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昕,于 營,魯海坤,于蕓澤,郭 靖,姜業成
(1.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長春 130112;2.吉林省農業科學院資源與環境研究所,長春 130112)
北烏頭(Aconitum kusnezoffii)又稱藍靰鞡花、草烏、雞頭草等,是毛茛科烏頭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塊根為胡蘿卜形或圓錐形,7—9月開花,種子為扁橢圓球形[1],在中國主要分布于內蒙古、河北、山西以及東北地區[2]。
北烏頭主要以根入藥,性味熱、苦、辛,具有免疫調節、強心、鎮痛消炎、抗腫瘤等作用[3]。由于北烏頭在醫學領域中應用廣泛,需求量不斷增大,但其野生資源有限,生態環境的破壞使其自然繁殖能力減弱,且近年來對北烏頭資源的過度挖采,野生資源所剩無幾[4]。人工種植北烏頭,可以在保護野生種質資源的同時滿足市場的供應需求,主要包括種子繁殖和塊根栽植2種方式。現階段生產上大多以塊根栽植為主,北烏頭種子具有休眠特性,需要3個月時間打破休眠,在適宜條件下萌發,不能快速通過種子發芽率的情況判斷種子質量[5]。利用四唑染色法(TTC)測定北烏頭種子生活力,可快速判斷種子質量,為生產和種子保存提供了參考。
TTC染色法被列進《國際種子檢驗規程》和ISTA,因其操作方便、不受種子特性影響、節省時間等特點,是廣泛使用的一種測定種子活力的方法[6,7]。目前,未見TTC法測定北烏頭種子生活力的系統研究報道。為了提高北烏頭種子的播種效率、保存北烏頭的種質資源以及對北烏頭種子進行深入研究,本研究在正交試驗設計的基礎上,對TTC法測定北烏頭種子生活力的試驗條件進行了優化篩選。
北烏頭種子采購于黑龍江省伊春市,采購后放入4℃冰箱保存備用。
1.2.1 正交試驗設計運用L9(34)的4因素3水平正交試驗法,設置3個水平以探究TTC染色法測定北烏頭種子活力,分析浸種時間、TTC濃度、染色溫度、染色時間4個因素對種子染色效果的影響,并確定種子染色的最適條件(表1)。

表1 北烏頭種子活力測定正交試驗因素與水平
1.2.2 染色試劑的制備 磷酸緩沖溶液的制備:母液1,稱取107.46 g Na2HPO4·12H2O充分溶解于3 L雙蒸水中;母液2,稱取31.21 g NaH2PO4·2H2O充分溶解于2 L雙蒸水中。取2 440 mL母液1和1 560 mL母液2混合,即為pH 7.0的磷酸緩沖溶液。
不同濃度TTC染色液的制備:分別稱取0.2、0.6、1.0 g的四唑粉劑溶于200 mL的磷酸緩沖液中,即可制備出0.1%、0.3%、0.5%濃度的TTC染色液。隨后將裝有染色液的瓶子用錫紙包裹,避光防止溶液變質,放入4℃冰箱備用。
1.2.3 種子的預濕處理 在盛有等體積雙蒸水的燒杯中放入北烏頭種子,并使種子完全浸沒,在室溫下種子浸泡5、10、15 h,使北烏頭種子吸脹。到達吸脹時間后,瀝水、取出預濕處理的北烏頭種子,用濾紙將種子表面水分吸干,隨機取50粒種子為1個處理組合,重復3次。
1.2.4 種子的染色 將種子縱向對半切開,取其中1/2放入培養皿中,在培養皿中倒入等體積的0.1%、0.3%、0.5%濃度的TTC染色液,完全淹沒種子染色。將恒溫箱調至25、30、35℃,染色時間分別為5、10、15 h。染色完成后倒出染色液,雙蒸水沖洗種子3次后用濾紙吸干表面水分。
1.2.5 觀察染色效果 在40倍解剖鏡下觀察北烏頭種子的染色效果,根據北烏頭種子染色效果判斷種子生活力情況:若種子染成紅色或淡粉色,可判斷為有生活力種子;若種子不變色,可判斷為無生活力種子。
種子生活力=(有生活力的種子數/測定種子總數)×100%
運用SAS分析軟件進行數據的分析處理,利用Excel軟件進行數據整理。
北烏頭種子經TTC染色法測定的結果見表2。處理組合3(A1B3C3D3)條件下測定北烏頭種子生活力最高,為100.00%;處理組合6(A2B3C1D2)、處理組合8(A3B2C1D3)條件下測定北烏頭種子生活力較高,均為98.00%以上。這3個處理組合條件下測定結果無顯著差異,且染色效果較好,其余處理組合條件下種子生活力測定結果均在95.00%以下,且處理間差異顯著。處理組合1(A1B1C1D1)條件下測定北烏頭種子生活力最低,為37.33%,在該條件下僅有少數的北烏頭種子被染成淡粉色。
對正交試驗結果進行極差分析(表2),TTC法測定北烏頭種子活力時各因素的影響極差值依次為R1=7.78、R2=19.33、R3=3.78、R4=39.78,且R4>R2>R1>R3,即染色時間>TTC濃度>浸種時間>染色溫度。因此,TTC染色法測定北烏頭種子生活力時受染色時間影響最大,其次是TTC濃度、浸種時間,受染色溫度影響最小。

