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燕
優化設計學生的課后作業,是“雙減”之下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一項重要舉措。毋庸置疑,抄寫、默寫、背誦類型的課后作業,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過量的抄寫作業、默寫作業以及背誦作業,不僅會讓學生完成課后作業的過程變得枯燥乏味,還會嚴重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不僅不利于學生夯基固本,還會有礙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不僅不利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還會影響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等。因此,在“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在優化設計課后作業時,要努力做到減少數量與提高質量并重,習得知識與發展能力并重,培養習慣與訓練思維并重。
作業數量過多,是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的顯性因素;作業質量過低,是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的隱性因素。為了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教師既要想方設法減少學生的作業數量,也要千方百計提高學生的作業質量。
同樣數量的課后作業,對于基礎扎實、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不費吹灰之力。但是,對基礎薄弱、能力較弱的學生而言,即便是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無法高質量地完成這些作業??梢?,學生的認知能力不同,他們完成作業的速度、效益也會千差萬別。鑒于此,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該對作業進行分層,據此促進作業減量提質。
比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古詩三首》一課時,教師可以分層設計課后作業。對底子薄、基礎差的學生,教師可以只要求其背誦古詩三首,并準確理解詩意即可;對底子稍厚一些、基礎稍好一些的學生,可以要求其背誦古詩三首,并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根據這首古詩的意思,展開豐富、大膽的想象,寫一篇小作文;對底子非常厚、基礎特別好的學生,教師則可以要求他們自選題目,創作一首七言古詩。
從數量上來看,分層設計課后作業,能夠明顯減少作業的數量。同時,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基礎,教師分層設計作業,也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以此提升作業的質量。
在“雙減”背景下,為了增加作業的趣味性,提升作業的實效性,教師還可以創建一個“作業超市”。教師可以圍繞教學內容,依據學生發展需求,在“作業超市”上架各種各樣的作業。之后,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發展需求,自主選擇一定數量的作業,并認真完成。作業自選也能夠有效促進課后作業減量提質。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蝙蝠和雷達》一課時,教師在“作業超市”上架了這樣一些作業:①寫會本課生字,并用每個生字組2~3個詞語;②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試著復述課文,并進一步思考蝙蝠與雷達之間的關系;③查閱相關資料,進一步了解現實生活中運用仿生學發明的一些事物。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從上面的三項作業中選擇任意兩項,并認真完成。
實踐證明,面對教師在“作業超市”中上架的各項作業,學生會根據自己的實際學情以及興趣愛好,選擇能夠滿足自身個性化發展需求以及自己感興趣的作業,并高質量完成。類似于這樣的作業,既能夠大幅減少學生的作業數量,也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作業質量。
課后作業通常是學生由利用課余時間自主完成。如果教師只在課后作業的設計與布置方面花心思,而不在課后作業的批改、評價方面下功夫,那么,部分學生在惰性的影響之下,會敷衍了事地完成課后作業。學生完成課后作業的態度不端正,課后作業在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以及引領學生夯基固本等方面的作用也就微乎其微。這樣的作業,于學生而言,也是一種負擔。因此,教師應該精心、精細地批改學生的課后作業,促學生的課后作業減量提質。
例如,教師應該要求學生每天按時上交課后作業,為了便于學生及時糾錯,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課后作業寫在課后作業本上面。之后,在每次批改學生的課后作業之前,教師就可以查看、了解學生前一次課后作業的糾錯情況。在精心、精細地批改學生的課后作業時,教師不僅要在學生的課后作業本上精準標注學生的錯誤,還應該對學生課后作業本中的錯誤進行歸類,并在課前利用3~5分鐘時間,講評學生課后作業中存在的一些典型問題、共性問題等。
顯而易見,如果教師對每一位學生每一次的課后作業進行精批細改,那么,學生對課后作業的重視程度就會提高,學生完成課后作業的質量也會越高。同時,課后作業在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等各個方面的作用,也會發揮得淋漓盡致。
