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銅,張益彬,王穎,吳慎宇
(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天津)
為進一步保障殘疾人民生、促進殘疾人發展,《“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明確指出,幫扶城鄉殘疾人就業創業,幫助殘疾人通過生產勞動過上更好更有尊嚴的生活[1]。對于聽障人士來說,就業不僅是其獲得收入、維持生存的基本方式,更是獲得尊嚴、融入社會和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然而,當前由于部分聽障大學生自我認知模糊,整體職業技能素養不高,加之對當前整體就業形勢缺乏了解,大學畢業后聽障大學生面臨的就業難度更大[2]。因此,為幫助聽障大學生樹立職業認知,做好職業規劃,提升職業技能素養,助力其完成從學習到工作的轉變刻不容緩。生涯適應力作為國內外職業生涯領域學者廣泛關注的焦點,是衡量個體職業發展與成功的重要因素。生涯適應力是指個體對于可預測的生涯任務、所參與的生涯角色與面對生涯變化或不可預測的生涯問題的準備程度與能力[3]。生涯適應力作為個體的積極心理資源,能夠幫助個體積極面對與克服生涯發展道路上的困難與挫折。實證研究表明,生涯適應力與生涯探索、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工作投入、職業使命與幸福感等因素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4]。例如,于海波研究表明,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對其生涯成功和適應行為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能夠顯著預測主觀的生涯成功和適應性反應行為。此外,生涯適應力與擇業焦慮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生涯適應力水平越高,個體的擇業焦慮越低。由此可見,生涯適應力對大學生未來的就業與發展產生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大學階段是生涯適應力發展,培養學生積極適應生涯變化和做好生涯角色轉變準備的黃金時期。但目前國內外生涯相關領域的研究對象大多局限于健聽學生,鮮少涉及聽障大學生。因此,有必要了解聽障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的現狀與特點,為不斷豐富聽障大學生職業生涯教育理念與實踐內容、積極構建適合其成長發展規律的就業教育指導體系提供可行性建議,助力聽障學子成就精彩人生[5]。
研究選取488名聽障大學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255名,女生233名,農村戶籍學生259人,城市戶籍學生229人;一年級到四年級分別為115人、149人、110人和114人,被試平均年齡為22.58歲。聽障等級為一級(聽力受損大于90dB)241人,二級(聽力受損大于70 dB小于等于90 dB)183人,三級(聽力受損大于60dB小于等于70dB)59名,四級(聽力受損大于50dB小于等于60dB)5名。
采用趙小云等人編制的大學生生涯適應力量表(Scale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Adaptability),該量表分別由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關注、生涯自信、生涯調適和生涯人際六個維度組成,共35個項目,采用5點記分,從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所得分數越高,表明生涯適應能力越強。本研究中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95。
采用SPSS 23.0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統計方法包括獨立樣本t檢驗、方差分析等。
統計結果表明,聽障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總均分和各個維度得分均大于3分(理論中值),居于中等水平。從生涯適應力各個維度得分來看,生涯調適得分最高(M=3.87),其次是生涯關注(M=3.81),最后為生涯控制(M=3.41),見表1。

表1 聽障大學生生涯適應力各維度得分情況
1.聽障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的性別與戶籍地差異。為進一步了解聽障大學生生涯適應力在性別和戶籍地方面的差異情況,我們分別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整體來說,男生在生涯適應力各個維度上的得分都高于女生,但經過顯著性差異分析結果表明,男女生在生涯自信(P=0.035)、生涯關注(P=0.023)兩方面存在顯著的差異,生涯好奇(P=0.053)和生涯適應力(P=0.061)呈現邊緣顯著,而在其他維度得分差異不顯著,見表2。在學生戶籍方面,城市戶籍學生生涯適應力得分(M=22.46)高于農村戶籍學生得分(M=22.36),但二者差異不顯著。

表2 聽障大學生生涯適應力性別差異
2.聽障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的年級差異。為深入了解聽障大學生生涯適應力在年級方面是否存在差異,我們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年級學生在生涯適應力各個維度上的得分存在一定的差異,其中,生涯自信(P=0.023)、生涯關注(P=0.013)和生涯調適(P=0.042)三個維度上的差異達到顯著水平。事后檢驗發現,在生涯自信方面,隨著聽障學生年級的升高,其生涯自信水平也呈現上升趨勢,聽障學生生涯自信得分也越來越高,年級之間的差異達到顯著性水平;在生涯關注與生涯調適方面,二年級學生得分都顯著低于三年級與四年級學生得分,其他年級差異水平不顯著,見表3。

