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身政,楊建軍,張李強,閆亞飛,陳 喆
近20年來,我國青少年身體素質呈下降趨勢,青少年身心健康問題已不容忽視,為此我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1]。根據《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來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雖然出現了改善,但問題仍然嚴重,特別是大學生體質下降問題,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科學研究表明,每天有規律的開展中—大強度體力活動,特別是大強度體力活動可以明顯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但大學生中—大強度體力活動大多來自體育課,在課余時間中—大強度體力活動則偏少[2]。因此,普通高校進行體育課的教學改革,應以增大體育課的運動負荷為主。
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是季瀏教授在2015年提出,意在解決中國青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問題。該教學模式特別強調:1.運動負荷,要求每節體育課的運動密度應在75%左右,運動強度則要求學生的心率達到140—160次/分;2.體能練習,強調每節體育課要有10分鐘左右的體能練習,同時體能練習要具備廣泛性、補償性、趣味性;3.運動技能學練,強調每節體育課學生的運動技能學練必須在20分鐘左右并以結構化運動技能學練為主,提倡學生多參加展示項目或對抗訓練與比賽[3-4]。
目前研究表明,在同等條件下學生的心率達到140次/分鐘是發展多項體能的關鍵因素,75%以上運動密度是提高學生運動能力的價值閾[5-6],印證了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科學性。李東濤針對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實效性進行論證,通過八年級30班1475名學生的實驗干預,發現在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影響下學生體質有明顯提升[7]。但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提出時間較短,關于高校體育課的研究較少。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的適用性還有待考究,其對大學生體質健康與運動技能的影響還未可知。
實驗對象為西藏民族大學大二學生,選取4個籃球平行班共140名學生,男生77人,女生63人,平均年齡(19.61±0.91)歲。為避免男女生體質差異過大影響實驗效果,將上課時間相同(周二、周三上午各兩個班)的學生分為男生班、女生班,其中2個班作為實驗班,2個班作為對照班(表1)。

表1 研究對象一般情況Table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research objects
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對中小學體育課的衡量標準為每節課10分鐘準備和放松訓練、20分鐘運動技能學練以及10分鐘的體能練習。因為大學體育課在教學時間上與不同中小學體育課,且大學生的身心發展以及對運動負荷的接受能力也和中小學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實驗班的每節體育課進行20分鐘準備和放松訓練、50分鐘運動技能學練和20分鐘體能練習,每堂課的具體教學結構如圖1。
實驗設計為2X2的2因素實驗設計。因素1: 組別,分為實驗班、對照班;因素2:即性別因素,分為男生、女生。實驗班根據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指導在教學中應遵循三點要求:(1)運動負荷方面,每節體育課的運動密度應在75%左右,而運動強度則要求將學生平均心率控制在140—160次/分;(2)體能練習方面,強調每節體育課的體能訓練應具備個性化、興趣化、補償性;(3)運動技能練習應以結構化的運動技能學練為主,多組織學生進行比賽或對抗練習[5-8]。
為減少體育項目對實驗成績的影響,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技術訓練項目均為籃球。實驗班的運動負荷主要由每節課20分鐘準備和放松訓練、50分鐘運動技能練習與20體能練習所完成,具體運動技能練習和體能練習計劃詳見表2。實驗組采用上述方案進行授課,對照組除學練的技能項目相同外,其余均采用常規方法進行授課。

