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秋楨,涂艷琴,俞虹芳,張智霖
(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護理部)
慢性鼻竇炎是鼻腔和鼻竇黏膜的慢性炎癥性疾病,病程超過12周,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見疾病,其病因學及病理機制復雜。患者會出現鼻塞、頭痛、嗅覺減退等癥狀,還可能出現精神不振、失眠等情況。現有的流行病學調查[1-2]顯示,其可影響5%~12%的人群,中國人群慢性鼻竇炎總體患病率為8%。慢性鼻竇炎常常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哮喘等下氣道疾病,已經成為比較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臨床上對經規范治療無效的患者主要采取鼻內鏡下鼻竇手術治療,但是鼻內鏡下鼻竇手術復發率為10%~20%,導致患者在圍術期產生恐懼、猶豫、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對手術有一定的影響[2]。“一病一品”是從患者心身角度出發實施全方位護理,為患者提供細致、系統、人性化、同質化的護理服務,符合優質護理服務建設的要求[3]。為了提高慢性鼻竇炎手術后療效,促進患者快速康復,本研究實施以患者為中心的慢性鼻竇炎“一病一品”優質護理項目,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規范護理服務,取得了滿意的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在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住院行鼻內鏡下鼻竇手術的100例慢性鼻竇炎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臨床診斷符合慢性鼻竇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所有患者均符合臨床手術適應證;患者及其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伴有鼻息肉者;合并有神經或精神障礙;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等全身慢性疾病和血液系統疾病;無法配合本研究及中途退出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10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20~60歲,平均(31.2±3.6)歲;病程1~10年,平均(3.5±1.4)年。觀察組男37例,女13例;年齡18~65歲,平均(35.8±2.1)歲;病程1~7年,平均(2.9±1.2)年。2組患者上述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以循證護理為基礎,尋找疾病護理證據。經過調研、查閱文獻及咨詢專家等方法確定以慢性鼻竇炎作為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開展“一病一品”項目的入選病種,按照本院護理部“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的整體部署,在查閱相關國內外文獻的基礎上,將理論與臨床護理經驗、患者意愿相結合,遴選專家和權威機構達成共識的證據,制定慢性鼻竇炎“一病一品”護理方案,護理方案的制訂符合“PICO”要求:P為慢性鼻竇炎患者;I為干預因素,包括正確評估、術后定期門診鼻內鏡下隨訪、鼻腔沖洗;P為醫護人員;O為結局指標[4]。
2)制定標準化護理流程,體現最優人文關懷。在循證護理指引下,以“優質護理”為主線。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①病情觀察,包括測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②醫療護理,包括治療護理和用藥護理;③生活護理,指照顧患者的清潔衛生以及一些必要的消毒;④飲食護理;⑤心理護理。
觀察組采用“一病一品”優質護理項目。①熱心接:在患者入院時責任護士熱心接待,并正確評估病情以及患者對疾病的了解情況;②耐心講:結合慢性鼻竇炎的疾病特點,講述病因、臨床表現、輔助檢查(CT和鼻內鏡)、手術當日及術后注意事項、飲食等;③細心觀:觀察手術后患者鼻腔有無出血、頭疼、視力下降等;④誠心幫:早期介入,快速康復,交代患者麻醉完全清醒后進食高能量食物,恢復體力,盡早下床活動,避免深靜脈血栓形成;⑤溫馨送:出院前向患者送上“出院指導單”,講解正確的鼻腔沖洗以及使用鼻噴藥物的方法、出院后注意事項和需要立即就診的情況、門診定期隨訪的時間和預約掛號方法,送上“出院患者聯系卡”;⑥愛心訪:定期電話隨訪,回答出現的病例問題,指導鼻腔護理。
比較2組患者的滿意度和臨床療效。
滿意度評價包括護理態度、護理技術、病房環境、人文關懷、健康指導5個方面,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非常滿意5分、滿意4分、一般3分、不滿意2分、非常不滿意1分)設計調查表[5]。每月月末由護士長對滿意度評價進行整理,針對不滿意的病例進行分析整改。
臨床療效評估:1)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來評估主觀癥狀的改善,主觀癥狀主要包括鼻塞、流膿涕、嗅覺障礙和頭痛,VAS總分為10分,無效為10分,療效最好為0分[2]。2)采用鼻內鏡Lund-Kennedy評分評估患者的客觀癥狀,客觀癥狀主要包括鼻腔有無息肉、水腫、結痂、瘢痕、囊泡和分泌物,計分0~2分;每側單獨計分,0分表示術后恢復良好,2分表示術后情況嚴重,總分0~24,分數越高表示病變越嚴重[6]。

觀察組在護理態度、護理技術、病房環境、人文關懷、健康指導5個方面滿意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分
術前2組VAS、Lund-Kennedy評分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組VAS、Lund-Kennedy評分均較術前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VAS、Lund-Kennedy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療效評分比較 分
慢性鼻竇炎患者藥物治療無效時常規行鼻內鏡下鼻竇開放手術,但鼻內鏡手術后有一定的復發率。有文獻[7-8]報道,基于循證的“一病一品”臨床護理能夠改善眾多疾病的治療效果。“一病一品”護理模式提高了慢性鼻竇炎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相關知識的知曉率。慢性鼻竇炎患者的知識-態度-行為水平整體較低,醫務人員對慢性鼻竇炎的健康教育有待加強[9]。慢性鼻竇炎患者行鼻內鏡手術前,很多患者會擔心術后并發癥及復發、癥狀能否完全改善、手術是否會對面部形成瘢痕、手術后鼻腔是否會大出血,取出鼻腔填塞物有無疼痛等;尤其是對術后隨訪的必要性認識不足,對手術后正確的鼻腔沖洗方法掌握不好,導致患者容易出現恐懼、猶豫、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這就要求護士提高業務知識:通過活動的開展,查找資料,向手術專家請教,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
本研究對行鼻內鏡手術的慢性鼻竇炎患者施行“一病一品”護理模式,指導患者認識疾病的自身特點、手術麻醉方法、手術前后需要注意的事項,術后如何進行正確的鼻腔沖洗,如何使用鼻噴藥物,以及術后定期在鼻內鏡下隨訪的重要性,使患者的滿意度(護理態度、護理技術、病房環境、人文關懷、健康指導)有顯著的提升;患者的VAS評分和Lund-Kennedy評分有明顯改善,療效明顯提高。
綜上所述,根據慢性鼻竇炎行鼻內鏡手術的特點,施行“一病一品”護理模式,相比于常規護理,能根據病情變化調整護理計劃,更好地為患者進行護理,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