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華
品德的主旨與歸宿,是“人們整體健康發展”,這也是構建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要求,更是提升民眾素質教育的硬性要求。在“人的整體健康發展”眾多重要原因中,品德是首位的、基本的,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完成“立德樹人”的基本各項任務。“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優良的道德品質是時代新人全面發展的底色。何為“立德樹人”?“立德”,就是說要強調品德為首,利用正向思想教育方式來引領人、感化人、鼓舞人;“樹人”是強調以身作則,利用正確的品德觀念來培養人、發展人。語文課已經具有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發展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們積極發揮語文課的特點,將語文教學與立德樹人有機結合,小學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發展階段,文章從幾個方向進行分析。
在小學階段,教師如果只是教授給學生基本的理論知識,就會一定程度上造成學生的畸形發展,使學生缺乏良好的道德修養。因此,教師將立德樹人和語文教學工作相結合,會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使學生的各項綜合能力得到相應提高。因此,語文教師進行道德教育工作,會一定程度上改變語文教學現狀,并對語文教學模式進行不斷探索,創新,從而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完善和優化語文教學體系。
我國漢字文化淵博精深,有的漢字如果認真地去揣摩就會發覺,它不僅是一個字符,而且更有著豐富的含義。比如:當講腳字變成足字旁時,為了強調筆畫的變化,筆者就告誡學生:“‘足’很虛心,當它右邊有人時,它就縮回腿”。學生不但一下子就記住了足字旁的準確書寫,同時在無形中也知道了做人要虛心的道理。另外,在平時文化教育工作中書寫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要按照漢字的結構和間架特點,端端正正地書寫,就像行為辦事,要堂堂正正。當中小學生在一筆一畫寫下漢字時,心里也總會回想著教師所講的,慢慢地,行為內涵于心,精神也外化于行,不但學會了寫字,還學會了做人。
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主要模塊是閱讀和寫作,教師在教學中要想呈現德育的成效,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可以從寫作教學入手,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寫作是學生知識儲備輸出的重要體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學生的價值取向。學生受到的家庭教育不同,成長環境不同,存在較為明顯的個體差異性,教師在寫作教學中滲透德育時,要選擇合適的寫作主題,引導學生掌握相應的寫作技巧,并進行靈活運用,促進學生發展。例如,當學生進行人物主題寫作時,由于網上資源便利,部分學生的寫作內容呈現套路化,無法正確表達自身的情感,教師在此過程中首先要端正學生的寫作態度,使學生重視寫作學習。另外,教師在對學生的文章進行批改、評價時,要利用分層模式,設置不同的評價標準,促進學生成長。學生文章有時呈現的價值取向或者觀點是不被教師采納的,教師在此時,要了解學生的想法,找到學生這樣做的原因,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同時,教師要明白寫作是源于生活,反饋于生活的,根據寫作主題的不同,教師可帶領學生進行相應的實踐活動,使學生親身體驗,領會某種情感,形成較好的道德修養,從而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使立德樹人與語文教學結合工作呈現較好的效果。
例如,在事物寫作主題中,教師可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活動,使學生觀察事物的實際特性,了解其根本特點,同時,教師在此過程中,可引導學生遵守規則,不吐痰、不大聲喧嘩等,使學生了解文明禮儀,并自覺遵守。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正確道德修養的關鍵時期,語文教師要想使學生擁有較好的思想道德,就要利用自身教學工作的優勢,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模式,在響應教育政策的同時,能夠促進教育工作的不斷完善。教師在寫作教學中進行道德教育能夠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予以重視。
閱讀是小學生認識外界、提高自身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進行道德教育有極大的優勢,可以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給予是快樂的》表達了人和人之間的交往之道,《桂林山水》表達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母雞》表達了母愛的偉大。因此,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打破傳統教育模式的弊端和局限,運用多種教學模式,提高閱讀教學工作成效,使得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運用群文閱讀教學模式,使學生根據文章作者、文章主題進行相關文章的閱讀,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的發展,使學生在之后的學習過程中擁有扎實的基礎。
例如,在《黃繼光》這一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就可利用群文閱讀的教學模式完成本課教學目標,使學生形成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知識,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在此基礎之上,引入其他相關資源,如紀錄片等,使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環境,明白和平來之不易。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學習黃繼光的精神,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同時,教師還可利用思維導圖,讓學生寫讀書筆記,使學生不斷探究相關知識。在閱讀教學中進行道德教育工作,教師還可根據學生知識的接受程度,選擇合適的閱讀書籍,在班級中創設濃厚的閱讀氛圍,使學生在閱讀中能夠有所收獲,促進學生的不斷成長。另外,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就本節課的內容進行心得寫作,在其中找到學生不理解的地方,并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
古詩詞是我國古代圣賢智慧的結晶,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僅僅只是教授重點詩詞,還要運用多種教學模式對所授古詩詞內容進行相關延伸,使學生明白古詩詞對自身發展的意義,提升自身道德修養。例如,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在學生掌握所學古詩詞基本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可通過詩配畫的形式,讓學生進行制作,明白詩詞內容,并進行不斷探究。另外,教師還可引入符合學生年齡特性、課本上沒有的古詩詞,使學生進行相關閱讀,從而使得語文教學與立德樹人結合工作呈現出相應成效,促使學生不斷進步。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教師開始在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眾多周知,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通過視頻、圖片的形式將知識立體化呈現,使學生容易理解,提高其道德水平。例如,在學習和近代史有關的文章中,教師就可通過播放相關視頻和當時人物的采訪,使學生明白當時戰爭的意義和艱難,從而提高學生的民族凝聚力,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使學生在理解和探究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形成較強的愛國主義情感,立志成為對社會發展有用的人才。同時,教師還可舉辦相關的座談會,聽取學生的意見,并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使學生理清自身思路,促進學生不斷發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進行口語交際活動,進行德育工作,主要是通過多種多樣的交流內容,適當進行立德樹人教育。比如:一年級下冊第三單位的口語交際題目為“請你幫個忙”。學生怎樣幫助他人幫助自己?學生對待各種各樣的人,處理各種各樣的社會實際問題時,要格外注意些什么?利用各種各樣的情境,培養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表現能力。學生經過扮演、模擬,知道了原來在平時講話還有如此多地方需要注意啊!在今后的人際關系中,會刻意注意。其實口語交際是一門非常關鍵的語言能力,如何開口與他人交談?又如何聆聽他人交談呢?往大了講,這就涉及學生的“情商”問題。在平時的口語交際教學中,只要學生都能有效練習想好了再說,有禮節地說,耐心地聆聽他人所說的話,有差異建議不插話,等他人說完了再說,長此以往,學生的“情商”就必定不低。
