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宋白楊
·教學園地·
基于醫古文課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途徑探究——以《寶命全形論》為例
陳婷1,宋白楊2*
1.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北京 100069;2.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北京 100700
20世紀以來,自主學習逐漸引起教育研究領域的重視。本文以醫古文課程教材《寶命全形論》一文為例,指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4種途徑,即工具書是自主學習的鑰匙,古訓是自主學習的階梯,批判性思維是自主學習的準繩,中醫思維是自主學習的根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僅是高等教育培育人才的重要途徑,更是每一個人實現終身教育的必由之路。
醫古文;自主學習;教學改革;中醫藥院校
20世紀以來,自主學習逐漸引起教育研究領域的重視。基于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影響及教育對象和教育方法的轉變,20世紀70年代教育界提出了自主學習的概念。自主學習是與傳統的接受式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在自主學習中,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閱讀、聽講、研究、觀察、實踐等方式實現自我學習狀態的不斷改變。這種改變表現在技能、知識、方法、情感等多重領域[1]。自主學習突出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的一面,強調學生可以通過選擇性地應用元認知和動機策略改善自己的學習能力[2]。通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感、參與感,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學生增強自我管理,培養創新思維,最終實現素質教育與終身教育。
醫古文是研究古醫籍語言文字現象的一門學科,是高等院校中醫藥專業的基礎課程,也是中醫藥從業人員進行中醫經典訓練的終身教育課程[3]11。基于醫古文課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古代醫藥文選與古漢語基礎知識的學習以及閱讀實踐的訓練,可以有效提高學生閱讀古醫籍的能力,使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上獲得全面提升,為中醫經典課程的學習及終身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本文以醫古文課程中《寶命全形論》一文教學為例,探討在醫古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途徑,實現逐步改變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接受學習方式為以學生為主的自主學習方式的目的。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培養學生閱讀古醫籍能力是醫古文課程的核心任務。閱讀古醫籍就是理解古人用書面語表達的思想和所傳授的知識。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閱讀古醫籍,不僅會遇到生僻、疑難字詞,還會遇到陌生的中醫專業術語,如何“困而學之”(《論語》),就要求學生除了不斷充實專業知識、提高古漢語水平外,還必須要熟悉有關工具書,掌握工具書的使用方法。能否熟練運用工具書,可視為衡量學生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標準之一。所謂工具書,就是為了人們質疑求知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編排形式和查檢方法,迅速提供某方面的基本知識和資料線索的專供查檢的圖書,包括字典、辭書、索引等,具有解釋疑難、輔助自學、指示門徑、提供線索、查找資料的作用。閱讀古醫籍常用的工具書有《說文解字》《康熙字典》《辭源》《詞詮》等文史類工具書,《中醫大辭典》《中藥大辭典》《中醫方劑大辭典》等中醫專業工具書亦不可缺少。
以《寶命全形論》文句為例,“能經天地陰陽之化者,不失四時。”文句中何謂“經”?學生通過查檢《說文解字》,可知“經,織從絲也。從系巠聲”。“經”的本義即紡織物上的縱線。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進一步解釋:“織之從絲謂之經,必先有經而后有緯,是故三綱五常六藝謂之天地之常經。”“經”引申為常規,原則。這是“經”的名詞義。由名詞義進一步引申為動詞義,即遵循、效法。當理解了“經”的含義,整個文句之義便可曉暢,即“能夠效法天地陰陽變化的人,就不會違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時的規律”。
《寶命全形論》篇出現大量中醫專業術語,如噦、毒藥、十二節、砭石、五虛、五實等,學生可以借助《中醫大辭典》進行釋義。如毒藥,《中醫大辭典》釋:“①古代統稱治病的藥物為毒藥。 ②現代指藥性劇烈,有毒、副作用,能導致中毒的藥物為毒藥。”根據文句“毒藥無治,短針無取”,“毒藥”當為①義項,即“藥物無法救治,針刺無法取效”。
學生通過熟悉有關各類工具書,掌握工具書的使用方法,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就有了一把“鑰匙”,就可以“困而學之”,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古人云文以載道,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如何正確把握古醫籍所言之“道”?王冰在《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序中做出了回答:“蕆謀雖屬乎生知,標格亦資于詁訓,未嘗有行不由逕,出不由戶者也。”在此,王冰指出正確把握古醫籍所言之道,要借助于前人對經文的注釋。前人去古未遠,其對經文的注釋正是研讀經典的“逕”與“戶”。讀《扁鵲倉公列傳》,可以借助史記三家注,即南朝宋?裴骃的《史記集解》、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唐?張守節的《史記正義》;讀《華佗傳》,可以借助南朝劉宋?裴松之的《三國志》注;讀《漢書?藝文志》,可以借助唐?顏師古的注釋。前人之訓釋對于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把握經文主旨起到指導性作用。
