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學玲,陳婷
·期刊研究·
民國中醫藥期刊《國醫砥柱月刊》學術特色研究
崔學玲1,陳婷2*
1.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北京 100700;2.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北京 100069
《國醫砥柱月刊》1937年1月創刊于北京,1948年9月停刊,共刊載72期,辦刊長達12年。本文以《國醫砥柱月刊》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學、歷史學等方法,總結其學術特色為:辦刊時間較長,匯集名家撰稿,期刊影響深遠;期刊欄目紛呈,文章內容豐富,學術研究為主;推崇中醫經典,繼承創新并舉,匯通中西醫學;設立特色專號,專刊研究專病,助刊《中國女醫》;重視中醫教育,多途徑相結合,培養中醫人才。本研究旨在為探討民國時期中醫發展狀況提供依據,為研究民國時期北京中醫藥期刊特色提供借鑒。
民國;北京;中醫藥期刊;國醫砥柱月刊
民國時期(1912-1949年)受“西學東漸”的影響,中醫面臨著學理危機、價值危機、存亡危機、權利危機[1]。中醫界的有識之士堅持“抗爭圖存”和“自強發展”的路線,積極探索中醫發展的新道路。期刊以其流通快速性、篇幅靈活性、內容多樣性、出版周期性等特點成為民國時期中醫學術發展的重要陣地。民國時期的北京作為政治、經濟、文化、醫藥發展的中心,先后創辦了十余種中醫藥期刊,如《中華醫學雜志》《通俗醫事月刊》《北京醫藥月刊》《明日醫藥》《文醫半月刊》《國醫砥柱月刊》《國醫衛生》《中國醫藥月刊》《中國針灸學季刊》《驗方集成》等[2]。民國中醫藥期刊以其時效性、廣泛性和真實性全面地反映了民國時期中醫界為生存、發展做出的努力,客觀地顯示了這一歷史時期中醫界的真實面貌,也從側面折射出中國近代社會、歷史、文化等各方面的現象。
本文以《國醫砥柱月刊》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學、歷史學等方法,對該刊的學術特色進行整理研究,旨在揭示與報道《國醫砥柱月刊》的特色與價值,為探討民國時期中醫發展狀況提供依據。
《國醫砥柱月刊》依托國醫砥柱社,由楊醫亞創辦于1937年1月,1948年9月停刊,共刊載72期,辦刊時間長達12年。國醫砥柱社成立于1936年,由以楊醫亞為代表的華北國醫學院學生聯合北平及全國知名醫者發起,是以喚醒醫界同仁、挽救中醫藥事業為目的而設立的學術團體。國醫砥柱社在全國設立多個分社,影響波及世界各地。國醫砥柱社社員以錢今陽、朱壺山、汪浩權、王治華等為代表。
楊醫亞(1914-2002年)出生于河南省溫縣,原名楊益亞,曾用名楊鴻星,中國共產黨黨員,九三學社社員。1934年考入施今墨先生主辦的“北京華北國醫學院”,在校學習期間任《文醫半月刊》主編。1939年創辦中國國醫函授學校,并發行《中國針灸學季刊》。1943年被譽為北京“四小名醫”(董德懋、趙云成、朱澤華、楊醫亞)之一。1946年任《驗方集成》主編。1949年被聘為北京華北國醫學院院長。1951年到河北省衛生廳擔任《河北衛生》編審工作。1958年在河北中醫學院任教。1988年退休。楊醫亞從醫50余年間出版多部著作,據《中國中醫古籍總目》統計,楊醫亞的著作及譯作有《幼科秘訣》《傷寒論講義》《近世針灸學全書》《中國針科學》等。
《國醫砥柱月刊》刊名“砥柱”,旨在于中醫學生死存亡之秋,作中流砥柱,力挽狂瀾,保衛中醫藥事業,陳漁洲在《國醫砥柱月刊?創刊紀念序一》中寫道,“闡發固有之醫術,以防遠西文化之侵略;改良固有之藥物,以塞外人之漏卮為主旨”[3]418。《國醫砥柱月刊》是民國時期北京地區創辦時間較長、撰稿人數較多、影響較深遠的中醫藥期刊,是中醫藥事業發展與交流的重要載體,展現了民國時期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歷程。
《國醫砥柱月刊》于1937年1月創辦,1948年9月停刊,停刊后未再復刊。共出版72期,刊文1432篇。據《北京志?新聞廣播電視卷?期刊志》記載,1872-1948年北京地區共出版12種中醫藥期刊(《中華醫學雜志》《通俗醫事月刊》《北平醫藥月刊》《明日醫藥》《文醫半月刊》《國醫砥柱月刊》《北京醫藥月刊》《國醫衛生》《中國醫藥月刊》《國醫求是》《中國針灸學季刊》《驗方集成》)[2],刊載時間短于3年的有9種,如《國醫求是》只出版2期,《北平醫藥月刊》出版3期,《中國針灸學季刊》出版4期。考《國醫砥柱月刊》辦刊時間較長的主要原因有:第一,辦刊資金充足。其資金來源有三,即國醫砥柱社數千社員的會員費,《國醫砥柱月刊》刊登商業廣告費,楊醫亞向各界募集的資金。第二,發行地固定。《國醫砥柱月刊》辦刊地址在北京西城北溝沿30號。固定的辦刊地為該刊的發行提供了穩定的環境。第三,撰稿群體廣泛。《國醫砥柱月刊》撰稿者包括醫學名家和普通醫者四百余人,保障了該刊文章的數量與質量。第四,廣闊的海外市場。《國醫砥柱月刊》擁有海外分社,文章內容涉及英文和日文,受到海外讀者的歡迎。
