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會 戎芳毅
近年來,貿易保護和技術封鎖、突發性全球公共衛生事件等對全球經濟和產業發展產生劇烈沖擊,這對產業鏈現代化提出新的要求。我國雖為制造業大國,但產業鏈某些關鍵環節受制于人的局面還未從根本上改變,產業鏈提質增效的慢性壓力長期存在。提升產業鏈韌性是實現其現代化發展的題中之義,面對產業鏈發展中存在的慢性壓力和急性沖擊,如何通過提升產業鏈韌性來加速產業鏈現代化發展成為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在產業鏈領域,學者們對產業鏈整合、優化升級以及穩定性提升等方面的研究較為關注:在產業鏈整合的研究中,產業鏈整合理論、模式以及不同類型產業鏈整合的研究熱度較高。以產業組織理論、交易費用理論為基礎,傳統研究提出了在信息不對稱、交易費用提高以及企業競爭優勢培育背景下的產業鏈整合策略,主要包括縱向、橫向一體化以及產業鏈融合,①郁義鴻:《產業鏈類型與產業鏈效率基準》,《中國工業經濟》2005年第11期。但對于競爭博弈和動態演進下的產業鏈整合的解釋力度不足。②張利庠:《產業組織、產業鏈整合與產業可持續發展——基于我國飼料產業‘千百十調研工程’與個案企業的分析》,《管理世界》2007年第4期。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們發現產業鏈的整合伴隨著技術鏈、創新鏈等鏈條的重構,進而將研究視角轉向對新興產業的產業鏈整合研究。③唐麗艷、趙辰辰、劉爽、秦蘭、王國紅:《創業合成對新興產業技術變革的影響研究》,《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9年第12期。現階段的產業鏈整合多以知識和技術的更新升級及資本驅動為研究著力點,但還需結合演化理論、知識基礎以及顧客價值取向等內容對其進行拓展研究。④芮明杰、劉明宇:《產業鏈整合理論述評》,《產業經濟研究》2006年第3期。
產業鏈韌性的提升是產業鏈優化升級的重要表征,也是實現產業鏈現代化并加速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撐。⑤周曙東、韓紀琴、葛繼紅、盛明偉:《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的理論探索》,《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3期。基礎創新能力不足、國際運輸網絡的中斷等是導致產業鏈梗阻甚至擱淺的主要因素。⑥陳曉東、劉洋、周柯:《數字經濟提升我國產業鏈韌性的路徑研究》,《經濟體制改革》2022年第1期。而提升產業鏈韌性的重點是要補齊技術短板、加速產業鏈備份、培育“隱形冠軍”和“鏈主”企業以及強化區域統籌協調功能等。⑦單媛、李紅梅:《加快打造長三角新型更具韌性的產業鏈》,《宏觀經濟管理》2021年第12期。實現區域協調功能的“鏈長制”作為一種制度創新,已經成為推動產業鏈韌性提升的有效工具而被廣泛推廣和運用。⑧劉志彪、孔令池:《雙循環格局下的鏈長制:地方主導型產業政策的新形態和功能探索》,《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雖然現有研究對產業鏈優化升級以及產業鏈韌性提升提供了很好的理論基礎和對話錨點,但并未從動態發展和演化的視角就產業鏈的組織基礎和關鍵環節進行深入探究,也并未深入剖析產業鏈韌性的提升路徑。
據此,本文擬構建“困境識別——破解策略——韌性塑造與提升”分析框架,剖析當前我國產業鏈困境的表現及原因,探索其破解策略,并以產業鏈現代化為目標研究其韌性塑造及提升機制。本文的邊際貢獻為:(1)基于產業鏈的組織基礎,構建了產業鏈現代化的分析框架。(2)從知識整合視角引入產業鏈韌性的相關研究,闡釋了知識整合對于深化產業鏈韌性及現代化發展的理論意義。(3)依托產業鏈網絡組織的運行機制提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產業鏈韌性提升的對策建議。
