的清潔和干燥;對于臥床的男性患者可以利用塑料袋制作成尿袋、使用一次性尿布以及尿墊,避免大便污染床單;針對植物人,在冬天使用熱水袋時要避免燙傷患者皮膚,熱水的溫度保持在45 ℃左右,一定要用毛巾將熱水袋包裹,每間隔30 min檢查一次,并及時更換放置熱水袋的位置,在晚上盡可能不使用熱水袋。(4)細節管理方式。①為了體現出人性化,可以在入院時先做好安全教育,并且張貼告示,不可統一看待患者的病情,不強調過分整齊,適當放松對病房的管理,例如可以增加擺放或者在白天放松對陪護人員的限制等。②因老年患者記憶力較差,護士在給藥后,應當反復交代,告知患者注意事項及安全用藥的方法,例如在服用咳、化痰的藥物,要少喝水;服用硝酸甘油片時需要放置在舌下含化等。提前告知患者有可能出現的藥物不良反應,避免患者恐慌;老年患者心肺功能較差,靜脈滴注的時候要速度放緩,且為了避免老年患者自動調整速度,增加或減少口服藥物的劑量,可以在治療的期間多次進行巡查,及時阻止以上行為。③因老年患者情緒不穩定,應當多和患者交流,告知患者避免情緒過度波動,不可過悲或過喜,避免對血壓造成影響。④護理質量管理,在護理的過程中應當以患者為本、高質量的護理作為準則,護理人員要關心和信任每一位患者,患者也應當信任護理人員,這樣才能夠調動護理人員的積極性。護理人員要熟知《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掌握專科護理緊急事故處理的方案,醫院也應當重視對護理人員的培訓,鼓勵護理人員參與培訓,可以采用學分制對護理人員進行管理。科室可以成立護理質量管理小組,組長由經驗豐富的護士長擔任,建立護理問題登記本,每周、每月在護士會上宣讀護理質量檢查結果,并展開分析,通報批評或鼓勵,也可將其作為年度績效考核標準。
①分析兩組患者護理質量,采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自制的的護理質量表對病房管理質量、護理安全質量、護理操作技術進行評分,滿分100分,Cronbach's α系數0.91,得分越高,證明護理的質量越好。
②兩組患者滿意率評定標準,采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自制的護理滿意調查表進行評分,滿分100分,以很滿意、尚可、不滿意進行評分,≥84分為很滿意;65~83分為尚可;≤64分為不滿意。總滿意率=(很滿意+尚可)例數/總例數×100%。
③分析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率,觀察患者有無出現摔倒、燙傷、壓瘡等情況,總不良事件率=(摔倒+燙傷+壓瘡)例數/總例數×100%。

觀察組病房管理質量、護理安全質量、護理操作技術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觀察組總不良事件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老年醫學中心收治的患者多數為高齡患者,且自身存有多種疾病,病情比較復雜,很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安全隱患及風險高于普通科室,如跌倒等,除了進行疾病的治療,還需正確的識別老年病護理中潛在的風險,將風險降到最低,避免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過往會采用常規護理管理,只是側重于病房環境管理、健康教育管理等,無法提前識別存在的護理隱患并進行細化,護理管理有效率較低,同時患者及家屬滿意率也較低。隨著對護理管理模式的深入探索,發現采用風險護理與細節管理效果顯著。風險護理即護理人員能夠提前依據患者的病情,發現潛在的護理風險,并制訂針對性的預防方案;進行風險護理后,醫護人員對于風險的防范能力也明顯地提高,主動和患者交流,積極參與科室的管理,讓潛在的風險能夠順利化解,提升抗風險能力。細節管理即圍繞以患者為中心進行管理,將整個管理流程拆分成多個細節,并且細節化,對每一個細節化后的護理進行質量管理控制,并且最終完成所有細節,在細化中不斷完善護理管理。將風險護理與細節管理聯合應用,可以從風險護理入手,加強對每個潛在風險的細節化管理,確保各個環節正常進行,避免出現醫療事故。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房管理質量、護理安全質量、護理操作技術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了采用風險護理與細節管理,規范了管理質量;依據患者的病情,進行個體化干預,同時也強化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組員之間進行討論,分析過往的事故病例,以及造成事故的原因,從中找尋護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不正確的護理操作,及時進行糾正,確保護理質量的提升。觀察組護理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了采用風險護理與細節管理,在進行風險防范的同時,也能夠提升患者主觀能動性,主動參與到提高抵抗力的活動中,情緒能夠保持穩定,護理人員能夠深入到病房內,及時了解患者的需求,發現患者各種變化,護患的關系也能夠達到和諧,減少投訴事件,對于醫院也能夠更加信任。觀察組總不良事件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了風險護理與細節管理可以確保安全護理,強化了護理各個環節的安全防范,規范了護理人員的行為,提前預防可能存在的不良事件,消除或減少護理隱患,有助于改善患者病情。
綜上所述,老年病護理中實施風險護理與細節管理,可減少不良事件發生,提高護理質量和滿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