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劍青
(隆林各族自治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西百色 533400)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食品的要求也在相應提高,食品安全問題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問題[1]。食源性疾病是一個在世界范圍內日益嚴重且廣泛存在的公共衛生問題,國內食源性疾病多為細菌類病原微生物,因此細菌污染引發的食源性疾病是國內最主要的食品安全問題之一[2]。目前,有超過200種的疾病可經食物傳播,癥狀從輕度腸胃炎至威脅生命的綜合征,同時能引起慢性并發癥或殘疾[3]。監測與評估食品安全風險在食品安全問題監管環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能為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安全開展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等提供科學依據[4]。隆林各族自治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依據有關文件要求和隆林各族自治縣的實際情況,組織有關科室開展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現將2018—2021年隆林各族自治縣的食品風險監測結果匯報如下。
所有資料均源于隆林各族自治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8—2021年的食品風險監測有關結果登記表。
依據廣西壯族自治區衛生健康委《關于印發廣西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方案的通知》,選擇2018—2021年隆林各族自治縣具有代表性和實時性的食品開展檢測,主要監測的食品種類包含大米、谷物類、焙烤食品、肉類、蔬菜、水果、蛋及蛋制品、酒類、包裝飲用水、特殊膳食、乳與乳制品以及餐飲食品等,對各類食品樣本中的化學污染物(包括鉛、鋁、鎘、無機砷、總汞、總砷、鋅、鉻和銅;農藥殘留和禁用藥物;食用植物油中的黃曲霉毒素B1、水產品中的氯霉素、腌鹵肉制品中的亞硝酸鹽等)、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包括菌落總數、大腸埃希氏菌、霉菌、酵母、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致瀉大腸埃希氏菌、蠟樣芽孢桿菌、彎曲菌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等)進行統計。監測數據按要求上報,全部按時錄入全國食品污染物監測及食源性致病菌監測數據匯總系統,經百色市疾控中心審核后上報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品營養安全與學校衛生所。
所有樣品監測數據均通過Excel 開展整理和分析匯總,采取SPSS 23.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代表,進行χ2檢驗,P<0.05 為存在統計學差異。
2018年,10 份生鮮蔬菜中檢出1 份毒死蜱超標,10 份食用油中檢出3 份黃曲霉毒素B1超標,10 份散裝酒檢出5 份雜醇油或氰化物;2020年5 份花生油中檢出1 份黃曲霉毒素B1超標;2021年5 份植物油及其制品中檢出1 份黃曲霉毒素B1超標,20 份谷物及制品中檢出4 份含鋁食品添加劑或檢出鎘,結果見表1。

表1 2018—2021年隆林各族自治縣各類食品中化學污染物的監測情況
2018年10 份動物血液及制品中2 份檢出沙門氏菌,20 份魚水產品及其制品中1 份檢出華支睪吸蟲;2019年12 份學校周邊即食熟制米面制品中6 份檢出蠟樣芽孢桿菌;2020年20 份水產品雙殼貝類中7 份檢出諾如病毒;2021年20 份水產品雙殼貝類中1 份檢出諾如病毒,10 份鮮濕米粉中1 份檢出蠟樣芽孢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20 份生食淡水魚中3 份檢出華支睪吸蟲囊蚴,不合格率見表2。

表2 2018—2021年隆林各族自治縣各類食品中微生物和致病因子監測情況
不同年度隆林各族自治縣各類食品中化學污染物、微生物和致病因子監測不合格率相比差異顯著(P<0.05),2018年食品中化學污染物監測不合格率高于其他年度(P<0.05),2019年食品中微生物和致病因子監測不合格率高于其他年度(P<0.05),詳見表3。

