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廣政 陳麗珊
校風,即學校風氣,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良好的校風對學生能起到感染熏陶、潛移默化的作用,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作風以及道德品行,促進學校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近年來,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福華小學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足校風建設,從文明校園創建、安靜校園建設、友愛校園打造三個方面,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文明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和團結互助習慣,促進學生規范養成。

菁菁校園,碧樹芳草,靠大家共同呵護,才有其春意常在;莘莘學子,作風優良,靠大家文明言行,才有其和諧共生。我校借創建文明校園的東風,通過落實“五走五無”的具體要求,讓全體同學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說文明話、辦文明事、做文明人。
安全無小事,預防勝于治療。根據平時的值日觀察,我們發現學生非常喜歡成為“進入班級第一名”,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每天進入學校后都會爭先恐后地跑回教室。因此,學校提出“進入校園慢慢走”“上下樓梯靠右走”“上學放學排隊走”等要求,通過口令接龍、刺激提醒來規范學生的進校和放學秩序。例如,學生在集隊去功能室、運動場或者放學時,學生領隊都會喊起響亮的口令“上下樓梯”,其他學生馬上回應“靠右走”和做出相應的動作。小學生普遍活潑好動,下課時喜歡玩玩小游戲,放松身心,但是難免有個別學生不由自主地奔跑起來,這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所以“課間走廊輕輕走”是學生都要認真遵守的紀律。“做操排隊踏步走”則是全體學生良好精神面貌的最佳體現,學校要求所有學生在出操、參加集會、排隊放學時喊口令和踏步走,動作要標準和統一。
制定“地面無垃圾、桌椅無刻畫、墻面無污痕、出口無臟話、衛生無死角”這五方面的要求是基于學校普遍存在的文明和衛生問題,我們希望從每一小處出發,逐一擊破,營造文明、和諧、衛生的校園環境。學校每月抓一個“無”的檢查落實,例如“桌椅無刻畫”檢查,學校會為各班配置好桌面清潔劑,通過檢查、整改、復查的步驟,明確學校的要求,讓學生引起重視,樹立愛護公物的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經過近一年的實踐,活動效果良好,大部分學生都能嚴格要求自己,不文明不衛生的現象顯著減少。
首先,為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各班級教室、學校大堂、走廊都張貼了“五走”“五無”的宣傳海報,做到“潤物細無聲”。其次,學校在全校的教師大會、班主任會議上大力宣傳“五走”“五無”的內容并明確教師的職責,讓全員參與到德育工作中來,教師在以身作則的基礎上更要事事關心,對于平時看到的不良行為都要及時提醒與教育。最后,每周的班會課各班主任帶領學生反思總結落實情況,升旗儀式上德育部門則反饋全校的情況,樹典型、講現象、促提高。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對于一年級的新生要大力抓,對還沒有養成良好的衛生和行為習慣的學生要重點抓。行為養成教育是個反復的過程,需要學校和教師反復強調、多次提醒、嚴抓落實,才能夠促內化、成習慣。因此,我校制定了每月重點檢查一個項目的內容,做到有的放矢。
“靜”是一種良好的品質,在學校中打造“靜”文化能讓學生保持冷靜的狀態和理性思維,安心專注地學習。我校通過“學校—班級—學生”三個層面進行管理,重點從進校和課間紀律兩大方面進行嚴格規范,促進“靜”文化的形成。
學校成立“入校即靜”領導小組,統籌各項活動的開展與規范。通過國旗下講話和特色廣播開展“入校即靜 入座即學”“進入學校慢慢走、上下樓梯靠右走、課間走廊輕輕走”的宣傳教育。學校以年級為單位,收集教師和學生推薦的課外書單和喜歡的玩具,為各班配置符合學生實際的書籍和玩具,以供學生課間“有事可做”。學校德育處牽頭,值日行政、值日教師、值日學生干部為主要督導力量,檢查每日的“入校即靜”情況。要求學生每天上午和下午到校后有秩序地回到班級,進行閱讀或寫字。課間不追逐打鬧,班級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通過每天的巡查與反饋,結合文明班評比,落實驗收,學期末評選出“入校即靜標兵班”。
各班主任制訂自己的特色班級“靜”文化管理計劃,每天安排值日班干部,從學生進班開始,班干部組織同學們進行早讀(午讀)、寫字、交作業等。同時,班主任可結合學生特長和愛好,分小組進行課間活動,如“小影迷組”“游戲玩家組”“繪畫達人組”“體育之星組”等,合理安排學生比例,定期與輪換相結合,并按照活動性質進行地點選擇,如選擇體育鍛煉的小組需要到運動場開展活動。班主任要制定好相關的活動記錄表和評價激勵制度,小組活動時讓組長進行登記,定期向班主任匯報小組活動情況。班主任充分利用每周的班會課,總結學生的課間活動情況,通過教師評價、小組互評以及學生自評,對表現優良的學生進行表揚和獎勵。期末開展一次“達人秀”活動,讓各小組派代表進行展示或比賽,評選出“魔方達人”“運動達人”等,這樣既不斷激發學生參與課間活動的熱情,又促進了學生行為規范與學習習慣的養成,做到班班有特色。活動開展后,有學生發表感想:“我覺得有了課間玩具,我們的課間活動變得更豐富了,即增加了學生之間的友誼,課間紀律也好了許多,簡直就是‘一舉三得’。”
要抓好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只靠教師是遠遠不夠的,經過長期的實踐研究發現,“讓學生管理學生”會使學校的管理工作事半功倍。學校設立“學生督察員”崗位,每周進行一次培訓。“學生督察員”在每天的上學、課間以及放學時間都需要進行巡查,把不好的現象登記在冊并及時對存在不良行為的學生進行督導提醒。同時,班級設立“文明管理員”崗位,與“學校督察員”對接,如果發現有學生違反學校的要求,“文明管理員”則要一對一跟蹤落實該學生整改情況。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監督和提醒,攜手營造優良的班級學習氛圍和課間秩序,將“靜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團結合作、友愛互助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優良的傳統美德。小學時期是學生心智發展、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應該從小培養學生熱愛集體、團結同學、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良好習慣。
意識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學校定期開展“杜絕校園欺凌 共建友愛校園”“互相尊重 溝通為本”“團結友愛 相互進步”等主題班會活動,通過設置“有趣情景劇”“我的心里話”“最佳小辯手”等形式豐富、喜聞樂見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形成友愛互助的良好意識。
活動育人是立德樹人的重要手段。我校積極為學生打造集體活動的平臺,讓學生在活動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友善關系。例如,開展“文明禮儀訓導”“校運會入場式”“大掃除”“室內操”“出操隊列規范”等集體活動的評比,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動力,凝聚班級同學的合力,營造良性競爭、團結互助的氛圍,讓同學們在活動中學會相互支持、相互鼓勵,既增進了同學友誼,又塑造了良好的班風。
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學校通過致家長的一封信、家長春暉學校、家長會、家訪等途徑定期與家長聯系,進行詳細的家庭教育指導,并聯合社區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通過“小手牽大手”的形式服務社會,讓學生學會團結協作和關愛他人,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校風正學風才能正,經過近幾年關于校風建設方面的教育和實踐,教師和學生共同享受了良好學風所帶來的“紅利”。點滴微光,可成星海;聚沙成塔,厚積薄發。優良的校風需要長期積淀而成,我們會在現有成績的基礎上,繼續探索和深挖更有效的方式方法,讓福娃們變成更好的自己,促進校風的不斷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