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松祿
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 也是一部追求民主、發展民主、實現民主的歷史。在百年歷史中, 統一戰線以團結為武器、民主為目標,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克敵制勝、執政興國的重要法寶。歷史發展到今天,中國共產黨立足新的歷史方位,積極回應人民對民主的新要求新期盼,基于歷史經驗的總結,創造性提出了全過程人民民主這一全新的民主理念,走出了一條中國式民主的新道路。與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相伴相生的統一戰線,內在于全過程人民民主之中,既集中體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特質,又成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實現形式。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與發展統一戰線相互補充、并行不悖,共同推動中國式民主向前發展。
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大工作會議上強調: “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參與實踐。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了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從這段表述可以看出,全過程人民民主強調的是民主的人民性、全面性、過程性,這也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核心特質。“統一戰線因團結而生,靠團結而興。” “統戰工作的本質要求是大團結大聯合,解決的就是人心和力量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統一戰線和統戰工作的本質、特點和功能,與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特質高度契合,體現出統一戰線與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緊密聯系。
統一戰線體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性。民主的本質在于人民當家作主。統一戰線來源于人民,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的民主聯合戰線、工農民主統一戰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改革開放新時期以及新時代的愛國統一戰線,無論是工農聯盟、還是“三者”“四者”的聯盟,參加聯盟的對象,其主體都屬于人民的范疇。 《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 (以下簡稱《條例》)關于統一戰線 “三個法寶”地位和對新時代統一戰線工作“四個服務”主要任務的論述,闡明了統一戰線的地位、作用和統一戰線工作的目標任務,這與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是一脈相承、相互貫通的。所以,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要求我們堅持一致性和多樣性統一,不斷鞏固和發展各民族大團結、全國人民大團結、全體中華兒女大團結,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奮斗的力量。
統一戰線體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全面性。全面性體現的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特點和優勢。全面性一方面反映了民主參與主體的全范圍、全覆蓋,另一方面反映為民主參與內容的全方位、全過程。統一戰線就其主體和工作內容來看,都體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全面性。就主體來看,《條例》規定的統一戰線工作范圍,包括“十二類”對象,他們都是國家的主人,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他們以各種身份、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廣泛參與到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各個環節之中。從內容來看,統一戰線的工作內容涉及非常廣泛。以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為例,他們通過政治協商、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廣泛參與到國家的政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條例》規定: “支持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參與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以及其他方面的協商。”“支持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參政的主要內容是:參加國家政權,參與重要方針政策、重要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 “支持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基礎上,在政治協商、調研考察,參與黨和國家有關重大方針政策、決策部署執行和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受黨委委托就有關重大問題進行專項監督等工作中,通過提出意見、批評、建議等方式,對中國共產黨進行民主監督。”這些規定涵蓋了國家公共事務管理和社會治理的各個領域,貫通了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方方面面,集中體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全面性。
統一戰線體現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全過程性。全過程性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真實性、有效性的集中體現。真實性,即民主是真實存在的,人民真實參與到民主過程中,而非停留在制度設計或競選口號中;有效性,即參與民主過程的人們能夠得到實際的效果。馬克思、恩格斯說過: “民主是什么呢?它必須具備一定的意義,否則它就不能存在。因此全部問題就在于確定民主的真正意義。” 什么是民主的“真正意義”,就是要解決實際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 “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的”。西方意義上的民主,主要是選舉民主,即票決民主,人們除了在大選期間參與投票以外,很難再參與其它的政治環節。西方的決策機關并不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而是淪為政黨、利益集團等相互博弈的角斗場。我國的民主既重過程又重結果、既重程序又重實質,讓人們有真實的參與感和實際的獲得感,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人民民主的全過程,至少包括三個環節:一是民意的輸入環節,即民意通過一定的方式進入決策程序;二是民意的轉化環節,即通過一定的程序,將匯聚的民意轉化為國家意志;三是民意的輸出環節,即國家意志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或人民的實際收益。這三個環節相互貫通,形成一個民主的閉環,實際上就是人們除了參與選舉,還通過選舉之外的制度和方式參與到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各個環節。統一戰線在保證人民民主的全過程方面有完整的制度設計和政策安排。在民意輸入環節,統一戰線已經形成了社情民意收集上報、考察調研、征求意見座談會等工作機制;在民意轉化環節,通過政黨協商、政協協商和“一個參加、三個參與”等,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廣泛參與到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之中;民意輸出環節,通過專項民主監督、政協提案督辦、擔任特約監督員和特約評審員等,監督公共政策實施情況,發現問題以后再一次進入民意輸入環節,實現了民主過程的閉環,是全過程的民主。