表3 2018—2021年不同年度隆林各族自治縣各類食品中化學污染物、微生物和致病因子的監測不合格率對比

(續表2)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食品質量事件被媒體曝光,使食品安全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5]。研究顯示,世界范圍內因食源性或水源性腹瀉病死亡的患者數量每年在220 萬人左右,國內每年平均6.5 人中有1 人存在食源性細菌病感染[6—7]。因此,需重視食品安全的監測工作。本次調查發現,2018年食品中化學污染物監測不合格率為30.00%,高于其他年度,2019年食品中微生物和致病因子監測不合格率為50.00%,高于其他年度,且高于胡雪影[8]研究中的結果,說明隆林各族自治縣的食品污染情況不容小覷。
檢測食品中的化學污染物發現,隆林各族自治縣2018年10 份生鮮蔬菜中檢出1 份毒死蜱超標,10 份食用油中檢出3 份黃曲霉毒素B1超標,10 份散裝酒檢出5 份雜醇油或氰化物;2020年5 份花生油中檢出1 份黃曲霉毒素B1超標;2021年5 份植物油及其制品中檢出1 份黃曲霉毒素B1超標,20 份谷物及制品中檢出4 份含鋁食品添加劑或檢出鎘。說明食品化學污染物多集中在生鮮蔬菜、散裝酒、油類、谷物及其制品,原因可能是新鮮蔬菜中不合理使用農藥,散裝酒、油類、油條和饅頭加工期間加入了不合格的添加劑。檢測食品中的微生物和致病因子發現,隆林各族自治縣2018年,10 份動物血液及制品中2 份檢出沙門氏菌,20 份魚等水產品及其制品中1 份檢出華支睪吸蟲;2019年12 份學校周邊即食熟制米面制品中6 份檢出蠟樣芽孢桿菌;2020年20份水產品雙殼貝類中7 份檢出諾如病毒;2021年20份水產品雙殼貝類中1 份檢出諾如病毒,10 份鮮濕米粉中1 份檢出蠟樣芽孢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20 份生食淡水魚中3 份檢出華支睪吸蟲囊蚴。這些微生物和致病因子一旦污染食品能迅速繁殖,嚴重時可導致食物中毒等不良情況,需要引起高度重視[9-10]。
結合上述結果,提出以下建議。①針對新鮮蔬菜檢測出毒死蜱超標問題,建議自治縣農業局、市場監督管理局等相關監管部門加強對農藥使用方面的監管力度;對散裝酒檢測出有毒有害雜質和熟肉沙門氏菌超標問題,可能是與生產加工環節有關,建議相關部門加強對生產環節的監管;對花生油類黃曲霉毒素超標的問題,多數為霉變花生原料污染,建議相關部門監督生產加工企業、榨油坊把好原料關,不得使用霉變花生生產加工油品;對魚類感染華支睪吸蟲問題,建議相關部門加強健康飲食習慣的知識宣傳,使消費者不食用生魚片,防止感染華支睪吸蟲病[11-12]。②對以上食品監測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日常監管和巡查工作,督促食品生產經營者落實食品安全保障措施,改進生產工藝,避免食品在生產加工環節出現各種有害雜質、致病微生物污染、滋生與繁殖,降低食品安全風險隱患[13-14]。③加強對餐飲、制售食品單位的從業人員進行食品衛生安全宣傳教育工作,提高食品安全防范意識,防止食物中毒事件發生[15-16]。④加強醫療衛生部門對“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的管理工作。⑤借助大數據等現代技術加強食品安全溯源體系建設:食品安全溯源系統有助于增強消費者的自信心,減少食品安全信息不對稱,尤其對“事后補救”的應急處置很有幫助。在食品成品與其原材料產地之間可以分門別類建立外部可追溯系統,借助高度發展的網絡平臺最終達到對產品的來路和去路進行全程管控和信息共享。溯源系統建設一方面面臨機構調整和政策力度加強的新機遇,同時也面臨原有系統不兼容、行政和市場界限不明確、生產環節投入成本大、安全信息不充分、消費者查詢信息不方便等諸多挑戰,因此,需要從更高的層次開展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
綜上所述,2018—2021年隆林各族自治縣仍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隱患,需增加市場監測力度,盡可能消除食品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