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銳,楊軍,李小會,屈杰
“雙空間”背景下“情景+導圖”混合教學模式在《金匱要略》課程中的應用
牛銳,楊軍,李小會,屈杰
陜西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基于《金匱要略》課程教學現狀,開展了“雙空間”背景下“情景+導圖”混合教學模式的改革,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實現了經典回歸臨床,教師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引導者,學生從被動學習到主動構建,實現了“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轉變,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雙空間;情景教學模式;思維導圖;同步課堂;金匱要略
《金匱要略》是我國最早診治雜病的專著,它構建了臟腑辨證思維體系,是培養中醫學生辨證論治思維的核心課程。作為東漢時期古典醫籍,《金匱要略》原文艱澀難懂,學生學習難度大。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教學質量,在剖析當前教學中存在的痛點及難點的基礎上,本文探索在《金匱要略》課程實施“雙空間”背景下“情景+導圖”的混合教學模式,整體教學效果良好。
中醫經典的傳統教學方式為教師以課堂講授為主,學生被動記憶,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灌注式”教學模式,使本就難以理解的條文變得更加枯燥,且學生脫離臨床環境,“背而不解,學而不用”,成為《金匱要略》課程教學困境之一。因此,如何將沉默的經典課堂變成以學生為中心的興趣課堂,開展“課堂創新”改革,使經典回歸臨床,構建學生的中醫思維,是經典課程教師一直思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經典課程教師少,優秀教師更少,是《金匱要略》課程教學困境之二。眾所周知,中醫人才培養規律為“讀經典,做臨床,跟名師”[1],其中經典課程教師所需的基本素養最高,成長較慢,既具備分析古文的旁征博引能力[2],又有豐富臨床經驗的教師相對匱乏,雙師型教師(既是理論課教師,又是臨床醫師)培養困難。而國醫大師、名老中醫因年齡、教學時間等因素,進課堂授課頻次較低,學生所處臨床氛圍不足,經典與臨床難以銜接。
《金匱要略》與其他課程相比,其教學手段和空間略顯單一,是教學困境之三。教學內容屬古醫籍條文,教師常采用案例式、研討式、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BL)方式等,易受學生人數、場地、時間等限制,且不符合信息時代學生的學習習慣;或單純運用網絡資源在線課程,雖具有不受空間、時間限制的學習優勢,但因學習興趣與自覺性因人而異,導致學習效果不穩定。
為解決《金匱要略》課程教學的難點,筆者通過不斷摸索,分析陜西中醫藥大學(以下簡稱“我校”)的學情、師情,取長補短,推出“雙空間”背景下“情景+導圖”混合教學模式。
“雙空間”即線上與線下、虛擬與現實2個教學空間。在線上教學空間中,充分運用雨課堂、智慧樹等優質課程資源,也可應用慕課(MOOC)、彈幕、投稿、隨即在線測試等多種教學功能[3],結合線下課堂教學空間,圍繞課前預習、課中講授+測試、課后總結+提高3個階段,實現全過程教學改革。詳見圖1。
依托國家級虛擬教研室的構建,與東部發達地區優質教學資源實現平臺共享,參與高校精品在線課程直播課堂,共同開展浙江-陜西2所中醫藥大學《金匱要略》同步課堂活動。在虛擬教研室中共享教師和課程資源,與國家級一流課程負責人、全國名中醫范永升教授“慕課西部行”共享直播,使我校師生直接與大師、名醫在虛擬空間相聚,通過PBL、翻轉課堂等不同形式的“雙空間”互動,學習大師分享的經典與臨床案例,解決了專業教師少、名醫大師少,及學生的背而不解、學而不用的教學困境。

圖1 “雙空間”背景下“情景+導圖”混合教學模式
思維導圖是英國頭腦基金會總裁Tonv Buzan提出的一種有效圖形思維工具[4],即通過線條、符號及圖片等手段繪圖,以關鍵詞為中心,有結構、分層次放射和相互關聯地用文字將人大腦里的想法或構圖直接呈現出來,充分展示了大腦豐富和深層次思維信息的整合。
《金匱要略》全書398條原文,205個方證,內容龐雜,體系性不強。課程教學目的是通過字、詞、句的闡釋而理解原文的含義,將理、法、方、藥有機地連貫起來,進而掌握臟腑辨證核心思想,培養學生運用仲景思維去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這與以點帶面的思維導圖非常相似。傳統教學方式突出知識點的講授,缺乏系統性和關聯性,不利于構建樹型邏輯-發散思維。學生通過思維導圖可將每種疾病都構建成樹狀網絡結構,使邏輯思維可視化,雜病知識體系完整化,有助于對于知識的總結和提高(見圖2)。

圖2 以《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為例構建思維導圖
情景式教學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實際內容和教學任務為導向,針對性地構建模擬臨床診治的教學情境[5],是學生參與度較高的教學方式之一。
依托《金匱要略》教研室雙師型教師的優勢,開展情景式教學,充分運用教師在臨床中積累的案例,讓典型患者進課堂或將典型案例的診療過程錄制成視頻,在課堂播放并討論;亦可通過學生角色扮演,將所學經典知識與臨床應用有機結合,通過生動形象的學習方式,快速融入臨床環境中,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對所學理論加深理解[6],在有限的學時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激發了學生學習經典的興趣,真正達到學會、學活、學精的教學目的。如肺癰病,先從仲景原文入手,分析條文的實質內涵,結合案例使學生掌握仲景辨治的思維體系;之后將典型肺癰患者請進課堂,與條文相結合,通過觀察舌脈,分析癥狀,辨證分型,使學生體會到仲景臟腑辨證的獨特魅力,及其對現代中醫思維的影響,從而掌握仲景臟腑辨證的方法。
將2017級中醫專業2個行政班級隨機設定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49人,采用“雙空間”背景下“情景+導圖”混合教學模式;對照組52人,采用傳統課堂“灌注式”講授方法。均為54課時,兩個班的授課教師分配一致。
授課結束后,分析兩組的成績,對比兩組學生的課堂小測(共14次)、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及總成績(課堂小測×15%+期中考試×15%+期末考試×70%),結果見表1。總成績≥85分為優秀,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有17(34.7%)、14(26.9%)人成績優秀。

