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夏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北京 102249)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十四五”時期堅持聚焦解決“三農”問題,優先發展農業農村的實踐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反映了鄉村經濟發展的內在需求,是建設美麗中國、傳承創新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舉措,也是不斷提升治理能力、完善健全治理體系的固本之策。有效推動鄉村振興戰略,需要統籌生活、生產和生態的融合關系,兼顧資源、資產和資金的利用邏輯,完善自治、法治和德治的建設格局,加快推進鄉村優質快速發展[1]。目前,關于鄉村振興發展的研究比較豐富,但是對于如何評價鄉村振興水平、構建鄉村振興評價體系的研究仍然較少。推動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完備的評價體系,對鄉村發展水平、潛力進行綜合量化評價,為實現質量更高、效率更高的發展提供依據[2]。
近年來,層次分析法評價模型得到了廣泛應用。付雅琪等[3]從管理、成果、人才、發展出發,衍生出13個二級指標,利用層次分析法構建智庫評價水平;胡夢達等[4]以綠色金融風險為目標層,利用層次分析法分析各指標權重,為規避金融風險提供決策支撐;孫濤等[5]融合應用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構建高校教師績效考核體系;葉飛等[6]利用層次分析法確立青年編委評價指標體系,通過11位資深編輯打分構建判斷矩陣,通過一致性檢驗,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從而構建出青年編委評價模型。
層次分析法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其主要優勢在以下三個方面:1)系統性的分析方法。層次分析法把研究對象視為系統,先把對象分解、比較,最后再進行綜合,沒有割斷各種屬性之間的關系。2)簡潔實用的決策方法。層次分析法既不是純粹的數學計算,也不是純粹的主觀認知,而是結合了定量和定性,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計算簡便,并且所得結果簡單明確,容易為決策者了解和掌握。3)所需定量數據信息較少。層次分析法模擬人的大腦實現決策過程,只需要去判斷哪種屬性更為重要,其他步驟轉化為簡單的計算。
首先,指標體系的構建需要考慮完整性。所選取的指標,必須能夠充分反映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的實際水平以及未來發展潛力,既兼顧當下,又考慮未來,既涵蓋經濟、產業等外在表現,又涉及文化、文明等內在動力。其次,指標選取要考慮簡潔性。評價指標必須是簡潔高效的,不能過于冗余、過于間接,無法準確直接地判定目標屬性。最后,指標選取要有可操作性。鄉村振興評價體系的構建目的,是實現量化評價,因此,所有的指標數值獲取方法,必須是易獲取的。
本文主要采取文獻法和專家調研法相結合的方法,確定鄉村振興指標。參考近年來國內外關于鄉村振興發展的研究文獻,梳理篩選高頻指標,粗選形成基本指標;采取專家調研法,對粗選形成的指標集進行再次細篩,從而最后確定符合發展規律、反映人民心聲的指標集。
本文將鄉村振興設置為目標層,反映目標的綜合振興水平。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目標,進一步細分5個準則層:產業層面、生態層面、文化層面、治理能力層面、經濟層面,如表1所示[7]。

表1 鄉村振興評價指標體系
1)產業層面。產業層面主要反映的是鄉村經濟發展的產業發達程度及合理程度,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完善程度(單位:百分比)、農產品機械化程度(單位:百分比)、現代化職業農民占比(單位:百分比)、農民參加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比重(單位:百分比)4個指標。
2)生態層面。生態層面主要評價的是鄉村發展過程中,對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和措施力度[8],主要包括垃圾分類效率(單位:百分比)、鄉村人均生態治理修復花費(單位:萬元)、生態產業在總體GDP中的占比(單位:百分比)、人民對鄉村生態滿意度(單位:百分比)4個指標。
3)文化層面。文化層面主要是對鄉村文化傳承創新、資源利用能力的綜合評判,主要涵蓋文化產業人均收入(單位:萬元)、農民文化體育消費占比(單元:百分比)、特色文化影響力度(單位:百分比)、人民對鄉村文化認可度(單位:百分比)4個具體指標[9]。
4)治理能力層面。治理能力層面反映的是鄉村自治、善治的能力,以及是否積極緊跟時代、融入“互聯網+”,引入數字治理等先進治理手段、治理理念,主要涵蓋農民對鄉村規范化建設的滿意度(單位:百分比)、村民參與鄉村議事比重(單位:百分比)、投資新型治理手段建設經費(單位:萬元)、村干部隊伍建設水平滿意度(單位:百分比)4個具體指標[10]。
5)經濟層面。經濟層面主要涵蓋以下4個具體量化指標,鄉村總體GDP(單位:萬元)、鄉村人均GDP(單位:萬元)、鄉村人均消費支出(單位:萬元)、恩格爾系數(單位:百分比)。
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體系各指標權重,主要有以下三步。
1)假設專家確定的判斷矩陣如下:

判斷矩陣的構建方法,主要是通過專家評價,即依托專家經驗對各參評要素進行重要程度區分,兩兩對比比較,找出“更重要者”,并進行打分(1~9分)。
2)對上述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具體公式如下:

其中,n為參加評價的參數個數,λmax為最大特征值,RI是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如果CR計算結果小于閾值,則可以認為,上述判斷矩陣的結果可以使用;否則需要進一步修正判斷矩陣,直到滿足檢驗。
3)在完成一致性檢驗之后,采取幾何平均法,最終量化確定目標指標權重大小,如下式所示:

利用專家調研法,邀請多名領域內專家,涵蓋院校教授、科研院所專家以及鄉村干部,對指標進行兩兩比較,得到判斷矩陣。
其中,5個目標層面的判斷矩陣如下:

再依次分別得到C1-C4、C5-C8、C9-C12、C13-C16、C17-C20的判斷矩陣:

得到判斷矩陣后,分別計算特征向量,進行一致性檢驗后,確定目標權重如圖1所示。

圖1 準則層權重雷達圖
再分別計算出指標層各屬性權重:

1)準則層指標分析。從準則層權重分析結果來看,權重占比由高到低分別為生態層面、經濟層面、產業層面、治理能力層面和文化層面。生態層面權重最高,反映近年來隨之脫貧攻堅任務的完成,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博弈中,“兩山論”相關思想、綠色發展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孕育出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文化層權重被納入到鄉村振興指標體系中,反映出鄉村文化潤心固本、人心匯聚的作用不斷增強,但是占比權重最低,反映目前在打造文化特色產業、傳承創新鄉村文化等方面,對于鄉村振興發展的支撐力度和緊迫度仍然有待加強。
2)產業層面分析。農產品機械化程度所占權重最高為0.403 4,反映了鄉村振興發展對于生產工具迅速發展的內在需求;基礎設施完善程度所占權重為0.351 1,表明鄉村振興發展,仍然需要持續不斷地完善基礎設施,為鄉村產業發展、吸納人才提供支援;現代化職業農業占比權重為0.156 3,說明要持續完善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體系,通過對職業農民的廣泛培養,推動綠色理念、可持續發展理念、創新理念深入人心;農民參加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占比權重最低,僅為0.089 2,反映出社會專家認知對于參加農村經濟組織的重視程度一般。
3)生態層面分析。人民對鄉村生態滿意度權重最高為0.536,生態環境既是對政府的政績考驗,也是公眾的責任體現,既是區域發展的寶貴財富,也是人民群眾的生存福祉,人民的自身體會自然最重要;垃圾分類效率權重最低,僅為0.087 6,反映出在當前階段鄉村振興戰略任重道遠,需要久久為功、逐一突破。
4)文化層面分析。鄉村振興的實現,離不開農村產業規?;l展帶來的經濟效益,也離不開鄉村文化去粗取精、復興壯大不斷對鄉村特色產業產生積極影響。鄉村文化的產生本身就受到作為能動主體的村民其思想傳承、文化追求、經濟追求、社會發展追求等多重復合身份的共同作用影響。人民對鄉村文化認可度的權重最高,反映出鄉村文化主體的地位作用,特色文化影響力度的權重第三,為0.197 4,說明在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過程中,也要注重文化先行、品牌引領的發展思路。
5)治理能力層面分析。鄉村作為國家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本實踐場域和基本單元,組成政府治理的層級體系。鄉村治理成效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農村未來生態的發展,也關乎國家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從權重來看,4個目標層的權重大小依次為:農民對鄉村規范化建設的滿意度(0.414 3)、村干部隊伍建設水平滿意度(0.305 8)、村民參與鄉村議事比重(0.175 7)、投資新型治理手段建設經費(0.104 2)。
6)經濟層面分析。經濟層面在5項準則層中占第二名,說明經濟發展在鄉村振興中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項指標的權重分別為:鄉村總體GDP(0.088 2)、鄉村人均GDP(0.157 0)、鄉村人均消費支出(0.271 9)、恩格爾系數(0.482 9),從多個角度反映出鄉村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生活富裕程度。
本文在文獻調研的基礎上,按照鄉村振興建設目標,從產業、生態、文化、經濟和治理能力出發設置5個準則層和20個指標層。根據專家調研,結合層次分析法,確定判斷矩陣,求解各指標權重大小,為鄉村振興發展布局提供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