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波
(湖北省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辦公室,湖北武漢 430070)
軟考是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同組織的國家級考試,目的是科學、公正地對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職業資格、專業技術資格認定和專業技術水平測評[1]。
軟考率先實行“以考代評”制度,利用科學化立考、規范化評價計算機行業和軟件產業人才,為行業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作出貢獻。
目前,各高校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和職業能力難以滿足行業發展需求,學校課程設置、培養模式與產業需求脫節,導致畢業生就業后難以迅速融入企業。
高校是培養計算機人才的主體,現有人才培養體系如何對接行業需求,如何確定與職業崗位相適應的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是當前高校計算機人才培養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
本文從高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和存在問題入手,通過分析軟考體系,提出軟考與高校計算機人才培養相結合可貫通高校計算機專業培養目標與行業發展需求,引導學生提前進行職業規劃,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此外,還幫助非計算機專業學生提升計算機應用能力,成為熟練掌握計算機的復合型人才。
目前,多數軟件企業存在人才緊缺的現象。高校作為計算機人才培養的主戰場,雖然畢業生的規模不斷擴大,人才供給逐步上升,但高校培養的計算機專業人才數量、質量和結構配置與產業發展需求并不不匹配,甚至存在脫節[2]。
現階段,部分高校計算機應用人才培養定位較為模糊,培養目標與產業發展和崗位需求契合度不高,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特色不強,計算機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方式和教學內容等與市場人才需求相互脫節[3],無法完全對接高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
事實證明,“金字塔”型軟件人才結構是最符合IT 產業發展的需求。當前,我國軟件產業發展的人才供應狀況仍然屬于“橄欖型”人才結構,大部分集中在高校培養的中端人才層面,頂端系統總體分析設計人才、項目技術主管等核心人才稀缺,底端具有IT 實踐能力的基礎人才匱乏[4],人才供需本身存在結構性矛盾,不利于軟件產業創新發展。
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5G 等新技術飛速發展,推動了軟件及相關產業加速轉型升級,催生許多領域持續創新發展[5]。但由于機制、人力、物力等多種因素制約,各高校計算機專業設置的靈活性、變動性、適應性普遍較差,無法緊跟產業發展前沿,造成專業趨同現象嚴重,專業結構優化不足等問題。
目前,高校計算機專業一直沿用學科型教學體系,傳統課程評價體系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課程實踐并未將企業崗位需求嵌入常規化教學進程,造成學生難以獲得實際工作經驗和崗位技能[6]。同時,高校開設的職業規劃課程缺乏頂層設計,脫離了企業發展實際情況,學生無法依據個人興趣得到相應的個性化指導[7]。現階段,大部分高校采用的“通才式”培養方式,會使得學生缺乏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導致畢業后無法立即適應工作崗位[8]。
軟考體系設計基于職業分類方法,參照國際標準,順應計算機行業和軟件產業發展戰略和技術發展趨勢。形成初級、中級、高級3 個層次,計算機軟件、計算機網絡、計算機應用、信息系統、信息服務5 個專業類別,27 個專業資格相互銜接的考試體系。
軟考資格設置涵蓋信息技術行業關鍵技術崗位,職業能力要求匹配企業實際需求,在職業資格制度改革中具有示范作用,對計算機和軟件行業的職業教育培訓具有引導作用[9]。其中,資格設置符合產業人才分類標準,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的信息和通信工程技術人員小類中7 個細類相互對應。此外,軟考也是唯一以企業崗位命名考試資格的國家級考試,資格名稱設置更貼近企業實際典型崗位,具體的職業名稱、軟考資格、企業典型崗位如表1所示。
以表1 中計算機軟件技術人員職業(細類代碼2-02-10-03)為例,IT 企業軟件開發崗位主要為開發和測試。其中,編程為主的程序員是軟件開發人員的入門崗位;進階崗位是軟件開發工程師和軟件測試工程師,前者偏重開發設計,后者偏重測試;高級崗位包括系統分析師、系統架構師,該職位更關注開發過程中的需求分析、架構設計、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擴展性等。
