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婉英
(浙江省平湖市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浙江 嘉興 314200)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下文簡稱“地理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1]。但課程標準沒有對地理學科的關鍵能力進行具體界定,也沒有做翔實的說明。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明確關鍵能力是重要考查內容之一,是培育核心價值、發展學科素養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基礎[2]。可見,關鍵能力決定著核心素養考查的高度。高考評價體系確立了符合考試評價規律的關鍵能力群,但對具體學科的關鍵能力也沒有進行界定與說明。為此,本文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確立的關鍵能力并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在例析2022年全國和浙江高考地理試題基礎上,分析地理關鍵能力的測評特點,并探討測評的可能路徑。
測評地理關鍵能力,首先要明晰地理關鍵能力的內容構成。高考評價體系中的關鍵能力是指學習者在面對學科相關的生產與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時具備的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史辰羲指出地理科考查的關鍵能力應包括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3]。陳詩吉指出地理學科考查的關鍵能力包括地理工具運用能力、地理特征概括能力、地理綜合分析能力、地理關系推理能力、地理差異對比能力等[4]。本文從高考評價體系確立的關鍵能力群出發,結合地理學科的本質和特性、思想和方法對地理學科考查的關鍵能力進行界定和內容構成進行梳理。
從高考評價體系看,地理學科的關鍵能力是指學生經過地理學習后,在面對與地理相關的生活、生產實踐或地理問題時,所必須具備的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基于學科素養導向,高考評價體系確立了三個關鍵能力群,即“知識獲取能力群、思維認知能力群和實踐操作能力群”[2]。其中,知識獲取能力群主要包括語言解碼能力、符號理解能力、閱讀理解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整理能力等。這些能力之間有從“搜索與解碼→閱讀與理解→提取與整理”的進階特點。思維認知能力群主要包括形象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歸納概括能力、演繹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等。這些能力有從“形象認識→抽象歸納概括→演繹推理→批判與辯證”的進階特點。實踐操作能力群主要包括實驗設計能力、數據處理能力、信息轉化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應用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這些能力有從“設計→操作→處理→轉化→應用與表達”的進階特點。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具有綜合性和區域性的特點。從地理視角看,知識獲取能力群主要測評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認識地理問題的能力。在測評時主要考查學生搜索與解碼文圖資料、表格數值等中蘊含的地理信息,判斷信息的地理屬性(地理時空尺度、地理環境要素、地理事物、地理現象等),根據地理事象的特性和地理問題閱讀并理解這些信息,進而提取、整理和加工關鍵信息的能力,為分析地理事象和解決地理問題提供前提。