表3 聽障大學生生涯適應力的年級差異
首先,從整體調查結果看,聽障大學生生涯適應能力處于中等水平,其中生涯控制維度(M=3.41)得分較低,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反映出聽障大學生認為自己很難掌控未來的生涯發展。進一步了解發現,部分聽障學生認為自己在未來生涯發展方面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工作,職業目標模糊。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大部分聽障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他們往往因自己的言語溝通障礙而擔心將來走出校園后,不能有效地適應社會,無法找到理想的工作,從而為未來的發展而憂心;另一方面,由于聽障大學生存在聽力障礙,獲取職業信息渠道有限,不能客觀準確地了解未來職業特點,致使其對未來的生涯發展感到迷茫[6]。
其次,聽障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得分在性別和年級上存在顯著的差異,但在戶籍地方面不存在顯著的差異。具體來講,在性別方面,男生在生涯自信和生涯關注方面的得分顯著高于女生,這與以往研究結論相一致[7]。這是因為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男性往往扮演著更多的角色和承擔著更多的責任,致使他們往往對職業有著更強烈的期望,使其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職業生涯準備與規劃。此外,對于聽障學生來說,由于生理缺陷,他們在言語溝通方面處于劣勢地位,在步入社會尋找工作的過程中往往遭遇更多的歧視與排斥,而這一現象在聽障女生群體中的表現更為普遍,使女生的自我價值受到沖擊和削弱,容易使其喪失自信心,表現出較低水平的生涯適應力。在年級方面,隨著年級的升高,聽障學生的生涯自信水平越高。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隨著年級的上升,聽障學生對專業知識有了深入的了解,對自己的未來發展也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前景規劃,表現出更強的自信心;在生涯調適方面,二年級聽障學生得分顯著低于三、四年級學生得分,由于在大學二年級階段聽障學生的專業課程作業較為繁重,這與老師、家長以及自己所期盼的大學生活有所不同,現實與理想存在極大偏差,使自己的未來職業憧憬受挫,加之未能及時調適自己的心理狀態,從而表現出來較低的心理調適能力。在學生戶籍方面,雖然城市戶籍學生生涯適應力得分高于農村戶籍學生得分,但二者差異不顯著。這可能是由于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殘疾人的社會保障制度和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的聽障大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都能夠獲得更多的關心和支持,從而幫助聽障大學生積極與外界環境互動,不斷提升其適應力和抗壓力,使其生涯適應力都得到了較好的發展[8]。
生涯適應力是個體對生涯角色的適應與整合,是一種重要的心理資源,對個體未來的職業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本研究表明,聽障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整體處于中等水平,但依然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尤其是在生涯控制方面,需要更加重視,加強引導;而生涯自信、生涯關注等方面在性別、年級存在顯著的差異,在今后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家庭、學校力量,凝聚強大合力,從而不斷提升聽障大學生的生涯適應力,為其步入社會工作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首先,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充分滿足聽障大學生生涯適應與發展的需求。一方面,充分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不斷激發聽障大學生對職業生涯的興趣,增強聽障大學生對職業生涯的關注度。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添加職業生涯指導元素,充分將專業知識和生涯關注、生涯好奇、生涯自信等要點相結合,借助現代技術手段以圖文并茂、生動有趣的教學案例引導聽障大學生勤思考,多實踐,勇探索,樹信心,不斷積累職業生涯知識;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校內外潛在資源,努力創造更多的機會助力聽障大學生的生涯發展。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學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課堂開展各式各樣的社會實踐教育活動,以學生切實關注的職業生涯為方向,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切實推動校企的有效銜接,提高聽障大學生人才培養同當下就業市場需求的契合度。
此外,學校應密切關注聽障學生的特點與需求,針對不同年級、不同性別創造性地提供更多樣化、更高質量的教育服務,例如,制定“一生一策”等個性化精準幫扶方案,切實提高生涯發展指導的實效性。
其次,生涯適應力的發展離不開家庭的支持與幫助。家庭作為與大學生聯系最為密切的環境因素,在其生涯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的關愛與支持可以為大學生提供必要的資源、追求職業目標的信心和動力,以促進學業規劃和明確的職業生涯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