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里川
自有“官場”起,就有“小公務員”。無論是在文學作品還是在新聞報道中,“小公務員”身上,從來都不缺少故事。
我曾和種桃人老陳聊天。他說自家兒子考上了公務員,進了街道辦,忙著疫情防控,幾個月不著家,孫子也丟給老陳帶著。
這類敘事,我們都很熟悉。街道辦來了個小公務員,志愿者中有個小公務員,誰家的孩子閉門不出準備“考公”……這背后的“考公熱”,人們也盡收眼底——2022年,“國考”報名人數超200萬人,同比增加51.4萬人。多年來,公務員考試熱度不減,報考人數連攀高峰。
作為坊間熱詞,“小公務員”頻頻進入公眾視野。那么,“小公務員”到底是什么?若要給他們畫個像,“小公務員”就是公務員職級序列里的職級較低者,年輕人居多,且大多就職于鄉鎮基層單位。這個詞帶有些自嘲意味,稱呼上的微妙,也在現實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作為一種職業,它在大多數人心目中是體面、光鮮、穩定的,但在現實情境中并不完全如此。
譬如,在深入參與精準扶貧、社會治理等要務的情況下,基層公務員工作負荷大為增加。《半月談》曾刊文解讀廣大基層干部的苦惱,文中就有鄉鎮公務員自嘲:“市里提出六大戰役,縣里要打七大戰役,天天打仗,人都快打死了。”

而負累和收益或許不完全相匹配。一段時間里,網絡出現各種關于公務員收入降低的傳言。在前述《半月談》文章里,“盼提高待遇”就是受訪公務員們的一大期盼。“補貼,不存在的,已經不發了;不加班,不存在的,好久沒雙休了;壓力小、加班費,都不存在的……”一位鄉鎮公務員的話,聽來頗讓人驚心。
而作為一種身份,“小公務員”又有著超越普通職業層面的意義。
職業體驗中,負重感、委屈感,“小公務員”一樣不少,但他們依然可以說“我們不一樣”。我國公務員是為民服務、為民奉獻的“公仆”,云南大姚縣“80后白發干部”李忠凱等眾多務實守職的公務員,生動地詮釋了這點。疫情之下,“小公務員”們更是經歷了嚴峻考驗,交出了優秀答卷。今年1月,西安基層公務員張安寫的“抗疫日記”,贏得網友點贊。
“小公務員”有此表現,并非偶然。事實說明,公務員隊伍的精神特質是經得起檢驗的。
作為一種價值,“小公務員”體現了“鏡鑒”的內涵。
“小公務員”其實并不“小”。基層公務員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人數多,分布廣。2015年底,全國已有公務員716.7萬人,基層公務員占其中60%以上。他們是國家各項方針政策的具體執行者,其干事創業的能力和動力影響著大政落地和百姓生活;他們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政府形象,“小公務員”越敬業愛民,群眾就越親近、信服黨政干部,越信任公權力。
越來越多優秀高學歷人才競聘基層公務員崗位等現象,折射出這個行業的公共認可度和吸引力,這和公務員待遇比較高、崗位穩定、有發展優勢等不無關系。這種吸引力,不單單是就業壓力的“倒逼”結果,也源于公務員整體形象、美譽度的提高。“考公熱”激發的人才動能,也將促進這個行業的“素質”提升。
2021年底,一篇報道寫道:咸陽600多名新入職公務員沖鋒“疫”線顯擔當。他們是初入職場的“萌新”,加入公務員隊伍剛過百天,卻用略顯“稚嫩”的肩膀扛起了責任。從這樣的描述中,人們看到了一束精神之光。
長期以來,“小公務員”在煩瑣的工作中辛勤耕耘,常感身心俱疲。但前路漫漫,只要站上崗位,他們就必然面對更多挑戰和考驗。
晉升和應對評價機制的不易,是擺在基層公務員面前的一個冷峻事實。
“快50歲了還是科員。”時不時可以聽到這樣的聲音。很多“小公務員”想出頭,奈何向上流動的機會有限。這個“骨感”的現實,既受內部人際關系影響,也與考核要求更為嚴格、細化有關。近年來,各地對公務員的考核趨嚴,評價標準也日益細化。公務員干得怎么樣,在“考核賬臺”上一清二楚,只有特別優秀者,才能進入遴選機制的“視線”。
進入公務員體系,已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而“上岸”后,曾經的優勝者還要面對內部競爭。他們要積極克服各項困難,才能得到評價體系認可,但在機會本就有限的前提下,競爭的加劇,讓內部“卷”得更厲害,必然有大量公務員窮盡職業生涯也難以得到滿意的升遷。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周志忍曾表示,一個縣一般有上千名公務員,他們大多在鄉鎮工作,絕大多數干十幾年也難以升遷。
一邊是想施展抱負的豪情萬丈,一邊是需忍受“壯志未酬”的惆悵,這種反差在“小公務員”心中形成萬千波瀾。而無論是“得意者”還是“失意者”,在完成職業生涯的拼圖前,只能處理好責任和情懷的關系,繼續負重前行。
在社會層面,網絡時代的輿論考驗,成了“小公務員”面前的一道道難關。
有基層干部吐槽:有的人沒評上貧困戶就上網發帖反映干部不公,評上了貧困戶沒分到房子也發帖反映干部不公,分到了房子對樓層不滿意,還要發帖反映干部不公。