思維認知能力群主要測評分析與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在測評時主要考查學生以下能力:認識特定區域的地理事象,抽象概括歸納地理事象的特征和空間結構,演繹推理地理事象的發生、發展和演化過程;運用地理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區域綜合、區域比較和區域關聯的思路綜合闡釋地理事象和分析地理問題;并在此基礎上辯證地看待地理問題、批判性評價和論證區域的現狀和決策,從而為地理事象的發展、區域發展提出創新性、可行性建議的能力等。實踐操作能力群主要測評學生面對生活、生產實踐的行動能力。在測評時主要考查學生在室內、野外和社會真實環境下,利用地理工具進行地理考察、地理實驗、社會調查等活動,考查學生策劃與設計地理實踐活動方案、操作和實施地理實踐活動、收集、處理、轉化和分析地理信息,進而探討和嘗試解決地理實際問題的行動能力。[5]地理關鍵能力的主要測評內容如圖1所示。

圖1 地理關鍵能力主要測評內容
依據地理關鍵能力群及對應的測評能力和主要測評內容,以2022年高考全國文綜甲、乙卷和浙江卷地理試題為例,透析高考試題中地理關鍵能力測評的特點。
從關鍵能力的測評內容看,地理知識獲取能力的測評重在從地理事象的特性和地理問題出發把控地理信息。文圖資料、表格數值等蘊含著豐富的地理信息,而選擇與組織情境資料是測評地理關鍵能力的基礎。依據這一思路,對三份試卷選用情境資料的呈現、組織及內容進行統計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2022年全國甲、乙卷和浙江卷測評情境資料類型統計
從統計表可以看出,除全國甲卷外,純文本形式的情境逐漸減少。較多的是純圖、純表格或文圖表組合的形式呈現較為復雜的情境,突顯地理圖表較文本更具考查學生知識獲取能力與搜索、解碼地理信息和判斷信息的地理屬性能力的優勢。
(1)時空尺度下的地理事象
劃分不同尺度區域是人類認知復雜地理環境的基本方法。考試測評從空間尺度視角選擇大小不同的地理區域,以顯示地理事象的空間屬性。如全國甲卷選用大尺度的瑞士、澳大利亞,較小尺度的吉林、河南省,更小尺度的杭蓋草原、鳳堰古梯田和北美東南部沿海某平原等。如浙江卷選用大尺度的世界局部區域、哈薩克斯坦、中南半島,較小尺度的長三角城市群、黃淮地區、我國某地(青藏高原某地、塔里木河下游某地)等。如全國乙卷以選用小尺度空間為主,有拉薩當雄縣、某城市、草原公路兩側、旅游景區觀景臺、水文站監測點等。
地理事象有著發生、發展和演變過程,考試測評從時間尺度視角選擇不同時段的地理事象,突出地理事象的變化屬性。如全國甲卷第7~8題呈現北美東南部沿海沖積平原某區城1890年以來海岸線的變化。全國乙卷第1~3題呈現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四城市2010—2020年中心城區和中心城區以外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第7~8題呈現黃河花園口水文站監測的1958年7月、1996年8月兩次洪水過程的水位與流量的變化;第9~11題呈現我國一海濱城市不同高度的風隨時間變化的情況。再如,浙江卷第17~18題呈現我國某都市軌道交通運行初期和運行五年后沿線街道人口規模變化;第19~20題呈現北極星光線與正午太陽光線之間夾角的年變化。這些變化體現地理事象在不同時間尺度下的數量變化、空間分布與形態結構變化等。
(2)圖層疊加下的地理要素
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是一個綜合體,是在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下形成、發展和變化的。基于區域時空利用信息圖層原理疊加地理要素,可測評學生從地理要素視角有效搜索并判斷信息,并通過閱讀理解提取相關信息,建立區域環境的整體認識。如全國乙卷第36題,在以色列區域空間圖中疊加了城市、海水淡化廠、供水主管道和支管道信息,讓學生建立以色列城市多分布在沿海、因缺水而推行海水淡化,供水主支管道連接各大城市形成供水網絡的區域環境特點的印象。如浙江卷第28題在哈薩克斯坦區域空間圖中疊加了城市、鐵路、河流、水域、沙漠、煤、鐵、銅、石油、天然氣、錳礦信息,讓學生閱讀后明確該區域位于內陸、城市少、沙漠面積廣、河流相對短小、資源和能源分布豐富等區域環境特點。