《寶命全形論》出自《黃帝內經?素問》。《黃帝內經》作為中醫經典著作,自齊梁間全元起之作注,歷代對《素問》的注釋不下百余家。代表性的有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王冰《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馬蒔《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吳崑《內經素問吳注》、張介賓《類經》、張志聰《黃帝內經素問集注》、丹波元簡《素問識》,更有近人王育林、翟雙慶主編的《黃帝內經素問纂義》。學生在自主學習《寶命全形論》時可以借助歷代注家之訓釋,以求對經文的正確理解。如《寶命全形論》“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何謂“十二節”?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注:“天有十二時,分為陰陽,子午之左為陽,子午之右為陰,人之左手足六大節為陽,右手足六大節為陰,此為一合也。”王冰《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節,謂節氣。外所以應十二月,內所以主十二經脈也。”吳崑《內經素問吳注》:“天有六陰六陽,人亦有六陰六陽以應之。”張介賓《類經》:“天有六陰六陽,人亦有六陰六陽,皆相應也。”高士栻《黃帝素問直解》:“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者,人身手足十二骨節之氣,開闔營運,一如天晝開夜闔之陰陽也。”張志聰《黃帝內經素問集注》:“十二節者,手足之十二大節也。蓋天有陰陽寒暑以成歲,人有十二節以合手足之三陰三陽,十二經脈以應天之十二月也。”考前人諸家注釋,可知對“十二節”的理解有兩種觀點:一為以楊上善為代表的“十二節乃手足十二大關節”,持此種觀點者主要有高士栻、張志聰等;一為以王冰為代表的“十二節乃十二經脈”,持此種觀點者主要有吳崑、張介賓等。學生通過勤求古人訓釋,對經文的理解便有了方向性。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孔子認為,只是讀書卻不思考,就會受欺騙,即《孟子?盡心下》“盡信書,不如無書”。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不僅要“學而知之”,還要具備一定的批判性思維,才能使自主學習具有有效性。
批判性思維是指對他人或自己的觀點、做法或思維過程進行評價、質疑、矯正,并通過分析、比較、綜合,進而達到對事物本質更為準確和全面認識的一種思維活動。與一般思維相比,批判性思維始于質疑,止于決策,以提出疑問為起點,以獲取證據、分析推理為過程,以提出有說服力的解答為結果[4]。在現代社會,批判性思維被普遍確立為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
《寶命全形論》有“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教材文下注釋“虛證多為慢性,治勿求急;實證多為急性,治宜忌緩”[3]181。教材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依據,通常其準確性與嚴謹性很高,但這不意味著教材就沒有差錯。對于教材的注釋,學生也要敢于質疑,批判地加以接受。考上下文義,本段主旨為針刺原則與宜忌。“虛證多為慢性,治勿求急;實證多為急性,治宜忌緩”的釋義顯然與上下文義不符。在批判性思維過程中,學生首先提出質疑,其次通過分析推理進行矯正,最終達到對文義的正確理解。考吳崑注:“針道難補而易瀉,故五臟天真已虛,戒人勿近。五邪相乘而實,戒人勿遠。”張介賓注:“虛病不利于針,故五虛勿近;實邪最所當用,故五實勿遠。蓋針道難補而易瀉耳。”可知,“五虛勿近,五實勿遠”亦當為針刺宜忌,即虛證勿近針刺,實證勿遠針刺。
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需要具備一定的批判性思維,即要求學生富于洞察力、辨別力、判斷力,帶有批判性思維的自主學習才能使學生對事物本質具有更為準確和全面的認知。
“木水之有本原。”(《左傳?昭公九年》)中醫古籍是中醫學理論的淵藪。學生閱讀古醫籍應自覺培養中醫思維。《醫古文》載有醫學文選40篇,主要有醫籍序文、中醫經典、醫論醫案醫話藥論方論、醫藥雜論等內容。這些篇章是古代醫者以中醫的世界觀闡釋醫學的相關問題。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時,應以“中醫思維”為出發點,以中醫的世界觀思考中醫問題。相對于以還原分析為主的現代科學思維而言,中醫思維的世界觀是自然觀、整體觀與辯證觀。中醫學發展必須在保持與發揚傳統中醫思維特色的基礎上,改革創新,建立現代中醫思維體系[5]。
《寶命全形論》有“夫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人生有形,不離陰陽”,“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其中蘊含著“天人相應”“陰陽”“五行生克”等中醫世界觀,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應運用中醫思維正確地理解文義,掌握中醫理論的精髓。學生準確把握中醫思維是理解、傳承和發展中醫的關鍵[6]。
我們需要構建以學習效果為中心的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有機結合,發揮各自不同的優勢,考查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性。形成性評價通過對學生自主學習全過程進行觀察、評價、監督,可以不斷獲取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以提高自主學習的有效性。終結性評價通過標準化的考試,可以評定學生整個學期自主學習效果是否達到預定的目標。
