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莎,程趁娜,佟琳,侯酉娟*
·文獻與情報研究·
中醫婦科古籍書目計量分析及思考
李莎莎1,程趁娜2,佟琳1,侯酉娟1*
1.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2.新鄉醫學院圖書館,河南 新鄉 453000
基于《中國中醫古籍總目》對中醫婦科書目進行統計和分析,揭示中醫婦科古籍文獻現狀,提出保護建議。對《中國中醫古籍總目》著錄的女科書目信息,從醫籍的成書年代、版本年代和類型、存世古籍版本數量、被收錄于叢書情況及現代影印和出版情況幾方面進行統計和分析。《中國中醫古籍總目》共收錄729種中醫婦科書目信息,其中女科通論類古籍387種,產科類古籍280種,廣嗣類古籍62種。成書于1911年及以前的古籍共計477種,成書于1912-1949年的古籍共計252種;版本年為1911年及以前的古籍有404種,1912-1949年間的古籍有261種,版本年代不詳的有64種;版本類型豐富多樣,以抄本和刻本為多;版本數量最多的醫籍為《達生篇》,版本數量達到174種,版本為孤本的醫籍有430種,占醫籍總數的58.98%;收錄于叢書中的婦科醫籍121種;54種中醫婦科古籍被整理點校或影印。在中醫婦科古籍的保護和利用方面,可以提高婦科古籍的再生性保護、加強民國時期婦科文獻保護力度、建立共建共享的婦科古籍數據庫、加強對出土文獻的研究等,從而更好地發揮中醫婦科古籍的作用。
中醫婦科;中國中醫古籍總目;文獻計量學
中醫婦科學是中國醫學的重要分支,中醫婦科古籍是歷代醫家治療婦科疾病的經驗總結,也是中醫婦科理論傳承創新的源頭活水,見證了中醫婦科學的發展歷程。《中國中醫古籍總目》[1](以下簡稱《總目》)女科類目下分女科通論、產科、廣嗣三個類目:女科通論類古籍387種,是以綜合論述婦人經、帶、胎、產諸病及方藥等為主要內容的古籍;產科類古籍280種,是主要對女子胎產病證進行研究的專著;廣嗣類古籍62種,其主要研究內容是生育原理、孕期調攝保養、胎教等[2]。此外,還有大量散在其他古籍中的婦科資料。可見中醫婦科古籍歷史悠久,數量龐大。
本文基于《總目》中的婦科古籍書目信息進行統計和分析,以期揭示中醫婦科學的發展歷程,及中醫婦科古籍的存世狀況,同時提出對于中醫婦科古籍保護的思考和建議,以發揚中醫婦科文獻精髓,推動中醫婦科事業的創新發展。
《總目》中1949年及以前著錄的729種中醫婦科書目信息。
《總目》臨證各科二級類目“女科”類目下女科文獻的最早版本,如《達生篇》存世版本174種,納入其最早版本即清康熙五十四年乙未(1715年)刻本進行統計分析。
對于叢書中的婦科古籍,僅納入叢書中最早的版本作為統計分析對象。如《彤園婦科》收載于《鄭彤園醫書》中,僅納入《鄭彤園醫書》現存最早版本(即清嘉慶元年丙辰刻本)進行統計分析。
利用Microsoft Acess2007建立中醫婦科古籍數據庫,運用SPSS17.0軟件,對《總目》中女科文獻書目的成書年代、版本年代、版本類型、孤本情況及收錄于叢書中的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同時基于《現代版中醫古籍目錄(1949-2012)》[3]、讀秀學術搜索及其他網絡資源,整理分析729種女科書目的影印和校注出版情況。
《總目》記載現存世(指保存于全國150個圖書館或博物館的館藏文獻)的中醫婦科古籍729種。477種古籍成書于1911年及以前,其中女科通論類古籍218種,產科類古籍217種,廣嗣類古籍42種;252種古籍成書于1912-1949年,其中女科通論類古籍169種,產科類古籍63種,廣嗣類古籍20種(見表1)。唐代昝殷《經效產寶》[4](853年)是成書最早的中醫婦科專著,全書論后述方,提綱挈領,對中醫產科疾病辨證與臨床應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宋代鄭春敷《女科濟陰要語萬金方》[5](1165年)是成書最早的女科通論醫籍,該書載經水、胎前、產后、雜病、病癥、病因、治則等,內容豐富,切合臨床適用。《軒轅黃帝補生后嗣論》[6](1450年)是成書最早的廣嗣類醫籍,該書著者佚名,清光緒初(1875年)被收入《醫苑》。從表1可以看出,歷代關于女科通論類文獻最多,產科類文獻次之,廣嗣類文獻最少且出現年代較晚。在年代分布上,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古籍文獻居多,分別占總數的53.50%、34.57%。

表1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729種中醫婦科古籍成書年代分布(種)
出版年代在1911年及以前的醫籍有404種(占55.42%),在1912-1949年的醫籍有261種(占35.80%),版本年代不詳的醫籍有64種(占8.78%)。
中醫婦科古籍版本類型豐富多樣,主要為抄本(295種,占40.47%)、刻本(261種,占35.80%)、鉛印本(111種,占15.23%),其他版本類型有石印本41種、稿本13種、復制本3種、活字本2種、油印本2種、寫印本1種(見表2)。明代及之前的中醫婦科古籍版本類型以刻本和抄本為主。清代,隨著我國印刷術的發展及西方印刷術的傳入,版本類型出現了石印本和鉛印本,但婦科醫籍仍以刻本和抄本為主。民國時期,古籍的版本類型更加多樣化,版本類型以抄本和鉛印本為主。

