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超
(赤峰市醫院放射科,內蒙古 赤峰,024000)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早期起病極為隱匿,并且臨床癥狀輕微,因而常被忽視,導致多數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察覺出明顯臨床癥狀而就診時疾病已發展至晚期,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預后。絕大多數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早期首先侵犯的關節是骶髂關節。骶髂關節病變需積極診斷、治療,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然而早期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臨床癥狀及血液檢查等指標都不具有特征性,因此臨床主要是通過影像學檢查判斷疾病發展情況及分級。X線檢查相對于其他2種檢查方式,應用于臨床診斷的時間長、范圍廣泛、操作簡單且價格低廉,但其成像分辨率較低且圖像重疊極易造成關鍵信息丟失,進而導致誤診、漏診等情況的出現。CT檢查成像相對于X線檢查分辨率更高、圖片更加清晰,更容易顯示出關節間隙等微小結構的病變,在對早期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診斷中更有優勢。MRI檢查能夠更加有效地顯像出軟骨下骨損傷及骶髂關節炎性損傷等情況,臨床診斷時可由此獲得更多更為準確的診斷信息。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2020年6月~2021年2月赤峰市醫院收治的92例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患者的術后檢查結果,分析X線、CT聯合MRI影像學檢查在早期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關節病變的診斷價值。
回顧性分析2020年6月~2021年2月赤峰市醫院收治的92例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患者的術后檢查結果。其中男性70例,女性22例;年齡20~56歲,平均年齡(40.50±6.70)歲;體質量45~80 kg,平均體質量(59.60±7.80)kg。患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髖關節、腰骶疼痛。均于手術治療前進行X線以及CT、MRI聯合影像學檢查,根據影像學檢查成像可見,X線平片早期關節邊緣模糊且稍致密,關節間隙加寬,但診斷較困難,容易漏診。骶髂關節CT或MRI檢查敏感性高, 可早期發現輕微關節面骨侵蝕及軟骨下囊性病變等,尤其是對臨床高度疑診而X線表現正?;蚩梢烧?。由此為疾病診斷工作提供參考。患者本人及其家屬充分了解研究相關內容后,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獲得赤峰市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病歷資料完整;②具備配合能力;③年齡>18歲。
排除標準:①有重要器官疾?。虎谟衅渌怪膊?;③有精神、意識障礙以及腫瘤類疾病等。
X線檢查:檢查應用X射線儀(生產企業:飛利浦公司,型號:Essenta DR),設置電壓120 kV、電流160 mA、層厚5 mm、層距5 mm。協助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取仰臥體位,采用飛利浦雙板直接數字化X線成像系統,拍攝骶髂關節正位片,掃描骨盆、腰椎,根據患者情況檢查頸椎、胸椎。
CT檢查:檢查應用CT掃描儀(生產企業:GE公司,型號:Lightspeed),設置參數矩陣 512×512、準直 0.6 mm、層厚0.6 mm、螺距1.0。協助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取仰臥位,以16層螺旋 CT 掃描機連續掃描,原始圖像上傳至 Wizard 工作站后處理,進行多平面觀察,先觀察患者骶髂關節面情況,后觀察骨窗、軟組織窗情況,根據結果判斷患者病情。
MRI檢查:檢查應用MRI掃描儀(生產企業:西門子,型號:1.5 T),協助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取平臥位,自前向后進行斜冠狀位掃描,設置層數、層厚以及矩陣,分別為12層、4 mm、512×512。STIR序列回波時間(TE)為60 ms、TI為120 ms、重復時間(TR)為4 500 ms。SE序列 T1WI的TR為4 300 ms、TE 為 18 ms。SE 序列 T2WI 的 TR4 為 300 ms、TE為120 ms。
所有患者的影像檢查成像圖片均脫離患者臨床及病理信息,分別呈現給兩位有經驗且不知情的影像學診斷醫師。兩位醫師分別獨立完成92例患者的影像學檢查圖像的閱片工作,并記錄閱片診斷情況。對兩位醫師診斷結果進行比較,對于意見不一致的圖像再由兩位醫師共同討論后確定診斷結果再記錄。統計分析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經不同檢查方式后的分級結果以及關節面侵襲、關節間隙改變等影像學表現。
關節評級標準:0級: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各項功能正常;Ⅰ級: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關節有侵蝕、硬化表現;Ⅱ級: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關節侵蝕、硬化,關節間隙并無明顯改變;Ⅲ級: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關節侵蝕、硬化情況明顯,有重度異常表現,關節間隙明顯改變;Ⅳ級:強直性脊柱炎患者關節異常情況更為嚴重,有完全骨性強直情況。分級越高,患者的關節病變情況越發嚴重。檢出率=(Ⅰ級+Ⅱ級+Ⅲ級+Ⅳ級)例數/總例數×100%。