(3)變式組合下的地理事象
地理事象是復雜多變的,由局部組成整體。以不同形式呈現地理事象,可測評學生對多變、多形態地理事象的認知能力,尤其是測評學生提取、整理和加工關鍵信息的能力,可促使其學會將地理信息轉化或重組成常見的、整體的地理事象。如以平面線形圖呈現的有全國甲卷第7~8題的1890—2020年海岸線圖、第36題瑞士等高線地形圖、第37題澳大利亞及周邊區域當地時間海平面氣壓分布圖;全國乙卷第7~8題黃河花園口水文站監測的兩次洪水過程水位與流量關系圖;浙江卷第27題皖蘇兩省年平均干熱風日數分布圖等。如以立體時空圖呈現的有全國乙卷的第9~10題我國某海濱城市當日不同時段、不同高度風隨時間變化;第37題甲乙兩站監測海平面隨時間變化圖。如以模式圖或流程圖呈現的有全國乙卷第4~6題當雄縣“公司+農戶”模式圖;浙江卷第9~10題某人工濕地處理微污染水流程圖;第13~14題生物質天然氣利用項目實施示意圖。
從關鍵能力的測評內容看,地理思維認知能力的測評重在學生形象認識、抽象概括、演繹推理和綜合闡釋地理事象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測評的設問則直接指向這些能力的表現。依據這一思路,并運用布魯姆、安德森、梅耶梅等“新目標分類”理論中的行為要求對三份試卷中非選擇題的設問進行統計分析(表2)。從統計表中可看出,地理思維認知能力測評側重于理解和分析層面,評價和創造層面也有體現。說明命題評價注重基礎性和綜合性,在應用性和創新性方面也在嘗試突破。

表2 2022年全國甲、乙卷和浙江卷非選擇題思維認知能力測評統計
(1)設置層級問題,考查思維進階
主題式命題常表現為以某區域或地理事象為背景,創設相關問題,考查學生對區域、對地理事象的整體認知,而層級式設問有利于考查學生的進階思維。如全國甲卷第36題四小問之間有著區域發展的邏輯:利用優勢資源發展非農產業→規避資源劣勢發展低耗工業→發揮區位優勢發展特色產業→經濟發展帶來啟示,這四小問依次考查區域特征的形象認知思維、區域經濟的因果邏輯和演繹推理思維,到第四問考查區域發展的創新發散思維。再如,全國乙卷36題四小問之間有區域某工業生產發展的邏輯:海水淡化廠的區位特點→海水淡化廠配建項目→海水淡化水納入國家供水網絡→打造淡水“蓄水庫”。這四小問依次考查對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的抽象概括、區域工業項目整體建設的綜合闡釋和分析(地理要素關聯、區域聯系思維),到第四問考查地理事物再發展的論證與決策思維。又如,浙江卷第29題四小問之間也有一定邏輯:南方電網電力資源東西互補性強→廣東電網適當建設抽水蓄電站→對西電東送輸電效益的影響。這四小問依次考查區域事象的比較思維、地理事象相互影響的演繹推理思維及區域關聯的綜合闡釋思維。
(2)明確評價行為,考查辯證和批判思維能力
這一特點在三份高考試卷中都有體現,其中全國卷更為明顯。如全國乙卷第43題“評價觀景臺對旅游者欣賞風景的影響”,直接用“評價”這一指令性動詞,考查學生對某一人類行為或措施進行辯證的、批判性的評價。再如,全國甲卷第37(4)題“對于人類是否應干預沙塵暴這一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并說明理由”,考查學生是否能辯證地看待地理問題并有理有據地提出觀點和闡述理由。又如,浙江卷第28(3)題“有觀點認為,該國工業化對推動城市化作用有限,從工業結構角度分析其原因”,這一設問隱含評判意圖,但思維指向進行了限定。
(3)創設開放性問題,考查創新性思維能力
這一特點在全國甲卷和浙江卷有體現,尤其是全國甲卷更為明顯。如全國甲卷第36(4)題“簡述瑞士經濟發展特點給區域經濟發展帶來的啟示”、第43題“為開放式開展旅游活動的旅游資源提出保護措施”和浙江卷第26(3)題“從耕地資源的角度,說明圖中國家稻米生產對確保我國糧食安全的啟示”,這三個問題皆指向為區域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提出可行性建議或保護措施。
從關鍵能力的測評內容看,地理實踐操作能力的測評重在學生面對生活、生產的實踐能力和行動能力。以地理實踐的形式和內容對三份試卷梳理如表3所示。

表3 2022年全國甲、乙卷和浙江卷地理實踐操作能力測評統計