基于自主學習實踐,我們采取了師生、生生互動的方式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通過課上提問、課上發言、在線測試、書面考試等方式評價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無論是形成性評價還是終結性評價都顯示,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成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論語?述而》:“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朱熹解釋說:“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孔子指出教師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學需要一定時機,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憤”“悱”之時。“學者勉于用力”之時才是其“受教之地”。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教師只充當點撥者的角色,在學生無法解決問題時給予引導。可見,孔子的教育理念與我們今天倡導的以學生為主的自主學習理念不謀而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僅是高等教育培育人才的重要途徑,更是我們每一個人實現終身教育的必由之路。
[1] 沈祎萍,俞紅燕.學生自主學習理念探析[J].教師博覽,2021(30):34-35.
[2] 龐維國.自主學習理論的新進展[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3):68-74.
[3] 王育林,李亞軍.醫古文[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21.
[4] 高聯合.論批判性思維[J].天中學刊,2020,35(4):41-46.
[5] 劉紅寧,嚴小軍,單思.中醫思維初探[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7,19(5):730-732.
[6] 趙文,林雪娟,閔莉,等.中醫思維的內涵與外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20,35(1):46-49.
Exploration on Develop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the Teaching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of TCM - Takingas an Example
CHEN Ting1, SONG Bai-yang2*
(1.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69, China; 2.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Medical Literatur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Since the 20th century, autonomous learning has gradually attracted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Taking, the textbook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of TCM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pointed out the four methods of cultivating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reference books are the key, ancient motto is the ladder, critical thinking is the criterion, and TCM thinking is the foundation. Develop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way of cultivating tal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but also the only way for each of us to realize lifelong education.
classical literature of TCM; autonomous learning; education reform;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420
A
2095-5707(2022)05-0061-04
10.3969/j.issn.2095-5707.2022.05.012

陳婷,宋白楊.基于醫古文課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途徑探究——以《寶命全形論》為例[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22,46(5):61-64.
北京中醫藥薪火傳承“3+3”工程崔錫章中醫文化傳承工作室(2018年)
陳婷,E-mail: 19990012@ccmu.edu.cn
宋白楊,E-mail: songby790922@126.com
(2022-01-02)
(修回日期:2022-02-25;編輯: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