溫故知新只是學生完成課后作業的目的之一。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讓學生通過完成課后作業,發展自身各個方面的能力。因此,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還應該努力做到習得知識與發展能力并重。
讓學生牢記生字的音、形、義,準確理解并靈活應用各種修辭手法,深入了解作者生平以及文章創作背景等,是小學語文教學基本內容。通常情況下,教師會圍繞這些基本內容設計一些課后練習。這些課后練習的內容,重在讓學生扎實、牢固地掌握語言知識、文化知識以及文學常識等,所以這種類型的課后作業,可以稱之為知識型練習。為了夯實學生的語言文化知識,這些知識型練習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如果教師設計過量的知識型練習,那么就會適得其反,會讓學生對課后作業產生膩煩心理。因此,教師應該圍繞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發展需求,設計恰到好處的知識型練習。
比如,為了讓學生扎實、牢固地掌握每一課的生字詞,教師通常會要求學生去抄寫多遍。盡管這種抄寫式的作業,也能夠讓學生牢記生字的音形義,但是其過程是枯燥乏味的。讓學生積極主動、樂此不疲、扎實牢固地掌握生字詞,教師可以用書法作業代替抄寫作業,即讓學生在書法稿紙上面,認真練習本課的生字詞,對每個生字練習的遍數,教師可以不做要求。只要學生能夠寫會、寫好,寫一兩遍就行。倘若學生寫不好、寫不好,多寫幾遍也無妨。
顯然,恰如其分的知識型練習,能夠最大限度地減輕學生的作業量,提升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同時,恰如其分的知識型作業,也能夠讓學生在扎實、牢固掌握相關知識的道路上,少做許多“無用功”。
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也是教師設計與布置課后作業的一個主要目的。能力型作業,必須要凸顯學生的自主性。唯有如此,學生才能夠通過完成能力型作業,有的放矢、卓有成效地發展自身的各項能力。在設計能力型課后作業時,教師應該基于教學內容,本著促進學生某個方面,或某些方面能力發展之目的。
例如,讓學生了解作者生平、文章創作背景等,是課前預習作業的一項基本任務。為了讓學生高質量地完成此項課前預習任務,教師可以設計一項能力型作業,即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自主收集、整理、歸納某個作者的生平,以及某篇文章的創作背景。通過完成此項作業,學生不僅可以豐富自身的知識,還可以發展自己的資料收集能力、分析歸納能力等。
除此之外,在拓展閱讀環節,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閱讀一些與所學篇目相關的、難易程度相近的文章,以此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課前預習環節,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主學習生字,并梳理、歸納、總結自己的識字方法,借此培養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等。
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可以通過將各門學科的作業融合在一起,減少作業的量以及提升作業的質。在設計與布置融合型課后作業時,教師既要依據各門學科的教學內容,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此基礎上,教師才能夠設計主題鮮明、內容豐富、難易適度的融合型課后練習。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宇宙生命之謎》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融合語文學科與科學學科的作業,即讓學生在課外收集、整理一些關于宇宙生命的科學知識。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習作《我學會了》時,教師可以設計一項課后作業,即讓學生學做一項家務,并圍繞自己學做家務的經過,寫一篇作文。
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師或將語文課后作業與科學課后作業融合在一起,或將語文課后作業與勞動技術課后作業融合在一起。類似于這樣的融合,不僅豐富了學生課后作業的內容,還創新了學生課后作業的形式;不僅增加學生課后作業的趣味性,還提升了學生課后作業的實效性。
課后作業,是教師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一種抓手,也是教師訓練學生各種思維能力的一條途徑。因此,教師應該在設計與布置課后作業時,努力做到培養習慣與訓練思維并重。
教育是習慣的培養。語文教學,亦如此。諸如,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書寫習慣以及溫故知新的習慣等。
1. 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常言道:“不動筆墨不讀書。”在讀書過程中,為了讀深悟透、吸收內化,學生不僅要堅持做到讀寫結合,還要努力做到讀思結合。讀思結合、讀寫結合等都是良好的閱讀習慣,都需要有的放矢地培養、循序漸進地發展。
比如,在設計課前預習作業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圈出不認識的字、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并通過自主查閱字典、詞典等工具書,學習生字、理解新詞。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段落,并嘗試通過反復閱讀、聯系上下文思考等方式,去理解這些句段。倘若還無法通透理解,則可以帶著這些問題走進課堂,與同學交流,向教師請教等。
聚焦上面案例中的預習作業,就會發現,教師在無形之中將培養學生讀思結合、讀寫結合的習慣滲透、融入了作業之中。通過完成這樣的作業,既可以達到預習的效果,也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2. 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
