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雯昕,唐 強
(東華大學 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上海 201620)
目前,中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概念普及工作幾近完成,但是具體概念傳播程度和主動性、積極性都有待加強。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提出了集傳承、體驗、教育、培訓、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傳承體驗設施體系。筆者結合政策提出的新空間需求,基于展示現狀和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征,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能夠助力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眾化傳播的展示設計策略。
我國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5批次10個類別,包含1 557項,子項共3 610項,其中,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主要分為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及民俗三大類,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檢索“染”“織”“繡”“服”等關鍵字,發現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總數達到224項,總數占三大類別的15%,可見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特征研究更具針對性,細化分類符合基礎的申報分類工作和概念普及的需求,但紡織類專項和展示研究既割裂了文化系統性,也不利于紡織類整體性的研究,又會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傳播保護過程中造成展示內容的單一性。因此,筆者參考《染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和特征》中對“文化維度”的劃分標準,將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為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紡織類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品和文化場所[1],并且將其主體表現形式分為純手工類、工藝技術類、傳統織料類、綜合類(如傳統服飾),由此可見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存在較強的關聯性,需要進行系統性研究。
1.2.1 內在非物質性和媒介物質性結合
非物質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的根本區別,但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離不開物質的媒介,人在接觸事物時主要是通過物質來實現,然后才能思考內在的非物質本質,也就是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物質性[2]。但也不能只談非物質性的極端,任何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晶都是物質的,如布料、服裝或相關制作工具,其中,技藝、觀念、知識等非物質的呈現和展示媒介也需要依賴實體的展示道具或通過人本身不斷地演示講解。因此,對于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用整體性的觀念去看待,將其內在的非物質性和媒介的物質性相結合。
1.2.2 地域性與民族性結合
地域性是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特征,不同地域特有的自然生態環境、文化傳統、日常生活習慣、習俗等都會使具體類別的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出不同的種類、工藝等物質表現和情感、意識等非物質表現,而民族則是在歷史長河中發展形成的具有共同歷史、文化、語言的穩定共同體。每個民族的區域生活環境、社會經濟、文化積累都不同,進而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集體記憶,這種記憶就是民族性,與地域性緊密相連。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和傳播過程中,地域性和民族性具有符號性價值,能夠通過歸納進行轉譯加入空間和活動,為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一種可讀性映射,打造具有獨特性的展示空間。
1.2.3 傳承活態性與流播遷轉性結合
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意蘊是通過人的行為表達,并經由人的行為傳遞給觀眾(或物體),是活態的,因此人才是活態文化的主體。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是活的,地域性的內在流變也是活的,其本身也是一個依賴傳承人持續參與的動態過程。這種活態性也是一種精神和心理,體現為傳承主體的核心價值觀和共同信仰,與觀眾產生共鳴;而遷移性強調的是其文化在社會變革過程中的自我調節和適應能力,社會內部、自然環境及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化都會促使其在流變過程中產生文化的變遷,是繼承與變異、一致與差異的辯證結合;同時,展示和傳播過程中也要正視活態和遷轉性,形式與方法要不斷適應社會和環境發展進行調整。
目前,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多作為展示空間的一個主題,缺少細化的系統性展示研究,展示方式對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也存在局限性,需要更加多元化的展示效果。目前,常見的展示手段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靜態陳列,包含3種具體方式:(1)圖文平面展示。文字和圖片資料可對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簡介、展品介紹、無實物內容等進行展示;(2)實物陳列。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的實物包括布料、原料、工具、附屬產品等,以常見的展柜、展臺、展架等方式陳列;(3)場景還原。將具有代表性及場景感的事件在空間中進行模擬還原,呈現的內容和形式盡量真實。其中,圖文和實物的陳列雖有助于傳承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現其價值內涵并節約成本,但忽視了非物質性、活態性和流變性的特征。平面靜態展示上的場景還原雖然可以讓公眾通過觀摩立體場景更直觀地了解其根源、技藝過程、應用方式等,但缺少觀眾與場景的互動條件,無法讓觀眾產生深刻的體驗和記憶。二是動態陳列。在現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空間,大多融合各種多媒體技術手段進行輔助展示。目前,最常見的是通過電子顯示屏、投影設備等成本較低的媒體循環展示數字化內容,能在有限的空間中動態、流態地展示更多內容,通過視、聽、觸等多感官給予觀眾更豐富的體驗。此外,還有很多新興的交互式多媒體技術,如人機感應互動、全息投影等,但這些技術因成本高還未被廣泛使用。