表2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729種中醫婦科古籍版本類型統計
清代亟齋居士所撰產科專著《達生篇》是現存世古籍版本數量最多的婦科古籍,其版本數達到174種;其次為清代唐千頃所著《大生要旨》,版本數量為73種;再次為清代傅山所撰《傅青主女科》,版本數量為70種。版本數量1~10種的古籍698種,其中版本數量為1種的古籍525種(占72.02%);版本數量11~20種的古籍有15種,版本數量在21~30種的古籍有7種,版本數量31~50種的古籍有5種,版本數量>50種的古籍有4種。見表3。

表3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729種中醫婦科古籍存世版本信息(版本數量>20種)
注:[]中為參考著作年,表示成書年不能確定
729種中醫婦科古籍中,版本類型為孤本的醫籍430種(占58.98%),其中以清代孤本居多,為187種(占43.49%),其次為民國孤本173種(占40.23%)。孤本的版本類型以抄本居多,為257種(占59.77%),其次為刻本99種(占23.02%)。
共有121種(占16.60%)中醫婦科古籍被收錄于叢書中。其中,《中國醫學大成》收錄的中醫婦科古籍最多,共有6種;《珍本醫書集成》收錄5種,《產科四種》《叢書集成初編》《廣嗣五種備要》各收錄4種。《達生篇》被叢書收錄的次數最多,其被23部叢書所收錄。33種中醫婦科古籍僅存在于叢書中,如《產經》《金閨秘方》《治婦人胎前十八證》《胤嗣錄》等。
在729種中醫婦科古籍中,51種在現代被整理點校,其中以清代傅山《傅青主女科》被點校次數最多,高達14次;清代陳念祖《女科要旨》被點校8次。16種中醫婦科古籍被現代影印,唐代昝殷《經效產寶》在清代被影印2次,現代又被影印2次。13種中醫婦科古籍既被整理點校又被影印,如《女科撮要》《產寶諸方》《產育寶慶方》等,詳見表4。

表4 《中國中醫古籍總目》中醫婦科古籍影印、整理出版情況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就已認識到女子生理與男子的區別,且十分重視婦科疾病的診視。殷代甲骨文中記載“疾育”、扁鵲過邯鄲為“帶下醫”,《黃帝內經》論述“女子胞”“天癸”,提出婦科基本理論,涵蓋了經、胎、產、婦科雜病等各個方面,并于《素問?腹中論篇》記載了婦科的第一首方劑四烏鲗骨一藘茹丸,“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帝曰:治之奈何?復以何術?岐伯曰:以四烏鲗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后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馬王堆漢墓《胎產書》是現存最早的婦產科專著[7],書中對妊娠按月養生提出一些見解。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專論婦人病三篇,將婦人所特有的一些疾病與內科、外科疾病分開,并提出陰道沖洗和納藥的外治法。晉代王叔和《脈經》第一次專論婦產科脈象和辨證施治[8]。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詳細論述婦科病的病因病機,首次將婦女經帶雜病、妊娠病、產后病分開[9]。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將婦人方置于全書之首[10],并提出婦科要設專科研究;昝殷著《經效產寶》,詳細論述了婦科疾患的病因、病機、治法、方藥,記載了經閉、帶下、妊娠、坐月子、難產、產后諸證的藥方,是我國現存理論較為完備的產科專著[4]。宋代太醫局下設九科,其中之一為產科,標志著婦產科發展為獨立的專科,中醫婦科學得以初步建立。宋代陳自明著《婦人大全良方》,采諸家之長,系統論述了婦產科常見疾病,并附以家傳秘方,是我國第一部較完善的婦產科專著[11],對后世醫家產生巨大影響。宋代對產科貢獻較大的醫家是楊子建,其著《十產論》對異常胎位作了詳細論述[12]。明代醫家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總結臨床實踐經驗,對婦科理論認識顯著提高,形成了完整的理法方藥體系,出現了專門從事婦科治療和研究的婦科學派,如萬氏女科、薛氏女科、沈氏女科等,涌現出許多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婦科專著,如薛己《女科撮要》《校注婦人良方》,王肯堂《女科證治準繩》,張介賓《婦人規》等。自明代開始出現種子廣嗣類醫籍,如俞橋《廣嗣要語》、萬全《廣嗣紀要》、姚言《螽斯集》、張介賓《宜麟策》等,標志著醫家對男女不孕及優生優育方面開始了研究。清代將婦產科統稱為婦人科或女科,婦科疾病的診療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特別是考據之風盛行,醫家提倡恢復古籍原貌,注重輯佚和校勘,產生了很多集大成的著作,如傅山《傅青主女科》、吳謙《醫宗金鑒?