從統計表中可以看出,地理實踐操作能力仍受限于筆試評價,三份試卷僅是嘗試性測評。從具體測評內容看,全國乙卷和浙江卷皆以創設試題情境的形式呈現。如全國乙卷意含地理觀測,實則以觀測站釋放氦氣球并觀測氣球在一千米高度以下漂移方向為試題情境。從真實操作看,高空氣象探測是科研范疇,通過釋放攜帶探空儀的探空氣球,并通過地面控空雷達接收探空儀發送回的信息,再通過地理信息系統整理、傳輸獲取風向、風速、氣壓、溫度、濕度等資料。可見,其無法涉及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查。如浙江卷第1~2題也僅是套用學生研學這一實踐背景,所呈現的地貌圖也是最常見的經典地貌照片,并非學生實際用無人機拍攝;第19~20題也是套用天文觀測這一實踐背景,而若要進行真實的北極星和正午太陽光線觀測,則要通過一年實踐并需要白天與夜晚同日操作,且需要晴好天氣保障等條件才可完成。相對而言,全國甲卷第44題就具有較為明顯的地理實踐活動設計特征,即針對某地某環境問題,分析其來源并進行采樣種類擬定和采點位置選擇。
地理關鍵能力的測評需通過學生應對不同地理情境實現。情境是否真實、情境信息量的多少、組合方式的不同、呈現方式的差異直接關系到學生地理關鍵能力的測評表現。地理試題命制時,基于真實生產生活、學習探索及學術研究情境前提,要把握情境中的關鍵地理信息,由此再選擇適當的區域空間、時間尺度以圖、表、文等形式呈現關鍵信息。并運用地理要素綜合及地理事象具有發生、發展與演變過程的動態思維盡可能地整合地理信息,并通過要素關聯、演繹推理、內容建構等變更信息的復雜程度,再借用圖層原理在時空尺度上疊加相應信息(圖2)。如全國甲卷第7~8題中的關鍵信息是“海岸線變化”,據此選擇北美東南部沿海某區域這一典型局部空間,及1890年以來這一典型時段,其他地理要素通過關聯思維能建立的就簡化。情境組合與呈現方式的創新直接影響著學生閱讀、理解、提取、整理和加工地理信息的關鍵能力,變換線型、轉化圖表、搭建結構模型等都是創新情境的新路徑。

圖2 創設整合地理情境流程
地理知識認知和思維認知能力的測評需通過學生認識、分析地理事象和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和結果來體現。真實、整合、復雜情境下問題的創設應以測評學生的形象認識、抽象概括、演繹推理、綜合闡釋和辯證批判等地理思維能力為主。從“教—學—評”一致性視角將布魯姆的“新目標分類”理論中的行為要求與行為動詞運用于非選題的設問,能明晰測評目標指向的能力層級;基于主題的命題,融入地理學科區域性和綜合性特點、地理方法和內容的設問,更能體現地理學科特有的思維邏輯和能力進階(圖3)。而考查創新思維能力需要跳出相對固定的設問與作答限制,通過“提出建議、評估措施、設計路徑、表明觀點”等創設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系統的、動態的、辯證的創造性思維,形成開放的作答任務。

圖3 創設進階地理問題的路徑
地理實踐操作能力的測評需通過學生面對生活、生產實踐來體現。在紙筆測評中雖然學生無法進入真實環境,但從關鍵能力的具體測評內容看,利用地理工具進行地理考察、地理實驗、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方案的策劃與設計,地理實踐活動信息數據的收集、處理、轉化和分析,探討和解決地理實際問題等皆能在閉環筆試環境下進行。如全國甲卷嘗試用觀測采樣種類的擬定、采樣點位置的選擇就是一種嘗試。對地理觀測、觀察、考查類實踐測評有一些共同路徑,以河谷觀測為例,可從取樣(確定采樣地點、用什么手段或技術采樣);取得數據(可得到哪些數據?如坡度、水深和流速、堆積物大小、巖層種類和構造、土壤采樣、植被種類和分布、河岸利用狀況等);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如地理信息技術運用);進行評析與提出建議等角度進行。對地理實驗類實踐則可從實驗材料的選用;實驗現象的觀察、對比;實驗結果分析;說明實驗論證的原理;說明實驗存在局限性等角度進行。對于社會調查或研學等,可從主題確定、路線設計、問題提出、尋找解決問題的路徑等角度進行。
加強地理關鍵能力考查是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基于高考評價體系和地理學科特性建構的地理關鍵能力測評內容和測評路徑,需通過具體的命題實踐得以改進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