圖1 每堂課的具體課堂結構圖FIG1 The specific classroom structure of each class

表2 實驗干預內容Table 2 Experimental intervention content
實驗干預時間為2021年10月19日—12月8日,共干預8周。實驗第1周前完成前測、第8周后完成后測。每堂體育課前從不同組別中選取2名實驗對象分別佩戴采用Polar Team OH1監控運動強度,將實驗班心率穩定到140—160次/分鐘、盡量避免由于被試間差異引起的測量誤差。同時根據實驗要求用秒表對運動密度進行監測進行記錄。
體質健康測試指標采用我國現行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7項測試指標:身高、體重、立定跳遠、50米、坐位體前屈、引體向上(男)/仰臥起坐(女)、1000米(男)/800米(女)(身高體重以BMI表示)。
運動技能測試指標采用1分鐘投籃、運球上籃、Z字運球3項指標進行測試。
一分鐘投籃:以籃圈投影下圓心至罰球線中點為半徑做一圓弧。開始時考生在圓弧外處進行投籃準備,聽到發令后,進行投籃(投籃動作不限但不能踩線),自投自搶,回到圓弧外再次進行投籃,直至時間結束,以投中個數作為考核標準。
半場運球往返上籃:以籃球場中線和籃球右側邊線交點處為投籃起點,聽到裁判員發牌令號后,運球往返上籃,球投中籃后(若不中,需補籃直至中籃),運球返至籃球場中線和籃球場左側邊線交點,再次往返運球上籃;投中籃后,運球回到了原起點,身體和球過起始點停表,已完成時間作為考核標準。
全場z字運球:由一側邊線和底線為起始點,依次過罰球線中點、同側邊線和中線交點、另一半場罰球線中點、同側邊線和另一底線交點(每過一個點進行一次變相,變相方式不限),然后沿底線運到另一側重復上述動作,已完成時間作為考核標準。(規則)

表3 主要測試儀器設備一覽表Table3 Main test equipment list
運用SPSS26.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在各個班實驗對象中挑選兩名身高、體重具有代表性的學生(即身高、體重接近均值)為監測對象,要求男女生實驗班與對照班實驗監測對象在身高、體重上分別具有相似性。運用Polar Team OH1遙測心率儀對體育課進行實時監控,同時監測課堂整體運動密度,被試體育課監測指標包括:體育課的平均心率、體育課的運動密度(圖2、圖3)。

圖2 每堂課平均心率圖Figure2 Average heart rate per class

圖3 運動密度柱狀圖FIG3 Histogram of motion density
結果顯示,實驗1班、實驗2班體育課的平均心率相近,對照1班、對照2班體育課的平均心率相近,實驗班的平均心率大于對照班,且實驗班每堂課的平均心率均到達140—160次/分鐘符合實驗設計。實驗1班、實驗2班體育課的運動密度相近,對照1班、對照2班體育課的運動密度相近,實驗班的運動密度大于對照班,且實驗班每堂課的運動密度均在75%以上符合實驗設計。整體而言,實驗班的運動負荷大于對照班。
3.2.1 實驗班與對照班BMI對比分析

表4 BMI配對樣本T檢驗表Table4 T-test table of BMI paired samples
為了保證研究的準確性,將未能如期完成全部課程或測試指標有缺失的學生樣本剔除,剔除后樣本量見表4。首先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男生、女生、總體BMI的前測和后測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實驗班和對照班男生、女生、總體BMI的前測和后測均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通過“后測-前測”得到實驗班和對照班男生、女生、總體BMI的進步幅度后并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實驗班和對照班男生、女生、總體BMI下降幅度(P>0.05)不存在顯著差異。實驗干預對學生指標改變較小,實驗班男生、女生與對照班女生BMI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對照班男生BMI出現了上升。實驗班與對照班總體BMI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實驗班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班。
相關研究中,詹曉梅(2012)對40名13-18歲肥胖青少年進行有氧運動干預4周后(每周6天,每天4小時),發現肥胖青少年BMI顯著性下降[9];武海潭(2015),通過對170名初一學生進行8周(每周3次、每次40分鐘)的教學實驗,發現體育課累積MVPA時間占課堂時間60%以上對學生BMI的改善不顯著,但MVPA累積時間越高學生BMI改變幅度越大[10]。與相關研究相比,本研究學生BMI未得到顯著性改善,可能原因有以下幾點:1)由于干預時間較短,短期內難以出現較為明顯的效果;2)被試學生身體形態普遍較好,超重肥胖學生個例較少。總體來說,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對學生BMI改善起一定促進作用,且優于傳統教學模式。
3.2.2 實驗班與對照班肺活量對比分析