“鎖定”是政治、經濟、社會制度以及關系配置隨時間變化而不斷僵化的結果,⑨Gernot Grabher,“The Weakness of Strong Ties:The Lock-i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Ruhr Area,”The embedded irm:on the socioeconomics of industrial networks,1993,pp.255-277.是依賴既往的增長路徑并不斷自我固化的過程。產業鏈路徑鎖定是產業鏈受制于既有的生產和分配結構并依賴于慣有增長方式,不斷自我強化導致增長路徑陷入固定軌道的結果。這不利于產業鏈的轉型升級,增加了“斷鏈”風險且妨礙了產業鏈韌性的提升。我國產業鏈發展受市場、技術及貿易封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發展路徑被框定在現有格局之中。究其原因,從現實情境來看,目前我國企業多以控股、并購、代加工等方式參與到全球產業鏈中,致使產業鏈出現核心技術依賴、產業結構依賴、市場渠道依賴以及知識同質化等現象,①Ron Boschma and Gianluca Capone,“Institutions and Diversification:Related Versus Unrelated Diversification in a Varieties of Capitalism Framework,”Research policy,vol.44,no.10,2015,pp.1902-1914.且部分制造業受制于國際政治競爭出現“低端鎖定”。具體而言,第一,由于我國部分產業自主研發能力相對較低,多數企業通過購買專利和技術的方式參與跨國生產,“重引進,輕研發”的現象使得核心技術長期受制于人。第二,我國企業依靠其勞動力和原材料低成本優勢參與到全球產業價值鏈低端環節中,附加值較低,企業缺乏足夠的利潤回流來進行產業升級,致使產業結構被限定在當前狀態而難以調整,使得產業鏈難逃“路徑鎖定陷阱”。第三,發達國家在某些產業領域占據市場有利地位,市場渠道已經形成且具有一定規模,這使得我國多數企業只能被動接受市場運行規則,選擇代加工生產方式在現有市場渠道中獲益,增加了產業鏈“斷鏈”風險從而阻礙產業鏈韌性提升。第四,以產業專一化和產品趨同化為主要表征的知識同質化使得企業因缺乏有價值的知識交換而造成創新乏力,企業形成新增長路徑的動力不足迫使其局限于現有的生產路徑。第五,一些本土企業被鎖定在全球價值鏈低端,無法通過技術超車、國際市場拓展來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長此以往將失去搶占新市場、新領域的機遇,固封于價值鏈低端鎖定的窠臼。
產業鏈陷入路徑鎖定困境的典型可從芯片產業鏈發現端倪。我國芯片產業對外依存度較高,2021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額約為2.8萬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5.4%,且芯片進出口單價差額為0.192美元,表明中國芯片領域的技術創新能力相對薄弱,其路徑依賴在芯片設計、生產制造和封裝測試三個環節中均有所體現。②數據來源: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整合而來。首先,芯片設計環節位于產業鏈上游,具有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以及產品高附加值的特征。《半導體行業知識產權白皮書(2021)》顯示,多方創新主體在我國構筑了大量專利壁壘,中國的芯片專利技術僅占全球的5%,且芯片設計高度依賴美國、日本、韓國等主要發達國家,迫使中國需要在僅存的狹小議價空間內高價購買軟件使用權,且該方式將持續催生軟件依賴性。其次,芯片制造環節位于產業鏈中游,主要負責晶圓生產。該環節技術難度較高,具有高投入、長周期和高折舊的行業特征。中國大陸晶圓代工市場份額一直很低,某些高端儀器仍依賴于進口,相關設備也存在“卡脖子”現象。譬如,光刻機是芯片制造的關鍵設備,雖然中芯國際、上海微電子等企業自主研發了成熟的28nm的芯片光刻機,但相較于臺積電2015年即有的14nm光刻機還有4—5年的差距,且目前多數中國大陸企業生產的晶圓依然無法滿足高端市場需求,高精度晶圓廣泛依賴進口。最后,芯片的封裝和測試是芯片生產的最終環節,具有勞動密集型的特征。目前,中國大陸多數企業位于芯片封裝測試環節,技術資源需求有限且長期處于低端鎖定狀態。產品附加值較低導致同質化競爭激烈,且利潤空間低難以帶動產業升級。