女科心法要訣》、蕭塤《女科經論》等。此時,在產科典籍方面,首推亟齋居士《達生篇》,主要敘述了胎前調護、臨產、產后保護、難產急救等[13],內容簡要,通俗易懂,廣為流傳,其臨產六字真言“睡,忍痛、慢臨盆”,符合現代臨產調護原則。民國時期,中醫婦科發展緩慢,影響較大的專著不多,較有代表性的專著有惲鐵樵《婦科大略》、時逸人《中國婦科病學》、張山雷《沈氏女科輯要箋正》等。受當時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西方醫學大規模傳入的影響,中醫婦科學體系開始融入西醫婦產科學知識,開辟了中西醫匯通婦科學的新途徑,大量婦科古籍呈現中西醫結合的特點,出現了教材、講義,如《婦科學講義》《中西婦科學講義》《中西產科學講義》等。
《總目》中現存婦科類古籍729種,古籍版本數量為1種的達到525種,其中孤本數量為430種,占中醫婦科古籍總數的58.98%。在這些孤本中,抄本、稿本的數量達到263種(其中6種為稿本),占孤本的61.16%,另有殘本7種。在這些孤本中不乏珍稀版本,如“昆山鄭氏”[14]學派相關醫籍,該學派起源于南宋薛氏,因無子嗣,傳醫于女婿錢氏,復傳于婿鄭公顯。鄭氏學派蓋二十八世,存世七百多年,先后出過多位御醫、名醫,以婦科見長,其學術以抄本形式流傳,《總目》中存有該學派的孤本《薛氏濟陰萬金書》《玉峰鄭氏女科秘傳》《胎寶百問》《鄭氏女科秘方》《鄭氏女科集義》《婦科約囊萬金方》《鄭氏女科真傳》《家傳產后歌訣治驗錄》《產家要訣》等。又如明代莊氏婦科學派莊履嚴[15],專研婦科,救人無數,其所著《婦科百辨》涉及病種廣泛,涵蓋了婦科常見病、多發病,其載四物湯、逍遙散、生化湯等多方經過歷代流傳,沿用至今。這些婦科孤本不僅是醫家臨證思想的體現,更是學派傳承歷史的見證,所以對這些孤本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
近年來,我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對中醫古籍進行保護和利用,如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古籍普查項目、實施珍貴古籍修復和促進海外中華古籍回歸的項目、開展《中華醫藏》項目等,這些工作對中醫婦科古籍也起到了很大的保護作用。筆者認為,除了已有的保護工作外,還需要從以下方面做出努力:第一,提高中醫婦科古籍的再生性保護。古籍原生性保護是妥善保存古籍現有形態并采取必要手段盡可能防止古籍受到進一步損壞以延長古籍壽命的古籍保護模式[16]。目前,國內古籍原生性保護方面研究方法多樣,技術一流,研究隊伍龐大,各圖書館都頗為重視對古籍的保護。而再生性保護力度較小,存在技術落后、尚未建立統一的組織協調機制、缺乏公認的技術標準等困難。729種中醫婦科古籍中僅有54種被影印或整理點校,占全部中醫婦科古籍的7.41%,目前尚未見專門的婦科古籍數據庫,所以需加大中醫婦科古籍的再生性保護,發揮婦科古籍更大的價值。第二,民國時期的婦科古籍保護有待加強。民國時期,受到西方醫學思想傳入的影響,中醫婦科醫籍呈現中西醫結合的特點,《總目》中民國時期婦科文獻共計252種,占全部婦科文獻的34.57%,其中版本類型為孤本達173種,這些文獻在中醫婦科學發展史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而民國時期醫籍的紙張酸化嚴重,導致民國時期醫籍破損比古籍線裝書嚴重。國家圖書館前任館長詹福瑞曾指出,如果不及時搶救,民國文獻將在50~100年內消失殆盡。所以需盡快投入較大力度保護這一時期的婦科文獻。第三,建立共建共享的婦科古籍數據庫。目前,全國各大圖書館已認識到古籍保護的重要性,分別建立各館藏古籍數據庫,這樣會出現同一種婦科古籍被不同單位數字化的情況,造成資源浪費。所以,建立共建共享的婦科古籍數據庫,加強多單位的交流、合作和開發,提升婦科古籍整理和保護效率尤為重要。第四,加強對出土文獻的研究。出土文獻主要指甲骨文、金文、戰國秦漢簡帛、敦煌文書、古代碑刻等文獻[17]。出土文獻多是原始文獻,未經后人編輯,是研究我國早期中醫婦科學體系的重要參考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如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胎產書》載祈孕求男、胎期宜忌、產育保健等內容[18],反映了漢代對妊娠、胎產衛生的認識。又如《養生方》記載了女性養生、改善女性生殖機能等,其記載的女子益甘方被現代人研究認為其具有增強女性新陳代謝、促進內分泌機能、調整腎陰與腎陽平衡的作用[19]。加強對出土文獻的研究可以梳理中醫婦科學的脈絡,校勘歷代中醫婦科醫籍,是中醫婦科學研究的一個新方向。
[1] 薛清錄.中國中醫古籍總目[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2] 劉培生,張偉娜,李鴻濤,等.《中醫古籍分類表》的研制及應用[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17,41(2):52-54.
