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菲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東院)皮膚科,陜西 西安,710089]
白癜風是皮膚科常見的一種皮膚疾病,是指皮膚黑素細胞遭到破壞而出現的白斑,可出現在患者身體的各個部位,直接影響患者外貌及日常生活質量。該病發病原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自身免疫系統障礙以及神經化學物質等相關。黑素細胞產生的黑色素是決定人體表皮顏色的重要因素,一旦黑素細胞遭到破壞,其產生的黑色素就會相應減少,最終出現白癜風的臨床表現。患者日常生活中壓力過大、過度勞累、皮膚損傷以及化學物品刺激等都可能誘發白癜風。該病臨床治療方法多樣,但大多數需長期用藥,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不佳,治療效果不理想。隨著近年來醫學技術的發展,光化學療法在臨床治療白癜風中被逐漸應用,并被患者廣泛接受。由于白癜風臨床表現于患者皮膚表面,對患者的身心以及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壓力。所以,在治療期間有效的護理干預必不可少。常規的護理方法形式單一,對患者的心理需求關注不足。隨著臨床護理學的發展,以患者為中心的新型護理模式逐漸被提出并應用。因此,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東院)接受窄譜紫外線光療及8-MOP治療的100例白癜風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愉快因子護理方法在窄譜紫外線光療及8-MOP治療白癜風中應用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東院)接受窄譜紫外線光療及8-MOP治療的100例白癜風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護理方法分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21~48歲,平均年齡(23.25±3.34)歲;病程6個月~5年,平均病程(1.83±0.47)年;皮損位置:面頸部20例、軀干部18例、四肢12例;發病類型:局限性27例,散發性23例。觀察組男25例,女25例;年齡20~50歲,平均年齡(24.18±3.27)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1.74±0.68)年;皮損位置:面頸部21例、軀干部19例、四肢10例;發病類型:局限性26例,散發性2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屬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東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臨床白癜風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8歲;③意識清晰、有溝通能力。
排除標準:①精神疾病者;②病歷資料不全者;③溝通障礙者。
兩組患者均采用窄譜紫外線光療聯合8-MOP治療。窄譜紫外線光療治療:起始劑量為0.05 J/cm,每次根據具體情況遞增10%~20%,單次最高劑量為3.00 J/cm。聯合8-MOP治療:指導患者將8-甲氧補骨脂素(8-MOP)涂抹患處,2 h后對患處進行窄譜紫外線照射,調整波長為310~315 nm,波峰為311 nm。起始劑量為0.20 J/cm,以后每次遞增0.05 J/cm,單次最高照射劑量為1.50 J/cm,2次/周。若患處出現水皰或疼痛性紅斑,需皮損恢復后再進行照射,同時減少10%的照射劑量。若患處出現瘙癢或輕度紅斑,可維持原劑量繼續治療。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①健康宣教。治療前為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以及窄譜紫外線光療的基本原理。消除患者對疾病以及治療方法的疑慮與恐懼。②皮膚護理。治療前后詢問患者皮膚狀態以及眼睛情況,避免出現光敏反應。③飲食指導。指導患者食用易消化、高維生素等蔬果,忌辛辣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愉快因子護理方法。①成立護理小組。成立愉快因子護理小組,對小組成員做愉快因子護理相關培訓,使小組成員熟練掌握護理要點。②采集愉快因子。患者入組后,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患者家庭情況、生活經歷、文化水平、個人喜好等情況,耐心引導患者回想并敘述生活中令其感到身心愉悅的個人經歷并記錄,將患者的愉快因子收集在冊。另外與患者家屬或朋友溝通交流,收集患者生日、紀念日以及與其相關的重要時間節點,能夠使患者感到滿足、放松及愉悅的活動或事物。通過信息收集為患者制訂個性化愉快因子護理方案。③回輸愉快因子。患者接受治療前后,對病情康復情況感到焦慮不安,從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治療進程。此時,護理人員可根據收集的個性化的愉快因子護理方案,對患者早晚進行30 min充分交流,為患者講述使其身心愉悅的具體事件內容,引導患者進行良好的情感表達,并在合適節點對其進行肯定與鼓勵,使患者得到放松、愉悅的情緒感受。通過愉快因子的回輸,使患者得到良性刺激。在交流過程當中,護理人員需保持親和力,營造良好的交流氛圍。同時還可以根據患者喜好為其播放喜愛的音樂,或組織娛樂活動,為患者創造溫馨快樂的氛圍,使其獲得社會參與感,舒展身心。
①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評判標準:顯效為患者白斑全部消失,肌膚顏色恢復正常;有效為患者白斑有所改善,肌膚顏色有所恢復。無效為患者白斑與肌膚顏色無變化。總有效率 =(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②觀察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希望水平。采用Herth希望量表(HHI)評估兩組患者的希望水平,該量表包括12個項目,3個維度。采用4級評分法,總分12~48分,分值越高說明希望水平越高。
