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祝新莉 張開慧 徐小蓮 李健
濰坊醫學院附屬醫院(1電生理室,2神經內二科) 山東省濰坊市 261041
兒童失神癲癇典型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短暫性意識喪失或行為中斷,發作期EEG為雙側半球對稱同步3 Hz棘慢復合波陣發3~30 s不等,可見片段性出現的棘慢復合波。少數兒童失神癲癇EEG同時存在Rolandic區棘波,偶見伴有與Rolandic區放電相關的局灶性發作,本文報道1例具有此EEG現象的患者。
患兒,男性,9歲,因“睡眠中抽搐1次”于2018年11月25日于當地醫院就診,診斷為癲癇發作,未治療,患兒之后未再出現抽搐發作,但患兒家長指認患兒頻繁出現愣神,呼之不應,持續時間短暫,為求進一步診療于2019年2月9日就診于濰坊醫學院附屬醫院。患兒首次發作為2018年11月25日睡眠后大約20 min出現抽搐一次,具體表現為雙眼向一側凝視,口角向一側偏斜(具體不詳),四肢發硬并不自主抽搐,持續時間從發現到結束大約20 min,發作期間患兒意識不清,不能言語。既往體健,無熱性驚厥病史,無缺氧史。父親幼年有過1次熱性驚厥史,個人史無特殊。查體無陽性體征。視頻腦電圖(外院,圖1)示睡眠期Rolandic區棘慢波發放;睡眠期廣泛性棘慢波、慢波發放,患兒未治療。本次入院后頭顱MRI 未見明顯異常(圖2)。復查腦電圖(圖3~圖6)示醒睡各期廣泛性2.5~3.5 Hz棘慢波、慢波發放,睡眠期著,清醒期數次典型失神發作(HV誘發)。結合患兒病史、臨床表現、腦電圖結果及相關的輔助檢查,診斷患兒為兒童失神癲癇,合并與Rolandic區放電相關的局灶性發作,給予患兒德巴金口服治療,初始劑量早25 mg,晚25 mg,1 個月后劑量調整為早 50 mg,晚 25 mg,2個月后復查腦電圖正常,隨訪患兒至2022年1月,治療過程中逐漸減停藥物,患兒控制良好,未再發作。

圖1 睡眠期左側Rolandic區棘慢波發放

圖2 頭顱MRI平掃未見異常

圖3 清醒期左側Rolandic區棘慢波發放

圖4 睡眠期廣泛性2.5~3.5 Hz棘慢波、慢波發放

圖5 睡眠期左側Rolandic區棘慢波發放

圖6 發作期,反應略減低,伴動作停止,同期EEG為廣泛性3 Hz極高波幅棘慢波同步陣發10~17 s(HV可誘發)
兒童失神癲癇約占兒童癲癇的5%~15%,多在4~10歲發病,5~6歲為發病高峰[1-2],女孩患病率高于男性患兒[1,3-4]。典型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短暫性意識喪失或行為中斷,發作期EEG為雙側半球對稱同步3 Hz棘慢復合波陣發3~30 s不等,發作間期背景活動正常,可見片段性出現的棘慢復合波。
此患兒首次被指認的發作為局灶性發作繼發全面性強直陣攣發作,首次腦電圖檢查(圖1,2018年11月25日)提示有Rolandic區放電,結合患兒夜間入睡后不久出現局灶性發作繼發全面性強直-陣攣發作,考慮患兒伴有中央顳區棘波的兒童良性癲癇,同時患兒腦電圖有廣泛性3 Hz左右棘慢復合波發放,經過第二次腦電圖(2019年2月9日)檢查證實有失神發作,而第二次腦電圖的Rolandic區棘慢波波幅較第一次降低,患兒發作時意識障礙程度很輕,家屬平時未發現,因此考慮患兒為伴有與Rolandic放電相關局灶性發作的兒童失神癲癇。伴有中央顳區棘波的兒童良性癲癇與兒童失神癲癇均為特發性癲癇,發病年齡相似,患兒均發育正常,影像學檢查正常,那么該患兒同時出現兩種情況是巧合還是因為有共同的發病機制及遺傳傾向?查閱相關文獻后,總結如下:(1)兩者均為特發性癲癇(idopathic epilepsy),而特發性癲癇的遺傳方式有單基因遺傳及多基因遺傳、染色體畸變、線粒體突變或DNA序列重復擴展[5]。經研究發現有 GABRG2、GABRA1、CACNA1A、CACNB4、CACNG3等易感基因或突變與兒童失神癲癇表型相關,提示鈣離子通道基因在兒童失神癲癇的遺傳學上起主導作用,而4種編碼鈣離子通道的基因中CACNA1H很可能是兒童失神癲癇的易感基因[6-7],因Rs12477229位點與兒童良性癲癇伴中央顳區棘波相關,可作為癲癇易感性潛在遺傳標記物[8]。(2)從發病機制上,對失神發作的發生機制研究提示,廣泛性棘慢復合波的產生和維持,依賴于丘腦皮質網狀系統中高度同步化的異常震蕩節律,而丘腦皮質網狀系統主要包含新皮層椎體細胞、網狀丘腦核團及丘腦中繼站。皮質或丘腦都參與了廣泛性棘慢復合波的產生,二者都不能單獨維持放電[9-11]。其他研究也提示失神的產生可能是由于抑制活動的優勢。比較而言,局灶性發作則表現為過度興奮[10]。
通過復習文獻,結合本例患兒,無論從病因還是發生機制,失神發作與Rolandic區放電相關局灶性發作都不具有相關性,是兩種獨立的發作形式,只是偶合現象,并不影響兒童失神癲癇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