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田 喻國凍 王曉云 金 瑩
(貴州醫科大學 貴州 貴陽 550002)
耳鼻喉科涉及到復雜的解剖結構以及多類型疾病,具有學習難度高的特點,且解剖過程中結構功能復雜、洞小腔深,特殊的位置需要借助顯微鏡或具有放大功能的設備進行觀察,否則不便于理解與學習[1]。以往的教學中借助二維圖片與文字描述幫助學生理解與記憶,但多數學生聽后并準確、全面的理解與掌握,進而影響學生對解剖結構生理功能以及不同病理狀況下致病機制的掌握[2]。鑒于此,國內外均有學者提出在耳鼻喉科臨床教學中引入三維動畫以及CBL教學模式,結合臨床資料制作原創三維動畫播放三維立體畫面,便于學生直觀的從不同角度觀察耳鼻喉的解剖結構;而CBL為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其實現以學生為主體、以病例為基礎、以問題為導向,創設教學情景,更加直觀的引導學生思考、探究、獲取知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3]。我院于2022年開始進行微課與CBL雙軌制教學模式試驗,取得豐富教學實踐經驗以及理想效果,為進一步推廣該教學模式,驗證教學實踐的合理性與可行性,本次納入2個班級展開對照性研究,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兩個班級形成對照組(n=84人,行常規教學法)、試驗組(n=84人,行微課與CBL雙軌教學模式),其中對照組中有男性25人、女性17人,年齡21~23/(21.75±0.26)歲;試驗組中有男性22人、女性20人,年齡20~23/(21.55±0.25)歲。基線資料情況無明顯差異(P>0.05),可進行對照性研究。
1.2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教學法:根據學校制定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確定每節課的教學內容,由帶教教授負責理論知識的講解、實踐操作技能的演示,學生負責聽與看,以此學習知識、掌握技能。
試驗組行微課與CBL雙軌教學模式:根據耳鼻喉科臨床教學內容撰寫微課劇本,本項工作由帶教教授、耳鼻喉科臨床醫師以及軟件制作人員共同完成,經過深入的討論,選擇合適案例展開撰寫,搭配合適的視頻制作方法,系統、生動的呈現出知識;要求微課視頻的錄制由同一任課教師完成,時間在15min左右最為適宜,要求短小、精悍、新穎,圍繞耳鼻喉科基礎知識展開講解,每個視頻必須做到知識點突出、重難點明確,并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對常見的錯誤認知、理解偏差進行說明,視頻結尾則需要對知識點進行簡短的歸納與匯總。以1例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病例為例,患者因鼻塞就診,由此引出慢性鼻竇炎伴鼻息肉的癥狀分析,配合動畫介紹發病機制、不同發病階段臨床癥狀變化;并結合相關文獻、書籍對鼻部解剖結構空間位置進行分析與講解,全程由動畫與語音解說完成知識的講解、分析;再進行治療指南以及臨床防治工作的講解;視頻最終通過知識點的匯總對學習內容進行梳理,便于指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1.3觀察指標
①教學質量評分。采用精簡后編制耳鼻喉科教學方法評分表(SEOTQ),共涉及8項評分指標,各項指標滿分均為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教學質量越高。
②學習滿意度評分。包括教學方式滿意度、學習興趣增加程度、提高空間思維能力滿意度評分。采用不記名調查問卷,評分規則如下:教學方式滿意度中5分為非常滿意、4分為滿意、3分為一般、<2分為不滿意;學習興趣增加程度中5分為顯著增加、4分為增加、3分為有所增加、<2分未增加;提高空間思維能力滿意度中5分為非常滿意、4分為滿意、3分為一般、<2分為不滿意。
③學生成績。包括理論考核成績,總分分別為100分。
1.4統計學方法

2.1教學質量評分比較
試驗組教學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教學質量評分比較分)
2.2學習滿意度評分比較
試驗組學習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學習滿意度評分比較分)
2.3學生成績比較
試驗組學生理論與臨床實踐技能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學生成績比較分)
耳鼻喉科專業理論知識復雜、實踐技能操作性強,加之耳鼻喉敏感、診治位置特殊,臨床教學中需更直觀、立體、全面的觀察解剖結構,掌握不同結構對應的不同癥狀、特點、疾病治療等知識[4]。目前,各大醫學院校也紛紛展開耳鼻喉科臨床教學模式改革工作,涌現出諸多科學可行的教學方法,其中微課、CBL教學法均因優勢突出在提高教學效果上有顯著作用。在本次研究中,對我校構建的微課與CBL雙軌教學模式應用效果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其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學生學習滿意度以及學習成績,效果理想。
