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福權
(龍江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黑龍江 龍江 161100)
涇惠渠灌區位于渭河流域中上游,灌區規模為大型。灌區來水為渭河支流的涇河自流引水,東西長約70km,南北寬約20km,總面積約1180km2[1]。灌區設計灌溉面積145.3萬畝。灌區渠系分布見圖1。

圖1 涇惠渠灌區河流渠系分布圖
灌區供水水源為地表水和地下水,年引水量約3.5億m3,年際間有起伏變化。1981-2010年間涇河徑流量與灌區引水量如圖2所示[2]。

圖2 1981-2010年涇河徑流量和灌區引水量關系圖
灌區用水包括生產用水、生態用水和生活用水三類[3]。
1)生產用水:
農業用水主要是灌溉用水,多年平均用水總量為2.51億m3,其中冬小麥、夏玉米分別為1.95、0.56億m3。農業用水關系變化見圖3,由圖可知1996-2005年間的灌溉用水量年際總體相差不大,單體農作物需水差距顯著。
2)生活用水:
根據用水定額計算灌區內生活用水量,農業、城鎮生活用水為0.48m3、0.16 m3,總用水量在0.64 m3左右。
3)生態用水:
生態用水根據灌區生態系統的具體需水量指標確定。
總供水量包括農灌地表、農灌地下和生活用水量,年具體分布見圖4。多年平均總供給水量4.3億m3左右,總供水量逐年升降交替出現,因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節水水平不高等因素影響,灌區的水資源不足,需求關系不平衡。

圖3 主要糧食作物年用水量變化圖

圖4 灌區供水量各要素分布關系圖
結合涇河張家山站的水文資料,選取2010年為現狀水平年,2020、2030年為近、遠期規劃水平年[4]。
1)農業需水量:
采用定額法的表達式如下[5]:
(1)
Qi=Mi×qi
(2)
式中:Q為總需水量;Mi為灌溉面積;η為水利用系數;i為作物類型;qi為凈灌溉定額。
不同水平年下的50%、75%灌溉頻率農灌需水量結果見表1。

表1 不同水平年農灌需水量 萬m3
由上表可知,50%頻率的灌溉需水量水平年至近期年下降顯著,降幅達20.8%,75%頻率降幅為18.1%;近期年至遠期年的降幅較小,僅為2.4%左右,總體農業需水量逐年下降。
2)生活需水量:
生活需水計算式為:
W=P×K
(3)
式中:W為需水總量;P為總人口;K為需水定額。
灌區規劃水平年生物數量及城鎮化率見圖5,不同水平年生活需水量結果如表2所示。

圖5 不同規劃年生物數量及城鎮化率

表2 不同水平年的灌區生活需水量
由表可知,現狀水平年的生活需水量為3787.6萬m3,近遠期水平年較現狀水平年增長25.3%、55.6%,總體生活用水需求逐年增長。
3)總需水量:
統計各水平年的需水量得總需水量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水平年總需水量 萬m3
由表3可知,近遠期水平年的總需水量基本相同,與現狀年相比降低16.9%,分析認為現狀年后節水技術的推廣使用,水資源利用率不高得到改善,但與供水總量相比,未來灌區的總需水量依然較大。
根據現狀年供水能力顯然不能滿足近遠期水平年的需水總量,對比結果見圖3。

圖3 現狀供水能力下近遠期水平年的供需平衡
由圖可知,50%、75%頻率時近遠期水平年水資源總量缺口近1億、2億m3。隨著涇河水源來水減少,以及人類生產生活造成的地下水超采、擠占生態用水等,水源供給能力形勢嚴峻。綜合認為,灌區內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更為科學的生產生活用水,推廣普及節水灌溉技術等措施已顯得非常重要。
根據涇惠渠灌區近50a水文資料,基于灌區需水結構分析計算未來需水量,評價水資源供需平衡。結果表明,農灌作為灌區主要需水點,在水資源平衡中至關重要;未來灌區水資源供需關系矛盾突出,節水技術的應用普及、限制人類超采擠占等活動對于緩解水資源不足、提升灌區水生態環境平衡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