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朋,朱勇振,陳 琦
(河南科技大學 經濟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0)
鄉村空心化現象在很早之前就已經出現在全球各地,但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尤其是在中國,早期城鄉分割體制的長期實施過程中,暴露出了許多難以解決的制度問題,致使城鄉經濟、人民收入等方面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結構也更加復雜。生產力的變革、科技的進步成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在工業化和城市化不斷推進的同時,鄉村的生產工具也得到了飛速發展,解放了大量的勞動力;除此之外,鄉鎮企業的不斷發展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新的就業崗位源源不斷地被提供出來。據不完全統計,中國鄉村人口平均每年向城鎮輸送1 000多萬的鄉村勞動力。但是,鄉村居民的減少卻并沒有使農民用地相應減少,反而成為負相關。在鄉村居民不斷改變自身生活條件的同時,由于鄉村地理位置本就偏僻,長年缺少規劃管理,再加上大量的鄉村不良生活習俗,導致農民住宅建造無序化,耕地濫用亂用。在這種背景下,人口的非農業導致了“人走空屋”,宅基地一般“新建而不老”,使得鄉村布局的空間結構發生了更替與演變,住宅、耕地的無序管理狀態迅速引發了鄉村越來越空,相應的經濟矛盾也會逐漸突出。
河南省是一個農業大省,同時也是一個人口大省,而為了響應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鄉村現代化發展,人地矛盾變得十分突出。因此,鄉村經濟要想得到發展,農業要想實現現代化,就必須要解決鄉村空心化的問題。在國家提出鄉村振興和實現鄉村農業現代化的大背景下,對鄉村空心化問題進行探究,讓空心化問題得到有效的治理,從而對實現土地資源高效率運用、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實現鄉村合理規劃、實現鄉村農業現代化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國外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學者們較少對鄉村空心化問題有過專項研究,主要研究的是鄉村社會經濟發展,側重于鄉村規劃、鄉村發展等方面。Nandan Kumar等從鄉村收入和勞動力轉移角度研究了印度比哈爾邦地區的鄉村經濟發展問題,他認為勞動力的轉移,使農業經濟規模變小,難以支撐家庭經濟,而支出日益多樣化,家庭需要更多的現金收入[1]。Arup Mitra等研究了印度城市化的一個新模式,他認為由于農業部門缺乏生產來源,勞動力向非農活動轉移也是一個強勁的趨勢[2]。
我國對于這一問題的研究最早的是在1996年發表的文章《我們是如何控制“空心村”的》,文中以清河縣為例對空心化問題進行了闡述,并且針對所發現的問題分析影響機制,最后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3]。劉彥隨等(2010)發表的《中國農村空心化問題研究的進展與展望》中把農村空心化問題作為一個系統,根據因果關系,先分析了土地村莊的結構,運用農村情景模擬具體化問題,最后提出整治管理意見[4]。王世界等(2015)的《城市化背景下“空心村”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也是在河南省的基礎上,對四通縣進行了調研分析,闡述了鄉村空心化的形成機制,分別從鄉村規劃管理,基礎設施,農民思想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5]。鄭殿元等(2019)發表的《農村人口空心化驅動機制研究》中,運用了Eviews軟件建模分析,再運用SPSS進行相關性檢驗,結合了推拉理論等相關知識對農村人口空心化問題的時間和空間更替過程進行了實證分析[6]。
人口遷移導致鄉村人口特別是中青年鄉村勞動力急劇下降,引起了以“人口空洞”為核心的鄉村貧困問題的廣泛關注。以 “離土不離鄉”為題的關于鄉村人口空心化如何破局的研究問題在網絡媒體上屢見不鮮。
由圖1可知,鄉村人口數量逐年下降,自2007年以來,河南省總人口數量在不斷地上升,城鎮人口數量也在不斷增加,但是鄉村人口數量卻在不斷下降。城鎮化率由2000年的23.2%上升至2019年的53.21%,城鎮和鄉村人口比重的變化趨勢反映了河南人口逐漸城市化的過程,但近幾年河南省城鎮化進程逐步放慢,且總體水平不高。

圖1 2000年—2019年河南城鎮與鄉村人口變化趨勢
近年來,政策措施的不斷推進使鄉村經濟逐漸發展起來,使得農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改善,富足的農民便開始有了新建住房的意愿。大規模的鄉村外圍住房開始建造起來,鄉村土地乃至耕地也開始被大規模的占用和濫用,長期缺乏有效的制度政策管理,不僅導致土地規劃上的不合理,而且會造成鄉村人居環境逐漸被破壞,最后無人居住。這種村莊“外延內空”的現象,不僅給鄉村宅基地管理帶來很多不便,同時也造成了“空心村”“村外村”等諸多現象的產生。
由表1可知河南省總耕地面積為811.13萬 hm2,但是進行灌溉的只有2/3左右,而有各種噴灌、滴灌、滲灌設施的還不到20%。可見,大多耕地處于沒有人管理狀態,絕大多數的農戶耕地并沒有得到有效的管理。

表1 河南省年末耕地情況 單位:hm2
在表2中可以看到鄉村中99.8%的農戶擁有住房,而擁有1處住房以上的農戶占到了11.6%,這反映出河南省鄉村地區存在“一戶多宅”現象。

