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霞
(臨沭縣人民醫院內科,山東 臨沂,276700)
慢性心力衰竭是諸多心臟疾病的終末階段,心力衰竭的發生,會導致患者心臟負荷過重,減少心排血量,減弱心肌收縮力,疾病進一步加重,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甚至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多數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規治療期間會受諸多意外因素的影響而出現較差的預后,因此對此類疾病患者實施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至關重要。綜合護理干預是一種臨床優質護理模式,以患者實際病情為基準,全面分析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實施具體的干預措施,可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提高護理質量的同時提升治療效果。為研討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和價值,本研究選取2019年5月~2020年10月臨沭縣人民醫院收治的2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5月~2020年10月臨沭縣人民醫院收治的2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100例。其中對照組中,男50例,女50例;年齡54~83歲,平均年齡(68.33±2.33)歲。觀察組中,男51例,女49例;年齡55~83歲,平均年齡(68.47±2.1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臨沭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開展。所有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符合臨床慢性心力衰竭臨床診斷標準;②臨床資料完整;③血壓、血流較為穩定;④耐受性較好;⑤無精神障礙;⑥無認知障礙。
排除標準:①合并惡性腫瘤者;②精神障礙者;③溝通障礙者;④伴有急慢性感染者;⑤臨床資料不全者;⑥其他組織、器官存在嚴重病變者;⑦血液系統疾病者。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詳細并充分地掌握患者的一般信息,開展疾病宣教,包括慢性心力衰竭病因、護理注意事項等內容,告知患者務必積極配合醫生展開各項治療。
觀察組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干預。①疾病宣教:安排護理人員對慢性心力衰竭相關知識做詳細講解,宣教工作開展過程中,可通過多樣化宣教方式進行,將疾病病理知識、預防措施作為宣教重點,通過宣教工作的實施,確保患者充分認識疾病,消除內心不良情緒,促使患者積極配合臨床后續治療工作。定期舉辦集中講座,普及慢性心力衰竭發病機制以及治療方式,加深患者對慢性心力衰竭的認識。②環境干預:嚴密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調節室內溫度(25 ℃)及濕度(45%~55%),做好保暖工作,為患者營造良好的病房環境。③飲食干預:嚴格以患者日常飲食習慣為依據,叮囑其在住院期間飲食保持清淡、營養均衡,多食易消化食物。④吸氧干預:借助靜息濕化裝置有效減少噪音,治療中根據患者病情給予吸氧護理,鼓勵患者每日多飲水,提高舒適度。⑤輸液干預:輸液前全面評估患者情況,仔細詢問患者藥物過敏史、家族過敏史,期間定期探訪并做好監測工作,避免患者在輸液中出現不適情況。⑥疼痛護理:疼痛會直接影響患者的飲食和休息,疼痛較嚴重者甚至會出現應激反應,引導患者保持舒適體位,可有效緩解疼痛。告知患者減少呻吟,閉嘴通過鼻子呼吸,避免空氣進入胃腸道。對輕度疼痛患者,可通過音樂療法來轉移其注意力,叮囑其保持舒緩心情來有效降低交感神經興奮程度,繼而提升疼痛閥值。⑦心理疏導:日常護理工作中照顧和關心患者,及時了解其實際需求,密切觀察患者情緒和心理狀態并實施針對性的心理輔導,繼而緩解患者心理壓力。日常加強陪護,緩解患者負性情緒并提高其安全感。引導患者正確面對治療期間出現的并發癥,充分調動家屬力量,幫助患者調整內心情緒。⑧延續護理:抽調科室1名醫師(群主)、3名護士(管理員)成立微信群,安排護士長擔任延續小組組長,重點圍繞延續性護理措施對組員展開系統培訓,嚴格以患者病情發展情況為基準制訂延續護理方案。微信群內可以定期對宣教內容進行更新,開展集體討論會,2次/月,安排專人講解并回答患者的疑問,答疑解惑的同時還需充分保證患者的隱私。告知家屬,居家修養期間需做好室內衛生,定時開窗通風,為患者營造干凈、舒適的居家環境。以患者身體恢復情況為準,制訂睡眠干預計劃,保證患者的良好睡眠。控制好電話隨訪頻率,1次/月,告知家屬加強監護,督促患者按時服藥。告知患者注意營養攝入,日常生活中合理運動。重點強調遵醫囑按時且合理用藥的重要性,叮囑患者切勿私自停藥、漏服。
治療依從性:借助臨沭縣人民醫院自制量表展開評價,總分100分,非常依從為 >90分;基本依從為70~90分;不依從為 <70分。總依從性=(非常依從+基本依從)例數/總例數×100%。
護理前后心功能:主要觀察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室舒張末期容積指數(LVEDVI)以及左室收縮末期容積指數(LVESVI),以上各指標借助彩色多普勒超聲心動儀(生產企業:飛利浦醫療有限公司,型號:EPIQ5)展開檢測。