[3] 李成文,李建生,司富春.現代版中醫古籍目錄(1949-2012)[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4.
[4] 昝殷.經效產寶[M].光緒十四年重校刊影印本.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
[5] 鄭春敷.女科濟陰要語萬金方[M].鈔本.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9.
[6]佚名.醫苑[M].清光緒初抄本.
[7] 馬寶璋,杜惠蘭.中醫婦科學(第3版)[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4-5.
[8] 王叔和.脈經[M].元代廣勤書堂影印本.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
[9] 巢元方.諸病源候論[M].黃作陣,點校.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10]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M].日本江戶醫學影摹北宋刊本影印本.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5.
[11] 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M].盛維忠,校注.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12] 中國歷史大辭典?科技史卷編纂委員會.中國歷史大辭典?科技史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6.
[13] 亟齋居士.達生篇[M].上海:上海江東書局,1912.
[14] 張俊庭.中國中醫藥最新研創大全[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6:2256-2257.
[15] 陳榮,熊墨年,何曉暉.中國中醫藥學術語集成(中醫文獻上)[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7:518.
[16] 來新夏.不輟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61-62.
[17] 范登脈.中醫古籍校讀應當充分重視出土文獻——以“大表”“熊經”“替替”為例[C]//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華中醫藥學會第十六次醫史文獻分會學術年會暨新安醫學論壇論文匯編.黃山,2014:120-121.
[18] 呂亞虎.帛書《胎產書》所見早期孕育信仰淺析[J].江漢論壇,2009(6):70-77.
[19] 叢春雨.論醋在敦煌遺書、馬王堆竹簡古醫方中的臨床應用[J].敦煌研究,2001,68(2):139-146.
Analysis and Consideration on the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of Ancient TCM Gynecology Books
LI Sha-sha1, CHENG Chen-na2, TONG Lin1, HOU You-juan1*
(1.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2.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Library, Xinxiang 453000, China)
To carry out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TCM gynecology bibliography based on; To reveal the status quo of ancient TCM gynecology books and literature; To put forward protection suggestions.Gynecology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recorded in thewa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in terms of completion time, the year and type of edition, the number of existing editions of ancient books, the status of being included in series and the status of modern photocopying and publishing.There are 729 kinds of gynecology bibliographies in the, including 387 types of gynecological generals, 280 types of obstetrics, and 62 types of conception books; 477 kinds of books were written before 1911 (including 1911); 252 kinds of books were written between 1912 and 1949; 404 kinds of editions are before 1911 (including 1911); 261 kinds of editions are between 1912 and 1949; 64 kinds of editions are with unknown years. The version types are rich and varied.The main types are transcript and block-printed. The medical book with the most editions is, with 174 editions. There are 430 kinds of isolated medical records, accounting for 58.98%. 121 kinds ofgynecology books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series. 54 kinds of books have been collated and published or photocopied.In terms of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ncient TCM gynecology books, the role of ancient TCM gynecology books can be better played by improving the regenerative protection of ancient gynecology books,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gynecological literature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establishing a shared database of ancient gynecological books, and 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on unearthed documents.
TCM gynecology;; bibliometrics
R2-09
A
2095-5707(2022)05-0015-06
10.3969/j.issn.2095-5707.2022.05.003

李莎莎,程趁娜,佟琳,等.中醫婦科古籍書目計量分析及思考[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22,46(5):15-20.
中國中醫科學院基本科研業務費自主選題(ZZ120304);中國中醫科學院基本科研業務費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傳承類)培養專項(ZZ13-YQ-134)
李莎莎,E-mail: 274913402@qq.com
侯酉娟,E-mail: yoko81@126.com
(2022-03-18)
(修回日期:2022-04-06;編輯: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