其中微課是由美國學者David Penrose在2008年提出的,其運用信息技術根據人的認知發展規律,將碎片化學習內容、學習過程以及擴展素材通過結構化數字資源呈現出來,為學生構建起自主學習平臺,是目前國內外改革的重要方向[5]。在微課教學中,學生成為學習主體,教學采用的視頻作為知識傳播的載體,實現了針對性教學,且將相關主題內容的知識濃縮成視頻,明確突出重難點,配合動畫立體演示,便于學生直觀理解,在目前臨床多學科教學中取得顯著效果。
而CBL是一種以病例為基礎的教學法,其由傳統以問題為基礎教學法演變而來,是臨床教學中的一種新模式,教學內容以討論典型病例為主,為學生將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提供了途徑,有助于加深疾病診治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采用CBL教學方法同樣以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參與性,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充分的利用學習資源,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兩個班級采用不同教學方法,教學效果上存在較大差異,從而總結出運用微課與CBL雙軌教學模式具有以下價值:①提高教學質量。微課與CBL的結合下,利用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學視頻作為載體,實現教學的情景化、可視化,教學內容主題突出,配有典型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而視頻可重復播放,隨著學生認知的加深,幫助學生更全面的掌握知識與理解知識,且該教學模式下,無需通過實際病例進行實踐臨床演示,減少污染風險,極大的彌補臨床教學的缺陷。此外,微課視頻可通過微信、QQ等多種軟件以及手機、ipad等多種終端進行傳遞,學生可對視頻內容進行放大、剪輯等操作,更便于觀察小兒咽鼓管特點、區分鼓膜穿孔類型等復雜的知識點;且由于視頻的觀看不受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在課后同樣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反復觀看視頻,強化知識記憶。從而可利用生動的教學內容改善學習氛圍、優化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進而提高整體教學質量[6]。②提高學生學習滿意度。雙軌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僅獲得生動、優質的視頻學習資源,案例的采用也將臨床實踐中最真實、最典型的病例融入到教學當中,構建起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使課堂教學由陳述理論知識轉變為程序性自主探究,避免理論的枯燥性,從而更有效的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可以自由思考,其思路不被教師教學流程所打斷,使空間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鍛煉,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有更豐富的收獲,學習需求得到滿足,從而高度滿意雙軌教學模式。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教學為例,教學中引入1例兒童病例,因耳部流膿3天就診,案例中對患兒的現病史、既往病史、個人史、家族史以及耳鼻內鏡、聲阻抗、純音測聽等檢查結果進行展示,完全模擬學生日后臨床診斷情景,在此過程中學生獨立思考,給出最終診斷結果,并與教師共同觀察視頻中案例情況,結合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病因、臨床表現等加以分析,結合分析結果探究治療措施、預后,整個過程學生受益匪淺[7]。③提高學生成績。雙軌教學模式下,利用微課增強臨床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科學性、趣味性,使理論知識更加易懂,對知識重難點有準確掌握,從而加深對疾病相關知識的理解,為實踐操作構建起堅實理論基礎;CBL能夠以典型性、生動性的病例作為切入點,了解理論知識在臨床實際中的具體體現與應用,并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理論結合實踐的契機,培養學生臨床思維,從而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使能力得到良好發展,成績自然有大幅提升。
綜上所述,微課與CBL雙軌教學模式在提高耳鼻喉科臨床教學質量、學生學習興趣與滿意度上有著顯著作用,有利于強化學生能力,提高學生成績,因此,在耳鼻喉科臨床教學中推廣應用具有合理性以及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