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克勛
(天府新區信息職業學院 四川 成都 620564)
信息時代下,高職院校參與線上教學實踐已成常態,自2020年伊始,線上教育已經從充當課堂教學“調劑”和“補充”的配角逐漸轉變為主角。各網站不失時機,瞄準學校教學需求,紛紛開發網課平臺,為教育教學提供良好的服務,保證了全國“停課不停學”。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不能面對面課堂上課,我們就搭建云課堂,讓孩子們在家也能開展學習?!盵1]因此這種擬態化的虛擬空間教學從配角轉為了主角,在一定時期內,網課從“妃子”一下躍升為“正宮娘娘”,然而來得太快的全面在線教學在實踐中也暴露出諸多值得研究和改善的問題。
在線教學雖然解決了線下諸多問題,但是在實際參與中卻難以完全復制出課堂直面教學的效果,對此,筆者通過直接參與在線教學和對高職院校師生的交流等多角度的研究中,也清楚地看到了網課教學中的某些弊端。根據各方面信息反饋,“互聯網+”課程理念的在線教學,歸納起來大體有這樣一些難以克服的矛盾。
參與線上教學的約束力相對較差,網課缺乏應有的學習氛圍。這里特以某高職院校一門課程的學情反映為例作具體分析,如圖1所示。

圖1 某高職院校超星平臺一門網課的課情報告
此圖為某職業院校老師的一門計算機課程的課情統計情況。該網課參與選課學生455人,老師在網課平臺向學生發送教學錄播課程內容視頻62個,要求學生必須全看,但是真正把老師的網課錄播視頻看完了的只有19人,僅僅占選課學生的4%;看了80-90%的學生為零;看了60-79%的學生只有1人;看了20-59%的學生有3人,只有選課學生的0.66%;62個視頻看了1%-19%的學生有46人,占選課學生的10%;62個視頻完全沒看的學生達到386人,高達選課學生的85%。學生線上學習的自覺性之差,讓人難以置信。
第二,學生心理受網絡的牽引和虛擬空間的幻化,容易移情別戀,在線不能專心學習,高職院校學生因諸多因素所致,參與網課學習專注力差的現象更為突出。從網課平臺的監測數據中可以清楚看到,很多學生上網以后根本沒把精力用在學習上,而把心思放飛到了豐富多彩的網絡世界里,聊天、打游戲、看其它視頻等。
第三,教學中師生不能進行良好互動,或者互動不能實現?;硬粫?參與者非常有限,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而“在信息化教育傳播活動中,教師和學生作為互動的雙方,以符號為載體,通過對教育信息的循環編譯,最終將實現教育的目的。”[2]在線教學中,即使老師設置了互動交流內容,但是在虛擬空間實施交流互動,效果非常微弱,甚至沒有什么效果。
第四,同學之間的互動與師生互動相似,難以實現正常交流,互相學習幫助。各種信息反饋,在線教學中學生必須具有較高的自覺性才有成效,否則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非學習狀態。
另外還有一種現象,老師上網課,學生在線參與比例看似較高,能達到60%左右,然而當檢查知識點卻發現,學生掌握的課程知識卻非常薄弱,學生對傳播“符號”的解碼很低,與課堂直面教學相比,難以望其項背。
雖然“互聯網+”課程在全面實施中呈現出不少問題,但是也不可因噎廢食??v觀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不正是在總結和繼承前人智慧和成果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前進的嗎? 人類早已進入信息化時代,毫無疑問,職業院校仍需積極實踐“互聯網+”課程教學,促進在線教學科學地服務于高職教育。
全面網課意義非凡,它是教育行業面對重大危機事件轉危為機的全面實踐,在“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互聯網+”課程實踐中,成功的經驗和教學中的矛盾弊端都得以充分體現,脫穎而出的優秀網絡平臺、優質網絡課程,名師教學課件,無疑是寶貴資源,所以在信息時代的高職教育中,高職院校在線教學的實踐須做以下因應。
人類已進入智能化時代,在線教學質量保障雖然還存在諸多缺失,但是網教在人類教育體系中的權重比例卻越來越高,因為智能傳播讓人們的學習空間更加廣闊,時空限制越來越小,人們享有的學習資源更趨平等。2018年6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寧夏視察時就指出:“互聯網+教育”讓偏遠地區的孩子也能“走進”名校名師課堂,大大拓寬了他們的視野……“互聯網+教育”是促進起點公平的有效手段。[3]可見,就社會發展趨勢而論,在線教學必須積極面對,使其更好地助力于教育事業。
目前“互聯網+”課程的實踐,在高職院校中還不能喧賓奪主成為教學主角,因為無論從社會環境,網絡環境考量,還是分析學生的媒介素養,都尚未達到網課全面代替校內直面教學態勢,事物發展規律是任何事情過度和超前都會滋生矛盾。就社會進步趨勢而論,“互聯網+”教學誠然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進路,但必須客觀總結,并及時研究前期的實踐經驗,尤其應透析實踐中的缺陷,只有揚長避短,創新和豐富高職教育改革,才能讓網課更好地為我國的職業教育服務。
教育是一門科學,它有其自身的傳播規律。職教網課亦然,只有根據需要適時開課,將全面線上教學與師生面對面課堂教學相互配合,遵循其科學規律,才能保證網課良好的教學質量,從而達到培養社會所期的合格的人才目標。