表1 2017級中醫專業兩班學生考試成績比較(±s,分)
對比兩組學生的課堂活躍度(每節課堂及翻轉課堂發言、發彈幕的平均次數)及病案分析能力(期中、期末考試的病案分析得分,滿分分別為50、20分),顯示“雙空間”背景下“情景+導圖”混合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優于傳統教學模式,見表2。兩組病案分析發言優秀(病案分析的條理性、運用中醫理論的能力以及與正確答案的符合度)人數分別為37(75.5%)、28(53.8%)人,試驗組高于對照組。

表2 2017級中醫專業兩班學生課堂活躍度、病案分析能力比較
針對試驗組49人設計調查問卷[7],通過問卷星調查教學改革效果及學生對新教學模式的滿意度,結果見表3。本次滿意度調查分為完全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棄權四類,完全滿意與基本滿意相加計為滿意,棄權人數未在表中體現。

表3 試驗組49人教學改革效果滿意度調查[人(%)]
通過學生成績分析、能力分析、問卷調查等不同層面對比可以看出,試驗組學生平均成績高于對照組,優秀率、各層次考試等結果均高于對照組,說明“雙空間”背景下“情景+導圖”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成績。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學生更喜歡新的教學模式,學生滿意度較高,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使學生初步具備中醫臨床思維能力。
實踐證明,線上和線下、虛擬與現實2個教學空間的交互融合,課程中運用名師直播課堂、患者進課堂、翻轉課堂、案例討論、PBL等多種情景教學方法,課后運用思維導圖構建知識結構,這樣“雙空間”背景下“情景+導圖”混合教學模式是有效的、可持續推廣的經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在教學全過程中融入課程思政,開展教學評價,充分發揮課程全過程育人功能。新的教學模式具有虛擬空間的便捷化、學習資源的廣泛化、學生作業的電子化、測試的隨堂化等優勢,將晦澀難懂的《金匱要略》教學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有效提高學生參與度,變沉默課堂為自主課堂,實現“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轉變。
依托虛擬教研室開展的同步直播課堂,加強跨校、跨地域的教研交流,推動高校協同打造精品資源庫、優秀案例庫,實現互聯互通、共建共享,打造教學發展共同體,全面提升教師教學能力。虛擬空間的線上同步課堂,打破了師生在空間、時間交流上的束縛,現實空間的線下教學,結合名醫案例分享、患者進課堂等情景教學,通過分析病因病機,闡釋臨床癥狀,解決了學生在基礎醫學階段無臨床氛圍感、缺乏早期接觸臨床的短板,強化后期臨床教學階段應注重追本溯源,培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使經典回歸臨床,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現代教學的多途徑、多靶點、過程化,提高了課程的創新性、有效性。
[1] 牛銳,張建榮.具備4種能力,講好《金匱要略》[J].中醫藥導報,2013,19(3):130-131.
[2] 陳賢春,曾元兒.高等中醫藥院校建立中醫經典知識等級考試制度的探索與實踐[J].中醫教育,2021,40(2):11-14.
[3] 徐強,劉清平,劉敏瑩,等.基于雨課堂建設《金匱要略》課程的智慧課堂[J].中醫藥導報,2020,26(15):216-218.
[4] 徐強,劉清平,劉麗娟,等.思維導圖在金匱要略課程虛勞病篇的應用實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9,17(18):12-15.
[5] 曾正艷,伍海軍,楊華,等.情景體驗式教學結合PBL教學模式在神經外科的應用效果[J].中國現代醫生,2021,59(6):152-154,162.
[6] 孫雅欣,白波,張小梅.醫學生信息素養情景教學探析[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21,45(1):63-65,73.
[7] 韓潔茹,姜德友,李富震,等.基于《金匱要略》探討中醫經典理論課程“基礎+臨床”復合型形成性評價體系的構建[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45(8):921-924.
Application of Mixed Teaching Mode of “Scenario+Mind Map” in the Course ofBased on the “Dual Space of Offline and Online Teaching”
NIU Rui, YANG Jun, LI Xiao-hui, QU Jie
(School of Basic Medicine, 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Xianyang 712000, China)
Based on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the reform of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of “scenario + mind map”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ual space of offline and online teaching” was carried out, which aroused the enthusiasm and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and realized the return of classics to clinical practice.Teachers have been transformed from knowledge disseminators to designers and guides of learning activities, while students have moved from passive learning to active constructive learning. Consequently, this mode has basically transferred from teacher-centered teaching mode to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ode, and good teaching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dual space of offline and online teaching; scenario teaching mode; mind map; synchronous classroom;
G642;R222.3
A
2095-5707(2022)05-0065-04
10.3969/j.issn.2095-5707.2022.05.013

牛銳,楊軍,李小會,等“雙空間”背景下“情景+導圖”混合教學模式在《金匱要略》課程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22,46(5):65-68.
2021年度陜西本科和高等繼續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1BY128)
牛銳,E-mail: 271711037@qq.com
(2021-12-24)
(修回日期:2022-01-19;編輯: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