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檢查后觀察指標數據進行軟件包建模導入計算,使用SPSS 19.0。比較不同方式診斷結果及手術證實診斷結果,繪制受試者工作曲線(ROC曲線),評價各種檢查方式對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斷效能,計算ROC曲線下面積(AUC)分析多模態MRI成像診斷的準確性。分級結果、檢出率以[n(%)]的形式進行描述,通過檢驗進行比較分析。檢驗標準采用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92例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患者術后證實結果:Ⅰ級、Ⅱ級、Ⅲ級以及Ⅳ級患者分別為30例、22例、20例、20例。分級結果,CT聯合MRI檢查檢出率明顯高于X線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以術后證實結果為金標準,比較92例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患者的X線以及CT聯合MRI檢查結果,繪制X線以及CT聯合MRI檢查診斷早期強直性脊柱炎分級的ROC圖(見圖1),結果顯示,X線檢查的準確度為84.48%,AUC為0.706;CT聯合MRI檢查方式的準確度為92.28%,AUC為0.948??梢娕cX線檢查方式相比,CT聯合MRI檢查方式對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具有更高的診斷效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92例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患者X線診斷、CT聯合MRI診斷后骨松質硬化、軟骨腫脹、關節間隙改變等影像學表現檢出情況。結果顯示,CT聯合MRI診斷后影像學表現檢出率高于X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強直性脊柱炎是臨床常見慢性關節疾病,主要侵及骶髂關節,波及內臟、其他關節,病情加重甚至有畸形、致殘風險,直接影響患者基本工作、生活,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強直性脊柱炎發病機制不清,目前強直性脊柱炎相關研究表明,該疾病的發生及發展與遺傳、感染、代謝、內分泌、環境及年齡等多種因素相關,及早發現并給予相應干預能夠對患者的病情起到有效的控制,從而減緩疾病的進展速度,改善患者預后。同時強直性脊柱炎發病機制極為復雜,臨床上以骶髂關節和脊柱附著點炎性反應為癥狀的疾病。強直性脊柱炎起病極為隱匿并且臨床癥狀輕微,早期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臨床癥狀及血液檢查等指標不具有特征性,導致臨床診斷難度較大,因此臨床主要是通過影像學檢查判斷疾病發展情況及分級。絕大多數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早期表現為骶髂關節炎。因此,臨床需要增強影像學檢查對骶髂關節炎診斷的敏感性。
X線檢查作為以往臨床上診斷早期強直性脊柱炎最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式,相對于其他兩種檢查方式,具有應用于臨床診斷的時間長、范圍廣泛、操作簡單且價格低廉等優勢。強直性脊柱炎骶髂關節病變檢查要求信息全面,有助于疾病診斷、治療,但是X線檢查成像圖片分辨率較低,組織結構重疊面積大,極容易造成關鍵信息丟失,進而導致誤診、漏診等情況的出現。早期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X線成像圖片主要表現為雙側骶髂關節面模糊,間隙無明顯表現或稍見增寬,表現不明顯,難以診斷,因而對于早期強直性脊柱炎的診斷意義不大。CT檢查能夠顯示患者的骶髂關節面與椎小關節改變情況、骶髂關節間隙情況。CT檢查成像相對于X線檢查分辨率更高、圖片更加清晰,更容易顯示出關節間隙等微小結構中的病變信息,對早期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診斷更有優勢。早期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CT成像圖片主要表現為雙側關節間隙模糊、關節間隙增寬或變窄、可見關節腔積液、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骨皮質邊緣模糊等。可見CT檢查成像對于骶髂關節的微小病變相對于X線檢查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敏感性,能夠有效減少臨床診斷中的誤診率和漏診率。但是,部分早期病變顯示情況并不理想。MRI檢查是當前臨床應用的影像學檢查方式中軟組織分辨率最高的一種檢查方法,并且MRI檢查角度轉換多面、無骨性偽影、軟組織分辨能力強、受檢部位組織檢查更為敏感,有助于早期病變檢查。早期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MRI檢查主要是針對患者骶髂關節進行多個序列掃描,通過對磁共振成像圖像的全面分析,可獲取骶髂關節面急性炎性反應的征象及其結構慢性破壞的征象,清晰地顯示了患者骶髂關節的病變情況。但是,MRI檢查掃描時間長、成本高,部分患者配合度不足。整體比較,對比X 線檢查,CT聯合MRI診斷在清楚反映患者軟骨下骨、關節異常等情況的基礎上掌握更多有效的信息,助于疾病早期診治。相關研究指出,X線、CT聯合MRI均可用于診斷強直性脊柱炎,整體診斷價值比較,MRI聯合CT檢出優勢突出,提高了診斷率,有助于疾病早期診治,促進患者預后。本研究結果顯示:分級方面,CT聯合MRI診斷檢出率明顯高于X線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影像學表現方面,CT聯合MRI診斷后影像學表現檢出率高于X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CT聯合MRI診斷強直性脊柱炎,可提高診斷率,為病情評估、治療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