目前,不同用途、數量眾多的信息系統已遍布政府、高校、企事業單位等行業,對推動信息產業特別是IT 服務業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從系統開發的角度而言,信息系統的生命周期包括系統規劃、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施、系統運行和維護5 個階段,軟考體系下的資格設置覆蓋了信息系統建設全生命周期所需崗位。信息系統建設與軟考資格對應關系如圖1所示。
由圖1 可見,軟考體系設計在面向系統集成企業、監理企業、運維企業的同時,也兼顧了來自信息系統建設方、使用方和管理部門參考人員的需求。
軟考體系設計符合《關于深化工程技術人才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采用“以考代評”的方式,從理論知識、專業能力、實踐經驗等維度考核實際崗位的技術和應用能力,考試合格者均可獲得相應級別職稱證書[10]。如此,使得計算機專業在校生可根據專業課程學習內容和進度,結合自身課程知識和實踐技能掌握程度選擇相應資格進行報考,在獲得學位證書的同時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推動雙證書制度實施[11]。
軟考持續跟蹤產業現狀和主流技術發展趨勢,實時更新以能力為中心的考核知識體系,注重新技術對人才培養的導向性作用,重點體現專業技術人員知識與實踐綜合能力。具體的,將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從深到淺劃分為熟練掌握、掌握、理解、熟悉和了解5 個層次,強調各知識點間的通用性。此外,各等級資格考試均增加對軟件工程實踐能力、安全性、標準化、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內容,主張從多維度綜合評估專業技術人員的實際崗位能力。計算機專業課程教學大綱也對知識和技能按照掌握程度進行區分,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二者相似度高。因此,軟考體系設計可規范和引導計算機專業學生知識結構[12]。

Table 1 Occupation name,soft examination qualification and typical positions of enterprises表1 職業名稱、軟考資格、企業典型崗位

Fig.1 Correspondence between soft test qualification and inform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圖1 軟考資格與信息系統建設的對應關系
軟考立足網絡強國、制造強國建設要求,跟蹤國際、國內主流技術,注重產業生態建設,支持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發展,符合引領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社會轉型的產業發展要求。考試標準圍繞技術、技術應用、技術管理、管理服務等方向的崗位,滿足崗位能力的評價體系,已成為行業人才評價和人才儲備的重要手段[13]。
為緊密結合高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高校應依托IT 行業職業崗位群,結合高校計算機相關專業課程體系、IT 企業崗位能力模型、軟考人才選拔和評價體系,形成“三位一體”知識地圖,建立“崗課證融通”人才培養體系[14-15],如圖2所示。

Fig.2 Design of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post course certificate integration"圖2 “崗課證融通”人才培養體系設計
目前,“崗課證融通”人才培養體系主要針對職業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高校,尚不包括研究型高校。由圖2 可見,軟考資格、專業課程、企業崗位能力分別從不同知識、維度培養和評價計算機人才,三者之間通過知識地圖實現貫通,推動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與產業需求相互結合。其中,三者之間關系如表2所示。

Table 2 Relationship between soft test qualification,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enterprise post capacity表2 軟考資格、專業課程、企業崗位能力之間的關系
目前,高校計算機專業的課程總體教學路線為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方向課程[16],對于剛入門的學生而言,難以深入了解課程間的聯系和專業知識體系結構。
為此,雙一流院校、應用型本科院校、高職院校可分別參照“信息系統建設全生命周期”對應的軟考資格崗位要求,針對研究生、本科生、高職高專學生設置不同課程體系,開設針對性的計算機專業課程群,從工程角度和項目管理層面理順知識結構、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總結并融會貫通所學課程內容。
具體的,軟考初級資格對應專業基礎課程;中級資格對應專業核心課程;高級資格對應專業方向課程。不同類別、不同層次高校的計算機專業學生均可根據課程內容選擇符合自身需求的資格進行報考[17]。
(1)系統規劃階段。系統規劃設計師高級資格對應高級軟件工程課程。