湖南常寧的一起案件也曾引發關注:有過鬧訪、纏訪、非訪記錄的劉某,多次在網上發帖誹謗接訪的紀監委干部、政法干警、鄉鎮干部。這個案例頗為典型地折射出基層公務員易被“網絡聲音”中傷的事實。
在人人都有鍵盤、麥克風和攝像頭的情況下,公務員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了審視。某段時間,媒體頻頻聚焦辦事部門的“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亦是明例。有時,公務員還容易被誤解甚至被污名化,其實,違法亂紀、玩忽職守等負面行為僅是非常少數公務員的行為,但公務員整體形象被個別極端事例拖累的情況,并不鮮見。
曾有黨媒評論員指出,基層公務員的日常工作已是“5+2”“白加黑”的繁忙狀態,不少群眾還是抱有成見,甚至“妖魔化”公務員形象。但文章同時提到“工作做得好,也需要時間來沉淀口碑”。
同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對人才、崗位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
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對遏制“官本位”,構建科學完備、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提出更高要求。而構建符合政府治理現代化目標的公務員考核制度,強化公務員的“德能勤績廉”,避免“干好干壞一個樣”,是題中應有之義。
對于與治理體系不相適配的部分“小公務員”來說,其職業生存空間必然在縮小——國家要求建立、完善公務員正常退出機制,多省份“試水”聘任制公務員,就是在向一些“躺平”的公務員敲響警鐘。“小公務員”若滿足于“混日子”,就難以適應新形勢新要求。
時代要求“小公務員”突破局限性,進入“大”境界。這涵蓋了兩個層面:自身的突破,制度和機制的推動。
“小公務員”自身需要嘗試的突破方式有三。
其一,鍛煉大本事。一位基層公務員直言:“多數公務員崗位專業性不強,在一個崗位待久了,技能都弱化了,真要辭職下海,怎么與人競爭?”若是本事不大、技能丟失,別說下海“爭渡”,連能不能勝任本職都存疑。這樣的尷尬情境,呼喚著“小公務員”加強學習、練就本領——做技術型公務員還不夠,還得做智慧型公務員,不僅要具備事務性、技術性履職能力,還要具備綜合性、前沿性的“解題”能力。例如,如何化解干群矛盾、消弭信任危機,是每個公務員都該研究的課題。
其二,建立大格局。加深對自身使命的認知,不能僅滿足于內部考核體系的認可,而要盡力突破種種保守、僵化的思維束縛,培養為群眾謀幸福的“大氣場”。一個好的公務員,不僅得辦事能力出眾,還得有在相關領域“謀篇布局”的大視野。在時代變革的大潮中,“小公務員”施展才華和情懷的空間更寬廣,理應順勢而為,更有作為。
其三,涵養大情懷。不斷強化為人民服務、建設基層的決心和信念。學習“白發80后干部”等扎根基層、一心為民的先進典型,讓人生價值在更高遠的境界綻放光彩。不論風云變幻,公務員的本色情懷不僅不能丟,還得與時代發展同步“進階”。
但也應該看到,有些困境,并非是公務員不努力而導致的。制度機制的推動,則是在“小公務員”全力以赴但仍力有不逮之時,溫情而堅決的助力。只有在考核機制、晉升和遴選機制、權益保障等方面作出科學部署,才能消解痛點難點,穩定隊伍。
令人欣慰的是,相關工作正在多方面展開。
人社部為解決基層公務員“晉升難”問題,在縣以下機關實行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制度。這一安排,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中也得到了明確。即使沒有獲得領導職務,也能通過職級晉升展現價值,這有助于基層公務員從“晉升難”中解脫出來。
相關公開遴選和公開選調工作公告顯示,2022年,中央機關有39個部門計劃選拔401人。同年,四川省省直機關則計劃公開遴選和公開選調公務員194名,涉及縣處級副職領導職位。從中央到地方,遴選工作逐步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拓寬、暢通了基層公務員的晉升渠道。
基層人力不足、負擔過重等問題,也得到制度性回應。今年,遼寧、福建、河南等多個省份的公務員招錄政策繼續向基層、應屆生傾斜。而遏制形式主義風氣,給基層減負,也早已落入實踐。
謀事在人,成事在制度,基層有了春風徐徐吹拂,就會成為“小公務員”越干越有勁的熱土。
如何重塑“小公務員”價值?日拱一卒,是破解這一問題的良策。從個體和組織兩個層面逐步前進,不斷發掘小公務員的價值內涵,鞏固小公務員的價值體系,改善小公務員的“價值回報”,終將有所收獲。
如果要將所有的宏大意象“落地”,那就一句話——讓想干事的人,能干事的人和好的干事環境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