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旋 劉世賢 史 釗 李順平*
1型糖尿病原名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是一種多由T淋巴細胞介導的胰島β細胞受損導致胰島素分泌絕對不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1型糖尿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通常為兒童或年輕人群。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發布的第9版全球糖尿病地圖顯示,1型糖尿病約占糖尿病患者總數的10%,全球有110余萬兒童和青少年患有1型糖尿病[1]。中國1型糖尿病全年齡層發病率為0.93/10萬人年,發病率最高的年齡段為0~14歲[2]。1型糖尿病作為一種慢性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相關生命質量。
健康效用值反映的是人們對某種健康狀態的偏好程度,取值范圍是0~1[3]。健康效用值是成本-效用分析的重要參數,因此,本研究對全球范圍內1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效用值進行系統綜述與Meta分析,以期為衛生經濟學評價提供參考數據,促進衛生資源的優化配置。
計算機檢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Scopus、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CBM數據庫,系統查找國內外公開發表的有關1型糖尿病健康效用值的研究,檢索時限為建庫至2020年9月16日。檢索詞采用主題詞與自由詞相結合的方式,中文檢索詞包括:生命質量、健康效用值、質量調整生命年、1型糖尿病等;英文檢索詞包括:Quality of Life、Health state utility、QALYs、Type 1 diabetes mellitus等。
納入標準:1)研究對象:1型糖尿病患者;2)研究類型:研究設計類型不限;3)結局指標:1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效用值,采用時間均衡法(TTO)、標準博弈法(SG)等直接測量法,或五維健康量表(EQ-5D)、六維健康調查簡表(SF-6D)、健康效用指數(HUI)、健康質量指數(QWB)、15D量表等量表測量。
排除標準:1)非中英文文獻;2)重復發表;3)無法獲得全文和數據;4)系統綜述等非原始性研究;5)無法獲得健康效用值,即研究未計算患者的健康效用值或僅報道單一維度的結果。
由2名研究員采用EndNote獨立篩選文獻和提取資料,并交叉核對,如遇分歧則與其他研究員討論決定。首先對文獻進行剔重,其次根據題目和摘要進行初篩,最后查找全文復篩來確定最終納入的文獻。使用自制的資料提取表對納入文獻信息進行提取,提取內容包括:第一作者及發表年份、研究地區、研究設計、樣本量、男性受訪者占比、年齡、測量工具、健康效用值均值和標準差。
本研究偏倚風險評價采用美國醫療保健研究與質量局(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AHRQ)推薦的橫斷面研究質量評價清單。AHRQ清單包括11個條目,如果回答“是”則為“1分”,回答“否”或者“不清楚”,則為“0分”;對于第5條,如果回答“是”或者“不清楚”則為“0分”,回答“否”,則為“1分”。11個條目的分數相加即為總得分,總得分0~3分,代表低質量的研究;總得分4~7分,代表中等質量的研究;總得分大于7分,則代表高質量的研究[4-5]。
采用Stata 15.1進行Meta分析,以效應值及其95%CI作為效應統計量。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1)和I2統計量判斷異質性。若P≥0.1、I2≤50%,說明研究間無統計學上的異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若P<0.1、I2>50%,說明研究間有統計學上的異質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6]。
初檢獲得1 638篇文獻,剔重后獲得1 030篇,閱讀題目和摘要初篩獲得119篇,查閱全文最終納入22篇[7-28]。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見圖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見表1。最早發表于2002年,近5年發表量迅速增加。研究設計以橫斷面研究為主,多在歐美國家開展,中國僅有一項[18]。測量工具包括TTO、EQ-5D、SF-6D、HUI3、健康指數量表自填版本(QWB-SA)、15D量表,其中EQ-5D的使用頻次最高(73%)。所測健康效用值的范圍為0.672~0.950。

表1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納入研究的質量整體較好,得分位于6~9分,中等質量文獻10篇,高等質量文獻12篇。見表2。

表2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結果
納入Meta分析的1型糖尿病健康效用值見表3,Meta分析結果見圖2。異質性檢驗結果顯示,χ2=25 740.210,P=0.000,I2=99.9%,因此采用隨機效應模型,1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效用值為0.846(95%CI:0.798~0.893)。

圖2 1型糖尿病健康效用值的Meta分析

表3 1型糖尿病健康效用值

續表3
由于研究間存在較大的異質性,因此根據測量工具分亞組進行Meta分析。QWB-SA量表測得的健康效用值最小,Meta分析的最終結果見表4。

表4 不同測量工具健康效用值的Meta分析結果
本研究對全球1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效用值進行系統評價,為藥物經濟學評價與衛生技術評估提供基礎數據。結果顯示,1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效用值為0.846(95%CI:0.798~0.893)。Smith-Palmer等[29]對1型糖尿病成年患者的健康效用值進行系統綜述,無并發癥患者健康效用值范圍為0.90~0.98,并發癥會導致患者的生命質量受損。相比之下,本研究年齡范圍更廣且進行Meta分析,證據等級相對更高。
亞組分析顯示,測量工具差異是導致研究間異質性較高的重要因素。即使是同一研究對象,所采用的測量工具不同,健康效用值會呈明顯差異[13,19]。如Li等[30]采用EQ-5D-5L、SF-6D和TTO測量乳腺癌患者的健康效用值,發現測量工具間的一致性較差。本研究文獻中EQ-5D使用頻次最高,而同一工具的不同版本測得的健康效用值也有所不同,如EQ-5D-3L和EQ-5D-5L在測量健康效用值時會產生顯著差異[31]。對于未來的研究,EQ-5D-5L因其信息量大,可顯著降低天花板效應,較EQ-5D-3L更可取。有效的健康效用值測量是進行衛生經濟學評價的關鍵和基礎,將直接影響其在衛生決策中的應用,因此選擇能綜合反映患者情況的測量工具尤為重要。
納入文獻僅有1項中國人群研究,使用EQ-5D-3L,由于發表年份較早,采用了日本健康效用積分體系,但健康效用積分體系受特定國家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的影響[32]。因此,今后若要在中國開展大樣本、多中心的健康效用值測量研究,應根據疾病的并發癥和嚴重程度等分亞組測量,并基于中國人群的健康效用積分體系計算健康效用值。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文獻質量為定性評價,存在較大的主觀性;納入研究間的異質性較大,影響結果的穩定性。
綜上所述,健康效用值是進行成本-效用分析的基礎和關鍵,本研究結果可為疾病臨床干預措施的衛生經濟學評價、衛生政策制定以及衛生資源分配等提供高質量的研究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