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敬宜 史 奪 張 磊
(1.吉林建筑科技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00;2.吉林省筑方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吉林 長春 130000 3.華潤置地(長春)有限公司 吉林 長春 130000)
為了培養主動適應社會需求、基本功扎實、動手能力強、崗位適應快、創新意識強的的應用型人才,對人才培養方案的修改更加突出實踐教學,各專業形成多個縱向培養方向。2021年再次完善培養方案,加大實踐課程比例,實踐課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高達35.9%。注重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培養。采用漸進式、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實習、現場教學、組織學生參加規劃設計競賽等實踐教學環節,將傳統的重視理論與設計,輕視技術,轉變為培養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通過對“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改革教學方法,使本科學生逐步具備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基本能力。將團隊討論、項目案例分析、課程結構體系模塊化等創新型教學方式在應用型人才能力培養中應用。
無論職業院校的專業理論學習,還是實踐及實訓,將4-6名學生分為一組,專業理論課中共同討論某項專題,探討過程中,引導學生團隊合作、獨立思考、能夠承擔所負責的版塊,積極與他人進行協調、溝通,創新與反思相輔相成。
項通過實際項目來鍛煉學生實踐能力、專業素養、學習方法、社會責任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工作中處理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職業素養,提升了學生自身的職業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提前適應工作崗位。
確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課程結構體系,打破傳統的理論框架,從根本上改變理論占有主導地位的課程框架,對接企業,調研市場,從崗位需求的角度合理安排課程結構,整合實踐教學內容,實施分方向、分層次、分目標的模塊化教學模式。
工程實踐有三個方向供學生自由選擇,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或者特長進行選擇確定方向,主要分為建筑設計、建筑技術兩個方向。在第8學期末,建筑學專業開始布置安排學生進行頂崗實習,并積極鼓勵企業與學生的溝通,并進行雙向選擇然后確定每個學生的方向。同時,考慮到這三個方向所覆蓋的面也都比較廣,因此當學生進入企業學習后,可以再進行方向的細化和凝練。經過大方向的選擇和小方向的細化,基本解決了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內容不一致的問題,并能與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緊密結合,避免了學生校外實踐環節一刀切的問題,這一模式為解決了人才培養趨同性問題奠定了基礎。
鞏固理論知識最有效的途徑便是實踐教學,同時也是培養理論聯系實際,培養搞技術人才,與實際市場接軌,培養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增強動手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使不同基礎的學生完成相應能力的實踐過程,這就需要建立一套與之匹配的實踐課程考核方案,使不同基礎的同學都能完成教學大綱的要求,同時也能使考核方案更加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根據個性化培養的需求,考慮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點和工程專業教育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我們改變了以往通過單一考試來評價學生的做法,設置相應的課程考核體系,每門課程的綜合成績由課程作業、課程答辯和成果報告、小組答辯三個部分組成,其中平課程作業作業、課程答辯、成果報告比例占70%左右,小組比例占30%左右。不同基礎的同學在這個考核體系的約束下,實現了不盡相同的實踐培養過程,但都發揮了自己的作用并鍛煉了自己的能力。
為了解決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矛盾,同時考慮學生未來出口的個性化,我們針對學生的未來出口設立了實踐加強措施。學生就業、考研、出國三種模式的實踐加強措施都是在基本教學方案的基礎上增加的,如表1所示,針對立志就業的同學,在實踐環節上,對其項目案例的訓練量加重,使其參與更多項目案例的研究和開發;對其企業實習環節在內容上進行加深,使其完成的企業實習環節具有真槍實戰的作用;在學科競賽環節上要求所有學生至少參加1項,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發揮校外合作企業資源優勢的作用,為學生積極聯系就業企業,提前為就業企業提供訂單人才培養的需求。針對考研的同學,在基本完成各個教學環節的基礎上,鼓勵其回學校參加學校免費為考研同學開設的數學和英語考研輔導班,在企業實踐環節的時間上為其提供便利。在企業實習上為學生聯系與其研究方向相關或感興趣的企業進行實習,為其以后研究工作的延續性奠定基礎。針對出國的同學,對其外語進行訓練,使其多參與校外合作企業對外合作的內容,比如參與翻譯外文資料,整理外文技術文檔等內容;在企業實習上為學生聯系外資企業或者與其出國后所研究方向相關的企業進行實習。

表1 針對分目標的建筑學專業實踐加強措施
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瞄準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通過青年教師導師培養制,青年教師工程實踐制、工程職業資格認證、以及從設計院聘請具有豐富實際工程經驗的工程技術型人才等方式強化“雙師”素質,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力爭形成一支專兼結合、職稱、學歷結構合理的雙師型教學團隊。
在基層教學組織建設方面,重點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組織相應培訓,同時依托校、院、教研室三級教學管理體系,探索創新教學模式,圍繞人才培養目標要求,設立教學組織,采取“學院—教研室”“學院—課程組”“學院—實驗教學中心”等多模塊教學體系。
建立了“模型建造專業基礎教學組”“跨學科BIM 協同畢業設計教學組”“創新創業競賽教學組”等課程教學組,凝練課程組織特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大力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學改革,使教學組織、課程與教材建設、實踐教學、教學研究與改革、教師教學發展等方面有了長足發展。
在應用型高校教育由外延發展向內涵發展轉變過程中,提高應用型高校人才實踐能力培養質量,開展高效的教學質量保障工作,加強實踐教學的過程性培養,優化實踐課程評價體系成為重中之重。
(1)建設專業課程教學質量標準。傳統的課程教學導致學生過多的注重理論知識,很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應從完善、規范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建設質量標準出發,及時更新教師授課大綱、教案、授課計劃以及對學生課程作業要求。
(2)完善質量管理保障體系。注重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結合應用型高校教學特點以及人才個性化需求,加強過程性考核,制定教學管理規程;明確教學運行管理體系,實施校院教研室三級管理體制。
(3)建立教學質量保障平臺。加強省、校級實踐平臺,校企合作平臺,交流平臺的發展。建立“專兼結合”的教學隊伍,加強“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邀請設計院專家擔任設計課和畢設導師,參與課程指導,培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吉林建筑科技學院建筑學專業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要對學生“因材施教”。學院按照學校的統一部署,分方向解決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分層次解決了學生學習基礎不同的問題,分目標解決了學生未來出路的問題。充分考慮了學生的興趣、個體差異和學習能力等因素,建立科學的工程實踐教學體系并使之貫穿于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使應用型高校建筑學專業學生能夠明確地為自身定位,并針對今后的工作方向而有目標地調整自己的學習重心和方向,揚長避短,加強自己的就業競爭力。從各方面不斷提高對學校轉型工作和實踐教學改革重要意義的認識,不斷總結經驗,深入學習,解放思想,明確目標,打造專業特色,推進建筑學專業一流學科建設、一流專業建設、一流課程建設和一流教材建設,打造一支優秀教學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