《國醫砥柱月刊》撰稿人眾多,共有448人。撰稿人籍貫分布廣泛,涉及全國21個省份,相對集中于江浙地區、廣東省和河北省。撰稿人身份以醫者為主體,上及醫界領軍人物,兼及國醫砥柱社社員。醫界領軍人物如朱壺山、丁福保、時逸人等,國醫砥柱社社員如錢今陽、汪浩權、王治華等。名家撰稿既保證了期刊質量,又提高了期刊影響力。
《國醫砥柱月刊》因為出版時間長、刊文質量高,受到醫界同仁及群眾的廣泛支持,亦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發行量達四萬余份,遠播日本、東南亞等海外市場,成為當時影響較大的中醫藥期刊。
《國醫砥柱月刊》為綜合性期刊,先后設立57個欄目。所設欄目主要分為學術研究類、時事報道類、常識普及類、文藝小品類。學術研究類欄目主要以闡發學術思想、傳播學術經驗、指導臨床診療為宗旨。時事報道類欄目具有較強的時效性,主要報道中醫界要聞,并針對時下中醫界熱點話題展開討論,針砭時弊。常識普及類欄目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讀者解釋一些常見疾病的治療、調護。文藝小品類欄目主要是醫者發表的祝賀詞、紀念詞、讀后感等。所發表的1432篇文章中,以學術研究類文章為主。學術研究類主要包括方劑研究、廣播珍本醫書、專號、脈學講座、名醫驗案、驗方集錦、譯作、長篇專著、針灸研究、中國女醫等共28個欄目,占總欄目的近一半。學術類文章涉及經典理論、藥物、方劑、脈學、針灸、醫案等內容。經典理論研究主要針對《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三部著作,闡釋經文、揭示醫理,如朱壺山的《內經經釋概言》。藥物研究主要從傳統中藥學、西醫藥理和生理學等方面進行研究,如楊醫亞的《近世中醫藥物學》。方劑研究主要針對經典名方進行理法方藥與辨證施治研究,如何騰華的《小柴胡湯之癥用》。脈學研究主要通過對脈象進行分析,歸納疾病與脈象的關系,如姚心源的《脈學復古》。關于針灸研究的文章主要涉及針灸治療內科疾病、考證經穴、經穴與解剖學等內容,如楊醫亞的《近世針灸學全書》。
中醫經典是中醫學術的淵藪。民國時期,西學東漸,醫者為謀求中醫之發展,守正創新,積極匯通中西醫學。《國醫砥柱月刊》注重對《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理論的研究。該刊以醫籍連載方式刊載《黃帝內經》研究長篇專著1部,即《內經經釋概言》。該書主要對《內經》條文進行注解,揭示醫經醫理。該刊以醫籍連載方式刊載《傷寒論》研究專著4部,即《中醫系統學》《重訂敖氏傷寒金鏡錄》《傷寒論新解》《新傷寒論通》;《傷寒論》教材1部,即《傷寒論講義》。對于《傷寒論》的研究主要涉及3個方面:第一,《傷寒論》之歷史沿革。如《傷寒論研究》一文從時代背景和概念、傷寒醫家評議的價值性、傷寒醫家注釋內容混雜現象的處理等角度研究《傷寒論》。第二,《傷寒論》之版本研究。如《康平本傷寒論》一文對宋本《傷寒論》和康平本《傷寒論》進行校勘,指出在序文、傷寒例、旁注、腳注、方劑、文句等處存在的差異,《傷寒論》在流傳過程中亦存在諸多改動。第三,《傷寒論》之編排體例。如《中醫系統學》以表里為綱,將六經內容分為上、中、下三篇,并附歌訣便于學習與記憶。《國醫砥柱月刊》所載文章亦對《金匱要略》中婦人病、虛勞病、下利病等進行了研究,如《金匱虛勞病是神經衰弱非肺結核說》一文,在對《金匱要略》虛勞條文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比神經衰弱產生的原因、癥狀等,指出虛勞即西醫學的神經衰弱,而非肺結核。
“西學東漸”促使中醫界人士不斷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包括自上而下的改革和自下而上的各種運動[4]。在此影響下,民國時期的醫界出現了“全面西化”“廢止中醫”“保護國粹”“中體西用”等聲音。在中醫存亡之際,中醫有識之士提出“衷中參西”的主張,并在實踐中加以探索,為“中西匯通”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5]。民國時期的“中西匯通”主要體現在疾病的診療和藥物的研究兩方面。在疾病診療方面,運用西醫理論分析病因、病機、生理、病理、分型分期以指導臨床診斷,在治療上以中醫辨證施治為主。如《赤痢與疫痢》一文指出,赤痢有赤痢菌(赤賀菌與異型赤痢菌),疫痢有疫痢之病原菌,不可混淆;在病理解剖方面,認為赤痢為義膜性炎癥,疫痢則為濾泡性腸炎;在治療方面,指出赤痢與疫痢治療方法大致相同,早期運用枳實導滯丸、木香檳榔丸等排泄腸內毒素,中毒期運用玉樞丹、辟瘟丹等急救。藥物研究方面,將西醫藥理學理論與中醫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理論相結合以分析藥物的功效主治。如《貝母研究》一文指出,貝母的學名為fritillary,別名為苦花、勤貝、游冬等,為百合科貝母屬,成分主要由多數淀粉和少數苦味質構成,生理作用主要是加速白血球運行、興奮中樞神經,主要用于治療傷寒煩熱、淋瀝疝瘕、喉痹乳難等。