“實現民主有多種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中國的民主制度與西方民主制度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國的民主是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即“人民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權利和人民內部各方面在重大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進行充分協商,盡可能就共同性問題取得一致意見,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兩種重要形式”。在統一戰線工作場域中,協商民主主要體現為政治協商。從中國的民主實踐來看,統一戰線在全過程人民民主中,不僅體現在民主協商,還體現在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各個環節。同時,統一戰線對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一個重要作用還在于,能夠為民主的實現廣泛凝聚共識。
統一戰線參與民主協商有完整的制度安排。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并被寫入憲法。這一制度的突出特點就是民主協商, “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民主協商包括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社會組織協商等多種渠道和形式。2015年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這是第一部關于協商民主建設的規范性文件,其中對政黨協商、政協協商作了詳細規定。之后中共中央辦公廳又相繼出臺《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建設的實施意見》 《關于加強政黨協商的實施意見》。為了加強中國共產黨對政治協商工作的領導,提高政治協商工作的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水平,2022年6月,中共中央以黨內法規的形式印發了《中國共產黨政治協商工作條例》。由此,以相關法律法規為保障、以中共中央文件為主體、以配套機制為輔助的政治協商制度體系基本形成,統一戰線成員參與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有了法律保障,更加有利于人民當家作主權利的廣泛真實實現。
統一戰線有助于優化民主決策。從民主的本義來看,民主可以理解為“眾人的事由眾人來決定”。基于這樣的理解,協商與決策有著天然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民主決策就等同于協商決策。從2006年中共中央印發《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開始,中國共產黨在歷次黨代會和印發多個規范性文件中都強調,要“把政治協商納入決策程序”,讓包括統一戰線成員在內的人民群眾廣泛深入地參與到決策之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在中國共產黨集中統一領導下,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協商,廣泛聽取各方的意見、建議、監督和批評,可以在開展工作和決策中達成最大共識……可以暢通各種利益相關訴求和責任人進入決策程序的渠道;可以廣泛形成發現和糾錯的機制,有效克服決策中情況不明、憑感覺決策的弊端。”中共中央在出臺重要文件、實施重要政策之前,都會通過召開協商會、座談會等形式,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意見建議。據統計,中共十八大以來至2021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或委托有關部門召開協商會、座談會等178次,其中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40次。受中共中央委托,由中央統戰部組織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圍繞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開展年度重點考察調研,在此基礎上,從2015年起,每年召開調研協商座談會,中共中央負責同志與黨外人士就重點考察調研成果和建議進行協商座談,并邀請國家相關部委有關負責同志與黨外人士進行互動交流。調研成果以“直通車”的形式呈報中共中央、國務院,許多意見被有關部門研究采納,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
統一戰線在民主監督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監督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實現形式。馬克思總結了巴黎公社的經驗,認為巴黎公社“以真正的責任制來代替虛偽的責任制。因為這些勤務員總是在公眾監督之下進行工作的”。在馬克思看來,通過人民對政府的監督有助于防止國家公職人員由社會公仆蛻變為社會主人。作為我國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對中國共產黨進行民主監督,是發揮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優勢的重要方式。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支持各民主黨派加強對重大改革舉措、重要政策貫徹執行情況和國家中長期規劃中的重要約束性指標等的專項監督。自2016年起,中共中央委托各民主黨派中央分別對口8個脫貧攻堅任務重的中西部省區,開展為期5年的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各民主黨派共有3.6萬余人次參與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向對口省區各級中共黨委和政府提出意見建議2400余條,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報送各類報告80余份。2021年6月,中央統戰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共同牽頭,各民主黨派中央、無黨派人士圍繞長江生態環境保護開展為期5年的專項民主監督。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民主監督是政治監督或者協商式監督,可以起到其他監督形式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統一戰線能夠為民主的實現廣泛凝聚共識。取得共識是民主得以實現的一個重要條件。近代以來,西方形成一種新的民主理論,即共識民主。所謂共識民主,就是人們廣泛參與政策的制定,并就政府要推行的政策達成普遍的一致。共識是很難達成的,需要反復磋商,往往伴隨著爭吵和妥協。在西方,因為各利益主體所代表的利益很難協調一致,所以共識民主更類似于一種理想化的民主。眾所周知,美國的槍擊案頻頻發生,但控槍法案遲遲不能通過,根本原因就在于利益集團的阻撓。在中國,我們有14億多的人口,這么大的人口規模,要對某一件事情取得共識同樣是很不容易的。社會成員要達成共識,既取決于自身的認識水平,還取決于凝聚共識的機制。統一戰線正是這樣一種機制,它通過政治引領、思想引導、合理的利益分配以及管用的制度安排,堅持求同存異、聚同化異, 在尊重多樣性中尋求一致性,找到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