(2)系統分析階段。系統分析師高級資格對應軟件工程、軟件需求分析課程。
(3)系統設計階段。系統架構設計師、網絡規劃設計師、高級資格對應、軟件工程、系統設計、計算機網絡等課程。
(4)系統實施階段。程序員初級資格、軟件設計師、數據庫系統工程師、網絡工程師、軟件評測師等中級資格對應程序設計語言、數據結構和算法、數據庫原理、計算機網絡等課程。
(5)系統運行與維護階段。網絡管理員、信息系統運行管理員初級資格對應計算機基礎、軟件工程等課程。
(6)貫穿信息系統建設的質量和項目管理。系統集成項目管理工程師中級資格、信息系統項目管理師高級資格對應軟件工程、項目管理等課程。
由此可見,軟考為不同院校在校生指明了一個系統學習IT 技術、了解未來主流IT 技術的發展路線,為高校人才培養適應產業亟需的“金字塔”型人才結構奠定良好基礎。
為適應信息化發展對計算機人才的迫切需求,各高校以市場人化才需求為導向,以企業崗位能力為切人點,推動產學結合,實施嵌入式課程教學改革[18]。
將軟考引入高校進行嵌入式教學[19],具體方式包括:①按照軟考標準制定人才培養計劃與方案;②通過課程改革將代表職業崗位要求的軟考知識點融入相關教學課程;③課程間相互整合突破傳統教學模式;④將考試考查內容貫穿課堂授課內容;⑤將軟考案例引入計算機實踐教學。
嵌入式課程教學改革能增強課程內容與崗位能力要求之間的契合度,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0]。通過軟考檢驗學生學習質量,有利于培養職業崗位適用的人才,增加高校計算機人才企業認可度,提高就業競爭力。同時,嵌入式課程教學改革提高教師職業素養,提升技術認知能力,有利于促進高校計算機教學改革,培養高質量計算機人才。
軟考體系設計規劃了IT 行業專業技術人員的職業進階方向和典型崗位的職業發展路徑。通過軟考,在校學生能夠全面位審視所學專業相對應的崗位要求,結合自身興趣愛好選擇專業方向,提前規劃職業發展方向[21]。
同時,軟考堅持實施IT 考試國際標準,保留一定比例的外語試題,在一定程度上引導計算機專業學生學生學習專業外語,及時了解計算機學科最新成果、產業發展趨勢,提高自身國際接軌能力。
當前,計算機應用能力已成為大學生知識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大學計算機教育應貫穿整個大學教育的要求,非計算機專業也應該開設計算機專業課程以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計算思維,使其具備信息獲取、分析的能力。
此外,各院校也應該同步推動學科交叉融合,以產教融合形式培養復合型人才,以滿足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人才需求。具體的,軟考信息處理技術員資格考試要求考生具有計算機與信息處理的基礎知識,能熟練使用計算機有效、安全地進行信息處理操作。考試內容涵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但重點考察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高校在課程體系改革中將計算機基礎課程與信息處理技術員考試內容相互融合,使得非計算機專業學生取得計算機基礎課程學分的同時,也能夠獲取信息處理技術員的初級職稱證書。
湖北省各高校實施軟考模式的方式多樣。例如,將軟考納入本科生申請學士學位授予條件;將軟考與教師評優、學生獎學金、專升本、保研加分等項目掛鉤;將軟考與工程實踐、實訓、實習等相結合構建工程實踐課程;職業院校積極引入信息處理技術員資格考試作為課證融通試點,將考試內容嵌入計算機導論或計算機基礎課程,并推廣至全校其他專業。
軟考在各高校高質量人才培養上效果顯著,促使軟考規模不斷擴大,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目前所獲得的成果有:
(1)將軟考納入學士學位授予條件。文華學院信息學部從2019 年開始,將軟考納入本科生申請學士學位授予條件,報考規模增長顯著,報考資格多樣化。此外,為精準對接相關專業報考資格,規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專業學生只能報考計算機軟件、計算機網絡專業資格,其他專業學生報考則不受限制,極大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2)課證融通試點改革。武漢商貿職業學院、武昌職業學院等院校已將該方案從計算機類專業學院推廣至全校其他專業,形成以國考代校考的考核模式。每年報考規模均在500人以上。
高校承擔著為國家信息化建設培養計算機人才的重任,軟考是引導高校學生進行職業規劃的起步器,將軟考引入高校構建崗課證融通人才培養體系,開展基于崗位能力的嵌入式教學改革,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考核方法,以考促改,以考促教,助推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對接產業發展需求。
軟考作為我國IT 屆公認最具權威性的國家考試,能夠為企業人才的選拔提供依據,是產業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今后,應進一步發揮軟考與企業崗位能力高度契合的優勢,探索一條以軟考為紐帶的校證企融合創新模式,為行業建設和企業發展培養更多高質量的計算機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