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志存
(樂陵市人民醫院放射科,山東德州 253600)
癌性胃潰瘍為多發性胃部疾病,由多種原因造成胃黏膜損傷,致使胃保護屏障破壞及修復功能紊亂所致,若未及時或徹底接受修復胃黏膜,可進展成胃癌,威脅患者生命[1]。胃癌作為高發性惡性腫瘤,多數患者早期無顯著癥狀或癥狀缺乏特異性,易與胃潰瘍混淆,臨床早期發現率較低[2]。隨著胃癌病灶的生長,可對患者胃功能造成影響,引發疼痛、嘔血等癥狀,但缺乏特異性,確診時疾病多已發展至中晚期,喪失手術治療機會,臨床病死率相對較高[3]。因此,早期明確鑒別癌性胃潰瘍、胃癌,對穩定控制疾病進展、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臨床當前鑒別診斷癌性胃潰瘍和胃癌多以X線、胃鏡等為主,篩查診斷效果確切,但會對機體造成一定損害,患者接受度低[4]。隨著臨床影像學技術改進和發展,螺旋CT、上消化道造影等在在疾病診斷中得到廣泛應用[5-6]。鑒于此,本研究對螺旋CT檢查與上消化道造影檢查在胃癌及癌性胃潰瘍鑒別診斷中應用效果進行分析,以期為臨床診斷提供指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1月至2021年11月期間樂陵市人民醫院收治的疑似胃癌或癌性胃潰瘍患者78例作為觀察對象,其中男性43例,女性35例;年齡22~70歲,平均年齡(43.65±9.74)歲;體質量指數18.3~28.8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3.25±1.91)kg/m2。本研究經樂陵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接受CT檢查、上消化道造影和胃鏡病理活檢,并以胃鏡病理活檢結果作診斷金標準;②研究前未行化療、放療等治療;③臨床資料登記完整。排除標準:①妊娠期、哺乳期婦女;②合并精神疾病、慢性肝病、血液系統疾病、感染性疾病、消化道穿孔與傳染性疾病者;③合并嚴重臟器功能不全或障礙者;④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⑤存在藥物長期依賴既往史者;⑥入組前1周接受黏膜保護劑治療者。
1.2 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檢查與上消化道造影診斷,叮囑患者在影像檢查前接受6 h禁食管理。螺旋CT檢查:首先在螺旋CT檢查前8 min,告知患者攝入800~1 000 mL溫水;在檢查前3 min,給予患者肌內注射山莨菪堿注射液(蘇州弘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3459,規格:1 mL∶5 mg)25 mg,通過256排螺旋CT機(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型號:GE Revolution)實施檢查。參數設定:設定層厚10 mm,設定層間隔10 mm,螺距1.0。幫助患者處于仰臥位,開展常規平掃,并在完成常規平掃后開展增強掃描。通過高壓注射器將對比劑碘海醇注射液[通用電氣藥業(上海)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599,規格:100 mL∶35 g]由肘靜脈注入,注射劑量80~100 mL,控制注射速率是3 mL/s。完成對比劑注射后25~30 s,開展動脈期掃描,并于對比劑注射后60~70 s,開展靜脈期掃描。掃描范圍:由患者的膈頂部開始掃描直到十二指腸水平段,對有無腹腔淋巴結癌細胞轉移、遠處臟器轉移狀況實施觀察。同時,對胃內部分感興趣區(ROI)實施5 mm薄層掃描。上消化道造影:于上消化道造影檢查前20 min,給予患者山莨菪堿注射液25 mg肌內注射,指導患者服用清胃酶實施腸胃清洗,并指導患者服用雙重造影產氣劑(陜西博森生物制藥股份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61022041,規格:3 g)。待患者胃內CO2濃度達到300~500 mL時,指導患者服用Ⅰ型硫酸鋇混懸液[北京首醫臨床醫學科技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1021912, 規格:160%(W/V)]20~300 mL。指導患者處于仰臥位、俯臥位、站位,通過平板胃腸機(日本日立公司,型號:EXAVISTA 1000MA)進行透視及攝影,觀察患者胃黏膜、胃壁蠕動等相關狀況。所有患者完成螺旋CT檢查與上消化道造影后,指導患者接受胃鏡病理活檢,于胃鏡直視條件下對病灶周圍微血管和黏膜進行觀察,針對可疑病灶實施病理活檢,若發現癌細胞,可評定是胃癌。
