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莉 黃曉紅 黃海濤
福建省福州神經精神病防治院(閩清院區) 福建省福州市 350800
精神分裂癥(schizophrenia,SCH)是一種重型精神類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感知覺、情感、思維及認知功能等方面異常。該疾病病程遷延、易反復發作、病死率和致殘率較高,終身患病率約1%,給患者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1]。臨床上大多采用藥物及護理干預進行聯合治療,但長期治療患者依從性減弱,效果會逐漸降低。近年來有研究表明腦電生物反饋治療儀能對失調腦電生理發揮調節作用,從而進一步優化臨床治療效果[2],但關于腦電生物反饋治療配合護理干預的應用并未推廣使用。本文分析腦電生物反饋治療配合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福建省福州神經精神病防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SCH患者6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39.5±3.3)歲,其中未接受教育者9例,小學至初中文化程度15例,接受高等教育者6例,病程(7.2±2.4)年;觀察組女12例,男18例,年齡(39.8±3.7)歲,其中未接受教育者7例,小學至初中文化程度18例,接受高等教育者5例,病程平均(7.5±2.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符合DSM-5中精神分裂癥譜系障礙的診斷標準;病情處于穩定期;無重大肝腎等重要組織器官疾病;無腦部創傷史;對精神類疾病治療藥物無過敏史;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有聽力問題或視力障礙者、妊娠期或處于哺乳期者、資料不齊全,依從性不佳者、患有癲癇或意識障礙者、伴有嚴重心、肺、肝、腎、內分泌、血液等疾病者不在本研究內。
對照組全程進行康復護理干預:(1)均接受常規新型抗精神藥物治療;(2)同時給予患者集中的相關環境護理、健康教育;(3)制定相應的運動和飲食計劃,密切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4)設立文娛活動(打球、唱歌、朗誦等),使患者與他人交流,鍛煉其溝通語言能力;(5)組織患者進行社會技能訓練,指導其工作和學習;(6)對患者采取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對思維、日常生活進行指導。
觀察組在對照組干預治療基礎上,聯用腦電生物反饋治療儀(成都思必瑞特科技有限公司,川械注準20182260085,SPIRIT-2/4/8)治療,患者采取坐位,公共導聯安放在額頭中間,1通道的紅色導聯安放在前額左邊,黑色導聯安放在左耳后乳突處,2通道的紅色導聯安放在前額右邊,黑色導聯安放在右耳后乳突處,設置刺激時間20 min/次,5次/周。兩組患者均進行持續6周治療。
①臨床精神狀態:所有患者均以陽性及陰性癥狀量表[3](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評估,分為陽性量表分(P1-P7)、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G1-16)、陰性量表分(N1-N7),其中1分為無癥狀,以此類推,7分是極重度癥狀,量表最后綜合分數越高說明癥狀越嚴重。 ②社會功能:使用住 院 患者 觀 察 量表(nurses' 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 NOSIE-30)[4]對 患 者 的 社 會功能按照具體現象或癥狀的出現頻度打分,共有5個階級的分數值,0分為無不適應社會活動情況;1分為偶爾有;2分為時常出現;3分為經常出現;4分為總是如此。每兩位觀察員對一位患者進行評分,最后將兩位評分員的分數匯總為一組。如只有一名評定者,則將例數評分乘2,分值越高其社會功能越差;③認知能力:使用威斯康星卡片分類測 試(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5]對 患者認知功能進行評定,告知患者卡片屬性,患者根據屬性進行卡片分類,即對相關題目進行回答,包括抽象概括、行為測驗、認知檢驗、信息提取等4個維度40個條目。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正確反應次數、持續錯誤次數、非持續錯誤數、概念化水平百分數。④睡眠質量:通過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6]進行評分,共包含18組項目,分為7組,每一組總分為3分,最后統計每組的分數相加得到PSQI總分,分數總值在0~21分,PSQI評分≤7分表示睡眠質量正常,>7分表示存在睡眠障礙。PSQI得分越低,癥狀越少,表示受檢者的主觀睡眠質量愈好。比較治療前后兩組睡眠質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礙、日間功能障礙和睡眠時間。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描述,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百分數)表示,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PAN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陽性、陰性、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評分及總分均較治療前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PANSS癥狀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PANSS癥狀評分比較(分,)
組別 例數 陽性癥狀量表評分 陰性癥狀量表評分 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評分 總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30.2±12.3 15.4±8.6 12.6±3.2 8.04±1.3 37.0±13.0 26.3±2.2 79.8.0±18.4 49.7±10.1對照組 30 30.2±12.1 25.6±5.9 12.5±2.9 10.2±1.3 39.4±12.0 31.2±2.0 82.1±19.0 67.0±16.0 t值 0.006 5.366 0.257 3.610 5.231 3.257 0.669 0.952 P值 0.995 <0.001 0.183 <0.001 0.623 0.023 0.498 <0.001
兩組治療前社會功能、認知能力、睡眠質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NOSIE-30和PSQI評分降低,WCST中正確反應次數和概念化水平百分數升高,持續錯誤數和非持續錯誤數均降低(P<0.05)。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NOSIE-30和PSQI評分降低更明顯,WCST中正確反應次數和概念化水平百分數升高更明顯,持續錯誤數和非持續錯誤數均降低更明顯(P<0.05)。見表2、表3、表4。