表5 肺活量配對樣本T檢驗表Table5 T-test table of paired lung capacity samples
通過配對樣本T檢驗,得到實驗班和對照班男生、女生、總體肺活量的前測和后測均值及其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見表5。結果顯示,實驗班和對照班的男生、女生、總體肺活量的前測和后測均存在顯著差異(P<0.01)。通過“后測-前測”得到實驗班和對照班男生、女生、總體的肺活量進步幅度后并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實驗班和對照班男生、女生、總體肺活量進步幅度(P>0.05)均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實驗班和對照班男生、女生、總體肺活量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實驗班女生進步幅度大于對照班女生,實驗班男生進步幅度小于對照班男生。考慮到實驗班男生前測明顯優于對照班,其進步幅度可能受前測影響。實驗班和對照班總體肺活量進步幅度相差不大,實驗班略小于對照班,主要受實驗班男生進步幅度影響。
相關研究中,殷超(2003)通過選取60名蘇大醫學院大二女生進行每次 40-60min,每周2次,共12周健美操訓練,發現高強度組和低強度組均可顯著肺活量[11]。張敏(2005)研究也發現,每周5次,每次50min中等強度的系統的耐力訓練和力量練習可以顯著提高青少年的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12]。本研究中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肺活量進步幅度未得到顯著性結果,可能原因有以下幾點:1)實驗班被試男生的肺活量相較于對照班男生更優,其進步空間也相對較小;2)實驗班在體能練習上沒有安排專門耐力訓練。
3.2.3 實驗班與對照班50米跑對比分析

表6 50米跑(S)配對樣本T檢驗表Table6 T-test table of paired samples for 50m race(S)
將實驗班和對照班男生、女生、總體50米跑的前測、后測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見表6。結果顯示,實驗班男生、女生、總體50米跑的前測和后測(P<0.05或P<0.01)存在顯著差異,對照班男生、女生、總體50米跑的前測和后測(P>0.05)不存在顯著差異。通過“后測-前測”得到實驗班和對照班男生、女生、總體50米跑的進步幅度后并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實驗班和對照班男生50米跑進步幅度(P>0.05)不存在顯著差異,實驗班和對照班女生、總體50米跑進步幅度(P<0.01)存在顯著差異,但實驗班男生、女生、總體降低幅度分別大于對照班男生、女生、總體的降低幅度。另外,實驗班女生50跑用時的降低幅度要大于實驗班男生。
通過8周的教學實驗后發現實驗班強調的運動負荷與體能練習可顯著降低學生50米跑時間,其中實驗班女生50米跑時間降低更為突出。蔡瑞金(2019)通過對146名五年級學生每周3次、共8周的實驗干預,得到60%THR(148-165b/m)強度,75%以上的運動密度是50m跑用時顯著性降低的最小閾值[6]。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中國健康課程模式運動負荷更大,可顯著降低學生的50米跑用時。
3.2.4 實驗班與對照班立定跳遠對比分析

表7 立定跳遠(CM)配對樣本T檢驗表Table7 T-test table of paired samples of standing long jump(CM)
將試驗班和對比班級男生、女生、總體立定跳遠的前測、后部進行了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見表7。結果表明,在實驗班和對照班男生、女生、總體立定跳遠的前測、后測都具有顯著性差別(P<0.01)。通過“后測-前測”得出,實驗班和對照班男生、女生、總體立定跳遠的進步幅度后,再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實驗班和對照班男生立定跳遠進步幅度存有顯著差異(P<0.01),實驗班和對照版班女生立定跳遠進步幅度不存有顯著差異(P>0.05),實驗班和對照班總體立定跳遠進步幅度存在顯著差異(P<0.05)。其中,實驗班男生、女生、總體進步幅度分別高于對照組的男生、女生、總體。
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班與對照班均可顯著提高學生的立定跳遠,實驗班的進步幅度顯著大于對照班,主要體現在實驗班男生的進步幅度上。在相關研究中,陳福亮(2018)發現,進行20min運動技能和10min體能練習的體育課(持續12-14周,共36次課,強度中等)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立定跳遠,且效果顯著優30min運動技能無體能練習的體育課[13]。在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指導下實驗班進行每節課20分鐘的體能練習,使得學生的立定跳遠成績提高更顯著。本研究認為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更能顯著提高學生的立定跳遠。
3.2.5 實驗班與對照班坐位體前屈對比分析

