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趙雅麗
當一抹藍白色調的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能建)遇上多彩的中國—東盟博覽會(以下簡稱東博會),注定繪就出不一樣的精彩新篇。18年來,中國能建積極參與東博會,一份份合作協議的簽署、一個個合作項目的落地,中國能建在東博會中碩果盈枝。
如今,中國能建與東博會首次牽手,將以首席戰略合作伙伴的新姿態深度參與第19屆東博會。金秋九月,中國能建將在東博會上帶來怎樣的驚喜?又將如何更好地利用東博會平臺“走得更遠”?
東博會搭建了中國與東盟國家共商、共建、共享、可持續發展的大平臺,既是互通合作的經貿盛會,也是對話交流的外交舞臺。而在歷屆東博會中,總有一個以藍、白為主色調,展館內寫有“能者善為,建則善成”的企業核心價值觀,這便是中國能建在東博會中的展位。
據了解,中國能建及旗下企業積極參與東博會,設置專門展位,以統一的品牌形象、詳實的業績展示、多載體的宣傳方式,全面推介中國能建的實力和品牌,多年來,中國能建在東博會收獲頗多。
截至2021年,中國能建及所屬企業已連續18年參展東博會。在2014年第11 屆東博會上,東博會組委會特別致信感謝中國能建對活動的支持,稱贊中國能建發揮能源產業發展優勢,擴大與東盟經貿合作,通過綠色能源產業架起了中國與東盟深入合作溝通的橋梁。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17 屆東博會上,中國能建與廣西崇左市人民政府簽訂了“風光水火儲一體化能源基地”投資開發框架協議,總計投資額820 億元,是首屆東博會以來簽約的單體投資最大的合作項目。期間,還與廣西貴港市覃塘區人民政府簽署“中電工程廣西覃塘區2000MW 風光儲一體化項目”投資開發框架協議,總投資約120 億元。

02/中國能建參展第17 屆東博會(圖源:中國能建)
在第18 屆東博會上,中國能建子企業面向東盟各國展示了企業在水利水電、清潔能源、市政房建路橋工程、國際業務等方面具備的資源優勢及市場前景,全面推介了“1466”戰略和“12345678”卓越企業管理模型,增進央企與東盟各國戰略互信,為全力推動“一體兩翼”海外優先發展體系搭建了合作平臺。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能建便走出國門,在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進程中,勇當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主力軍、排頭兵、先鋒隊。
據介紹,目前,中國能建業務遍布全球140 多個國家和地區,國際業務從業人員超過10 萬人,簽約額在中國對外承包工程企業中位列前五,其中近5年“一帶一路”沿線累計簽約超過5000 億元,占中國企業簽約比重超過10%。
此外,東盟是中國能建海外重點區域市場,中國能建積極參與東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規劃、投資與建設,共設立76 個分支機構,高質量建設了緬甸耶涯水電站、文萊恒逸PMB 石油化工配套電站、印尼爪哇燃煤電廠、泰國Bgrimm 屋頂光伏項目等一系列標桿項目,推動中國—東盟戰略對接、經貿合作取得新進展,以實際行動詮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精神。
其中,由中國和菲律賓兩國元首見簽的菲律賓卡里瓦大壩項目將顯著改善馬尼拉水資源短缺現狀,是中菲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互利合作重要成果,對區域合作具有示范作用。同時,中國能建積極搶抓“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機遇,持續加大東盟區域新能源投資力度,通過綠地投資、股權并購等方式,加快在緬甸、馬來西亞、印尼等國清潔能源發電、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資本布局,助推東道國走上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
近三年,中國能建在東盟國家新簽合同額約1500 億元,投資總額約130 億元,為深化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推動東盟地區社會發展貢獻了能建之智、發揮了能建之力、展現了能建之為。
2022年是中國—東盟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開局之年、《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生效實施之年、中國—東盟自貿區3.0 版即將啟動之年。中國能建作為全球電力工程建設領域的領軍企業,在這一特殊背景下與東博會攜手合作,彰顯著中國能建服務周邊外交戰略的戰略眼光和堅定信心。
中國能建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海良表示:“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力行業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和基礎設施投資承包商之一,中國能建將依托東博會這一高端平臺、重要窗口,搶抓RCEP 生效新機遇,全面融入綠色低碳經濟、數字經濟、共享經濟‘三大經濟形態’,主動順應高質量發展、一體化發展、融合發展‘三大發展趨勢’,充分發揮企業全產業鏈一體化綜合優勢,在東盟地區重點推進一批‘幸福壩’‘友誼橋’‘致富路’‘賦能網’‘生態城’投資建設,促進商品、服務和技術在區域內的流動,推動企業從走出去、到走進去,再到融進去、達到充分的一體化,使更多合作成果惠及當地民眾”。
春風浩蕩滿目新,揚帆奮進正當時。作為第19 屆東博會首席戰略合作伙伴,中國能建將以此為契機,深度參與東博會,共同發展東博會,積極宣介能建優勢、智慧和品牌,為廣大客戶提供高含金量、高含“綠”量的能建技術、新產品、新方案,乘著東博會的快車,促進形成更多務實合作,收獲更多豐碩成果,實現更大價值創造,共創更加繁榮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