從現有的展示形式可以看出,我國以單向信息輸出為主的形式無法滿足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元化展示需求,會導致其深層文化價值的傳播缺失。要抓住展示形式向多維度信息輸出的趨勢,將展示的重點轉向以人為中心、強調觀眾個性體驗的現實需求,將參與方式從被動轉變為互動來重新定義展示空間,從觀眾的視角滲透非物質文化遺產。
觀眾對個性體驗的現實需求和參與方式從被動到互動的轉變表現出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在于觀眾參與帶來的活態過程,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的目的不僅是讓觀眾了解其中的社會實踐和表現形式等,還要讓觀眾感知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了解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民族價值取向和追求。因此,筆者在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設計中引入價值感知理論,將觀眾在空間中體驗到的多元價值轉換為記憶和傳播發展的推動力。觀眾在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空間中體驗價值的高低決定了空間吸引力,而體驗價值來自觀眾親身體驗參與空間。筆者采用層次式的體驗價值理論研究范式[3],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出發,從縱向的角度解析價值維度,分析感知價值維度對消費者滿意度的影響[4],對觀眾在體驗展示設計內容的過程中感知到的空間價值和體驗價值以及用戶本身需求層次滿足進行轉換分析(圖1),提出了更能讓觀眾感知價值、滿足自身需求的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設計策略。

圖1 基于層次式體驗價值結構維度模型的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分析
在設計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時,首先要對空間功能和結構進行組織規劃。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具有可變性,這就要求空間同時承載活態持存的基本功能和不同人群多樣化行為產生的適宜性功能,復合化空間功能從多方面激發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持存空間的活力,在此情況下,通過空間的伺服性設計及分時使用,將多種空間功能復合到展示空間的設計中??臻g的伺服性設計強調同一空間內支持多種功能的隨機配置,沒有明確的功能界定,但具備足夠的尺度容納不同功能。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的適應性設計可以通過放大走廊、利用活態化展區、共享大廳等方式進行,或者通過異地空間復合,與周邊公共文化空間相結合,讓更多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活動。空間的分時使用指不同功能在同一空間、不同時間段的使用,強調的是功能在運作時間上的互補,如在外部空間可以定時、集中地舉辦活動。此外,要考慮觀眾動線組織的多元化,根據兒童、老人、專業者等分類選擇個性化的參觀動線,追求動態性的演繹,并以此結合展示內容邏輯組織空間的平面布局。
空間環境的營造能使觀眾沉浸式地投入空間,更好地感知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空間環境的營造首先可以提取地域性、民族性符號進行展示,活化空間的地域性、民族性特質,帶給觀者獨特的體驗。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可以從色彩中提煉符號,依附其他物質調節空間、美化展品和展示效果;其次是材料符號,對地域性材料進行原始運用或對新型材料進行地域性表達,不同材料的肌理、顏色、意蘊能帶給觀眾獨特的空間氛圍,還有當地的建筑、文字等文化符號,可以用于展具設計、場景還原、平面版面及裝置設計,輔助空間的營造;最后,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就是一種復合化符號,在展示設計中也可以嘗試復合使用文字、圖像、紡織材料、聲音等元素,結合多感官交互手段,通過一定的情境渲染,讓受眾深刻“意會”其中的隱形文化。
展示設計應該跳出原有單一的以靜態展示為主的設計思維,激發參觀者產生多感官沉浸式體驗[5]。從空間的主體來看,分別可以從空間與人、展品與人、人與人3個角度進行互動體驗展示設計。(1)空間與人的互動首先可以通過空間氛圍沉浸感體驗來達成,其次可以使用場景復原的手段,通過模型或者等比例道具還原當時的歷史場景,使觀眾身臨其境,最后是通過新興的線上數字化信息展示,采用虛擬現實技術和三維建模技術等還原三維立體空間,實現展廳線上漫游、展示內容的三維瀏覽。(2)展品與人的互動主要通過數字媒體科技達成。其中,數字媒體科技可分為影像動態媒體、聲音媒體、觸摸式媒體、互動式媒體,在展示中可以進行復合使用,需以有價值的內容作為支撐而不是單純地堆砌,可以從兩個出發點進行設計。首先,從內容出發構建空間,選取引人入勝的文化內涵作為情節點,運用各具特點的技術手段演繹主題故事,讓參觀者全程參與情節發展。如《永樂大典》文獻展結合影像播放、聲音輔助、觸摸式媒體,采用特殊的方式閱讀信息可視化的歷史名著。其次,從觀眾出發構建空間,設計參觀者可參與的項目,助力其了解展品,讓其親自動手參與展覽設計,加深對展覽的印象。如“萬物有靈”展覽中的作品《骷髏幻戲圖》,運用最新的動力學技術和實時渲染技術,當參展者觸動屏幕中不同的絲線時,骷髏就會產生不同的故事動效。(3)人與人的互動最具活態化特征,讓觀者通過動手參與的方式感受其中的文化與工藝,同時滿足社交需求。首先,可以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習中心。不少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建有傳承人的工作室或是專門的過程展示區域,既能讓觀眾零距離看到傳承人的制作過程,又能為傳承人提供新的工作機會和展示平臺。其次,可以規劃活態體驗空間。根據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具體內容設計可以讓觀眾親自動手的活動。再次,可以創建非物質文化遺產課堂,通過線下的文化交流活動,如學生文化講堂、專家交流講座等形式,讓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泛傳播且更具交流性。最后,可以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市集,利用適應性的展示空間或借用其他公共空間,通過商業介入,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入大眾生活。市集也常結合展演、講堂等進行復合傳播,如蘇州博物館西館借用旁邊的獅山廣場這一公共空間打造了一條沉浸式集市長廊,舉辦了一系列特展導覽、拓印、市集活動等,既是展示空間的延伸,又能為區域經濟引流。
我國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獨特的文化和經濟價值,但目前的相關展示設計尚不成熟,無法滿足時代需求,仍需不斷研究探索。筆者認為展示設計的重點不僅是空間視覺,還要在文化基因的基礎上讓參觀者從接收者轉變為探索者甚至是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