表2 兩組患者NOSIE-30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NOSIE-30評分比較(分,)
組別 例數 總積極因素 總消極因素 病情總估計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6.0±0.9 3.9±0.2 6.1±0.9 3.1±0.3 6.7±0.9 3.3±0.6對照組 30 6.0±0.7 4.2±0.6 6.2±0.7 4.5±0.5 6.5±0.7 4.3±0.6 t值 0.049 2.609 0.328 12.362 0.920 5.977 P值 0.961 0.012 0.744 <0.001 0.361 <0.001
表3 兩組患者WCST各維度評分比較()

表3 兩組患者WCST各維度評分比較()
組別 例數 正確反應次數 持續錯誤次數 非持續錯誤數 概念化水平百分數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34.2±3.1 50.3±3.1 12.6±3.9 8.1±2.0 18.1±3.1 9.4±2.6 52.1±3.9 67.5±3.3對照組 30 33.2±2.8 47.0±3.0 13.2±2.7 9.2±3.0 21.3±2.9 10.7±2.3 53.2±2.7 62.6±3.5 t值 8.552 6.261 4.331 5.076 4.111 5.263 1.263 6.342 P值 0.451 0.012 0.663 0.024 0.991 0.022 0.562 0.036
表4 兩組患者PSQI評分對比(分,)

表4 兩組患者PSQI評分對比(分,)
組別 例數 睡眠質量 睡眠效率 睡眠障礙 日間功能障礙 睡眠時間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8.6±0.7 1.2±0.3 7.1±0.3 1.2±0.3 9.1±0.8 0.9±0.3 8.1±0.8 0.9±0.3 16.7±1.9 9.3±1.6對照組 30 8.8±0.8 1.4±0.3 7.7±0.7 1.6±0.6 9.6±0.7 1.2±0.4 8.6±0.9 1.2±0.4 16.5±1.7 12.3±1.6 t值 2.576 2.450 4.315 3.226 2.576 3.286 2.274 3.286 1.653 6.216 P值 0.478 0.013 0.569 0.002 0.275 0.013 0.329 0.027 0.467 0.032
近年來,受先天遺傳、體質因素、個性特征和社會環境因素等影響,我國精神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而患病后不僅會給患者及其家屬的正常生活造成沉重負擔,甚至也會帶來一定程度上的社會安定隱患。目前,藥物治療仍然是精神疾病治療的主要方案,然而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患者不得不選擇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來緩解癥狀,但也更易使患者產生抗藥性,進而延長治療周期。因此,為達到全面高效緩解精神病患者病癥的預想,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案,并將之妥善應用于精神疾病中具有重要意義。精神分裂癥的發生大多受心理及環境因素影響,蔡秋梅等[7]認為僅康復護理干預,無法達到理想效果,應用康復護理配合腦電生物反饋治療儀干預有利于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同時也有研究表明腦電生物反饋治療聯合認知功能訓練應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中能有效改善患者認知功能、腦電波等[8]。臨床上最常使用的康復護理干預主要是控制患者的情緒問題,為其調節心理問題,從而使患者的依從性提高。在此基礎上,指導和訓練患者的生活能力,其中包括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語言識別能力、學習社會技能、提升自我認知能力等,同時使用藥物治療,能夠穩定地引導患者病癥向良性發展。腦電生物反饋儀則是基于人體神經系統方面研發出的新型治療儀,它能快速測定出肌電值、心率、皮溫。通過刺激、調節腦電波和神經系統功能,對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性疾病進行治療,可改善腦部血液循環,達到促進損傷腦細胞恢復的目的[9]。劉冠軍等[10]在研究中指出,使用腦電生物反饋儀配合康復護理干預能夠使患者及家屬了解患者的腦電信息,有意識地觸發其心理建設,讓患者身心完全放松,從而較好地緩解其負面情緒,降低喚醒水平,加快病情全面康復的進程。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陽性癥狀、陰性癥狀評分均較對照組更低(P<0.05),提示護理干預聯合腦電生物反饋儀治療可明顯改善臨床癥狀,腦電生物反饋儀能夠釋放仿真電流刺激機體腦部中樞神經細胞,降低θ/β比值,提升神經遞質的合成與釋放,刺激中樞神經細胞能夠調節患者情緒和精神狀態,給予治療者相應反饋信息,使得治療的針對性、準確性提高,從而制定相應的護理干預,達到改善腦功能的目的[11]。當肌電及心率上升達到閾值以上、皮溫下降達到閾值以下,機體感到焦慮緊張時,大腦興奮度會提高,配合護理干預能降低患者的緊張焦慮感,通過向患者講解不良心理對疾病的影響,并給予其健康的心理疏導,從而使其克服內心恐懼、焦慮情況,減輕其病恥感[12],提升治療效果。另外治療后觀察組NOSIE-30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腦電生物反饋儀配合護理干預對患者的社會功能提升作用更大,因為康復護理干預能使患者通過勞動、學習等方式調節自己的注意力,而腦電生物反饋儀利于調節大腦皮質的興奮性,進而促進社會功能恢復[13]。除此之外,治療后觀察組WCST中持續錯誤數低于對照組(P<0.05),正確反應次數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腦電生物反饋儀配合護理干預對患者的認知能力提升更大。通過腦電生物反饋儀刺激大腦神經,加快腦部微循環,改變大腦神經細胞的代謝環境,促進受損腦神經細胞恢復,而護理干預也能通過訓練視覺、聽覺,使患者認知神經網絡重新建立,繼而改善患者的認知情況[14]。本研究還發現治療后觀察組PSQI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腦電生物反饋儀配合護理干預對患者的睡眠改善作用更顯著,原因可能是腦電波在治療時不是通過節律運動使患者改善失眠,而是使患者在潛意識狀態下通過自我調節,加放松訓練進入睡眠,可以使機體肌肉放松與精神完全松弛后實現對機體的雙重調節,達到更好的效果。
綜上所述,腦電生物反饋儀配合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患者的治療可以極大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效果較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