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華勇 王 旭 陳東軍
神經根型頸椎病屬于頸椎病中常見的類型之一,是指頸椎間盤、椎間關節退行性改變而出現的頸部神經根壓迫,或以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刺激頸椎脊髓、血管、神經后所造成的一系列臨床綜合征。患者臨床特征多以頸肩部疼痛,上肢手指的麻木、疼痛、無力為主[1-2]。其好發于長期伏案工作者,如機動車駕駛員、電競游戲主播和從事電腦寫作等低頭工作族,多發于40~60歲人群。文獻[3-4]顯示,神經根型頸椎病占所有頸椎病的60.2%,嚴重者可能需手術治療。目前,神經根型頸椎病治療主要分為非手術與手術治療,由于手術存在較大風險,大多數患者會選擇保守治療,包括牽引治療、物理治療等,但均有一定的適用范圍。近年來,頸痛顆粒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已取得較好的效果,關于其與推拿聯合使用的研究較少。本研究就頸痛顆粒聯合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8月至2019年9月佛山市中醫院收治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30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每組150例。對照組男70例,女80例;年齡25~68歲,平均(51.35±6.26);病程3~10年,平均(6.84±2.23)年;農村30例,城市120例。試驗組男72例,女78例;年齡27~69歲,平均(50.75±6.47)歲;病程3~9年,平均(6.92±2.24)年;農村25例,城市12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居住地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標準[5];2)常出現頸肩部疼痛,上肢手指的麻木、疼痛、無力等癥狀;3)患者及家屬知情且同意的情況下自愿簽署了知情書。排除標準:1)先天畸形、骨質增生嚴重;2)嚴重臟器疾病如心、肝疾病等;3)精神疾病及認知不正常;4)對本研究藥物過敏。
對照組患者用溫水沖服頸痛顆粒(山東明仁福瑞達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9991024,規格:4 g/袋),1袋/次,3次/d。試驗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推拿手法,患者保持正確坐姿,頭部微微前屈,使用大拇指在頸椎棘突兩側按壓,使用柔、拿、推等推拿手法按摩患者頸背部用以放松其肌肉,復位頸部后行三部推拿:1)用大拇指按患者頸臂穴從上往下按揉以70次/min進行;2)用一指禪推法按照100次/min的頻率于按揉推動患者后關節;3)用手指按壓推動風池穴,部位對應為椎動脈寰枕關節向脊柱方向,按壓推動頻率為90次/min。1次/d,連續按2周為一個療程,中間停止2 d,連續按揉2個療程。
1)療效判定標準:治愈:患者疼痛、無力、麻木等癥狀消失,肢體功能恢復正常;顯效:患者疼痛、無力、麻木等癥狀明顯改善,肢體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有效:患者疼痛、無力、麻木等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患者疼痛、無力、麻木等癥狀及肢體功能無明顯變化。治療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CD4+、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3)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全血黏度低切及全血黏度高切水平。4)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命質量,生命質量采用SF-36生活質量量表測定,包括軀體功能、疼痛、一般健康、活力、心理健康,總分100分,分數越高則患者生命質量越高。
采用SPSS 2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前,兩組IL-6、TNF-α及CD4+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IL-6、TNF-α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CD4+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L-6、TNF-α及CD4+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L-6、TNF-α及CD4+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 IL-6 TNF-α CD4+對照組 150治療前 64.52±8.43 27.04±3.03 12.68±7.20治療后 35.34±4.76a 16.26±1.02a 13.55±4.88a試驗組 150治療前 64.01±7.34 27.68±2.99 11.32±6.35治療后 28.26±3.59ab 13.68±2.45ab 15.53±3.33ab
治療前,兩組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血漿黏度、纖維蛋白原、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血漿黏度(mPa·s)纖維蛋白原(g/L)全血黏度低切(mPa·s)全血黏度高切(mPa·s)對照組 150治療前 2.21±0.28 5.11±1.13 13.43±1.89 5.13±0.87治療后 1.68±0.27a3.75±0.68a 10.23±1.22a4.39±0.56a試驗組 150治療前 2.26±0.31 4.76±1.17 13.89±1.33 5.06±0.75治療后 1.30±0.13ab2.49±0.61ab 8.26±0.98ab3.68±0.34ab
治療前,兩組軀體功能、疼痛、一般健康、活力、心理健康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軀體功能、疼痛、一般健康、活力、心理健康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命質量比較(分,±s)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命質量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 軀體功能 疼痛 一般健康 活力 心理健康對照組 150治療前 62.49±7.17 59.97±6.14 64.35±7.14 63.97±7.61 58.82±6.06治療后 79.17±8.24a 73.42±8.13a 75.36±8.26a 77.10±8.32a 71.99±8.03a試驗組 150治療前 62.73±7.28 59.37±6.58 64.28±7.14 64.14±7.53 59.06±6.03治療后 86.27±9.16ab 79.89±8.39ab 86.23±9.31ab 84.72±9.06ab 79.12±8.22ab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椎間盤突出或頸椎增生對神經壓迫導致的疾病,外傷、受寒、過度勞損等導致軟組織血液循環障礙、肌肉痙攣以及血管收縮是其發病的主要原因[6]。中醫認為頸椎病屬“痹癥”范疇,是由風、濕、寒邪導致痹阻經脈、瘀血堵塞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7]。頸痛顆粒是頸椎病患者常用的口服中成藥,其主要組成為威靈仙、羌活、川芎、三七、延胡索,其中川芎可行氣止痛、活血祛風;三七可止痛、活血化瘀;延胡索可行氣、活血止痛;白芍可緩急止痛;羌活可散寒止痛、通絡止痛。
近年來研究證實,頸椎病與血液流變學密切相關,血液流變學異常以椎-基底動脈系統血流量減少,血液流速減慢為主,伴椎動脈痙攣等[8]。因此改善血液黏稠度可增加血液流量,有效緩解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肩頸疼痛等癥狀。研究表明,神經根型頸椎病發生與炎癥細胞因子相關,IL-6、TNF-α和CD4+共同調節機體炎癥、應激及免疫反應[8]。研究證實,IL-6和TNF-α升高與椎間盤退變、疼痛程度正相關[9]。IL-6為炎癥細胞的主要調節因子之一,其水平提高可促進吞噬細胞分化浸潤,加劇神經根超敏狀態,從而引起麻木、無力、疼痛及肢體功能障礙等癥狀[10]。TNF-α可導致髓鞘損傷、神經根軸突變性以及神經傳導功能出現障礙,其水平高低與患者疼痛程度相關。本研究顯示,治療后試驗組IL-6、TNF-α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CD4+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頸痛顆粒聯合推拿治療可減輕炎癥反應,改善血液流變學,提高患者生命質量。
綜上所述,頸痛顆粒聯合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顯著,可提高CD4+水平,降低血清IL-6、TNF-α水平,改善血液流變學,提高患者生命質量。本研究尚存在局限性,如樣本量、臨床指標相對較少,后續試驗還需在考慮上述影響因素后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