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倩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時尚雖然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變化,但需遵守一定的規則,當然這種規則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其時快時慢,并且經常與本源背道而馳。男裝時尚的歷史起源可追溯到17世紀,19世紀開始男裝的潮流發生了決定性變化,直至20世紀,又一次產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每一個時期的變化都萌發了新的價值及觀念,對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男性的著裝發展歷史悠久,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男性的服飾有著嚴格的階級劃分,甚至對領帶的綁系都有嚴格的規定。對于貴族階層而言,奢華煩瑣的服飾代表了地位的顯赫,即使是微小的細節也足以引起貴族階層的高度重視。相反,對于平民來說,他們無權自主定義自身的服飾穿搭,面料的選擇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與貴族相比有著天壤之別。
1760年,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到來改變了這種局面,由于新階級登上歷史舞臺,貴族階層無法隨心所欲地制作昂貴華美的服飾,不得不在服飾上作出改變,將男性的上衣去掉了繁復奢華的裝飾,緊窄的腰身也作出了改變。這個時期的男性服裝便是早期燕尾服的原型,男性開始追求服裝存在的合理性、活動性及機能性,但這種服裝的用料依然昂貴并且有嚴格的身份限制條件,因此,在普通民眾中無法得到普及。上流社會的紳士們不僅注重典雅,也注重嚴謹的貴族風格,男裝普遍以聳肩、收腰造型為主,使著裝者看起來神氣十足,這種現象一直持續至一戰之前[1]。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將男裝從嚴謹規矩的風格推向功能化,由于戰時需要,過去的男裝無法滿足人們的日常活動需求,男裝結構不得不朝著功能性、實用性方向轉變。這種早期的“工裝”結構服裝由于不需要量身定制且便于批量化生產,也深受普通民眾喜愛。
從社會文化、心理與生理的角度來說,傳統的“男子氣概”首先涉及性別的劃分,也就是男女是有界限的,這個劃分是依據人類的發展歷史進行的,男性的氣概最初以“manliness”和“manhood”表示,更多強調男子特有的性格與氣質,即陽剛之氣、力量、英勇、堅毅、嚴謹的行為舉止、榮譽、地位及身份等。在二戰之前,具備以上特點的男性才會被認為是正常的,不具備這些特點則會被認為是反常的,即特殊群體,也被稱為“Queer”一族(非異性戀傾向群體)[2]。
在當代社會,人們對傳統男子氣概的定義似乎不具備包容性且太過絕對化,甚至會將其視為反面教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社會背景下,人們普遍認同傳統男子氣概存在的價值并予以肯定和支持,這種觀念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才被打破。
二戰的爆發成為服裝革命的導火索,戰時由于勞動力極其匱乏,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被要求進入社會勞作,然而著裝卻無法滿足戰時需求,男女同穿的服裝應運而生。這類服裝不同于早期的西裝,結構更加簡潔,廓形更加寬松,在H型廓形的基礎上添加了功能性的部位設計。為了節省布料,對袖子、領子的寬度都有嚴格的規定,女性為了響應戰時需要也脫下了裙裝、換上了實用的服裝,工裝和束發頭巾賦予了女性“力量感”,而寬肩設計使女性更像男性。亞文化也正是從這段著裝較為隨意的時期衍生而來的[3]。
研究表明,二戰之前不存在“青少年”這一概念,所以也不存在“亞文化”這一說法,但由于戰后經濟飛速發展,加上社會對人們工作時間的調整,“青少年”這一概念才從“成人”的概念中分離出來(后來青少年的專業術語為“Teenager”),并被看成一個獨立的群體。與戰前對比,青少年不僅不需要過早地離開家進入社會工作,還有大量的閑暇時間及零花錢,使不少青少年開始不斷表達自己的意見和信仰。亞文化包含反文化但不等同于反文化,是不同于主流文化的所有文化的總稱,摩登族、嬉皮士、無賴青年是亞文化的代表,同時時尚和音樂也成為亞文化的重要標志。
隨著亞文化的不斷發展以及多元文化的相互交織和影響,男性著裝發生了質的改變。1940年之后,男裝式樣被新的著裝式樣取代,通過增添艷麗的色彩、圖案、蕾絲等元素,男裝變革被推向高潮,并在20世紀60年代爆發了所謂的“孔雀革命”。
在卡納比街上,大多人穿著用燈芯絨、綢緞和天鵝絨材質替換傳統的布料制作的西裝、用色大膽的緊身褲和喇叭褲,同時,花朵圖案、彩色領帶和絨布帽子也成為當時的潮流。男士們將配飾作為時尚穿搭的必備品,多佛街的Blades公司也立志將男性顧客打扮成帝政時期的花花公子—穿著花里胡哨的雙排扣西裝及高領荷葉邊襯衫。當時,搖滾巨星David Bowie的裝束深受男性的追捧并被爭先效仿,夸張的收腰設計和高跟皮鞋、極具個性的發型成為他個人的標志性風格,并在極大程度上影響了男裝時尚(圖1)[4]。

圖1 David Bowie孔雀革命時期著裝
嬉皮士及無賴青年文化更是孔雀革命時期亞文化的著裝穿搭代表,戴墨鏡、留長發、頭戴貝雷帽、穿著帶有艷麗圖案的緊身服裝或皮夾克、搭配帶有鞋跟的皮鞋成為嬉皮士文化的主要特征。與嬉皮士文化略微不同的是,無賴青年文化保留了西裝的一些傳統結構并作出了一些改變:縮短西裝褲的長度,達到可以露出襪子的程度,將領帶變細,并將上衣翻領的質地改為斜紋布或綢緞布料,原本冷峻的西裝色彩也變得大膽,以綠色、粉色、紅色等作為替代。
