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中華路小學 陳蕾
“雙減”政策于2021年7月國家正式頒布落地,“雙減”主要強調兩點,一是減輕學生作業負擔,二是減輕學生校外培訓負擔。安排作業是學校課堂教學的延伸,是課程教學的組成部分,也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的一種方式,學生的校外培訓活動很大程度是在家長的主導下完成。由此可見,教師和家長共同作用于學生的教育。“雙減”政策的作用點則是學生的作業和校外培訓。因此,“雙減”背景下的教育工作推進,需要教師與家長的共同努力,在這一政策背景下,要求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進行有效融合,筆者在學校工作與家庭教育的實踐中進行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究。
“雙減”背景下,作業的優化過程著重點從以下三個層面進行把握:
通過對作業的優化,學生的作業量得到精減,為學生安排的作業要能與課程教學內容緊密聯系。以小學數學為例,教師通過對作業內容的合理設定,促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對所學理論知識點有一個更為深刻的認識,并逐步提升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最終完成數學知識的消化和吸收。對小學數學教師而言,要在“雙減”政策的指引下,通過作業內容的優化,促使作業安排能更好地為數學課程教學服務,進而為數學教學高質量推進提供支撐。對小學生而言,通過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以達成對數學知識的回顧,并對數學知識的運用進行練習,進而為其數學成績的增長提供保障。
在傳統的教學工作中,常見的作業形式則是安排學生根據當天教學內容完成課后習題。在新形勢下,教師需要對傳統作業形式進行適當的優化,以此降低學生完成作業過程中的心理壓力,進而真正達到減負的要求。
通過作業完成時間的合理設定,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降低學生的作業壓力,以此更好地實現減負要求。例如,在數學運算法則教學結束后,教師為學生安排的作業是圍繞某次集體游園活動制定最優購票方案。于是,教師設定了以下的教學情境:在本周末,學校會安排6名教師和班級中的32名學生共同游園,根據園方規定,成人票為12元,兒童票為6元,如果購買團體票,10人團每人8元,團體票中不分成人和兒童,那么在這次的游園活動中我們應該制定怎樣的購票方案才能得到最大的實惠?在完成這一作業的過程中,教師要提醒學生可以尋求家長的幫助,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地結合起來。與傳統的數學課后作業相比,這一作業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減輕學生心理壓力,使學生不再將作業作為一項枯燥且有負擔的事情,提升其完成作業的主動性,并借助作業引導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鞏固應用。而且,相對傳統的課后習題訓練,此次作業更像是一次游園前的準備,在準備工作中,還可以得到家長的幫助,使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能從多個層面進行思考。總體來看,上述作業的安排,與傳統作業相比,雖然作業完成時間相差不明顯,但是學生并沒有感覺到明顯的作業負擔,反而在游園樂趣的刺激下,非常樂意完成該項作業,再加上家長的幫助及教師的指導,促使學生能將游園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在方案制定過程中積極發散思維,建構數學模型,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提升其思維能力和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這對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由此可見,教師要通過對作業的優化,更好地落實“雙減”政策,并在此過程中積極推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效融合。
“雙減”背景下,學校可以安排教師在每天原定教學工作結束后,為學生進行至少兩個小時的課后服務,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減少學生的校外培訓活動,并且借助課后服務更好地突顯學校教育功能,減少學生對校外輔導班的依賴,提升家長對學校教育的信心。在課后服務工作正式開展前,學校領導及教師需與家長進行必要的溝通,要求學生每天放學后延遲兩個小時回家,而且要向家長講清這一做法的原因,使家長明確認識到課后服務的優勢,從而獲得家長的支持和理解。由此可見,科學開展課后服務,可以看作是“雙減”背景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融合的重要體現。學校一線教師要注重課后服務方法的不斷優化,使課后服務的兩個小時得到充分利用。為此,在課后服務中,教師可以采用分層輔導的方法。如小學數學教學中,在同一個班級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學習成績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而且數學學習存在一定的難度,在教學課堂中大多數數學教師會面向全體采用同一種教學模式,所有學生所面臨的教學進度和教學方式沒有區別,受此影響,部分學生無法緊跟教師的步伐,課內沒有學懂,課外缺乏跟進,學習成績會不斷下降。
面對這一情況,教師則可以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對班內學生進行分層輔導,其中,學困生應該成為輔導的重點對象。教師需根據該部分學生的學習狀況、課堂回答問題時的表現以及和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對學生數學知識體系中的欠缺部分作出客觀判斷,然后有針對性地對該部分知識進行再次深入講解,在一對一的深入講解過程中,使學生逐步完成知識點的再認識和理解,從而彌補其在數學學習中的不足。小學數學教師要樹立高度的責任心,將教育工作當作一項神圣的使命,在輔導工作的落實中,要保持足夠的耐心,不可放棄任何一名學生,借助課后分層輔導的方式,使班級中的每一名學生都能獲得進步,以此更好地突顯學校教育的功能。另外,教師要通過分層輔導使學生及其家長明確認識到,與其花費額外的金錢為孩子安排校外培訓,不如安排孩子在學校接受專業教師的一對一輔導,從而幫助學生不斷進步,并提升家長對學校的信任。
在課后服務中,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進行習題精煉。小學數學中習題訓練是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進行融會貫通的重要途徑,然而現實中發現很多教師及家長會將題海戰術作為提升數學成績的重要途徑之一,這一情況在高年級學生的學習中更為普遍,結果有很多學生深陷題海戰中,學習能力和成績并沒有多大提升。面對這一情況,很多學生會陷入苦惱,考試、學習以及心理方面的壓力持續加大,甚至產生厭學情緒。之所以出現這一問題,很大程度是因為學生對習題訓練的本質認識不清,在錯誤理念的影響下為了做題而做題,因此陷入了惡性循環。針對這一情況,數學教師要及時制止,并幫助學生及時調整,使學生確切認識到,習題訓練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對各種題目的練習,不斷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并能熟練運用所學數學知識,絕非為了追求數量上的目標而做題。為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做題,并運用有限的兩個小時進行習題精煉。