護理前后心理狀態:心理狀態主要對比焦慮、抑郁情緒改善情況。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價焦慮狀態,分界值50分,輕度焦慮50~60分,中重度焦慮 >60分。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抑郁狀態,分界值53分,輕度抑郁53~60分,中重度抑郁 >60分。
生活質量:生活質量借助SF-36問卷評價(分值為0~100分),主要觀察軀體功能、活力、心理衛生、軀體角色、社會功能、肌體疼痛、情緒角色、總體健康8維度,各維度分值100分,評分高表示生活質量高。

觀察組治療總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護理前,兩組患者心功能各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心功能各指標均有所改善,且觀察組改善幅度更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護理前,兩組患者心理狀態各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心理狀態各指標數值均有所改善,且觀察組改善幅度更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護理后,觀察組生活質量各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現階段臨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年齡普遍較大,在自身合并疾病等多因素的影響下,該病發病率呈整體上升趨勢,且年齡和發病率之間呈正比關系。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發現多數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合并心動過速、心房纖顫等癥狀,增加心肌耗氧量、影響心臟射血功能;部分病情較嚴重的患者,甚至會危及生命安全。隨訪工作發現,多數患者遵醫囑服藥依從性不高,所以疾病控制效果較差。可見,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藥物治療期間需輔以相關護理措施。
慢性心力衰竭是臨床常見且典型的慢性、終身性疾病,基本沒有治愈的可能,現階段臨床治療該病,也只能借助藥物來有效控制病情,延緩疾病進展的同時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風險。常規護理模式的干預措施較為片面,僅為患者營造治療環境,并沒有具體的針對性措施,所以部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從內心深處排斥常規模式;還有部分患者,在多因素的影響下,自身的治療依從性出現明顯下降。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高達97.00%,高于對照組患者的87.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接受相關治療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開展綜合護理干預措施,不僅可規范科室護理流程,還可強化護理人員自身操作技能,從而提升患者治療依從性并改善預后。
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心功能和心理狀態,護理后,兩組患者心功能各指標和心理狀態評分均有所改善,且觀察組改善幅度更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為在綜合護理干預模式下,要求護理人員保持高度責任感和同情心及積極、真誠的態度,關心和體貼患者,通過熱心話語、和藹言行來與患者溝通,與其構建和諧、良好的護患氛圍,消除患者內心的負性情緒;針對患者的心理實際狀態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可確保干預措施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促使患者身心康復。
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護理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各指標評分均有升高,且觀察組升高幅度更為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了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開展護理干預模式的價值。分析原因為綜合護理以常規護理為基礎,護理措施的實施充分保留了基礎性護理措施,同時進一步擴大了護理范圍,提高治療效果的同時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綜合護理干預模式是一種優質護理模式,護理措施的開展嚴格圍繞“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確保護理措施順利開展并讓患者享受到全面、規范且優質的護理措施,體現了護理干預模式的整體性、規范性以及有效性。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開展護理干預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