在傳統的教學工作中,語文教學側重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立德樹人側重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養成。而目前,教師將語文教學工作和立德樹人相結合,有利于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其具有以下意義。
教師將語文教學工作與立德樹人相結合,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相關內容時,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夠正確看待周圍的事物。教師這樣的教學方式符合教育部門提出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工作和德育工作的要求,對學生未來長遠的發展是有極大好處的。
教師要想讓語文教學和立德樹人結合工作取得較大成效,就必須引入相關素材對知識進行講解。而一些古文或者古詩詞中通常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對德育工作的開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另外,教師利用古文和古詩詞開展教學活動,既能讓學生理解相關知識,進行深入探究,又能獲得比較好的德育效果,助推語文教學工作和立德樹人結合工作的進度。
眾所周知,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主要側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忽視學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質的養成,使得語文教育工作形成不良循環,學生語文學習陷入低谷。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將語文教學工作與立德樹人相結合,彌補了傳統教育的缺陷,使語文教育充滿活力,從而構建完整的語文教學體系,使教師的語文教學水平獲得較大程度的提高。
語文教學與立德樹人的結合能夠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通過獲取德育素材增加知識儲備,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教師在語文教學與立德樹人的工作進展中面臨的是新的教育方向,此前也并沒有相關的教學實踐和經驗。因此,教師在此過程中,要通過閱讀相關文獻,了解先進的教學理念,并且還要在一線教學實踐中,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相應的教學方式,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語文教學工作和立德樹人相結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語文教育的優化。語文教育屬于基礎教育的一部分,亦是教育事業的分支。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能夠使當前的語文教育工作與時俱進,順應時代發展,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
以上幾點是語文教育與立德樹人相結合的意義,對學生成長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教師進行這項工作,并不斷進行優化,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因此,學校也必須重視該項工作,不斷提供相應的支持,使得語文教學與立德樹人結合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為學生進入更深入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通過前文的敘述,可以看出,語文教學與立德樹人的有機結合是有極大優勢的,但是,由于種種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影響,教師在該項工作中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教師在此過程中需要明白的是,立德是培養學生的德行,樹人是使學生在掌握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促進其進一步發展,成為對社會建設有貢獻的人。基于這一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本,及時聽取學生的意見,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從而使得語文教學與立德樹人相結合的工作取得相應的效果。這不僅是新課程改革對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工作的要求,也是落實素質教育理念的直接體現。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吸取其他優秀教師的經驗或者按照自身對教育的理解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這樣的做法雖然可以使得學生掌握部分理論知識,但是學生道德素質培養一直不被教師所重視,從而使得教育開始畸形發展。因此,教師在提升自身教學能力的過程中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按自身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能力提升途徑。故而,教師在語文教學與立德樹人相結合的過程中,要及時更新教學觀念,轉變自身教學模式,從而使得該項工作達到預期的效果,打破傳統教育的弊端,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發展。
教師的教學工作是需要學生的充分配合的,如此方能顯示出相應的成效。新課程改革中的“新”主要指的是新的教學模式和新的學生。新的教學模式主要是指教師要響應時下的教育政策,制定符合學生發展,滿足學生需求的教學模式,新的學生是指教師要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呈現出教育工作的意義。教師在語文教學和立德樹人相結合的實踐過程中,要增加與學生的互動,并通過各種教育方式,活躍課堂氛圍,從而進一步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
教師要明白將語文教學與立德樹人相結合,并呈現出相應的教學效果,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師在此過程中,除了落實國家教育部門的相關政策和要求,還要根據學生的要求,制定符合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教育方案,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發展。
雖然該項工作主要側重德育工作,但也并不是說教師不重視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而是要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德育工作,或是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以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這兩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的關系,而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
以上五點是教師在語文教學與立德樹人相結合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教師在此過程中需要對這些問題給予重視,并及時解決。如此才能構建完整的語文教育體系,帶給學生不一樣的學習體驗,滿足學生的成長發展和學習需求,使教育事業能夠順應時代發展,顯示出新的活力,能夠進行下一步發展。
綜上所述,教師不但要注重語文教學,也要注重對學生的道德教育,以幫助學生未來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才。唯有將語文教學與立德樹人工作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夠增強語文教育的實效性,并幫助中小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而讓學生通過學習樹立良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