表2 河南省2018年底擁有住宅的農戶數量
隨著城市化與工業化的推進,鄉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鄉村居民用地面積的縮減卻沒有和農民轉移數量的增加相掛鉤,必定會導致鄉村“外延內空”的現象產生,甚至影響了許多農村產業生產,與農業相關的其他鄉村產業也會受到波及。
2000年以來,農業產值占比總體上呈下降趨勢,特別是從2010年開始,農用機械總動力急劇下降,這種趨勢反映出農業產值雖然在逐年增加,但是占比卻在逐年減少,農業產業的發展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在減弱,產業正在變“空”。由圖2可知,從2000年到2019年間河南省總從業人數在不斷地上升,但是從事第一產業的從業人員卻在不斷地下降,由此可得,農業生產的產值也會不斷減少,鄉村產業在不斷地衰弱。

圖2 河南省2000年—2019年第一產業從業人數變化趨勢
通常采用的鄉村人口有效轉移度等指標來測度鄉村人口空心化水平,其分析結果會存在明顯缺陷,都不能直接反映當前鄉村空心化的本質。為此,提出了鄉村戶籍人口比例、流動勞動力比例和非農業勞動力比重三個衡量鄉村空心化的新指標。本文則選取非農從業勞動力占比反映鄉村空心化程度。
結合河南省鄉村空心化的狀況,基于前文的成因分析,采用因子分析,從可量化角度選取指標為:人均生產總值(X1),反映城市綜合經濟發展水平;城鎮人口比重(X2)即城鎮化率(%),反映城鎮化發展水平;農業機械總動力增值(X3),反映鄉村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非農產業產值比重(X4),反映產業結構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城鄉居民的人均純收入差(指城鎮與鄉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差額)(X5),反映城鄉收入差距。
所有的數據資料均來源于2020年《河南省統計年鑒》,本文采用了線性函數表達式來描述被解釋變量與各個解釋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系統性分析了河南省鄉村空心化問題,初始模型設定為:
Y=C+A1X1+A2X2+A3X3+…+AnXn
通過Eviews 10.0軟件進行回歸分析,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河南省鄉村空心化回歸分析
由表3可以得到河南省鄉村空心化的多元回歸模型(1):
Y=-0.235 932-0.000 008 96X1+1.885 672X2
+0.000 013 3X3+0.063 435X4+0.000 008 4X5
(1)
從結果可以得知,R2=0.967 861,調整后的R2=0.954 469,實驗結果的可決系數較高,可以通過檢驗,F=72.27,表明了實驗結果可信度較高,但是表3中除了X2的回歸系數較高之外,其余解釋變量的回歸系數均不明顯。
利用SPSS對各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進行皮爾遜相關性分析,如表4所示。

表4 河南省鄉村空心化變量相關系數
從表4的數據中可以得到,存在解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很高,說明了在模型(1)中解釋變量存在共線問題。應該運用SPSS軟件的逐步回歸法對模型(1)進行檢驗并改正,如表5所示。

表5 采用逐步回歸法后的計算結果
由表5可以得到模型(2):
Y=-0.343 086-0.000 007 96X1+2.088 807X2
+0.172 871X4
(2)
由結果可知,此時R2=0.959 036,調整后的R2=0.950 258,實驗結果的可決系數較高,F=109.25,DW=1.870 7,說明整體回歸結果較顯著。
再畫出被解釋變量與殘差之間的散點關系圖,如圖3所示。

圖3 Y與殘差的散點圖
從圖3中可以看出殘差在零線上下的分布是不連續的,沒有明顯的規律,因此可以得出沒有異方差問題。回歸方程所得到的實驗結果的可決系數高,回歸系數顯著。對比DW統計表中數據可得,以Dl=0.93,Du=1.70,模型中,Du 通過回歸分析、自相關性分析后,再使用逐步回歸法對模型進行修改,使得預期結果有了較高的可信度。因為R2=0.959 036,所以該模型的擬合度較好,解釋變量X1、X2、X4的回歸系數通過了在5%的置信水平上的顯著性檢驗,實驗結果表明殘差項沒有明顯的自相關性,總體回歸結果合適,并得出以下結論。 相對于農業產業而言,非農產業對勞動力需求較大,當前第三產業服務業的勞動力容納量最為龐大,因此當產業結構由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變動時,就會促進大量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這種現象導致了鄉村青壯年勞動力迅速向外部轉移,鄉村內部空化,鄉村振興和治理就會“有心而無力”。 隨著河南城鎮化水平提高,政府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農民向城鎮轉移,鄉村內部空心化水平日益增高。而政府實施的整村搬遷、整村推進、基礎設施改善等舉措促進了鄉村人口集聚。在2013年出現鄉村地區空心化水平下降趨勢,而在2013年之后,鄉村空心化水平保持穩定,但還是略有上升,城鎮化進程對鄉村空心化水平的影響作用變得微弱。 人均生產總值增高也會使鄉村空心化水平有所上升;政府過于追求生產總值的總量,就會導致泡沫經濟,尤其是鄉村內部產業發展的“空心”。雖然人均生產總值的變化對鄉村空心化產生的影響十分微弱,但也應該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來降低空心化水平,減弱其對鄉村空心化發展的影響。4 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