就教育科學內在基因而論,全方位的網課實踐,與“互聯網+”課程傳播的科學規律有一定的落差。因為,網課傳播的完善性和有效性涉及到多維因素,如學生(受傳者)的涵化修養、心理因素、思想素質、精神面貌、文化層次,以及個人習慣愛好和媒介素養等因素。在教室上課,通過學校對學生各種行為的規范和紀律、制度的約束,外界噪音(指傳播中的干擾)的影響相應較小,學生的各種素養能基本適應學校教學規律。但網課教學則不像學校教育那樣有專門的學習場地集結學生,因此難以用嚴密的紀律管理學生,教學計劃和質量監控體系難以實現,教學質量很難保證?!盎ヂ摼W+”課程在傳播過程中,校園外的環境“噪音”多,對學生干擾大,教育教學監控虛化,作為受傳者的學生,其學習在很大程度要依賴于個體素質,要靠自覺性去排除干擾,以自律固化自我的學習注意力。
信息時代背景下,網課尚未完善和構建起科學而理想的管理體系時,必須循序漸進,不可一刀切,因為網課傳播不是安排落實就了事大吉。高職院校的信息化教育應當根據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校,因“材”施教,適度開“課”、按需開“網”,根據需求以達到網課參與的最佳結果和有效因應。
在網課教學中,通過心理干預去改善學生學習過程受“噪音”干擾而“移情別戀”情緒,優化其人格修養,調整其自覺性差、專注力分散等不良行為,這對保障網課教學質量大有裨益。在線教學中通過對學生的心理干預,可提振其學習動力。
網課教育打破了千百年來群聚式直面教學模式,學生面對新的教育形式,心理發生變化,原有的教學管理不同程度被消解,這就需要研究學生參與網課學習的心理和習性,并進行積極的心理疏導,優化其內控歸因,調整品格、增強健康人格,揚清厲俗,回歸其良性心態。學生在全面參與網課教學中,須看到其個人修養是千差萬別的,要讓網課在信息化教育傳播中走得更堅實,那么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必須跟進。因為“教育心理學的首要任務在揭示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發展智力和能力,形成道德品質、培養自我意識……揭示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心理發展與教育條件、教育情境的依存關系,從而……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盵4]
網課結果的良莠,除教師的能力和教學內容外,媒介開設的網課教學平臺也舉足輕重。在教育傳播過程中,“無論是知識、技術,還是價值準則,都是被傳遞的信息,媒介是傳遞的工具,而學生是信息的接受者……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系統中通過媒介進行的傳遞信息的雙邊活動。”[5]因此要保證“互聯網+”課程的教學質量,需要優化網課教育傳播平臺,構建更好的教育管理仿真系統,才能使校園的教學管理模式得到升華。隨著線上教育的持續發酵,不少商家也紛紛投入到在線教育的網絡平臺建設中,為學校提供教學服務,但都有不足之處,教學管理的功能難以完全實現。[6]總之,目前承載網課的媒介雖然眾多,但是都需要進一步創新完善各傳播系統,才能完全保證教學質量的實現。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已深刻地改變著教育形態,高職院校必須持之以恒地推進在線教學實踐,讓“互聯網+”課程成為信息化、智能化的教育動力。
當下人類文化已呈后喻文化特征,這種文化形態即打破和改變著過去前喻文化晚輩向前輩學習的情景,表現為學生通過網絡或其他手段會比家長、老師更早、更多地獲得信息,演變為“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盵7]在這樣的文化形態下,網課對于教育的影響會越來越大,但是得打破信息時代下全面網教傳播形態,因為在線教育,還停留在前喻文化的傳播情境中,即主要是老師傳授前人的知識技能,且互動不足,同時文化知識的“解構、重構、反哺等多元生成擴散”顯得疲軟。網課還需繼續加油助力,砥礪前行。
全面在線教學雖然還存在不少難以克服的弊端,但是在參與中也讓學校師生感受到了網絡教育和信息化的魅力,在“互聯網+”課程中學到了新的知識和技能。教育部文件指出,“要充分認識學校在信息時代下大規模、成建制開展在線教育教學,這是教育系統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的一次檢驗,對運用信息化手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具有重大意義。”[8]教育信息化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它不僅促進了教育的發展和轉型,也加速了自身的現代化進程,而且正向新的文化形態邁進。
我們應當清晰地看到,在當今“互聯網+”時代,網課無疑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教育信息化的特點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它不僅是信息設備和技術引入教育實踐的過程,也是新時期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更新的過程?!盵9]在線教學是教育改革創新的方向,作為現代化場域中的高職教育,必須擴大網絡教育成果,讓“互聯網+”課程牢牢占領高職教育陣地。
總而言之,在信息化社會形態的當下,高職更需努力用好在線教學資源,開設好網課,克服弊端擴大優勢,科學推進“互聯網+”課程的實踐,尤以如此,網課的質量和前景才有望可期,才會呈現“病樹前頭萬木春”之勢,高職教育才不會落后于時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