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爾悅
(青海師范大學,青海 西寧 810099)
1.1.1 毛氈的歷史
毛氈的起源:人類的祖先為了抵制嚴寒,用草絮、樹葉、皮毛鋪墊取暖,在長期的跪躺壓之下,動物毛形成由稀松到緊密的絮片。毛氈出現的最早記錄約在西元前6500 年,是人類最古老的纖維處理技術,是碾壓而成的織品。我國古代最早使用毛氈的記錄是匈奴時期的北方內蒙古地區,生活水平提高后審美也對應提高,毛氈逐步發展的實用又美觀。
1.1.2 氈繡的歷史發展
約在公元前四世紀至三世紀,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和胡人頻繁交流,漢族的絲綢制品進入草原,因為絲綢布帛的耐用性、耐磨性不比羊毛氈,而游牧民族地區草原上多遍布草木荊棘,牧民時常要騎馬勞作,動作之大甚至會將絲綢等織物扯裂開,所以早期并不認可。后來貴族開始使用絲綢,隨著刺繡的傳入,羊毛氈逐步演變成可觀賞繡氈。
唐朝時皇室成立了制氈機構“氈毯坊”,制氈中心慢慢遷至中原,產地范圍擴大,到宋代已十分普遍。氈繡由于受外來和本土文化影響深刻,使得圖案更加寓意豐富、種類多樣。宮廷制氈除了羊毛還有駝毛、牦牛毛等,制作的成品包括披氈、襯花氈、氈帽、氈衫等六十余種,社會繁榮和多邊交流使得羊毛氈的制作質量和數量都達到了頂峰。明清時期毛氈普及后,貴族不再使用,品質下降,使用者逐步減少,最終氈繡工藝又回到了游牧地區。
1.2.1 古法制氈工藝
阿拉善和碩特制氈是根據事先準備的母版毛氈(蒙語:額核伊斯蓋)的形狀規格,經過彈毛、鋪毛、搟氈等幾個步驟而完成。
(1)彈毛。將剪好的秋季綿羊毛鋪在戈壁灘上用紅柳條反復抽打,去除羊毛里的塵土和雜質,使羊毛蓬松有彈性。一斤原毛只能彈出6-7 兩成品毛。
(2)鋪毛。母版毛氈用水充分浸透后,將駝毛繩在母版毛氈上圈出要做氈的尺寸,然后將敲打好后秋季綿羊毛均勻地鋪在圈好的母版毛氈上,在絮毛的同時用手將潔凈的水均勻的灑在鋪好的毛氈上,不斷的絮毛灑水,直至絮毛厚度達到2~3 cm。
(3)搟氈。將母版毛氈鋪上羊毛,灑水,將母版毛氈與鋪好的毛一起卷緊,用繩子將氈捆好,將兩股駝毛繩從底部向相反方向捆,在氈卷的兩邊各站一峰駱駝或一匹馬,騎手將毛繩套在墊有毛氈的駝峰或馬鞍上,驅趕它們拉動氈卷,使氈卷變緊實。然后幾個人將新氈合力抱起,將羊毛重新鋪在母氈上,再灑水,又將新氈和母氈一起卷起,邊卷邊灑水捆結實用馬或駝拉氈卷。如此反復幾次方能將氈搟好。為防止氈卷受損,駝或馬要由慢及快地行走。搟氈過程中,因馬更具靈性、易于駕馭,多用馬搟氈。
經過以上工序得到的白色毛氈被制成各類適用于游牧生活的氈制品。如蒙古包,具有保暖、隔音、堅韌、可折疊易攜帶等優點。做蒙古包和地氈要用三厘米厚的羊毛氈,一頂直徑6 m 的蒙古包約30 m2,需用1600 斤綿羊毛,一只成年綿羊的羊毛按五斤算,需要300 多只綿羊的毛。
除了蒙古包羊毛氈還被做成生活用品、生產工具、游戲用具、裝飾和祭祀用品等。
1.2.2 探訪阿迪亞老人學習氈繡技藝
阿迪亞老人是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阿拉善和碩特氈繡的傳承人。我曾專程探訪阿迪亞老人,向老人討教氈繡藝術,并有幸得到老人的親自指點,氈繡步驟如下。
剪一塊羊毛氈,用尺子畫好圖案,用蘇毛線縫制(駱駝脖頸處蘇毛,纖維長且有絨,紡線正好)。先用打成的線繡好圖案四邊的直線,接著繡交叉對角線,將整個圖案分成四個直角三角形區域,再逐個繡各個區域的圖案。針腳長度和兩針之間的間距都是2mm,老人強調針針收緊,可延長使用壽命。
駱駝肘部的甩腿毛,纖維粗長,搓制成毛繩最結實。將肘毛打制成1mm~2mm 粗細的繡線,再搓成麻花狀的毛繩用于鑲邊,一般是自然的深棕色。
