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萍 劉明艷 張晶
1江蘇省揚州五臺山醫院心電圖室 江蘇省揚州市 225003
2蘇北人民醫院心內科 江蘇省揚州市 225001
雙相障礙和抑郁癥是世界范圍內造成家庭和社會負擔的主要精神疾病之一,受生理特點的影響,女性患病率較高[1-2]。雙相障礙是一種心境障礙疾病,表現為情緒的過度轉變,以抑郁和躁狂反復發作為主要特征。抑郁發作時會出現顯著持久的情緒低落、思考能力下降、興趣喪失、食欲減退等癥狀,更有甚者會出現自罪自責,甚至自殺想死的念頭和行為。這些癥狀與抑郁癥的臨床特征相似,難以區分,常常導致誤診,進而影響患者的治療和恢復[3-4]。迄今為止,這兩種疾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仍不清楚。因此,進行多方面探討很有必要。有研究調查了72 385名18歲以上的人群,發現673名雙相障礙和抑郁癥患者,而在這些患者中又發現11%的人合并有高血壓、室性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5]。而惡性心律失常在雙相障礙和抑郁癥患者中患病率逐年升高,雙相障礙和抑郁癥是心律失常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其在短時間內會引起血流動力學障礙,導致患者暈厥甚至猝死[6-7]。T波峰-末間期(T peak-T end interval, Tp-Te 間期)代表的是心電圖T波峰至T波終末的時間。研究發現跨室壁復極離散度(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增大是引起惡性心律失常發生的重要原因。而Tp-Te間期是反映跨室壁復極離散度大小的重要指標,可作為心室復極化的標志物[8]。針對女性高發特點,本研究旨在探討Tp-Te間期與女性雙相障礙和抑郁癥臨床癥狀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探索這兩種疾病的發生機制。
選取2020年9月至2022年4月在江蘇省揚州五臺山醫院住院的女性雙相障礙抑郁發作者47例(雙相抑郁組)及抑郁癥組患者48例,年齡13~74歲,漢族,所有患者符合ICD-10診斷標準,無其他符合ICD-10診斷標準的精神障礙。排除標準:(1)有嚴重的軀體性疾病或腦器質性疾病者;(2)懷孕、準備懷孕及處在哺乳期者;(3)心電圖數據及臨床數據缺失者。另選取同時期在江蘇省揚州五臺山醫院和社區招募的健康體檢女性47例為對照組,年齡13~74歲,漢族,無精神疾病和軀體疾病史。本研究獲得江蘇省揚州五臺山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WTSLL2022003),所有參與研究者或家屬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心電圖指標測定:采用GE公司的MAC800心電圖機進行檢查,囑患者采用仰臥位,安靜狀態下,進行12導聯同步心電圖記錄。所有操作均由本科室中級以上心電診斷醫師獨立完成。QT間期測量:QT間期定義為QRS波起始到T波終點的時間,每個導聯測量3個基線平穩、圖形清晰的QT間期,取其平均值。Tp-Te間期測量和Tp-Te/QT比值計算:Tp-Te間期定義為T波頂點到T波終點的時間,一般V3導聯T波比較清晰,故以V3導聯進行測量,連續測量3個心動周期取其平均值。由于Tp-Te間期容易受心率影響,故以Tp-Te/QT比值進行校正分析。評估工具:(1) 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HAMD-24):評估患者過去1周內的抑郁程度。總分越高,抑郁癥狀越嚴重。評分分級:總分<7分為正常,7~17分可能患有抑郁癥,17~24分確定為抑郁癥,>24分為嚴重抑郁癥。本研究中,量表Cronbach α系數為0.90。HAMD-24由兩名經驗豐富的精神科主治醫生對患者進行檢查,兩名醫生分別獨立評分。(2) 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總共 14 個條目,每個條目分為0~4分的5級評分法,所有條目全部為正向計分,總分<7分為正常,7~14分可能有焦慮,14~21分確定有焦慮,21~29分有明顯焦慮,>29分為嚴重焦慮。本研究中,量表Cronbach α系數為0.84。(3) 病人自殺風險評估表:共包括15個條目,得分越高代表自殺的風險越高。危險度評分分級:≤5分為低度危險,6~8分為中度危險;9~11分為高度危險,≥12分為極度危險。本研究中,量表Cronbach α系數為0.89。(4) 病人沖動風險評估表:評分內容包括既往行為沖動暴力史、酒精、藥物濫用史、精神病性癥狀、情緒和行為障礙表現6個方面,得分越高代表沖動危險性越高。危險度評分分級:≤2分為低度危險,3~4分為中度危險,≥5分為高度危險。本研究中,量表Cronbach α系數為 0.87。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首先對計量數據進行正態分布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數據以()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數據以中位數和四分位數間距表示,兩兩比較采用Mann-WhitneyU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H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百分數)表示,采用檢驗;使用Pearson相關分析連續變量的相關關系。以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組受試者年齡、BMI、受教育年限、起病年齡、本次病程、既往抑郁發作次數、總病程、家族史和童年不良遭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3組受試者一般資料比較
3組間Tp-Te間期和Tp-Te/QT比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雙相抑郁組和抑郁癥組Tp-Te間期和Tp-Te/QT比值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抑郁癥組Tp-Te間期和Tp-Te/QT比值高于雙相抑郁組(P<0.05)。3組間QT間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受試者Tp-Te間期、QT間期、Tp-Te/QT比值比較()

