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司黃
去海邊游泳,10個人中大概有4個人穿著遼寧興城制造的泳衣;外出時入住酒店,你用的一次性牙刷基本產自江蘇杭集;打開淘寶購買襪子,有七成產自浙江諸暨……在中國上千個縣城里,有不少低調到你叫不出名字的地方,默默地用特色產業承包了全國人民的衣食住行。



沒有北上廣繁華,不如大灣區“上流”,中國的小縣城素來遠離互聯網的話題中心,即便一時火出圈,也離不開“土”和“窮”的標簽。
但中國縣城要是努力起來,不少省會城市都自愧不如。根據賽迪顧問發布的《2020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2019年,江蘇昆山以突破4000億元的GDP榮登強縣C位,一舉超過蘭州市、呼和浩特市等省會城市。2020年,昆山的GDP達到4276.76億元。這個中國最強縣連續十余年稱霸百強縣榜首,靠的是哪些產業?
不同于包含在GDP中的工業增加值,工業產值對產業發展總水平的體現更為直觀。在昆山,最大的產業集群是工業產值達到千億級的IT產業。
提到IT,人們往往只知道“中國硅谷”深圳。但早在1995年,全球排名前五位的筆電生產商就陸續到昆山設廠,很快形成了完整的IT產業鏈。2010年前后,全球每三臺電腦就有一臺昆山制造。但隨著筆電制造的轉型升級,昆山經歷了一場產能轉移的陣痛。十年過去,昆山發展成中國乃至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生產基地之一。
2020年,昆山市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萬億元,成為中國工業總產值“萬億俱樂部”中的首個縣級市。這其中,有一半都是IT產業的功勞。
說完江蘇昆山,就不能不提強縣云集的華東三省。擁有百強縣最多的江蘇、浙江和山東,究竟有哪些過人之處?答案也許就藏在各具特色的縣域產業帶里。
電商市場上熱度排名第一的是浙江義烏產業帶。被稱為“世界超市”的義烏,憑借小商品經濟聞名天下。
在義烏隔壁,諸暨市大唐鎮被稱為“中國襪業之鄉”,這里襪子的年產量占全國的70%,全球的30%。因盛產珍珠而聞名的諸暨山下湖鎮,則擁有全球最大的淡水珍珠交易市場。
溫州下轄的永嘉縣默默無聞,卻在鞋服領域擁有奧康、報喜鳥、紅蜻蜓三大上市企業。此外,永嘉還是“中國紐扣之都”,這里數百家工廠生產超過全球60%的紐扣。
另一個“全球冠軍”隱藏在江蘇揚州的杭集鎮,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酒店日用品生產基地。無論入住五星級酒店還是快捷酒店,人們總能在一次性牙具的包裝上看到揚州杭集的產地名。知名牙膏品牌兩面針和高露潔,都在杭集鎮扎根。
在山東,除了眾所周知的“全日本90%的棺材產自曹縣”,這里還有實力強大的機械制造業。即墨的汽車裝備、滕州的中小數控機床都被列入了2021年度山東省特色產業集群名單。
在中國,很多縣域有著自己獨特的產業集群,它們未必能創造多大的工業產值,但卻承包了人們的衣食住行。比如,因為撤縣設區而在百強縣榜單中排名靠后的廣東省,制造業其實并不弱。
除了鼎鼎大名的“中國家電之都”順德和“中國燈飾之都”中山古鎮,廣東還有其他王牌產業。位于廣東汕頭的澄海,被譽為中國玩具市場的“風向標”。這里的玩具產業年產值超500億元,超過七成玩具出口國外。
上世紀90年代,娃娃機進入中國。如今,全球十臺娃娃機里,就有九臺來自廣州番禺。和娃娃機的發展路徑相似,上世紀60年代,全世界第一臺全自動按摩椅誕生在日本,臺商將其引入內地,在福建福安縣投資創立了按摩椅工廠。從此,福安憑借按摩椅產業,包攬了市面上超過一半的全自動按摩椅。
福建因產業出名的縣城還有很多,德化陶瓷、安溪鐵觀音自不必說,國民男裝品牌利郎、七匹狼、九牧王和運動品牌安踏、361°,也來自福建的石獅、晉江兩個縣市。
除了東南沿海,中國的北方和東北地區也不乏產業突出的縣城。遼寧興城是國內最大的泳裝生產基地,占全國泳裝市場銷售額的40%;河北清河雖不產羊,卻成為全國最大的羊絨產業集聚地;被譽為“中國箱包之都”的河北白溝,一年生產8億只箱包;全國每生產三條毛巾,就有一條產自河北高陽。
在河北,還有一個神奇的地級市滄州,下轄的每個縣市都有一塊金字產業招牌。除了“彎頭管件之都”孟村、“五金機電生產基地”南皮,還有海興這座“中國東方餐具城”,包攬了人們日常使用的不銹鋼餐具。
中國縣域產業對全國的影響,可以分成兩種。第一種是憑借區位優勢,在縣城里形成特色產業,產品流向全國和世界各地。第二種則是縣城人口向外流動,建立起流動的產業帶,發展成“同鄉同業”的品牌。
當你走在街上,想要尋找一家麥當勞的時候,很可能已經路過了楊國福麻辣燙、張亮麻辣燙和幾家沙縣小吃。這三家店從哈爾濱賓縣和三明沙縣起家,發展到如今遍地開花,就是縣域流動產業的代表。
根據百度地圖的開放數據,這三個品牌在各省市均有門店分布。其中,沙縣小吃共有3萬余家門店,楊國福麻辣燙和張亮麻辣燙分別有5000多家門店。與此同時,麥當勞在中國才突破4000家門店。
改革開放后,中國出現了規模龐大的外出務工潮。早期外出的人主要依托親緣、鄉緣、地緣等社會關系網尋找就業機會,同鄉在同一行業工作的現象十分普遍。
十年前,北京大學的博士生馮軍旗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學校里大部分復印店的老板都是湖南新化人。于是,他對新化人在北京8所高校復印產業的市場份額做了一個實證調查。結果顯示,高校里的復印市場越大,新化人的市場占有率越高,有著31家復印店的北京大學,新化人的市場占有率高達77%。馮軍旗把這種以新化人為主體形成的產業擴散的經濟現象稱為“新化現象”。
到2021年,已經有超過20萬的新化人從事文印產業,在全國600多個城市,開設了超過6萬家文印店。
無論是流動的產業帶,還是相對集中的產業集群,都只是中國縣域經濟的一個縮影。永遠不要小看中國縣城的力量,此時此刻,就有無數縣城里的普通人,憑借勤勞、智慧和堅守,干出一番新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