這一過程具體分為三步:第一步是按要求解題,學生需要知悉題目所涉及的知識點是什么,在大腦中調用相關板塊的知識,并應用該板塊知識進行題目分析與解答。第二步是進行檢查,通過對照答案反向推理自己的計算結果和解題過程中是否有錯。第三步是進行反思,如果發現解答不正確,則需要反思出錯的原因,立即回歸教材,再次回顧相關數學概念及所包含的知識點,隨著解題過程及答案的修正,力爭對相關知識點有更為深刻的認識。通過上述一系列步驟,真正發揮數學習題訓練的目的,以此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在該項教育工作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整理錯題的習慣,在每次考試前,對自己整理的錯題集進行回顧,謹防自己在考試中犯同樣的錯誤,并通過錯題的回顧進一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總體來看,學校要借助優質的課后服務,幫助學生逐步擺脫校外培訓的負擔,隨著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進一步獲得家長的認可,使家長能主動打消為孩子安排校外培訓的念頭,并主動配合學校的工作,進而使“雙減”政策得到更好的落實,為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融合提供有力支持。
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之余,部分學生會參與校外培訓班,原因之一是家長對學校教育缺乏信心。在很多家長看來,孩子不參加校外培訓班就會落后于人,學習成績會下滑,只有經過校外的一對一或專項培訓才能提升孩子的成績。為此,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通過教學方法的優化,進一步提升校內課程教學質量,促使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教育引導下,更好地完成課程內容的學習,從而減少對校外培訓的依賴。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傳統教學思路的調整,在各個板塊知識的傳遞中,可以適當減少傳統課堂上的說教,圍繞所學知識點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使學生在一步步探究中更加深刻理解所學知識,進而達到教學優化的目的。比如,在“余數”知識點的學習中,相對而言這一知識點具有明顯的抽象性,即使數學教師對學生進行了長時間不厭其煩的說教,一些學生仍然無法對該知識點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對此,教師不妨借助特定的數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在這一情境活動中,教師可以為學生發放9顆糖果,并要求學生向其他4名同伴發放,為了不傷害同伴間的感情,要盡可能做到公平,經過一系列嘗試后,學生會發現,每一名同伴會平均得到2顆糖,自己手中最終剩余1顆無法分配。借助上述情境活動,再對照教材中“余數”的概念,使學生構建彼此間的聯系,并逐步認識到,手中糖果的發放過程則是余數得出的過程,當其在不斷嘗試向同伴公平發放手中的糖果時,這是試商的過程,在糖果得到公平發放后還剩1顆糖果,那么1就是“余數”,將其上述情境活動轉化為數學算式則是:9÷4=2……1。相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活動,教師將數學知識的傳授轉變為學生的課堂活動,通過科學的引導,促使學生將分發糖果的活動與數學運算活動建立聯系,通過手中糖果的合理分配,完成對抽象知識點的深刻理解,以此構建更加有趣、高效的數學課堂。
總體來看,學校教師要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進行持續性優化,在課程知識傳授過程中,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夯實課堂教學效果,引導學生在自主參與中深層次理解所學知識,進而更好地完成知識的內化與吸收,從而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在“雙減”背景下,學校教師要主動加強與學生家長之間的聯系,通過政策講解和新型教育理念的傳遞,使家長明確認識到,只有減輕學生的負擔,才能使其以更好的狀態參與各項課程的學習。在溝通中,使家長逐步認識到,為孩子開展校外培訓并不是家庭教育的重點。教師還可以向家長傳授一些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幫助家長掌握家庭教育的重點,具體而言,針對學校安排的作業,家長要嚴格督促孩子完成,在此過程中可以為孩子提供必要的幫助,在孩子回家后,要嚴格限制孩子打游戲、玩手機的時間。在周末或假期,可以引導孩子參與多樣化的文藝活動和體育活動,還可以引導孩子進行閱讀活動,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孩子豐富生活和內心世界。家長要關注孩子狀態的變化。比如,當發現孩子出現厭學、成績嚴重下降等情況時,需要主動與學校進行溝通,和教師共同分析孩子出現此類狀況的原因,并在教師的建議下制定應對方案,在教師的配合下,對孩子進行科學的教育引導,促使孩子積極調整狀態,并高效參與學習活動。針對孩子的教育,家長要盡可能少一些傳統的說教,多一些指引,不可以總是告訴孩子“應該干什么”“什么是對的”,而是要讓孩子指導“為什么要這么做”“為什么是錯的”,引導孩子自己體會。比如,針對沉迷游戲的問題,家長不妨將各種因沉迷網游而影響學業的案例向孩子呈現,借助一個個真實的案例,使孩子主動認識到其中的危害性,并進行自我調整和約束。在孩子教育中,家長不應該總是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而是要與孩子進行耐心的溝通。比如,針對學習中的煩惱,家長可以做一名傾聽者,引導孩子訴說心中的煩悶、學習的苦惱。在傾聽完畢后,家長首先要表示對孩子的關心,然后和孩子共同分析學習苦惱出現的原因,然后與孩子共同協商解決方案。
綜上所述,“雙減”背景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融合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家校公共協作的進程中,會涉及多個方面的問題。為此,學校教師要對“雙減”政策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根據政策要求對傳統的教學工作進行持續的調整和優化,還要持續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進而和家長共同參與學生的教育工作,在落實“雙減”政策的同時,加強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