表2 3組受試者Tp-Te間期、QT間期、Tp-Te/QT比值比較()
組別 例數 Tp-Te間期(ms) QT間期(ms) Tp-Te/QT比值雙相抑郁組 47 120±4 368±21 0.33±0.02抑郁癥組 48 125±7 372±28 0.34±0.03對照組 47 94±7 365±20 0.26±0.03 F值 313.310 1.368 156.590 P值 <0.001 0.258 <0.001
3組受試者HAMD、HAMA、自殺風險評分和沖動風險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與對照組比較,雙相抑郁組和抑郁癥組HAMD、HAMA、自殺風險評分和沖動風險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雙相抑郁組和抑郁癥組HAMD、HAMA和自殺風險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沖動風險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組受試者各量表評分比較(分,[M(P25, P75)])
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對雙相抑郁組和抑郁癥組患者的Tp-Te間期、Tp-Te/QT比值與各量表的關系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兩組Tp-Te間期、Tp-Te/QT比值與HAMD和HAMA評分呈正相關(P均<0.05),與自殺風險評分和沖動風險評分之間無相關性(P>0.05),見表4。

表4 雙相抑郁組和抑郁癥組患者Tp-Te間期和Tp-Te/QT與各量表的相關系數
研究顯示女性抑郁癥患者數量遠遠多于男性,且呈逐年上升趨勢[9-10]。此病易導致患者功能性殘疾,進而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本研究發現雙相抑郁組和抑郁癥組HAMD、HAMA、自殺風險評分和沖動風險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因此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對女性患者實施治療,緩解其病情、降低致死、致殘率是目前臨床研究的重點內容。最近的一項薈萃研究分析了超過320萬嚴重精神疾病患者,發現其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11],但具體機制仍然未知。已有研究發現與炎癥、線粒體功能障礙、自主神經功能障礙、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障礙、氧化應激和久坐生活方式等有關[12]。另通過對400例首發抑郁患者3年的追蹤隨訪發現,共有22.25%患者發生惡性心律失常,與沒有心律失常家族史比較,有心律失常家族史的患者抑郁癥狀嚴重程度高[13]。研究發現20%以上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會并發抑郁癥,而抑郁癥患者各種心律失常的發生率特別是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嚴格控制誘發因素后該風險并未降低[14]。抑郁癥與心血管事件病死率關系密切,心電圖部分參數可成為重要的預測指標,主要包括Tp-Te間期、校正QT間期(corrected QT interval)及QT離散度等指標改變。因此,抑郁癥患者的心電圖上出現上述改變后,常提示室性心律失常甚至是心源性猝死重要的預測指標。
關于QT間期,許多學者前期已進行了大量研究,而Tp-Te間期則是近年來新提出的心電學概念。既往研究發現心室肌細胞包含了3種細胞:心內膜細胞、心外膜細胞和位于心肌中層的M細胞[15]。QT間期包含了整個心室除極、復極的時間,它代表M細胞除極、復極的總時間,QT間期和Tp-Te間期在心率減慢時兩者都會相應延長,為了避免心率的影響,Tp-Te/QT比值的概念由此產生。另有臨床研究表明Tp-Te間期可作為心律失常綜合征(比如先天性長QT綜合征)的風險預測標志物,Tp-Te間期代表的是心室復極時間,作為QT間期的一部分,其在心室復極的評價方面較QT間期更具應用價值,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比QT間期更精確[16-17]。已有研究發現心律失常患者(例如先天性長QT綜合征患者)的Tp-Te/QT比值顯著增加[18]。本研究發現女性雙相抑郁組和抑郁癥組患者的Tp-Te間期延長,Tp-Te/QT比值升高,且Person相關分析顯示Tp-Te間期和Tp-Te/QT比值與HAMD和HAMA評分呈正相關,進一步表明二者與女性雙相抑郁和抑郁癥患者的抑郁癥狀存在密切聯系,且隨著患者抑郁癥狀的加重而升高。而兩組自殺風險評分和沖動風險評分與Tp-Te間期和Tp-Te/QT比值無相關。Whang等[19]在5 906名參與者中發現隨著抑郁癥狀嚴重程度的增加,心室復極指標T波倒置的幾率增加。反映了負面情緒可能會對心臟復極產生極大的影響,進而導致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這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但也有研究結果顯示抑郁癥或抗抑郁藥的使用與T波幅度或校正QT間期異常無關[20]。但是本研究進一步印證雙相抑郁和抑郁癥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發生風險高于普通人群。抑郁患者發生心律失常后會導致患者的抑郁和焦慮癥狀加重,進一步增加了抑郁癥狀的難治性,最后導致雙相抑郁患者和抑郁癥患者病死率的上升。
綜上所述,女性雙相抑郁和抑郁癥患者Tp-Te間期延長和Tp-Te/QT比值增加,且隨著抑郁癥狀的加重,心電圖上Tp-Te間期和Tp-Te/QT比值也隨之升高。因此,對臨床醫生來說重點關注Tp-Te間期和Tp-Te/QT比值的變化尤為重要,二者可通過心電圖獲取,操作簡單方便,利于長期隨訪和病情變化的追蹤。但是目前有較少研究支持本研究結論,未來有待于進一步的深入探討,另外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樣本量偏小,且僅限于女性,可能會導致一定的偏倚,未來還需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