表8 坐位體前屈(CM)配對樣本T檢驗表Table8 T-test table of seated flexion(CM)paired samples
將實驗班和對照班男生、女生、總體坐位前屈的前測、后測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見表8。結果顯示,實驗班和對照班男生、女生、總體坐位體前屈的前測和后測均(P<0.05或P<0.01)存在顯著性差異。通過“后測-前測”得到實驗班和對照班男生、女生、總體坐位體前屈的進步幅度后并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實驗班和對照班男生坐位體前屈的進步幅度(P<0.01)存在顯著差異,實驗班和對照班女生坐位體前屈的進步幅度(P>0.05)不存在顯著差異,實驗班和對照班總體坐位體前屈的進步幅度(P<0.05)存在顯著差異。主要體現在實驗班男生坐位體前屈的進步幅度大于對照班男生。
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班與對照班均可顯著提高學生坐位體前屈,實驗班總體坐位體前屈的進步幅度顯著大于對照班,主要體現在實驗班男生的進步幅度上。坐位體前屈是反映身體柔韌度的有效指標之一,而柔韌度提高可能與練習內容和拉伸方式具有較大相關性,運動負荷對其影響則相對較小[14]。矯洪申(2009)研究證明動力拉伸和靜力拉伸都能夠提高柔韌性;靜力性拉伸在提高練習者柔韌性方面比動力性拉伸更明顯[15]。本研究中實驗班在結束部分有以靜力性拉伸為主的放松環節,這也使得實驗班相較于對照班可在顯著提高學生坐位體前屈。
3.2.6 實驗班與對照班引體向上(男)/仰臥起坐(女)對比分析

表9 引體向上/仰臥起坐配對樣本T檢驗表Table9 T-test table of pull-up/sit-up paired samples
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男生、女孩、總體坐位前屈的前測、后測的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見圖8。結果表明,實驗班和對照班男生、女生、總體坐位體前屈的前測與后測均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或P<0.01)。通過“后測-前測”得出,實驗班與對照班男生、女生、總體坐位體前屈的進步幅度后,再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實驗班和對照班男生坐位體前屈的進步幅度存有顯著差異(P<0.01),實驗班和對照班女生坐位體前屈的進步幅度不存顯著差異(P>0.05),實驗班和對照班總體坐位體前屈的進步幅度存有顯著差異。
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班與對照班均能顯著提高學生引體向上,但在進步幅度不存在顯著差異。實驗班在上肢的體能練習中,以俯臥撐和波比跳為主,主要鍛煉肱三頭肌和胸大肌,而引體向上主要以肱二頭肌和背闊肌發力為主,這就使得實驗班與對照班相比,對學生引體向上的提高不顯著。實驗班與對照班均可以顯著提高學生仰臥起坐,實驗班的進步幅度顯著大于對照班。實驗班在體能練習中有大量核心肌群的練習,這也使得實驗班能顯著提高學生仰臥起坐,且在進步幅度上顯著優于對照班。
3.2.7 實驗班與對照班1000米(男)/800米(女)跑對比分析

表10 1000米/800米跑配對樣本T檢驗表Table10 T test table of paired samples for 1000m / 800m race
將實驗班與對照班男子1000米跑、女子800米跑的前測、后測成績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見表10。結果表明,實驗班與對照班男生100米跑、女生800米跑的前測、后測成績均出現了顯著性差異(P<0.01)。通過“后測-前測”得到實驗班和對照班男生1000米跑與女生800米跑進步幅度后并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實驗班和對照班男生的1000米跑進步幅度存在顯著差異(P<0.05),實驗班和對照班女孩800米跑進步幅度存在顯著差異(P<0.01)。實驗班與對照班級男生的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成績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實驗班男生與實驗班女生成績進步幅度接近,對照班男生與對照班女生進步幅度也接近,實驗班男生、女生的成績進步幅度也都高于了對照班級男生和女生。
究其原因,這跟在課堂上的運動強度和運動密度有關。傳統教學模式的強度僅120-140次/min,一些集中講解示范,減少了學生持續運動的時間,使得學生的運動強度、運動密度的不足,很難使學生的有氧耐力達到預期效果。而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要求每堂體育課上的運動強度達到140-160次/min,大量減少了無效的集中講解與糾錯,使學生更多的處于運動狀態,這有益于有氧耐力的提高。
3.3.1 實驗班與對照班1分鐘投籃對比分析

