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興無
今年是南昌起義95周年。從南昌起義走出了共和國十大元帥中的六位:朱德、劉伯承、賀龍、陳毅、聶榮臻、林彪。在那個非凡的歷史時刻,他們齊聚南昌,成為南昌起義的中堅骨干,開啟了建軍大業的序幕。

▲ 1922年,聶榮臻在歐洲

▲ 年輕時的陳毅

▲ 年輕時的劉伯承

▲ 北伐時的賀龍

▲ 1924年,朱德在德國
1926年10月,國民革命北伐軍攻占武漢,武漢成為大革命中心。1927年4月,中共中央機關由上海遷到武漢。這一年,蔣介石、汪精衛相繼發動“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中國革命處于危急關頭。也在這一年,后來成為開國元帥的幾位年輕人,不約而同地來到武漢。
這時來武漢的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周恩來。5月25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軍事部,周恩來任部長。根據形勢的變化,周恩來努力把黨的工作重心從政治斗爭轉移到軍事斗爭上來,加強對駐漢國民革命軍的組織和聯絡。
7月12日,中共中央在武漢改組,陳獨秀被停職,由張國燾、李維漢、周恩來、李立三、張太雷五人組成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中央初步決定,以在“東征討蔣”口號下向九江、南昌一帶聚集的賀龍之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葉挺之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為基礎,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
在中共的領導下,賀龍、朱德、劉伯承、聶榮臻、林彪、陳毅從武漢出發,走向南昌。
賀龍是“兩把菜刀起家”的國民黨左派將領,此時他領導的第二十軍駐扎武漢。7月初,周恩來會見了賀龍。周恩來清楚,賀龍雖不是中共黨員,但一直追隨共產黨,蔣介石以武漢衛戍司令的頭銜、漢陽兵工廠外加500萬光洋,企圖收買賀龍,被賀斷然拒絕。周恩來向賀龍介紹了嚴峻形勢,問他有什么打算。賀龍明確表示:“我堅決聽共產黨的,和蔣介石、汪精衛這幫王八蛋拼到底!”
朱德曾任滇軍旅長,1922年赴德國留學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5月回國,1927年初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團長兼南昌市公安局局長。5月29日,第三軍軍長、江西省省長朱培德宣布“禮送共產黨員出境”。朱德6月中旬前往武漢,在漢參加了周恩來召集的秘密會議,會上提出在江西發展革命軍事力量的任務。受中央指派,朱德又返回南昌做準備工作。
劉伯承是川軍名將,192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4月被武漢國民政府委任為暫編第十五軍軍長。7月上旬,他輾轉來到武漢,周恩來馬上會見他,并征詢他對時局的看法。不久,劉伯承接到趕赴南昌協助周恩來發動武裝起義的通知,便以養病為由,乘江輪離開武漢。
聶榮臻在法國勤工儉學時,于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回國后到黃埔軍校任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1926年北伐軍攻占武漢后,聶榮臻任中共湖北省委軍委書記。周恩來指定聶榮臻、賀昌、顏昌頤組成前敵軍委,聶榮臻任書記,派聶前往九江向黨內同志通報中央關于起義的意圖,并強調:“至于何時起義,要聽中央的統一命令。”
林彪1925年考入廣州黃埔軍校第四期,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后返漢,到第四軍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三團任見習排長。1927年7月隨七十三團離漢“東征討蔣”,他所在團駐扎九江馬回嶺。
陳毅于1923年在北京中法大學文學院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5月來到武漢,在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任中共黨委書記,公開身份為校政治部準尉文書。后軍校被改編為第二方面軍教導團,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之時,教導團奉命乘船東下,于4日到達九江。
聶榮臻到九江后,首先把中央在南昌起義的初步決定向葉挺進行了通報,接著參加了李立三、鄧中夏、譚平山、惲代英、葉挺等人的談話會,會上研究了南昌起義行動計劃,李立三等人主張立即動手,聶榮臻堅持說:“必須等中央命令。”會后,委托正在廬山的瞿秋白返漢將起義行動計劃向中央報告。譚平山則把這一計劃告訴已抵九江的賀龍,希望他率部參加起義。賀龍堅定地表示:“我賀龍完全聽共產黨的!”
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臨時常委會在武漢開會,最終作出決定,以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名義在南昌實行武裝暴動,并派周恩來迅速趕往九江、南昌組織和領導起義。
7月26日,周恩來趕到九江,同李立三、鄧中夏、譚平山、惲代英研究組織起義部隊向南昌集結的部署,并派聶榮臻立即趕往馬回嶺,設法把第四軍第二十五師拉到南昌參加起義。
7月27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齊聚南昌。周恩來住在朱德家里。朱德向周恩來詳細匯報南昌城的情況,畫了一張詳細的駐軍布防圖,并租下江西大旅社作為組織起義的大本營。