將毛繩并排兩條拉緊,針先從每條毛繩中間穿過,繞到背面向前1cm 處,從距邊上1mm~2mm 處斜穿入上方,穿在初始穿線處前1mm,重復直到鑲完邊。有緊實氈邊、延長使用壽命和裝飾美化的作用。
1.3.1 氈繡圖案紋飾及寓意
和碩特氈繡的圖案多為傳統圖案和宗教圖案,來源于宗教和生產生活,圖案結構類型及構圖方式多樣,表達了蒙古族和碩特部落對宗教虔誠的信仰、神靈的敬畏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1)八吉祥(圖1),蒙古語奈曼塔克勒、藏語達杰朋蘇。寓意為佛祖庇佑眾生吉祥、解脫病魔、福智圓滿、趨吉辟邪、長命百歲。和碩特氈繡的圖案受藏傳佛教影響。八吉祥圖為金魚、寶傘、寶瓶、蓮花、白海螺、吉祥結、勝利幢、金輪等八種祥瑞之物,代表佛教威力的八種物象,由八種識智即眼、耳、鼻、音、心、身、意、藏所感悟顯現。
(2)金剛杵,蒙古語敖其爾。寓意為佛祖庇佑、佛性的圓滿。常用于蒙古包內氈毯、門簾的中心裝飾。
(3)雙萬壽,蒙古語達呼爾圖孟納森。寓意為生命繁衍不息,萬代延續。常用于門簾、氈毯的中心裝飾。
(4)五畜圖,蒙古語塔文胡束馬樂。寓意為五畜興旺,生活富足。常用于掛氈中心圖案。
(5)日月紋,蒙古語娜仁薩仁克。寓意為日月常在,五畜興旺。常用于羊羔收納包的中心裝飾。
(6)犄角紋,蒙古語額布爾。寓意為五畜興旺、牧業豐收。常用于地氈、門簾及各類收納包的邊緣裝飾。
(7)云紋,蒙古語烏楞烏嘎吉勒。寓意為畜牧平安,生活富足。常用于地氈、各類氈包的邊緣裝飾。
(8)盤腸紋,蒙古語烏力吉烏圖思。寓意為美好、吉祥。常用于門簾、門楣裝飾。
(9)錢幣紋,蒙古語照松克。寓意為招財進寶、生活富貴。常用于裝鍋盆碗筷等生活用具的器皿裝飾。
(10)水紋,蒙古語烏頌達布拉剛或烏斯烏嘎勒吉。寓意為水是生命之源,蒙古族自古崇尚自然,祭拜山水。常用于蒙古包門簾、地氈及掛氈的邊緣部分。
1.3.2 氈繡審美
和碩特氈繡傳統圖案形式,大多以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作為氈繡的基本圖案,并運用各種具有吉祥、美好寓意的圖案搭配來呈現,具有以下特點。
(1)形式美:對稱、平行、垂直,整齊、排列有序。
韻律美:整體圖案布局疏密有秩,正斜、單雙、敞開與合并以及立體與平面對比的節奏與韻律;曲線漸變起伏,起伏度不突兀,以漸強漸弱增強圖案張力的節奏和韻律;在其繩編和線編紋樣中,線條的由曲變直或由直變曲的節奏和韻律、等距線條等距排列的韻律感。
(2)寓意美:和碩特氈繡通過圖案本身表達豐富寓意。如蒙古包門簾上既可以裝飾和碩特的傳統圖案,還可以納縫與宗教有關圖案,以祈求神靈庇佑。在整個納縫結束時,門楣最上方要留白,為了期盼美好、祥瑞、財富降臨,若縫制邊繩,會被認為是阻擋了主家美好祥瑞的降臨。另外,縫制最外邊的裝飾毛繩時,要按順時針方向縫制,寓意與太陽的運行方向一致,是順應自然的發展規律。而做鋪墊用的氈繡不能用與宗教有關的圖案,以避免玷污、踩踏、褻瀆神靈。
阿拉善和碩特氈繡于2018 年十月被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列為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尼·阿迪亞老人是阿拉善和碩特氈繡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唯一傳承人,目前制作和碩特氈繡的人越來越少,通過查閱資料和跟阿迪亞老人的交談中了解到和碩特氈繡的歷史發展過程。從本地人對和碩特氈繡的知曉程度以及只有唯一的傳承人的現狀,可以看出氈繡傳承發展面臨較大的危機。目前,知道氈繡的人大多是老一輩和牧區的人,絕大多數年輕人面對這些古老傳統文化已然無知。通過觀察目前和碩特氈繡的制作成品及售賣渠道發現,包括阿迪亞老人在內的這些了解氈繡的人,并沒有找到氈繡的創新發展途徑,也沒有找到更好的宣傳辦法。對此,筆者總結如下:
(1)氈繡在宋代普及,而如今人們對其知之甚少,這是傳播途徑出現了問題。
(2)過去,氈繡與其他民族的手工藝和文化融合、碰撞和交流,其制品有實用功能。而如今氈繡在發展過程中缺少創新,也沒有結合人們的實際需求,人們對其喜愛值低。
(3)過去,政府單獨成立機構管理氈繡的生產,制成品供貴族使用,形成潮流,引得民眾爭相效仿。所以氈繡成功地融入人們的生活,成為令蒙古族人民驕傲的居右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增強了人民的文化自信。而如今,由于氈繡發展不盡如人意,人們對其認可率低,未能得到很好的傳承發展。
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歷史的見證,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雖然近年來我國對非遺的保護越來越重視,但還有很多并未脫離瀕危。將和碩特氈繡放在中學美術課堂中,為傳承創造了條件。
古往今來能流傳下來的,必是在每個時代中不斷變化的,跟隨時代需求的,那么如何實現和碩特氈繡的現時代的價值,是我們需要思考的。所以,不只是了解和學習,還要引導學生創新。青少年學生好奇心和創造力強,正在成長期間,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有一定的學識、品德、認知底子和較強的動手能力,即將步入專業技能的學習,此時是能夠引導他們關注、學習、保護及創新民族手工藝的良機,也是引導他們思考專業選擇及未來發展道路的重要時期,通過課堂傳播可以使和碩特氈繡在潛移默化中變成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內蒙古阿拉善和碩特部落氈繡雖成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并沒有人將當地的非遺有意識的融入到學生的課堂中,傳承人雖然申請了非遺卻還是缺少精準的傳播途徑。
精準的傳播對象可以是在校學生、老師和教育體系中的人員,可邀請傳承人進入課堂講解或辦講座。如果有語言不通的情況,需要提前找到翻譯者并準備翻譯內容,要精準生動。知不如行,如果能編進當地的地方或校本教材,傳統文化及藝術便可多一條有效的傳播途徑,更利于其傳承創新。
當代藝術、文化、科學等結合是必要的,教育者要思考如何傳達和引導。
(1)為了了解氈繡制作,首先要學習制氈工序,按照目前的方法縫制氈繡,制作出一個成品。根據所學步驟在其中創意,如圖案設計的變形、組合和創新寓意圖案等,用不同顏色、粗細和材質的繡線根據想法任意選擇部位拉緊、放松繡線或疊加出體積,也可用不同染料、工具、材料去鑲邊或畫邊。
(2)與當代人們的需求結合,和碩特氈繡才擁有實用價值。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對氈繡進行創新,使之更好地融入人們的生活。比如發揚氈繡優點:它保暖、易降解、維護方便、耐消耗、成本低、方便攜帶移動,氈繡繡線越粗、收的越緊會使得繡過的地方越硬。經過創新設計可回應不同實際需求,比如啟發原創設計品、塑型定型、裝飾、材料配合和混合材料等,可運用在軟裝飾、裝置、纖維藝術、服裝設計和工業產品中等。
內蒙古阿拉善蒙古族和碩特部落氈繡在中學課堂中進行賞析、創新制作和創新思考既可以使學生詳細的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承,去影響身邊的人,建立文化自信,還讓它與時俱進,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