表11 1分鐘投籃配對樣本T檢驗表Table11 T-test table of 1-minute shot pairing samples
將實驗班和對照班男生、女生、總體1分鐘投籃的前測、后測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見表11。結果顯示,實驗班女生、總體1分鐘投籃的前測和后測存在顯著差異(P<0.05),但實驗班男生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對照班男生1分鐘投籃的前測和后測存在顯著差異(P<0.01),但對照班女生、總體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通過“后測-前測”得到實驗班和對照班男生、女生、總體的1分鐘投籃進步幅度并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實驗班和對照班男生、總體1分鐘投籃進步幅度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實驗班和對照班女生1分鐘投籃進步幅度存在顯著差異(P<0.05)。
總體來說,實驗班和對照班均可提高大學生的1分鐘投籃,實驗班女生與對照班女生在進步幅度上存在顯著差異。投籃技能相較于其他技能更為復雜,要求全身協調用力,以及手指、手腕精確的力道把控,需要長時間的練習。實驗班在采用結構化學練,強調學生多參與比賽和對抗練習,促使學生能更多地練習與運用投籃技能,獲取運動經驗,提高自身運動技術水平。
3.3.2 實驗班與對照班運球上籃對比分析

表12 運球上籃配對樣本T檢驗表Table12 T-test table of paired samples for Dribble layup
將實驗班和對照班男生、女生、總體運球上籃的前測、后測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見表12。實驗班與對照班男生、女生、總體運球上籃的前測、后測均(P<0.01)存在顯著性差異。通過“后測-前測”得到實驗班和對照班男生、女生、總體的運球上籃進步幅度后并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實驗班和對照班男生運球上籃進步幅度(P>0.05)不存在顯著差異,實驗班和對照班女生、總體運球上籃進步幅度(P<0.01)均存在顯著差異。實驗班與對照班男生、女生、總體運球上籃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實驗班男生、女生、總體進步幅度分別大于對照班男生、女生、總體。
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班與對照班運球上籃均得到顯著提高,實驗班運球上籃進步幅度顯著大于對照班,主要體現在實驗班女生的進步幅度上。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在運動技能學練方面強調結構化教學,讓學生更多進行比賽和抗練習,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同時要求教師精講學生多練,也就讓學生有了更多的練習時間[4]。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更能顯著提高學生半場上籃。
3.3.3 實驗班與對照班Z字運球對比分析

表13 Z字運球配對樣本T檢驗表Table13 T-test table of paired sample of Z dribble
將實驗班和對照班男生、女生、總體Z字運球的前測、后測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見表13。實驗班與對照班男生、女生、總體Z字運球的前測、后測均(P<0.01)存在顯著性差異。通過“后測-前測”得到實驗班和對照班男生、女生、總體的Z字運球上籃進步幅度后并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實驗班和對照班男生Z字運球進步幅度(P>0.05)均不存在顯著差異,實驗班和對照班女生、總體Z字運球進步幅度(P<0.05或P<0.01)均存在顯著差異。實驗班與對照班男生、女生、總體Z字運球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實驗班女生、總體進步幅度大于對照班女生、總體,實驗班與對照班男生Z字運球上籃進步幅度基本相同。
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班與對照班Z字運球均得到顯著提高,實驗班Z字運球進步幅度顯著大于對照班,主要體現在實驗班女生的進步幅度上。在前測成績來看,男生具有一定的基礎,而女生的基礎較差,這也就使得女生的進步幅度大于男生。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強調的結構化的運動技能學練和精講多練使得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更能顯著提高學生的Z字運球。
1.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適用于高校公共體育課,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與傳統教學相比更能夠顯著提高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與運動技能。
2.體質健康方面,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和傳統教學模式都能夠促進體質水平的提高。但在學生體質健康的提高程度上,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促進效果明顯優于傳統教學模式。
3.運動技能方面,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和傳統教學模式都能夠促進運動技能的提高。在學生運動技能的提高程度上,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促進效果明顯傳統教學模式,尤其體現在女生運動技能的提高。
1.根據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指導,在運動技能學練中應精講多練,給予學生更多的練習時間,在體能練習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具體的技能學練內容布置補償性的體能練習。
2.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指導的體育課堂教學在提高體質健康水平和運動技能上存在性別差異,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關注性別因素,針對性的安排運動技能的學練和體能練習,從而更加全面地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與體質健康。
3.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可嘗試性將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強調三個要點應用到體育教學實踐中,增強體育課的運動負荷,讓學生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