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存明
基于“深度學習”“追求理解的教學”等教育熱點,筆者反思20多年的教學實踐,提出了小學數學“讓學課堂”教學主張,以落實學科育人目標和實現學生的深度理解性學習。下面僅從內涵、目標和實施三個方面進行闡釋。
“讓學”是名詞,它指向的是教學理念和教學狀態;“讓學”也是動詞,它帶來的是觀念轉變和行為改變。什么是“讓”?《現代漢語詞典》中對“讓”的解釋是:“把方便或好處給別人。”什么是“學”?《說文解字》中對“學”的解釋是:“覺悟也。從教從冂(jiōng)。冂,尚蒙也。”顯然,“讓學”就是把學習的好處給學生,使學生聰慧、覺悟。由此,“讓學課堂”是指教師基于“學習的本質是學習者的活動”這個核心理念,將教材的“冰冷”結論變成教學的“火熱”過程,實現生生、師生共同參與的課堂樣態。
小學數學“讓學課堂”主張,基于“三會”目標并進一步細化成敏銳的觀察、主動的提問、嚴密的推理、自覺的關聯、多元的表征與靈活的應用等六個理解性學習指標(如下頁圖1)。

圖1 “讓學課堂”目標模型
敏銳的觀察就是從數學學科的自身屬性出發,用“數學眼光”去觀察世界,其核心就是“抽象”,其要點就是要“敏銳”;主動的提問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主動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提出個性化的理解,其核心就是要“會提問”,其要點就是要“主動”;嚴密的推理講究“嚴謹”,培養學生重論據、有條理、合乎邏輯的思維品質;自覺的關聯可以幫助學生對數學知識有整體建構和舉一反三,這里的聯系包括數學內部知識間的聯系、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多元的表征倡導學生多元的、差異的數學表達,可以使得數學認知結構外顯化、可視化,對學生數學理解力的提升和教學的推進有重要作用;在各種情境中靈活運用知識,從不同的角度抓住問題的本質,就能夠保持知識的長期記憶。
“讓學課堂”的實施在于通過“入學”“探學”“聯學”和“用學”這四個核心板塊,來實現上述深度理解的目標(如圖2)。

圖2 “讓學課堂”的實施流程及對應目標
1.入學,讓學習自然發生——“讓學”的前提
“入”為投入,是指學生帶著積極的學習情感高度投入學習,“入學”是“讓學”的前提。筆者以為,“入學”需要教師做到“三創”:創設適合學習的環境、創設民主平等的氛圍、創設引發問題的情境。學生“入學”的標志,是學生能夠進行敏銳的觀察與主動的提問,這標志著學習已經自然發生。在許多教師的教學中,不是沒有“提問”,而是總是教師在問,學生沒有機會問。因此,“入學”板塊的難點就是如何引發學生主動的提問,而非由教師提問。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3的倍數特征”一課時,可以通過“復習舊知—引導猜想—引發沖突—揭示課題”的思路帶領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如表1)。

表1 “3的倍數特征”一課的“入學”
2.探學,讓學習真正發生——“讓學”的核心
“入學”后,學生萌生了探究數學奧秘的熱情,他們亟待“一探究竟”。而“探學”板塊中的活動和任務,可以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產生與發展的過程,逐漸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學生需要像土壤中的種子一樣,不斷積蓄力量、克服困難,直至“破土發芽”。在學生初探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可貴直覺、原始想法;在學生“探而有得”時,教師要引導再探,直抵問題本質;在學生“探而不得”時,教師要保護學生的探究熱情,肯定收獲,引導反思,調整方向,助力再探。
3.聯學,讓學習深度發生——“讓學”的關鍵
“聯學”是個體內部逐步完善和集體達成共識的過程,是“探學”后的必要環節。在“聯學”板塊,教師應放大生生之間的聯動。從“聯”的方式上,教師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不包辦代替,要注意適當訓練學生掌握傾聽、表達、質疑、糾正、互學、合作、總結、概括等聯動技能。從“聯”的內容上看,包括不同年級、不同領域、不同表征之間的“聯”,數學與其他學科的“聯”,以及數學與生活的“聯”。值得注意的是,“探學”和“聯學”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聯學”應根據需要與“探學”形成多次循環,直至學習完成(如表2)。

表2 “3的倍數特征”一課的“探學”和“聯學”
4.用學,讓學習繼續發生——“讓學”的歸宿
通過“入學”“探學”“聯學”三個板塊,學生已經對新知主動建構了形式化理解和結構化理解。此時,教師應帶領學生靈活運用所學到的知識,成為內化的本領。同時,教師應該注意解決問題的層次性、側重性和綜合性。因為具有層次性才能扎實穩健、逐步推進,具有側重性才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具有綜合性才能真正激活學生更具“實戰感”(如表3)。

表3 “3的倍數特征”一課的“用學”
綜上,“讓學”課堂基于學科育人,指向深度理解,重塑師生共同參與的課堂樣態,讓學生的情智得以向四面八方打開,走得更深、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