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亮 包楚肖
腹股溝疝是老年人的常見病,伴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該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升高。外科手術是該類患者的主要治療措施,然而老年手術患者多合并內科疾病以及重要器官功能減退,特別是合并心肺疾病時使得麻醉手術風險明顯增加,因此需要選擇麻醉效果確切以及操作簡單的麻醉方式,確保患者術中的麻醉質量并盡量減少對其全身造成影響[1]。近年來隨著超聲技術的發展,神經阻滯在麻醉科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超聲引導下TAP 阻滯是老年腹股溝斜疝修補術中應用較為廣泛的麻醉方法,以下將進一步分析超聲引導下TAP 阻滯復合靜脈麻醉在老年腹股溝疝修補術中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20 年1 月~2021 年4 月本院50 例老年腹股溝疝修補術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 例。觀察組男22 例,女3 例;年齡60~86 歲,平均年齡(71.5±5.2)歲;體重46.7~75.3 kg,平均體重(58.6±6.4)kg;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Ⅰ級15 例,ASA Ⅱ級10 例。對照組男23 例,女2 例;年齡60~85 歲,平均年齡(70.4±5.3)歲;體重46.5~75.5 kg,平均體重(59.7±5.2)kg;ASA 分級Ⅰ級16 例,ASA Ⅱ級9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常規禁食和禁飲,觀察組采用超聲引導下TAP 阻滯復合靜脈麻醉,方法如下:保持平臥體位,對穿刺點皮膚進行充分消毒,患者手術同側腋中線入路,探頭長軸在患者腋前線處保持垂直放置,使其位于患者髂嵴和肋弓之間,對腋前線以及腋中線局部進行掃描,從而觀察腹外斜肌、腹橫肌以及腹內斜肌。以神經刺激針于超聲探頭的輔助下進行內側進針,觀察回抽無血后以水分離技術注入生理鹽水約1~2 ml,觀察產生梭形液性暗區即提示穿刺成功,繼續在患者腋前線以及腋中線之間注入0.3%羅哌卡因(30 ml)。以針刺法對手術切口周圍皮膚痛覺情況進行測試,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3 分即提示阻滯效果理想,給予復合靜脈麻醉后即可開始手術操作。靜脈麻醉方案:舒芬太尼0.2 μg/kg、丙泊酚1.5 mg/kg 實施靜脈誘導,置入喉罩,術中丙泊酚3~5 mg/(kg·h)持續泵注維持麻醉,并在手術中結合具體情況追加舒芬太尼。對照組患者應用腰硬聯合麻醉。患者取側臥體位,選擇L3~4間隙實施硬膜外穿刺成功后植入腰麻針,給予0.5%布比卡因10~15 mg,控制麻醉平面在T8以下。所有患者術中若HR<50 次/min,需要給予阿托品0.5 mg 靜脈注射,當收縮壓<9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MAP<20%基礎值時,給予3~6 mg 麻黃堿或0.1~0.2 mg 去氧腎上腺素靜脈注射。縫皮結束時需要停止應用丙泊酚,術后給予自控靜脈鎮痛:舒芬太尼1.5 μg/ml+生理鹽水100 ml,背景劑量2 ml/h,自控鎮痛1 ml/次,鎖定時間30 min,可使用50 h。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T0、T1、T2、T3)血流動力學指標,包括MAP、HR。②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包括低體溫、寒戰、惡心嘔吐。③對比兩組患者術后6、12、24 h疼痛評分,采用VAS 評分進行評定,評分高代表疼痛劇烈。④對比兩組患者鎮痛泵按壓次數及下床活動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 T0時,兩組HR、MAP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1、T2、T3 時,觀察組HR、MAP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血流動力學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0%,低于對照組的3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2.3 兩組患者術后6、12、24 h 疼痛評分對比 術后6、12、24 h,觀察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6、12、24 h 疼痛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患者術后6、12、24 h 疼痛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4 兩組患者鎮痛泵按壓次數及下床活動時間對比觀察組鎮痛泵按壓次數少于對照組,下床活動時間早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鎮痛泵按壓次數及下床活動時間對比()

表4 兩組患者鎮痛泵按壓次數及下床活動時間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老年患者在腹股溝疝修補術中采用椎管內麻醉時容易出現穿刺困難以及阻滯不全的情況,進行椎管內麻醉需要進行體表標志定位穿刺,然而老年患者存在骨質增生、腰椎生理曲度變化等情況,增加了穿刺難度。近年來報道指出[2-6],超聲引導下TAP 阻滯可更好地顯示患者腹壁肌肉具體的層次結構,防止傳統解剖定位出現的位置不準確或者穿刺不良事件。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應用超聲引導下TAP 阻滯復合靜脈麻醉,結果顯示,T1、T2、T3 時,觀察組HR、MAP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0%,低于對照組的3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明超聲引導下TAP 阻滯復合靜脈麻醉的效果顯著,能夠獲得優良的阻滯效果,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7-9]。與此同時,TAP 阻滯作為高效的局部麻醉技術,能夠為患者腹壁皮膚以及肌肉提供優良的鎮痛作用,而患者下肢運動神經并未受到阻滯,因此術后能夠實現早期的下床活動,有利于預防術后長時間臥床引起的不適感或誘發相關并發癥。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下床活動時間早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進一步證實了上述觀點。老年腹股溝疝修補術容易出現體溫以及寒戰等情況,采用TAP阻滯,其阻滯范圍明顯縮小,同時屬于單側阻滯,對患者的血流動力學造成的干擾較小,所以患者術中體溫能夠維持恒定,有利于避免寒戰及低體溫等現象的發生[10-12]。
綜上所述,對于老年腹股溝疝修補術患者采用超聲引導下TAP 阻滯復合靜脈麻醉可有效提升麻醉質量,有助于維持患者術中血流動力學平穩,改善術后鎮痛,并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