隨著時代的發展,男性著裝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嚴肅保守風格,而是朝著“陰柔化”方向靠攏,這種風格后來被簡稱為“雌雄同體”,即男女的性別界限被模糊化處理。傳統的“男子氣概”定義逐漸被打破,男性也同樣擁有追求時尚、展現風格的“權利”,并且“男子氣概”也不再以“陽剛”“力量”為主要特征,“軟性力量”逐漸被人們重視。
雖然“男子氣概”在孔雀革命時期前后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但在社會包容度方面以及對新潮流、新文化的包容性并沒有得到質的轉變,即使受到各類亞文化的交融影響,這種不隨主流的群體著裝方式依然被稱為“Queer”一族,指具有非異性戀傾向的群體[5]。就當時的社會情況而言,非異性戀傾向的群體依然會被當成異類,“Queer”在當時也是貶義詞。
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男裝也朝著多元化方向邁進。20世紀90年代后期,中性化服裝的勢頭不減反增,并伴隨著“新男性”一詞出現。
對于“新男性”的解釋是:男性一方面對時尚有著敏銳的把控,同時又保留著男性化的傾向,使男性在著裝上保持“穩定且中立”的狀態,既不過于陰柔化,又延續了男性的陽剛之氣。正是這種概念的出現動搖了過去對“男子氣概”的定義,以“克制情感”“追求身份和地位”“自立自強”“有能量”為主要特點的舊概念被改變。在當代,“追求身份和地位”的必要性已經被削弱,“克制情感”也被淘汰,男性也不再刻意回避女性化,在如今的時尚街拍中隨處可見中性服裝,男女裝混穿的現象也使人們眼前一亮,甚至從外表定義“非異性戀”群體這一現象也幾乎消失,社會的包容性顯著提升[6]。
改革開放以后,西方國家性別形象、時裝樣式等相關時尚雜志和影視作品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市場,對我國的男裝構建產生了一定影響。這種影響在中國很快形成了特定的中性市場并得到了眾多消費者的青睞,男性越來越注重外表,使以男性為主要客戶群體的市場迅速發展起來,我國在逐漸向國際流行趨勢靠近的同時也形成了特色的東方風格。
據相關數據統計,時尚休閑男裝以43%的占比成為最受歡迎的男裝種類,且男性的服裝消費比例顯著上升,表明越來越多的男性消費者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展現了中性化男裝良好的發展前景。
隨著國內中性男裝市場的興起和發展,對商機的把握使大量中性男裝品牌涌入市場,男裝設計師品牌速寫在中國自主男裝品牌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速寫男裝于2005年被正式推出,并且以“時裝可以作出選擇”為設計理念,鼓勵男性消費者去追求“這樣也可以”的生活形態,該理念代表了男性精神層次的生活態度,而不只是單單把服裝當成一種物質的屬性來對待。速寫品牌服裝在設計上雖然以簡約為主,但是會在最基礎的色彩上添加一些設計或者局部亮麗的色彩體現時尚男性的風格,同時在服裝廓形的把控上,以隨意舒適及休閑為主要方向,即使是小西裝,也無需具備西裝的特點,以此弱化場合性的著裝要求。廓形以寬松為主,其目的依然是體現當代年輕人不拘小節、灑脫隨性的生活態度。
中國原創設計師品牌卡賓在挑戰中性男裝設計風格方面同樣十分出眾,其在紐約時裝周上的40套男裝走秀也引起了西方社會的轟動。這是一種將西方與東方兩種文化相互糅合的形式,不僅對中國傳統元素進行了大膽的詮釋和創新,還將中性化特征注入其中,具體表現為在男裝的領片創意設計中借鑒了京劇臉譜的細節,并在工藝方面運用了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刺繡,在圖案設計中參考了中國畫獨特的印染畫法,最終將以上元素與中性化風格組合起來,在展示東方文化自信的同時,也展現出休閑、隨意的時尚氣息。在色彩搭配上,既有亮麗、充滿活力的高飽和度色彩,又有柔和的對比色,盡顯低調優雅,這些色彩相互呼應,給人一種輕松愉悅的視覺體驗[7]。
Bosie服裝作為近幾年新起的設計師品牌,因主打無性別主義、不斷探索男女通穿的時裝設計風格,受到年輕人的一致好評,其產品購買量也一直穩步遞增。該品牌希望通過風趣的裁剪風格及各種副線產品去打破束縛和界限,進而表現出屬于年輕人的浪漫和天真。該品牌的市場定位及受眾消費群體大多為“90后”,產品在定價上也充分考慮了學生族的經濟水平,所以其價格也非常親民,在色彩搭配上表現得更加多樣化,服裝廓形也更多變,但多數仍以寬松的H型為主。
男裝的演變經歷了二戰之前的因循守舊到孔雀革命時期的大膽改革,其中也伴隨著各類亞文化的興起和影響,其轉變不僅見證了時代的變革,還見證了傳統觀念被打破和社會包容性的提升,為男性提供了體驗時尚的樂趣,也為我國中性化市場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在當今時尚圈的飛速更新和發展下,男裝的改進更是不斷體現出新理念、新技術,無論是顛覆傳統、有著強烈自我風格的設計,還是注重實用性和商業性的設計,都會不可避免地出現中性化元素。隨著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及時尚界的革新,中性男裝無論在國際上還是我國,都有良好的發展前景,近年來相繼興起的中性化服裝品牌也預示著該風格在我國市場有無限的發展潛力,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愿意嘗試中性化風格,也向國際社會展示了東方文化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