表2 正交試驗測定北烏頭種子活力的結果
通過進一步分析,可依據T值的最大值來判斷TTC染色法測定北烏頭種子活力的最適條件。浸種時間(因素A)中TA2=254.67,是TA1、TA2、TA3中的最大值,則最適宜的浸種時間為12 h;TTC濃度(因素B)中TB3=262.67,是TB1、TB2、TB3中的最大值,TB2=260.66與TB3相差2.01,差距較小,則最適宜的TTC濃度應為0.3%;染色溫度(因素C)中TC2=246.67,是TC1、TC2、TC3中的最大值,則最適宜的染色溫度為30℃;染色時間(因素D)中TD3=288.00,是TD1、TD2、TD3中的最大值,則最適宜的染色時間為15 h。綜上所述,各因素的最適條件分別為浸種時間12 h、TTC濃度0.3%、染色溫度30℃、染色時間15 h。
用方差分析對正交試驗結果數據進行處理(表3),試驗中各因素對種子染色的影響均有顯著性(P<0.01),即浸種時間(因素A)、TTC濃度(因素B)、染色溫度(因素C)和染色時間(因素D)對TTC染色法測定北烏頭種子活力時有顯著影響。

表3 方差分析結果
在TTC染色法測定北烏頭種子活力時,4個因素對染色結果的影響均有顯著性,影響大小依次為染色時間>TTC濃度>浸種時間>染色溫度。王志威等[8]研究表明,分析頭花蓼種子TTC染色的最適條件時各因素對染色效果的影響表現為染色溫度>染色時間>TTC濃度;雷慧霞等[9]研究表明,分析芍藥種子TTC染色的最適條件時各因素對染色效果的影響表現為浸種時間>染色時間>TTC濃度>染色溫度>浸種溫度;邢麗偉等[10]在優化TTC染色測定北細辛種子生活力的條件時發現,TTC農度>染色溫度>染色時間>浸種時間。不同種類的種子所含脫氫酶含量不同,遺傳物質和特性也有明顯差異,因此,TTC染色測定不同物種的種子時,各因素對種子染色效果影響大小不同。
利用正交試驗法測定的不同處理組合中,處理組合3(種子生活力100.00%)、處理組合6(98.67%)、處理組合8(99.33%)3個處理組合染色效果較好且差異不顯著,是TTC染色法測定北烏頭種子生活力的適宜條件。綜合環境污染、試驗成本、試驗效果等問題,在適宜組合中處理組合8為最優組合,即北烏頭種子浸泡18 h后0.3%TTC染色液25℃染色15 h。依據正交試驗的結果,各因素的最適條件分別為浸種時間12 h、TTC濃度0.3%、染色溫度30℃、染色時間15 h。與處理組合8相比,浸泡時間和染色溫度有所不同。處理組合8的浸種時間為18 h,其TA3=242.00;浸泡時間的最適條件為12 h,其TA2=254.67,二者相差12.67,相差較大,因此浸泡時間的最適條件為12 h。處理組合8的染色溫度為25℃,其TC1=235.33;染色溫度的最適條件為30℃,其TC2=246.67,二者相差11.34,相差較大,因此染色溫度的最適條件為30℃。綜上所述,種子浸泡12 h后,在30℃下用0.3%TTC染色液避光染色15 h為北烏頭種子TTC染色的最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