縱觀芯片的全鏈條生產過程,2021年全球芯片全鏈條生產市場份額幾乎被美國、韓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瓜分,這些國家和地區已經構建了相對穩定和成熟的芯片市場,并占據了芯片產業價值鏈的高端地位,掌握了較高位階的話語權;反觀我國大陸芯片產業鏈的發展,尚處于被動接受授權代理和貿易商分銷的地位。例如,華為早在2019年就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封鎖了其購買元器件、引進新技術的渠道,加之美國《2022年芯片與科學法案》的簽署,致使其無論是開拓新市場還是實現技術超車都面臨重重阻礙。
總體而言,我國產業鏈發展囿于“技術依賴”“低端鎖定”“政策角力”等問題。國外企業形成技術和專利的“寡頭聯盟”,不僅使我國產業鏈陷入低端鎖定,還容易引發“斷鏈”問題。而打破產業鏈發展桎梏的關鍵在于破解產業鏈的鎖定困境并著力塑造和提升產業鏈韌性。據此,本文構建產業鏈現代化的分析框架(見圖1),基于產業鏈的組織特征和運行機制,將知識整合與創新作為推動網絡組織有效運行并破解產業鏈路徑鎖定的突破點,結合適應性韌性理論探索產業鏈韌性塑造與提升的機制。

圖1 產業鏈現代化的分析框架
現代產業鏈被認為是相關企業根據生產流程所組成的一個線性網絡組織,由許多具有不同組織結構的企業基于一定的技術經濟關聯,并依據特定的邏輯關系和時空布局關系構成。①龔勤林:《論產業鏈構建與城鄉統籌發展》,《經濟學家》2004年第3期。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的供應網絡愈加復雜,企業通過商務往來以及知識交換,逐步交織成多層網絡狀態。②劉希龍、季建華、李金龍:《基于系統動力學仿真的供應網絡組織結構》,《系統工程》2006年第6期。網絡組織被認為是一種介于企業與市場之間的組合形態和制度安排,③Dennis Maillat,Olivier Crevoisier and Bruno Lecoq,“Innovation Networks and Territorial Dynamics:A Tentative Typology,”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1994.具有自相似、自組織、自學習的動態演進特征,①梅莉:《基于復雜系統科學視角下的網絡組織理論研究》,《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5年第12期。能夠打破剛性系統結構以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并且可通過加強組織的協同創新能力促進企業獲得長期競爭優勢。因此,可以將產業鏈網絡組織理解為一種兼具協作和創新能力及環境適應性的動態演進系統。
從網絡組織的特征來看,產業鏈網絡組織具有網絡組織的一般特性。第一,網絡組織具有開放性,在從外部汲取資源的同時向外輸出資源或產品。第二,網絡組織是動態的,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節點的交互與學習為網絡組織提供動力。第三,網絡組織承擔交流載體的職能。這將有效提高資源交換效率、風險預警能力和組織適應性,且節點交互將加速新知識的產出并提升創新能力。第四,網絡組織的交流是多層次、多渠道的,在實現高效協作的同時提升其整體效能。第五,網絡組織的有效交流有賴于契約機制和信任機制。
從網絡組織節點的構成來看,產業鏈網絡組織的節點囊括了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單位,大節點主要包括領軍企業、產業集群、高校聯盟、科研機構等群體,小節點則以相對分散的中小企業為主。全球化以及信息技術的發展將密切節點間的聯系,上下游交融的態勢愈加明顯,形成了跨環節、跨主體、跨區域的全方位鏈接。產業鏈布局趨向網絡組織的結構發展,放大了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的優勢并提高了知識擴散效率,為知識整合提供土壤。同時,知識整合在網絡組織中的高效流轉,將協助網絡主體進行原始創新并加速成果轉化,以便形成技術反制,實現產業鏈的自主可控。這也是提升產業鏈網絡組織效能的關鍵環節。