設立“專號”、專病專刊研究是《國醫砥柱月刊》的特色之一。受戰亂、天災、醫療衛生條件等影響,民國時期傳染性疾病、胃腸性疾病、勞損性疾病多發,為有效指導臨證診療,《國醫砥柱月刊》專刊即“痢疾專號”“胃腸病專號”“虛勞專號”應運而生,利用專刊的形式系統性研究專病,有利于臨床交流與學習。《國醫砥柱月刊》專號具有以下特點:⑴學術性。專號匯集眾醫家之經驗,系統、全面地研究某一種疾病,促進了學術的交流與發展。⑵凝聚性。醫家思想的不斷碰撞,為疾病治療和醫者學習提供了廣闊的園地,凝聚了國醫的力量。⑶時代性。受社會、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不同時期疾病譜呈現不同的特點,利用某一期設“專號”可以很好地反映疾病的特點。
“痢疾專號”刊載于《國醫砥柱月刊》1938年第八、九期合刊,共計67篇文章。該專號主要從命名與分類、病因、癥狀、方藥、治療、防護與預后、禁忌7個方面對痢疾進行研究,可以發現民國時期痢疾診療的特色[6]:⑴理清源流,分型分期論治。⑵繼承創新,中醫西醫兼顧。⑶臨證施治,多法多方并用。⑷赤痢疫痢,疑似病證相鑒。⑸辨別死候,婦女幼兒相別。⑹注重細節,誤治延治規避。⑺重視醫案,夾敘夾議結合。“胃腸病專號”刊載于《國醫砥柱月刊》1939年第九、十期合刊,共計33篇文章。該專號主要對胃腸病的生理、病理、病因、病證進行研究,所涉及的疾病主要有胃脘痛、腸癰、霍亂、胃潰瘍、消化不良、急性胃炎等,可以發現民國時期胃腸病診療特色:⑴病證廣泛,中西內外施治。⑵注重調護,全面飲食營養。⑶成方驗方,針藥共同運用。“虛勞專號”刊載于《國醫砥柱月刊》1943年第三期,共刊文10篇。該專號主要從中西醫兩方面對虛勞進行研究,可以看出民國時期虛勞診療特色:⑴古今異同,時移而治不同。⑵聚焦肺癆,尤重預防調護。⑶理清源流,分型分期治療。⑷中西匯通,明解剖探病因。
民國期刊《中國女醫》在創辦初期,因資金、戰亂等原因,無法正常刊載。《國醫砥柱月刊》踐行振興國醫的宗旨,團結同仁,為《中國女醫》提供專欄刊載文章。《中國女醫》于《國醫砥柱月刊》刊載11期,共刊文50篇。《中國女醫》所刊文章豐富了《國醫砥柱月刊》的欄目與內容,更彰顯了民國時期女醫的歷史地位。《國醫砥柱月刊》讓“中國女醫”的特色得以傳播,為中醫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教育事業是國之重任,欲求國醫之發展壯大,醫學教育需加緊步伐。《國醫砥柱月刊》刊載多篇文章強調中醫教育的重要性,呼吁社會各界不斷努力發展中醫教育。學校教育、師承相授、自學教育是民國時期醫者學習的主要方式。《力爭中醫學校列入教育系統案》提出把中醫學校列入學校教育[3]482。中醫學校教育有利于醫者規范化、系統化地學習理論知識,更是中醫與時俱進的關鍵。針對中醫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張靜霞在《論今日之中醫教育》中提出嚴格考試、嚴格校紀、統一教材等具體措施,特別強調教材統一可使青年醫者臨病識證,避免亂投藥物等后果,亦可傳播前賢經驗,因材施教。中醫之教育應重視經典學習。《國醫砥柱月刊》特別刊載《傷寒論講義》等教材,既傳承中醫經典理論,又以更加通俗、簡便的方式教授醫學生。此外,《國醫砥柱月刊》特設“讀者園地”欄目為讀者答疑解惑。如《函授講義問答摘錄》一文,以問答的形式為來函者解答“太陽以寒水主令”“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等專業知識。學校教育為近代醫學院校的建立積累了豐富的教學與臨床經驗,自學教育激發了醫者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二者均為民國時期中醫人才的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國醫砥柱月刊》多期刊載中國國醫專科函授學校、中國針灸研究所函授學校的招生信息,簡要介紹入學資格、報名手續、應繳費用等信息,以宣傳醫學招生。
民國時期北京中醫藥期刊獨具特色,為中醫藥事業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7]。《國醫砥柱月刊》以其學術的專業性、欄目的多樣性、撰稿人群體的廣泛性,深受海內外讀者的喜愛,為中醫藥期刊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然受當時社會、歷史等因素影響,從當代視角看,《國醫砥柱月刊》亦存在不足之處,如期刊缺乏規范性,連載著作缺乏完整性,專號內容欠均衡性。但是《國醫砥柱月刊》推動了民國時期中醫藥期刊業的發展,促進了民國時期中醫藥事業的進步。
[1] 張伯禮.百年中醫史:上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343.
[2] 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北京志:新聞廣播電視卷期刊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611-614.
[3] 段逸山.中國近代中醫藥期刊匯編(第五輯)[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
