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宏飛, 白雪瑞, 李曉寧
(中國科學院前沿與教育局重點實驗室處,北京 100864)
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順應國際形勢新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需求和科技發展新趨勢下的重大戰略舉措。中國科學院作為“一支黨、國家、人民可以依靠、可以信賴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要“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和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一直是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積極推動者和主要參與者[1-3]。過去30多年里,中國科學院主管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推動學科發展、解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重大科技問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4-5]。然而,在日常科研管理中發現,中國科學院主管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引領地位已不再明顯[6],來自于高校、其他科研院所以及企業等創新主體的競爭壓力越發明顯。本文旨在通過歷史數據梳理和分析,將這種變化趨勢呈現出來,以期為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工作提供有益借鑒。
自1984年以來,全國共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296個;其中,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依托中國科學院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為89個,占全國的30.1%;教育部累計147個,占全國的49.7%;其他部門累計60個,占全國的20.3%。中國科學院歷年新建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相當于教育部的60%[7]。國家歷年批準新建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如圖1所示。

圖1 國家歷年批準中國科學院、教育部等部門新建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1)本文所指國家重點實驗室類型均為學科類國家重點實驗室;不含其他部門主管、依托中國科學院建設或聯合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4個。
隨著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與發展,中國科學院有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已并入國家研究中心,5個因評估不合格而遭淘汰,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為78個[8],占全國現有258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30.2%。78個實驗室的學科領域分布在地學23個、生物17個、信息12個、化學11個、數理8個、醫學2個、材料3個、工程2個,分別占國內同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比例為52.2%、37.8%、37.5%、50.0%、53.3%、6.9%、14.2%、4.7%。
2008年3月,科技部和財政部宣布聯合設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專項經費,從基本科研、開放運行和科研儀器設備更新三方面,加大對國家重點實驗室穩定支持力度[9-10]。圖2是中國科學院主管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近2個評估期獲得專項經費支持的情況。總體上看,最近一個評估期內獲得的專項經費支持情況明顯好于上一個評估期。尤其是儀器設備費,每個實驗室最近一個評估期平均獲得的儀器設備費約是上一個評估期的2~3倍。

圖2 中國科學院國家重點實驗室近2個評估期獲得專項經費支持的情況2)2)最近一個評估期內,對材料、工程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儀器設備費的支持年度是2020—2022年,因尚未執行完畢,故未納入統計范圍。
以2017年統計數據為例,中國科學院從事科學研究的技術人員總數6萬人,教育部高校從事研究與試驗發展的人員全時當量為38.2萬人年,中國科學院科研人員數量相當于教育部的16%[11]。綜合考慮人員體量及中國科學院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占比,可見中國科學院在新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競爭力較強。
表1顯示了各階段新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數量,可以看出,在8個五年計劃階段,中國科學院新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能力波動起伏較大。“六五”“八五”“十三五”期間,中國科學院競爭力較弱,新建國家重點實驗室不及全國的30%、教育部的45%;“七五”“九五”“十五”,中國科學院競爭力較強,新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占全國的30%、教育部的75%以上;“十一五”“十二五”,中國科學院競爭力相當于歷史平均水平,新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略高于教育部的60%、接近全國的30%。

表1 各五年計劃期間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新建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對比
從各學科領域看,不同領域內中國科學院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在全國同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中所占的比例差距較大[12](見表2),顯示出中國科學院不同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整體競爭力不均衡。

表2 各領域、各部門實驗室數量
中國科學院數理、地學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全國同領域實驗室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占全國的一半以上;化學、生物、信息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全國的比例較高;醫學、材料、工程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全國的比例較少。
統計分析1990~2018年間6個評估期(1990~1994年、1995~1997年、1999~2003年、2004~2008年、2009~2013年、2014~2018年)的結果[13-14],得出如下基本結論:
1990年以來,全國共有1101個次國家重點實驗室(早期包含部分部門重點實驗室)參加評估,其中獲得優秀的實驗室個數為229,優秀率為21%;較差的實驗室個數為96,較差率為9%。同期,中國科學院共有372個次實驗室參加評估,其中獲得優秀的實驗室個數為99,優秀率為27%;較差的實驗室個數為19,較差率為5%。教育部共有550個次實驗室參加評估,其中獲得優秀的實驗室個數為106,優秀率為19%;較差的實驗室個數為57,較差率為10%。從整體上看,中國科學院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質量明顯高于教育部,同時也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見圖3)。

圖3 全國、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國家重點實驗室在6個評估周期的優秀率對比
從動態變化看,在1994~2013年,中國科學院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質量始終明顯高于教育系統和全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平均水平;但是在2014~2018年評估周期,中國科學院國家重點實驗室與教育系統的優秀率相差較小(見圖4)。

圖4 全國、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國家重點實驗室在6個評估周期的較差率對比
從較差率指標看,1990~1993年,中國科學院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較差率較高,是因為早期參評實驗室數量少,4年間僅有9個實驗室參加評估,其中有1個實驗室評估成績較差,較差率為11%。1994~2013年間,中國科學院主管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較差率都顯著低于教育部主管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但同樣是在近5年內的差距不明顯。
30多年來,在我國歷年新建的29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有1個因建設驗收不合格遭淘汰,有28個因評估不合格遭淘汰,總計淘汰29個,總淘汰率為9.8%。教育部主管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有17個遭淘汰,總淘汰率為11.6%,占全國遭淘汰國家重點實驗室的58.6%,高于教育部主管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全國的比例(51.5%)。遭淘汰時間主要在2009年之前[15],近5年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遭淘汰。中國科學院主管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有5個遭淘汰[16],總淘汰率為5.6%,占全國遭淘汰國家重點實驗室的17.2%,低于中國科學院主管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全國的比例(30.9%),遭淘汰時間分別是2002、2003、2014、2015年。
綜上所述,中國科學院主管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和發展的相對競爭力始終高于教育部,但近年來優勢越來越不明顯。中國科學院主管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優秀實驗室占比越來越低,較差實驗室占比有增加趨勢。造成這種變化趨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科研布局的問題,有人才流失的問題,也有科技體制機制的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使命職責的有效發揮。中國科學院已經將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作為推進科研院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將直面存在的諸多問題并加以解決。我們堅信通過重組重塑,中國科學院將真正成為重大原始創新的策源地、解決國家重大科技問題的主力軍、高端科技人才的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