知識整合是知識架構的過程,以信息技術和交流平臺為基礎,在產品開發過程中通過對外部不同內容形態的知識進行獲取、解構、融合與重構,②魏江、徐蕾:《知識網絡雙重嵌入、知識整合與集群企業創新能力》,《管理科學學報》2014年第2期。從而實現企業對現有知識的重新配置,提升主體創新能力及競爭優勢。知識整合還發生在企業與顧客之間,企業通過對現有知識的新組合和新應用,為用戶提供定制化服務。③Marco Lansiti and Kim B.Clark,“Integration and Dynamic Capability:Evidence from Development in Automobiles and Mainframe Computers,”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vol.3,no.3,1994,pp.557-605;Bruce Kogut and Udo Zander,“Knowledge of the Firm,Combinative Capabilities,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Organization science,vol.3,no.3,1992,pp.383-397.知識整合的一般路徑包括知識識別、挖掘、整理、創新、融合、標準形成等步驟,隨著分工的演進和市場競爭的深化,知識整合已經由企業內部擴展到企業組織之間,并開始在產業鏈的層面上發生,④Rebecca M.Henderson and Kim B.Clark,“Architectural Innovation:The Reconfiguration of Exis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rm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vol.35,no.1,1990,pp.9-30.有效推動產業鏈網絡組織催生新知識,同時助力產業結構優化和產業多樣化發展,協助產業鏈擺脫路徑依賴。
將產業鏈網絡組織分為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可以更加直觀地透過網絡面紗探究知識整合破解路徑鎖定的作用機制。縱向來看,知識整合參與上游設備與原材料供應環節,不僅能夠實現原料的高效生產,還能提高原料的流通效率,推動網絡組織高效運行;參與中游產品與技術研發環節能夠促進企業研發新技術和新產品,提高企業的產品價值并推動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參與下游銷售與服務環節,為銷售模式及服務方式更新提供支持,有助于企業開拓新市場和新渠道,促進商業模式向多樣化發展。橫向來看,知識整合參與到企業的研發生產環節,一方面,在同行間通過交流共享實現知識融合及創新,促進行業價值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在不同行業之間利用信息差將知識摩擦轉變為知識共識,助推產業多樣化發展。在此過程中,知識整合不僅可以彌補知識趨同的缺陷,而且能夠促進知識在網絡組織中轉化和傳播,破解由核心技術依賴、產業結構單一等形成的路徑鎖定,進而提升產業鏈韌性。
適應性韌性理論認為系統為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而不斷演化,表現為新路徑的發現與自我提升。基于此,產業鏈韌性可以理解為產業鏈在急性沖擊或長期壓力下,以知識創新和技術提升為核心動力不斷提高自身機動性和適應性,以實現持續發展。產業鏈韌性的提升主要表現在抵御能力、恢復能力、整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升,突出表現為利用知識整合和創新推動系統向新發展路徑和更高層次躍遷。該過程同時也形塑著產業鏈韌性,呈現為由知識與技術的多樣化發展轉向應用與實踐的多樣化發展。同時,產業鏈韌性的塑造和提升與其組織基礎密不可分。產業鏈網絡組織機制與產業鏈韌性的發展規律相符,前者強調形成穩定且活躍的組織結構,而后者要求系統以知識創新為支撐,形成能夠適應環境變化的動態演化系統。整體來看,知識整合以網絡組織為載體,在提升組織運行效率的同時促進形成多樣化的產業結構和商業模式,并以核心技術突破瓦解路徑鎖定,塑造并提升產業鏈韌性,實現產業鏈現代化發展,具體如下:
網絡組織的開放性表明網絡節點具有自主性、目的性和動態性。主體之間進行交流和互動為知識創新提供條件,加速提升主體創新能力;而組織與環境的交互是資源跨主體、跨場域進行交換和傳遞的過程,也是組織運行效率和創新能力提升的必要前提。更深層次來看,產業鏈網絡組織保持持續的開放狀態,才能不斷推動知識整合同時賦能產業鏈動態演進,增強產業鏈韌性。因而,將開放系統促進產業鏈韌性提升的路徑分解為主體開放和組織開放,分別反映主體間的開放互動和組織與環境間的開放互動。
1.主體間開放推動知識創新
主體間的開放互動是知識整合的基礎,也是產業鏈價值提升的關鍵環節。主體進行知識整合后產生新知識,并在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上轉移,能夠有效提高新知識的普及度,助力知識整合和創新。橫向維度上,知識密集型企業的開放與互動助推形成“知識聯盟”“技術聯盟”,在提升同行企業知識存量的基礎上橫向集聚行業競爭優勢。且知識創新發生在不同行業之間,有利于提高產業多樣化,消解產業鏈的路徑依賴。縱向維度上,產業鏈上下游節點間的開放與互動,是增強企業黏性和穩定性的有效手段。以知識整合為依托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的溝通和互動,能夠提高節點間的協作效率和風險預判能力,有效提升產業鏈的適應性并增強其韌性。譬如京東方作為半導體顯示產業和液晶顯示屏領域的鏈主企業,通過信息和技術聯動主動將客戶信息和生產信息傳遞給上下游企業,將下單備料的流程從24小時縮短為1小時,極大地提高了供貨效率和生產穩定性。同時,京東方將引進的技術進行轉化和升級,并以開放的姿態帶動上下游企業對核心技術與知識進行整合,不僅改善了企業技術依賴而且推動了全鏈條的優化升級,加速形成現代化產業鏈。個體與整鏈同頻更迭與韌性理論中的個體與組織共同演進的思想吻合,也是產業鏈韌性提升的重要表現。
2.組織與環境開放加速信息吸收
組織與環境間的開放互動是組織感知環境變化并提升其環境適應性的重要途徑。組織對環境的開放既包括組織對政策體系、金融體系等系統的開放,還包括對自然災害、經濟危機等外部沖擊的開放。組織對外部系統的開放有助于組織吸收和整合來自環境的信息,并加速知識整合。鏈長制這一產業政策的制定,為產業鏈中鏈主企業及時掌握鏈外的政策等環境信息提供了重要渠道,鏈主將來自政策體系、金融體系的繁雜信息整合轉化成自身所需信息并加以利用,通過知識、技術的創新在緩解產業鏈路徑依賴的同時提高組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及對沖擊的應急能力,以提升產業鏈韌性。
網絡組織是動態的,知識流和信息流是網絡組織動態特征的外在表現,①周曉燕、何海燕:《管理學視角的企業網絡組織分析》,《價值工程》2002年第6期。二者的流動與共享驅動著網絡組織的知識整合。知識整合不斷為組織提供新信息和新思想,推動技術更新并引致產品升級,接著以新產品為載體促進組織與外部環境的交互。組織從環境中捕捉反饋信息,進一步促進知識整合的發生,該循環創新過程給組織的動態演進帶來持久動力。同樣,網絡組織的動態特征賦予了產業鏈維持動態調整狀態的生命力,推動其進行轉型升級和動態演進。產業鏈網絡組織的動態特征對產業鏈韌性提升的路徑可以劃分為知識創新活力和產業鏈動態演進兩個方面,分別反映產業鏈的創新能力和產業鏈的動態演進狀態。
1.動態系統激發創新活力
產業鏈網絡組織的動態性預示鏈上節點將出現高頻的知識碰撞與摩擦,為知識整合謀求條件,激發了知識創新活力。動態運行過程不僅指主體和組織擁有的資源和要素是動態流動的,還包括主體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環節是靈活可變的。仍將視野落置于鏈長制這一產業治理新方法,一方面鏈長發揮協調資源配置的功能,推動創新要素的均衡流動;另一方面鏈主企業利用信息流和知識流進行知識整合,并將新知識、新技術運用在產品化和商品化的過程中。核心技術的培育為產業鏈跨越“卡脖子”障礙提供根本支撐,提前防范產業鏈的“斷鏈”問題。新技術、新產業和新業態的產生是產業多樣化、商業模式多樣化的前提和表現,根據產業多樣性理論,產業的多樣化能有效分散組織風險,防止其落入“路徑鎖定陷阱”,最終提升全鏈韌性。
2.知識創新推動持續演進