③觀察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水平。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估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該量表包括36個項目,8個維度,總分0~100分,分數越高說明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越好。
④觀察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負性情緒變化。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兩組患者焦慮和抑郁情緒,SAS、SDS均包括20個條目,總分0~100分,采用4級評分法,分值越高說明心理狀況越差。
⑤觀察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采用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東院)自擬護理滿意表進行評估,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說明對護理模式越滿意。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0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干預前,兩組患者Herth希望量表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評分均有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干預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各維度評分均有提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干預前,兩組患者SAS評分、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SAS評分、SD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滿意率94.00%,對照組患者護理總滿意率78.00%,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白癜風是一種皮膚科常見的黑色素缺乏的皮膚疾病。有研究顯示,白癜風在全球范圍內患病率為0.1%~2%。在我國的發病率約為0.56%,其中有家族史的患者占總數的9.80%,男女患病比例相當,深膚色患病比例高于淺膚色。該病病程較長,可伴隨終身。雖然對患者無致命傷害,也無明顯不適,但發病部位多位于面部、頸部等皮膚暴露位置,對患者容貌影響較大,從而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目前,臨床治療多采用光療治療,效果明顯。由于患者長期受到外貌影響,心理壓力大。在治療期間,除常規護理以外,還應注重心理方面的護理。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00%,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明,在白癜風的治療當中,采用窄譜紫外線光療聯合8-MOP治療,臨床效果明顯。這是因為,窄波紫外線光療的作用機制為通過光波作用刺激表皮黑色素增多,增加各層黑色素含量,使表皮單位面積皮膚變黑,還可調節機體變態反應與炎癥反應。同時使用8-MOP外涂,經紫外線照射后增加表皮黑色素密度,二者并用,臨床效果明顯。干預后兩組患者SAS評分、SD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明,愉快因子護理方法在窄譜紫外線光療聯合8-MOP治療白癜風的護理當中,可有效緩解患者負性情緒,提高患者希望水平。這是因為白癜風患者長期因外貌而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從而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導致希望水平降低。有研究顯示,積極情緒體驗可有效緩解患者不良情緒,在臨床護理當中,對患者輸入愉快因子,可幫助患者改善情緒狀態。通過與患者溝通交流,收集專屬患者的愉快因子并記錄在冊,在患者的治療過程當中,再通過回輸愉快因子,激發患者內心的愉快情緒,緩解不良情緒,提升希望水平,從而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干預后,兩組患者各維度評分均有提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干預后,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滿意率94.00%,對照組患者護理總滿意率78.00%,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明,愉快因子護理方法在窄譜紫外線光療聯合8-MOP治療白癜風的護理當中,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提升護理滿意度。這是因為愉快因子護理方法是結合心理學、生物學以及社會學的綜合護理方法,可通過采集與回輸愉快因子,使患者獲得認同感、社會參與感以及情感支持,可引導患者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并配合治療,從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窄譜紫外線光療及8-MOP治療白癜風臨床效果明顯,同時采用愉快因子護理方法可提高患者希望水平與生活質量,有效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提升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