1.3 觀察指標 分析胃鏡病理活檢結果,并將胃鏡病理活檢結果作為鑒別診斷金標準,對比螺旋CT檢查、上消化道造影鑒別診斷胃癌、癌性胃潰瘍的診斷效能(敏感度、特異度與準確率),敏感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例數+假陰性例數)×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真陰性例數+假陽性例數)×100%,準確率=(真陽性例數+真陰性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用[%(例)]描述計數數據,開展χ2校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胃鏡病理活檢結果 78例患者的胃鏡病理活檢結果顯示胃癌45例(57.69%),癌性胃潰瘍33例(42.31%)。
2.2 螺旋CT與上消化道造影對胃癌、癌性胃潰瘍的診斷效能比較 螺旋CT鑒別診斷胃癌、癌性胃潰瘍的敏感度高于上消化道造影,但特異度低于上消化道造影,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螺旋CT鑒別診斷胃癌、癌性胃潰瘍的準確率與上消化道造影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螺旋CT與上消化道造影對胃癌、癌性胃潰瘍的診斷結果

表2 螺旋CT檢查與上消化道造影對胃癌、癌性胃潰瘍的診斷效能比較[例(%)]
胃潰瘍多發于賁門、胃角、裂孔疝、胃竇等處,臨床患病率高,隨著近年社會發展與生活節奏加快,工作或生活環境、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發生較大變化,胃潰瘍等消化道疾病臨床患病率呈升高趨勢[7]。胃潰瘍發生后臨床表現為上腹部疼痛、穿孔與出血等,及時接受有效診治有利于創面愈合。但受患者治療依從性、飲食習慣等影響,病情易反復,會進一步引起胃黏膜修復功能紊亂,導致癌性胃潰瘍,甚至進展為胃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8]。胃癌作為臨床患病率、病死率較高的消化道惡性腫瘤,早期缺乏特異性癥狀,確診率不高,當臨床癥狀較為明顯時多已進展至晚期,臨床治療難度和病死風險高[9]。為改善胃部疾病患者預后,早發現與鑒別診斷癌性胃潰瘍、胃癌尤為重要。
臨床醫學針對癌性胃潰瘍與胃癌多采用螺旋CT、X線鋇餐、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鏡病理活檢等檢查,均能為臨床鑒別診斷病情提供參考信息,但X線鋇餐檢查存在一定輻射危害,會出現漏診、誤診現象,致使臨床應用受限[10-11]。胃鏡病理活檢是臨床鑒別診斷癌性胃潰瘍、胃癌的金標準,能通過胃鏡對病理組織性質等情況實施清晰觀察,利于醫師準確評判腫瘤病變性質。但病理活檢是一種有創操作,可對機體造成損傷,加重患者不適感,患者接受度及依從性較差,不適合大規模病例篩查,臨床普及難度較高[12]。螺旋CT作為新型影像掃描技術,能夠對患者全身各部位、器官與組織實施檢查與三維處理,連續獲取多層面信息及任意方向圖像,強化圖像處理靈活性,具備圖像質量及清晰度高、掃描速度快、診斷信息準確性高、成像速度快、適用范圍廣等優勢,在腹部病變、頭頸部病變和循環系統病變等相關疾病中應用廣泛[13]。上消化道造影是臨床篩查消化道疾病的常用方法,能對小腸、結腸或上消化道其他部位的病變情況進行清晰顯示,使醫師更好地了解消化道內部狀況及疾病表現,為評估疾病嚴重性、采取針對性治療措施提供依據[14]。張文馨等[15]研究指出,螺旋CT、上消化道造影均可用于胃癌的鑒別診斷,均存在較高的應用價值,但多排螺旋CT能使診斷符合率進一步提高。本研究結果結果表明,螺旋CT鑒別診斷胃癌、癌性胃潰瘍的敏感度高于上消化道造影,但特異度低于上消化道造影,螺旋CT、上消化道造影診斷胃癌、癌性胃潰瘍的準確率對比無顯著差異。這提示螺旋CT檢查與上消化道造影在胃癌、癌性胃潰瘍鑒別診斷中應用價值均較高,兩種方法各有利弊,螺旋CT鑒別診斷的靈敏度高,上消化道造影鑒別診斷的特異度高,臨床醫師可結合患者病情與身體狀況,選擇適宜的檢查方法。但本研究結果與上述研究結果有所差異,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少所致。螺旋CT檢查能準確了解胃部腫瘤范圍與大小、具體位置,顯示有無腹腔淋巴結癌細胞轉移、遠處臟器轉移,但無法顯示胃部腫塊周圍相關黏膜皺襞的改變及蠕動消失、胃壁僵硬等相關情況。上消化道造影檢查能對胃部腫塊大小與具體位置、癌性胃潰瘍、胃壁蠕動、黏膜皺襞改變等相關狀況進行清晰顯示,但僅能用于胃腔內病變篩查與診斷,難以對腫瘤細胞是否向外浸潤胃壁、有無腹腔淋巴結癌細胞轉移、遠處臟器轉移等相關狀況進行準確判斷,臨床應用受限。臨床醫師可結合患者病情與身體狀況,選擇適宜的檢查方法,以期為臨床早期診治提供依據。但不同個體對造影的耐受能力存在差異,在進行上消化道造影檢查期間,可能由于精神緊張并發腹瀉、惡心嘔吐與燒心等不良癥狀,故需嚴格把控上消化道造影適應證。
綜上所述,螺旋CT檢查與上消化道造影在胃癌、癌性胃潰瘍鑒別診斷中應用價值均較高,兩種影像方法鑒別診斷胃部疾病各有利弊,螺旋CT檢查能提高臨床鑒別診斷敏感度、減少漏診率,而上消化道造影能提高臨床診斷特異度、減少誤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