產業鏈網絡組織的動態性是產業鏈節點主體通過持續“知識創新”“經驗積累”逐步改變行為方式與自身結構的過程,為產業鏈維持動態演進狀態提供長效動力。這與適應性韌性理論的基本內涵相一致,強調系統的動態演變。產業鏈網絡組織的動態演變以知識和技術創新為支撐,依托主體間長效合作推動知識與技術的升級,加速產業鏈“去鎖定”并塑造其適應性,避免“斷鏈”。“互聯網+”“AI+”以及“區塊鏈”等就是傳統產業借助于知識創新和組織創新,突破原有的增長路徑并打造現代化產業鏈的代表例證,“新技術+產業”的形式推動產業鏈網絡組織由較低水平演進為較高水平的適應性組織,維持組織的動態演進,不斷強化產業鏈韌性。
產業鏈網絡組織中要素的交流有賴于網絡節點和信息技術平臺的支持。交流載體提升產業鏈韌性的路徑可以從網絡節點和交流平臺兩個角度展開,其中網絡節點作為傳播載體和信息源頭,能夠打破知識“孤島化”并提升節點的創新力;信息交流平臺為集聚知識簇提供工具,為節點共享和搜集知識提供便利,這將加速知識整合的實現以及知識聯盟的形成;組織進行多層次和多渠道的交流與互動,是知識、資源等要素流動的有效手段。總之,網絡節點通過交流共享和高效協作來提升創新力和競爭力,并促進產業鏈向多層次延伸,實現“強鏈”“補鏈”。
1.多元主體促進知識創新
產業鏈網絡組織的節點主體主要包括企業、高校與科研機構,是信息傳播、知識共享以及技術輸送的載體。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主要動能,具有知識創新的天然優勢;科研機構作為與組織外部科研團體進行交流和對接的窗口,能夠及時把握國際頂尖科技的發展趨勢;企業一般將來自高校、科研機構的基礎知識整合為生產性知識,以提高生產技術、完善生產流程和改善營銷模式,促進企業獲得更高的產品價值和用戶價值。高校與科研機構的聯合研發將加速知識整合,與此同時,企業將凝集的新知識與現有的技術融合,優化企業競爭力。總之,交流載體通過發揮其創新優勢來提升技術水平,從根本上打破產業鏈的低適應性瓶頸,這將更有助于提升產業鏈的抵御能力和恢復能力。例如本土芯片設計和芯片制造企業借助我國巨大體量的芯片消費市場紅利迅速成長,涌現出如晶晨半導體等優秀芯片設計廠商,廠商間頻繁往來催生出上海高性能集成電路設計中心、中國半導體產業聯盟以及中國RISC-V產業聯盟等聯盟團體,為培育核心技術創造良好氛圍,更好發揮企業交流載體的作用,提高綜合競爭力。
2.交流平臺提高知識流通效率
產業鏈網絡組織依靠交流平臺的搭建來擴大交流載體的效能,不僅提高了組織內部知識、技術共享的效率,還有助于培育產業鏈的競爭優勢,實現“強鏈”發展。信息交流平臺的建設以及信息技術的發展,一方面使得獲取和傳播顯性知識愈加容易,為企業進行知識整合提供前提;另一方面提高了經驗知識等潛在知識的擴散能力,在降低企業試錯成本的同時提高企業知識高質整合的概率。例如光網絡產業中的新一代光傳送發展論壇(NGOF),通過搭建成果、信息共享平臺的方式實現鏈上企業、客戶的交互,提高了企業搜尋、處理市場信息的能力,推動鏈上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滿足智慧城市、信息消費等眾多領域定制化需求,進一步提高產品的用戶價值,為商業模式多樣化提供可能。其次,龍頭企業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借助信息平臺共享創新成果,引領全鏈條優化升級。例如工程機械產業的龍頭企業三一集團通過搭建根云平臺并推行系統EDI互聯等方式,于2021年實現近300多家供應系統近千臺設備的互聯,打通了約750家供應商庫存和五十多家排產系統,為優化資源交換效率和技術創新能力提供重要支撐,不斷增強產業鏈的協調性、可控性及技術競爭力,從而提升產業鏈韌性。
3.多層次、多渠道交流加速鏈條整合
網絡組織的交流是多層次、多渠道的,表現為節點主體在鏈上和鏈間進行多層次合作與交流。這將促進產業鏈的縱向延伸,增加產業鏈的長度和完整度,實現產業鏈跨區域布局和生產,避免產業鏈“斷鏈”。同時,共識知識和標準以產業鏈為單位的傳播能夠提升知識的專有性,以便在產業鏈縱向延伸的基礎上提升產業鏈的競爭力。例如聞泰科技于2019年以收購荷蘭安世半導體集團的方式,促進知識、人才、技術的交流與整合,延長產業鏈至產品價值較高的環節,實現芯片產業鏈的“整鏈”生產。另外,網絡組織多層次、多渠道的交流還包括在不同產業鏈上的交流和互動,也即企業不斷吸納其他產業鏈的生產經驗并進行知識整合,促進本產業鏈創造新的經營模式(如直播電商、農產品電子商務、體驗式營銷等),帶動新市場的產生,并培育產業鏈韌性。
