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茜琳
(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119)
敦煌藻井紋樣作為中國傳統紋樣之一,以其豐富多變的造型、極具形式美的組織結構和典雅的色彩形式展現出了獨具魅力的裝飾效果。
敦煌藻井圖案的紋樣形態呈現出的造型生動形象、豐富多變,藻井圖案歷經了早期、中期和晚期的發展。在這個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了眾多各具特色的紋樣造型[1]。按紋樣種類劃分,可以將藻井圖案大致分為植物類、動物類、人物類和幾何類四種[2]。
植物類紋樣主要以蓮花紋為主。蓮花作為純潔的象征,貫穿于歷朝歷代的藻井圖案發展中。蓮花紋中最具特色的是隋朝的三兔蓮花紋藻井,方井內蓮花花形較為簡潔,花中有三只飛奔的兔子共用三只耳朵形成疾馳狀態,畫面充滿趣味。另有葡萄石榴蓮花紋樣,此類紋樣繪有中亞地區特產的花果,紋飾以葡萄、石榴為主,葉形為輔,整個紋樣極具異域特色。
動物類紋樣則分為飛行類紋樣和非飛行類紋樣。飛行類紋樣主要有龍、鳳、喜鵲等。龍紋在當時具有特殊含義,在藻井裝飾圖案中被大量運用,莫高窟第100 窟的花環中心飾以團龍紋。非飛行類以兔紋和麒麟紋為主,兔紋可以參照上文中所提到的三兔蓮花紋,造型十分傳神。
人物類紋樣以飛神紋樣和坐佛紋樣為主。飛神紋樣呈現為有著飄逸的衣裙和彩帶的人物形象。
幾何類主要體現在紋樣圖案的邊飾部分,有聯珠、菱格、方格等。
除了這些具體的劃分,敦煌藻井圖案發展到了中后期,出現了多種類結合的紋樣。飛天蓮花紋就是人物紋與動物紋,再輔以幾何紋相結合的典范,井邊由西域的聯珠團窠紋用以裝飾,井外的紋飾也異常的細密精美。從莫高窟第329 窟中可以看到蓮花的周圍是飛舞的飛天,四周飄舞的絲帶給人以舒適感。
在敦煌藻井圖案中,嚴謹的布局構圖充當了“骨架”的作用,使得原本復雜多變的紋樣能夠有序的進行排列組合。北朝時期敦煌藻井圖案的組織框架是根據中國古代木建筑的天花板結構而來的,形成了三重套斗式的布局構圖,它的特征是中心部分由三個逐漸縮小的方形邊框套疊而成。從隋朝開始出現了新的樣式,即中心方井式,指井心的三個方框被一個方框所代替,井心外部由多種圖案的邊飾組成,邊飾外則繪制三角垂幔紋。唐朝至元朝,敦煌藻井圖案發展已處于成熟階段,布局結構完全跳出了木建筑的影響,形成了由井心、邊飾、垂幔三部分組成的固定布局結構。
通過這些分析可以發現,藻井圖案的布局結構十分符合形式美法則:均衡、對稱、節奏、韻律、變化、統一。“十”字型和“米”字型結構的首要特點都是對稱,葡萄石榴蓮紋是這種結構的突出代表。葡萄在敦煌象征著豐收,葡萄紋樣則作為輔助裝飾圖案來充當藻井圖案的骨架,不僅用于邊框,還用作裝飾紋樣的呈現。蓮花紋置于中心交匯處,紋樣也按照這種構成排列組合,這種組合方式給人以平衡、美好、穩定的視覺感受。就蓮紋來說,無論是云形、桃形或是寶相蓮花紋花瓣,花瓣的組織形式均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和組合規律,彰顯著節奏和韻律之感。敦煌藻井圖案的布局構圖始終遵循形式美法則,在著重刻畫視覺中心的同時,也注重其周邊紋飾的比例關系,整個圖案的主題突出、井然有序,這種圖式結構為后世進行圖案設計提供了借鑒之源。
豐富多姿的色彩形式為藻井圖案的裝飾起到了錦上添花、畫龍點睛的作用,凸顯了敦煌藻井紋樣圖案的視覺表現效果,呈現出了別具匠心的敦煌韻味。早期藻井圖案的色彩主要采用對比強烈的顏料,以深紅褐色為地,用黑、白、青綠等點綴。隋朝時期主要以藍色和土黃色為主進行搭配,色彩鮮明大方。至唐朝時期,色彩種類更為齊全,色彩搭配豐富多樣[3]。莫高窟第217 窟是盛唐時期的代表,藻井圖案以朱砂色為地,周邊紋飾則以青綠色為主,紅綠的色相對比強烈但又不失和諧,并用白色點綴畫面,使得整體的色彩在透著盛大輝煌的同時也凸顯典雅。
從整體范圍來看敦煌藻井圖案的色彩形式,按主色冷暖可以分為冷色和暖色,其中也有少量中間色,如黑、白和金色,這些色彩用以調節畫面,使得圖案整體的色彩形式變化更為豐富,色調更加融合統一。在敦煌藻井圖案中,無論冷色還是暖色,都會采用補色,以營造冷暖均衡的效果。通過純度對比和明度對比這樣的配色方法,使色彩呈現出多種層次。這種色彩處理手法在現代設計的配色形式中也尤為常見,敦煌卷蓮蓋的色彩便是借鑒了中唐時期的藻井,整體淡雅舒適。
敦煌藻井圖案作為貫穿于建筑、雕塑和壁畫三種形式之間的紋樣,是我國古代歷朝歷代工匠家們智慧的結晶。從設計角度出發對其進行傳承,所帶來的視覺感受和情感傳輸是完全不同的,這個過程無疑也是審美活動的一種。游客在敦煌旅游時,大多是通過眼睛來感受圖案,最多是留在相機里。如此一來,很難對敦煌藻井圖案進行實質性的保護和傳承,對敦煌藝術瑰寶的體會在很大程度上難以產生深刻的印象。基于這樣的現狀,將藻井圖案元素應用到絲巾設計中,對改善這一現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使得人們不僅能“看在眼里”,更能“戴在身上”,充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運用敦煌藻井的造型、色彩元素來設計絲巾,通過將當下的時尚元素與傳統元素相結合,以絲巾這個載體進行效果呈現,敦煌藝術的氣息將會更加濃郁[4]。這種展示,使敦煌藻井圖案的形態變化更為豐富,讓大眾可以站在更多元化的角度來感受敦煌藝術。