[4] 郭燕華,凃明星.西學東漸的主觀愿望與發展走向[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2(3):51-54.
[5] 謝陽谷.百年北京中醫[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676.
[6] 崔學玲,宋白楊,陳婷.從《國醫砥柱月刊》“痢疾專號”探析民國時期痢疾診療特色[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44(2):197-201.
[7] 陳婷,任寧寧,宋白楊.民國北京中醫藥期刊特色探析[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18,42(1):62-64.
Research on the Academic Features of the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CUI Xue-ling1, CHEN Ting2*
(1. Dongzhimen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700, China; 2.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69, China)
() was founded in Beijing in January 1937, and ceased publication in September 1948. It has published 72 issues and lasted for 12 years. This article took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used historical methods and philology methods to reveal the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as follows: First, it had long publication time and collected papers from famous authors, with far-reaching influence. Second, the journal columns were various, the articles were rich in content and most of them were academic reseaech. Third, it attached importance to the ancient classics of TCM, paid equal attention to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CM, and integrated TCM with Western medicine. Fourth, it found the special issues of disease, and set up a special space for the monthly magazine(). Fifth, it focused on the education of TCM, training talents of TCM by multiple way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CM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tudy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CM journals in Beijing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Republic of China; Beijing; journals of TCM;()
R2-03;G239.29
A
2095-5707(2022)05-0073-04
10.3969/j.issn.2095-5707.2022.05.015

崔學玲,陳婷.民國中醫藥期刊《國醫砥柱月刊》學術特色研究[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22,46(5):73-76.
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18YJA870003);北京中醫藥薪火傳承“3+3”工程崔錫章中醫文化傳承工作室(2018年)
崔學玲,E-mail: 1074026191@qq.com
陳婷,E-mail: xinyi_lu@163.com
(2021-12-10)
(修回日期:2022-01-14;編輯: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