有效交流依靠于契約機制和信任機制的支撐,網絡組織各節點間以顯性契約和隱性契約為基礎進行生產和交易。①Yadong Luo,“Toward Co-opetition within a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A Perspective from Foreign Subsidiaries,”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vol.40,no.1,2005,pp.71-90.契約機制作為一種關系治理的手段,能夠增強產業鏈的韌性,②劉志彪:《新冠肺炎疫情下經濟全球化的新趨勢與全球產業鏈集群重構》,《江蘇社會科學》2020年第4期。網絡節點通過建立長效合作機制,發揮“穩定器”作用。這種作用不僅強調產業鏈能夠以其良好的穩定能力和聯結能力防止其在受到內外部因素干擾時產生較大的波動,為知識的共享提供穩定的載體和渠道,同時也意味著產業鏈在受到沖擊后能夠快速利用契約機制實現“補鏈”,從而提高產業鏈的適應力與恢復力。
1.顯性契約穩定協作秩序
顯性契約指的是節點主體與組織內外部主體簽訂的具有強制執行力的法律性合約或制度規范,用于約束各主體行為并穩定生產秩序。契約機制促進主體間形成長效協作機制,提高主體間交易效率并暢通知識流轉渠道。以芯片封裝測試行業為例,國內企業通過簽訂契約的形式與國外先進技術企業形成聯盟,將外部先進知識和技術進行內部化處理,實現芯片的穩定生產。同時,部分廠商選擇與客戶簽訂長期訂購協議來滿足需求的可預見性,以便合理安排生產周期并規劃庫存,促使供應鏈更具韌性。產業鏈網絡組織與外部環境簽訂契約有助于提升組織對外部場域信息的對接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譬如,政策調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決策以及產業鏈的布局,促使企業依據外部環境的變化,調整產業和業態,提升產業鏈的靈活性與適應性。
2.隱性契約提高適應能力
隱性契約具有關系契約的屬性,關系契約是在信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非正式合約,具有彈性機動和隨時可調整的特征。隱性契約主要包括產業鏈網絡組織節點之間交易和生產的文化、習慣或慣例,雖不具備法律的約束力和強制性,但建立在節點長期合作和交易的信任之上。隱性契約是調節顯性契約硬性規定的“靈活性楔子”,能夠彌補顯性契約中有限理性的不足并填補知識缺口,有效提高組織對異質性知識的轉化能力,提高組織關系的應變性和靈活性。以“新冠肺炎疫情”供需缺口現象為例,在受到突發事件沖擊時,訂單生產加工方式不足以提供完備的產品來滿足市場需求,造成“斷鏈”。此時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依托鏈主和鏈長的背書,基于信任和交易習慣以非正式手段達成隱性契約,并利用信息平臺或互聯系統進行資源調度,迅速彌補“斷鏈”缺口,提高產業鏈受到外部沖擊時的抵御能力和恢復能力,從而強化產業鏈韌性。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全球產業布局面臨重構,貿易保護主義帶來產品“斷供”和科技“脫鉤”威脅,同時我國產業鏈面臨著低端鎖定、鏈條不完整等問題,阻礙了產業鏈現代化發展。提升產業鏈韌性以抵御外生急性沖擊并緩解內生慢性壓力是具有科學性和針對性的有效手段。本文構建產業鏈現代化的分析框架,窺探并分析破解我國產業鏈的發展困境,并結合網絡組織的特征研究產業鏈韌性提升的長效機制。得到以下結論:第一,我國產業鏈發展正面臨因核心技術依賴、產業結構依賴、市場渠道依賴、知識的同質性、政治角力等因素形成的“路徑鎖定”困境。第二,知識整合作為產業鏈網絡組織運行的核心動力,以知識創新、技術變革等為手段提高產業鏈網絡組織的運行效率,破解產業鏈發展困境并提升其韌性。第三,產業鏈網絡組織的開放性、動態性特征以及交流載體和契約機制特征通過提升產業鏈的創新力、持久力、競爭力和適應力來優化產業鏈韌性。
1.依托科技創新打破路徑鎖定