與此同時,絲巾作為現代服飾搭配品之一,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也是一個老少皆宜的產品,因此深受大眾喜愛。絲巾最開始的主要功能是為了御寒,這種實用性功能致使它的裝飾性不夠。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注重實用功能的同時也開始追求審美功能,在實用的同時不能缺少美觀。現在市面上的絲巾基礎圖案設計較為單一,許多產品一味強調形式,忽略了傳統紋樣自身特點與現代流行文化相融合的契合點,設計者應注重這一點,加強對其審美形式和功能的創新。將敦煌藻井圖案應用在絲巾的設計中,不僅豐富了絲織品設計的素材庫,并且加深了大眾對于視覺設計作品的印象,對于現代設計的多元化創新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這一部分是將上文的論述進行整合實踐,運用于現代絲巾的設計當中。絲巾圖案的設計主要包括了元素、色彩和構圖三大方面,作者將從這三大方面著手,通過提取敦煌藻井圖案的元素,將這些元素進行分類、變形與重組,形成符合現代人審美意識的絲巾設計圖案[5]。
首先是造型元素的提取,根據對絲巾圖案設計的構思,對敦煌藻井圖案進行提取和提煉,使得藻井圖案與現代絲織紋樣設計進行合理的結合。筆者根據圖案設計思路,提取藻井圖案中的植物紋樣、動物紋樣、人物紋樣和幾何紋樣。以此為基礎,在后續步驟中進行重構設計時,結合具體的畫面和主題再來進行組合,創造出更加貼切并且蘊含著藻井特色的設計。
其次是色彩元素的提取,色彩的視覺效果因不同的色相搭配而變化萬千。從整理的敦煌藻井圖案中,選取符合設計思路與理念的圖案圖片,運用Procreate 等專業繪圖軟件對這類圖片的色彩進行提取,運用配色方法將色彩運用到圖案設計中,使得畫面色彩豐富。在絲巾圖案設計當中,色彩可以觸發人們的心理感覺與聯想,更加全面地表達設計主題,實現對消費者心理的影響。在構圖方面,藻井圖案的形式獨具特色,將形式美法則對稱與均衡、復雜與簡單、變化與統一等展現得淋漓盡致。在對絲巾圖案的設計中,同樣借鑒其構圖形式。
在設計過程中草圖的繪制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對元素本身的整合體現,也是對其與創新圖形元素相結合的生動表達,是設計思路可視化的一個重要環節。草圖以線描的方式進行絲巾圖案的繪制,在草圖繪制過程中,最先確定所用元素和構圖形式,其中最常見的構圖形式是中心對稱結構,這種結構整體呈現出秩序嚴謹、穩重的視覺效果。待草圖繪制完成后,對整個畫面的視覺效果進行分析。
運用Procreate 專業繪圖軟件將草圖視覺呈現效果的進行修改繪制,得到最終的圖稿。根據設計構思,運用各類繪圖軟件將線稿進行上色處理,在上色的過程中注意與主題相契合,色彩搭配合理。最后階段可以使用特殊筆刷對整個圖案進行細致的描繪,體現絲巾圖案的豐富性。
圖1 是絲巾設計的最終完稿,底色為深藍色和白色相間,添加了米色作為陪襯色,圖案在參考流行色彩的同時保留敦煌藻井的色彩搭配。在四邊的設計上,選取莫高窟第334 窟藻井石榴卷草紋的石榴花型做變形設計。在圖案中心選用了敦煌舉扇人物的形態,打破了花型局面。根據提取的配色可知,敦煌壁畫色彩絢麗,但實際純度不高,因此在色彩提取與應用中也需要注意冷暖與純度的對比。圖2 則是絲巾圖案設計的成品圖。
通過設計實踐,筆者認為敦煌藻井圖案元素不僅可以用于絲巾設計中,也能運用在服飾設計和衍生品設計中,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同時培養大眾的審美意識。
敦煌藻井圖案隨著朝代的更迭發展出許多新的紋樣造型,這給現代設計的創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我們在保護這些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同時,也要做好傳承工作。從設計的角度切入,把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的創新結合作為傳統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本文通過具體的設計實例驗證了敦煌藻井圖案元素應用在絲巾設計上的可行性,對圖案元素進行提煉重組,創新出符合現代人審美意識的新圖案,加深大眾對于敦煌藝術的印象,產生對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