根據中央的指示,成立了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領導南昌起義。7月28日,周恩來到賀龍軍部,向他介紹起義計劃,賀龍說:“我完全聽共產黨的命令!”周恩來說:“共產黨對你下達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委任你為起義軍總指揮。”共產黨領導的武裝起義讓一位非中共黨員任總指揮,除了賀部是起義主力外,更緣于他在歷史轉折關頭主動選擇跟定共產黨。
按照前委的指示,劉伯承夜以繼日地協助周恩來、賀龍、葉挺制定起義的具體行動計劃。7月31日,前委作出8月1日起義的決定。賀龍發布命令:“我軍為達到解決南昌敵軍的目的,決定于明日四時開始向城內外所駐敵軍進攻,一舉而殲之!”參加起義的部隊進入指定位置。
為了麻痹敵人,7月31日晚,朱德宴請滇軍幾個團長、副團長。晚9點許,賀龍部一滇籍副營長跑來告密:“共產黨明晨4點要暴動!”幾個滇軍軍官起身告辭回營。送走他們后,朱德火速趕往賀龍處說:“起義的消息已經泄露,要趕快動手!”據此,前委決定把起義時間提前2個小時。
8月1日凌晨2點,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共同指揮國民革命軍2萬余人舉行起義。第二十軍第一、第二師向舊藩臺衙門、大士院街、牛行車站等處守軍發起進攻;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向松柏巷天主教堂、新營房、百花洲等處守軍發起進攻;第三軍軍官教育團的幾百人執行輔助性戰斗任務。至拂曉結束,起義軍全殲南昌守敵3000余人。
留在九江馬回嶺的聶榮臻,爭取到第二十五師的兩個團(以葉挺獨立團為骨干編成的)和一個重機槍連,8月1日中午向南昌開拔。
前委對起義軍進行整編,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番號,下轄第二十軍(賀龍部)、第十一軍(葉挺部)、第九軍(朱德部);同時成立參謀團,負責策劃指揮起義部隊隨后的行軍作戰行動,劉伯承任參謀長。
根據中央關于起義軍南下廣東的決定,8月3日起,起義軍陸續出發南征。此時,朱德任第九軍副軍長,后因軍長未到職,又升任軍長,實際兵力僅有軍官教育團的3個連。前委委任朱德為先遣隊司令,率部為起義部隊南下開路。
8月13日,起義軍抵達江西宜黃,周恩來意外遇到了在法國勤工儉學時的同學陳毅。原來,陳毅所在的教導團到達九江后,張發奎下令將教導團全部繳械。陳毅身份暴露,帶部分學生兵星夜南下追趕起義部隊。周恩來當即安排陳毅任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三團政治指導員。
8月26日,朱德奉命率第二十軍第三師一個營為前衛,在壬田與敵錢大鈞部兩個團遭遇,朱德指揮部隊把敵人拖住,堅持到賀龍率主力趕到將敵擊潰,接著攻占了會昌城,起義軍經福建長汀、上杭,于9月22日進占粵東大埔三河壩。
前委決定分兵,主力由周恩來、賀龍、葉挺率領繼續南進;朱德率第二十五師和第九軍在三河壩抵御由梅縣進攻之敵。留在三河壩部隊中的還有陳毅和林彪。
朱德率領3000多人阻擊敵錢大鈞部2萬余人,在3天3夜的阻擊戰中,部隊損失慘重,只剩下2000余人。第二十五師第七十五團三營的指戰員打完最后一顆子彈,與敵肉搏,全營官兵壯烈犧牲在筆枝山上。
為了保存革命實力,朱德決定與南下起義軍主力會合。10月5日抵饒平茂芝,與從潮汕突圍出來的200多起義軍余部相遇,粟裕是該部的一個班長。朱德得知南下主力已完全失敗,當即在茂芝開會,作出“穿山西進,直奔湘南”的決定。
悲觀失望情緒在軍中彌漫,沿途離隊逃亡人數劇增。10月中旬,到江西安遠天心圩時,部隊僅剩800多人,師以上干部只剩朱德,團以上軍事干部只剩第七十四團參謀長王爾琢,團以上政治干部只剩陳毅,營、連長一級幾乎走光,有的甚至帶兵脫離。
部隊何去何從?朱德在全軍大會上說:“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強。1927年的中國革命,很像1905年的俄國革命。俄國1905年革命失敗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暫時的,1917年革命終于成功了。我們中國也會有個‘1917’,只要保存火種,革命就有希望!”陳毅上臺發言:“為了保住南昌起義的火種,我愿竭盡全力助朱德同志一臂之力!”
部隊整編成了一個縱隊,朱德任司令員,陳毅任政治指導員,王爾琢任參謀長。從此,朱德等率領這支衣衫襤褸的部隊,歷經湘南起義,井岡山的革命斗爭,中央蘇區的戰爭洗禮,漸漸成為人民軍隊的重要基礎。1955年授銜時排列十大元帥之首的朱德,多年前即已任解放軍總司令;排列十大元帥第三的林彪,任解放軍四野司令員;排列十大元帥第六的陳毅,任三野司令員兼政委。
1927年9月,在主力南下途中,經譚平山、周逸群介紹,賀龍在瑞金加入中國共產黨。起義軍在潮汕失敗后,賀龍等經香港轉赴上海。賀龍回湘鄂西開辟根據地,領導創建了紅二軍團(二方面軍),成為紅軍三大主力之一和一野的重要基礎。排列十大元帥第五的賀龍,成為西南軍區司令員。
劉伯承被派到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0年學成回國,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參謀長。排列十大元帥第四的劉伯承,成為二野司令員。
南昌起義后,聶榮臻任第十一軍(軍長葉挺)黨代表。10月上旬,他和葉挺等一起護衛病重的周恩來乘船到香港。12月參與領導廣州起義。排列十大元帥第九的聶榮臻,成為華北軍區(華北野戰軍)司令員。
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建議,決定將8月1日設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
1957年,為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30周年,《解放軍報》首次正式介紹南昌起義,提綱中領導人的排名順序為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周恩來審閱時征求了朱德的意見,批示應在起義領導人中加上劉伯承,領導人的排名為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