一是,產業鏈網絡組織中的創新主體利用知識整合來提升創新能力。例如,“專精特新”“隱形冠軍”企業依托國家實驗室等重點科研機構,實現突破性基礎創新成果的產能化和商品化,并帶動鏈上企業構建技術標準壁壘,提高價值鏈的可控性。二是,政府牽頭組織構建企業創新甄別機制與專項融資渠道,有針對性的補貼專項創新技術和成果,同時避免企業“搭便車”和“等、靠、要”。三是,依托國內統一大市場,開拓經濟“雙循環”新渠道。在逆全球化和國際政策角力的影響下,企業應以“智能需求配置系統”“智能渠道規劃”等數字技術和產品不斷提升國內大市場的保有量并開拓新的市場渠道,穩固市場競爭力。
2.加速知識整合提升創新效率
一方面,加速政產學研形成“三足鼎立+一方托底”協同創新生態系統,強化信任機制和整體意識以推動基礎知識、市場信息、企業產能等在創新網絡中高效擴散,提高知識整合的效率。另一方面,企業要樹立“產業共同繁榮”的現代企業家思維,以企業聯盟或行業協會等為基本單位,構建開放式的信息共建共享平臺,提升知識整合與擴散能力。
3.夯實網絡基礎釋放組織效能
第一,完善開放創新助力技術突破。首先,在微觀企業層面,逐步改變企業“外向”引進型創新發展模式,轉向“內向”開放型創新互助模式并培育“共擔共享”的技術小組,漸進性地降低企業基礎生產力的對外依存度,并推動產業鏈核心環節回流,提高產業鏈的自主可控。其次,在中觀產業層面,構建智能化和開放化的創新研發平臺和交易平臺,加速創新鏈與產業鏈的融合并提高創新成果的交易效率,推動價值鏈提升和創新鏈升級,逐步優化產業鏈的國際競爭力。最后,在宏觀政府層面,堅持在安全范圍內進行開放創新。政府應主動把控核心技術轉移的安全紅線,構建技術影響力評估體系框架和產業風險預估系統,在開放創新的同時實現前沿技術的安全可控,維護產業鏈韌性。
第二,激發創新活力帶動產業鏈動態演進。在政策方面,完善市場機制主導下的創新人才、物料、資金等要素的區域協同調度的產業政策,是激發協同創新活力并引導區域產業鏈優化的有效手段。“鏈長制”作為暢通循環經濟中的技術堵點和環境郁結的特色產業政策,在優化資源配置的基礎上協助鏈主企業實現技術創新和轉化,并以鏈主企業為核心集聚關鍵“全產業鏈”,不斷強化產業鏈的環境適應性。在產業鏈動態演進方面,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將有效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并為產業鏈動態演化提供新的發展方向。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簇的涌現將不斷賦能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從創新鏈升級、價值鏈提升、產品鏈優化等多方面推動產業鏈動態演進。
第三,優化載體功能促進交流互動。首先,在信息供給層面,政企協同搭建現代化產業信息平臺,提供權威性與時效性兼備的生產要素供需信息、產業技術公示信息以及熱門產業議題等信息,使得各主體從客戶端就能夠快速掌握產業的細分信息,降低信息成本及其不對稱性,持續提升主體合作磋商的效率。其次,在信息需求層面,鏈長與鏈主應將可公開信息及時反饋到相關平臺并廣泛聽取各主體的發展需求,著力解決反映較集中的難題,在增進政府與企業協同互惠關系的同時強化“鏈長制”效用。最后,在信息協調層面,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智能數字技術賦能平臺的信息分析與預測功能以精準描繪用戶畫像,分析和篩選用戶所需的信息,實現平臺信息的精準投放,進而更好地服務于企業的聯合研發、產品供需和市場開拓等需求,推動產業鏈韌性穩步提升。
第四,強化合作治理機制增效“剛柔并濟”。推動顯性契約與隱性契約的有機結合是提升產業鏈韌性的重要抓手,而兼容二者并實現知識轉移的合作治理機制是其中的有效工具。①刁麗琳、朱桂龍:《產學研合作中的契約維度、信任與知識轉移——基于多案例的研究》,《科學學研究》2014年第6期。一方面,以產學研為代表的合作治理機制是實現“硬規范與軟約束”結合的重要依托。具體而言,要基于產學研合作機制構建合作網絡,強化合作和交易的習慣以促進強契約關系的形成,并依賴信任感形成彈性的隱性契約。同時,填補創新合作網絡中的結構洞以提高合作網絡的通達性,進一步鞏固基于合作網絡的產業鏈網絡穩定性和韌性。另一方面,創建包含生態思維且具備規范化和可預期的生態網絡合作治理機制,引入風險預警機制、合作引導機制、信任評價機制等,提升主體間的依存度、關系度和信任度,從而實現產業鏈網絡的穩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