指導學生工整、規范、美觀的書寫,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項基本任務。然而,僅僅依靠有限的課堂時間,學生的書寫能力提升幅度也會非常有限。為了提升學生的書寫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注重書寫習慣培養與書寫能力提升的課后作業。
例如,教師可以用書法練習取代以往的生字抄寫作業,用書法作品創作取代古詩詞默寫、好句好段摘抄作業等。在完成生字抄寫作業、古詩詞默寫作業以及好句好段摘抄作業時,學生更多地關注抄寫或默寫的準確率,很少從書法的角度觀察每一個漢字寫得是否規范、工整、美觀。但是,在完成書法練習或書法作品創作時,學生不僅會關注字、詞、句的準確率,還會關注每一個字的規范性、美觀性以及書法練習作業整體的美觀性、工整程度等。
實踐證明,依托課后作業,教師可以循序漸進、卓有成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同時,良好的書寫習慣也會逐漸轉移到學生新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變得一絲不茍、更加細致入微。
3. 培養溫故知新的習慣
時常溫故知新,也是學生必須要具備的一種良好學習習慣。通過讓學生高質量地完成課后作業,教師也可以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溫故知新的習慣。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既要全面減輕學生的課后作業負擔,還要在課后作業中融入培養學生溫故知新習慣的內容。
比如,在學習新課之前,教師設計的預習作業,其目的在于讓學生“知新”。在深入、細致地學習新課之后,教師設計的復習作業,其目的在于讓學生“溫故”。另外,在每學完一個單元之后,教師也可以設計一些“溫故”作業,如讓學生用思維導圖梳理本單元的語言知識、文化知識等,讓學生溫習本單元的生字詞等。
因為教師在課后作業中融入了培養學生溫故知新習慣的內容,所以通過完成這樣的課后作業,學生就會在不知不覺之中形成溫故知新的習慣。這種溫故知新的良好習慣,又會為學生進一步發展語文核心素養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是課后作業的一項基本任務?;蛞哉n后作業中的閱讀單為載體,或以課后作業中的練習冊為媒介,或以課后作業中的小練筆為抓手,教師可以有的放矢、卓有成效地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1. 以閱讀單為載體,訓練學生的思維
在設計閱讀類型的課后作業時,教師可以圍繞閱讀內容,結合學生的閱讀水平,精心設計一張閱讀單。以該閱讀單為載體,教師不僅可以引領學生明確閱讀方向,還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比如,在指導學生閱讀《西游記》時,教師可以圍繞《西游記》中的人物、情節等設計一些問題,并將這些問題呈現在一張閱讀任務單之中。之后,要求學生在利用課余時間一邊閱讀《西游記》,一邊思考、回答任務單中的問題。通過思考、回答任務單中的問題,學生不僅可以深度閱讀《西游記》,還可以逐漸發展自身的思維能力。
當然,閱讀單在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方面的效果如何,關鍵在于教師在閱讀單中設計的問題是否與學生的認知相符。過于簡單或過于復雜的問題,都不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2. 以練習冊為媒介,訓練學生的思維
當前,小學每一門學科都會有一本配套的練習冊。該配套練習冊中的內容豐富、題型多元,通常都會從不同的角度考查相關知識點。鑒于此,教師可以將練習冊作為媒介,在引領學生夯實語言文化知識的同時,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進度,適當選擇練習冊中的一些題目,要求學生在課后完成。在小學語文配套練習冊中,有許多思維拓展題。如果教師在課堂中直截了當地向學生講解思維拓展題,那么,這些思維拓展題在訓練學生思維能力方面的作用顯得微乎其微。相反,倘若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后自主完成思維拓展題,那么,這些思維拓展題在訓練學生思維能力方面的作用就會越來越顯著。
盡管練習冊在引領學生夯基固本、拓展思維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師也一定要嚴格把控每天的作業量,即教師應該依據學生的認知能力,預估學生完成練習冊中相關題目的時間。
3. 以小練筆為抓手,訓練學生的思維
對于學生而言,小練筆既是一次語言實踐機會,也是一種提升寫作能力的方式,還是一條訓練思維能力的途徑。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適量設計一些小練筆。既然是小練筆,教師就不應該提出一些硬性的字數要求,而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寫作能力設置一個字數下限與上限。
比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小練筆——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一段導游詞。在教授《小英雄雨來》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縮寫這個故事。在教授《巨人的花園》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續寫這個故事等。
總而言之,在“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應該自始至終做到減量與提質并重、知識與能力并重、習慣與思維并重。唯有如此,才能夠切實減輕學生的課后作業負擔,大幅提升課后作業在促進學生發展方面的作用,“雙減”政策才能夠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得到全面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