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啟林,蔣 暢,孫紫婷
體質健康一直是國家、學校乃至全社會的重點問題。《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基礎教育要貫徹“健康第一”思想,切實提高學生體質水平;《“十四五”規劃》提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在《全民健身計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時代背景之下,大學生群體身體素質仍呈緩慢下降趨勢,視力不良、肥胖問題愈演愈烈。羽毛球是一項以精細技術動作為基礎,配合移動、跳躍、揮拍、擊球等技術動作實現肩周、頸部關節、四肢參與的全身性運動。實證干預研究指出,長期羽毛球鍛煉不僅有利于改善肥胖中年女性的身體成分與體脂的分布,肥胖大學生的心肺耐力、肥胖程度與WHR,調節人體骨密度、血漿內酯素、脂聯素,促進身體的健康發展[1],還有利于增加參與者右眼的角膜屈率、雙眼的屈光度與眼軸長度,降低左眼的軸率比值,有效改善眼部功能[2]。本研究基于S-O-R理論框架,借鑒MOA-TAM整合模型,探索大學生課余健身休閑性羽毛球運動參與行為的影響因素,促進課余羽毛球運動的開展,改善大學生視力下降、肥胖等體質問題。
本研究主要利用JAVA平臺,采用Citespace5.7.R3(64-bit)知識圖譜分析軟件,以大學生羽毛球運動、羽毛球為主題在中國知網(CNKI)進行檢索,除去會議、報紙等搜索范圍,得出相關文獻499篇,并根據軟件分析要求將文獻信息以Refworks格式導出,最終對導出文獻進行以關鍵詞為節點類型的圖譜可視化分析(如下圖),探究大學生羽毛球運動的研究熱點與研究趨勢。

圖1 關鍵詞聚類圖譜

圖2 時間線圖譜
根據圖1、圖2分析可知,S=0.9,Q=0.6說明聚類結構非常顯著且合理。大學生羽毛球運動主要與高校教學相關聯,呈現出羽毛球、大學生、高校、教學、開展現狀以及技術分析為主要關鍵詞的聚類結果。從可視化分析可知,羽毛球運動作為一項健身休閑項目,其課余參與行為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的重要作用尚未得到重視,因此本文主以當代大學生課余羽毛球運動參與行為影響機制為研究對象,基于S-O-R理論框架的MOA-TAM模型,明晰其課余時間參加羽毛球運動的影響因子,探究課余羽毛球運動在高校發展的實施策略,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提升。
2.1.1 S-O-R理論
S-O-R 理論框架是由環境心理學家Mehrabian和Russell提出的一種內外部刺激作用于個體,與個體的認知或心理發生反應,從而影響個體行為的預測理論。目前,該理論主要用于探索研究人們的消費行為與使用行為意向。劉雷、史小強將其用于探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人們體育旅游消費行為的影響機制,認為人們的體育旅游消費行為受個人內部動機、政府外部機會以及自身參與能力的多重影響,MOA維度構成“S(外界刺激)”層面,TAM維度構成“O(機體層面)”,體育旅游消費行為構成“R”層面,探求外部刺激與機體,機體產生反應的路徑機制[3];任冬雪從S-O-R理論著手,探討大學生網絡學術信息規避行為的影響因素,指出時間壓力以及信息規避的有效性都會影響其網絡學術規避行為[4];張海、袁順波等人將其用于政務移動APP的使用意愿研究,指出在APP這種技術使用行為上面,APP的信息、服務、系統質量會簡介影響人們的使用意愿,而APP的有用性感知能夠直接影響人們的使用行為[5]。現有關于S-O-R理論的研究并不多,以該理論為主題在知網進行搜索,得出相關文獻僅為50篇,多為消費行為與使用行為的研究,由于研究有限,因此本文大膽將其用于體育鍛煉行為的研究。鑒于高校運動場館多為對外承包狀態以及羽毛球本身便是一種高消品,大學生課余時間參與羽毛球運動需要承擔打球的場地費用以及器材設施費用,其課余鍛煉行為便成為了一種自主參與行為與消費行為的結合。本文在S-O-R理論框架下進行大學生課余時間參與羽毛球運動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不僅能夠借鑒S-O-R的理論基礎,也能夠拓展該理論在個體體育參與行為方面的研究。
2.1.2 MOA模型
MOA模型是由Macinnis和Jaworski在1989年提出的從動機(motivation)、機會(opportunity)和能力(ability)3方面詮釋個體行為的理論模型,該模型認為,個體內在動機、外部機會、個人能力的有機整合極易誘發個體行為的產生,主要用于從情景與心理方面探討個體行為[6]。大學生課余羽毛球運動參與行為包含其內在動機“M”(即“內心是否想參與”)、鍛煉條件“O”(即“課程安排、場地設施否允許參與”)以及個人能力“A”(即“是否具有參與羽毛球運動的知識、技能、時間、消費能力)三個方面的綜合因素,符合MOA理論模型的構建元素。在現階段有關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研究中,多是將鍛煉動機、運動樂趣、社會支持、運動承諾、鍛煉條件、鍛煉意向、自我效能[7,8,9,10]這些因素分開與鍛煉行為進行研究,缺乏體育鍛煉行為影響因素的系統、全面研究,本文立足于MOA模型,將動機、機會、能力作為外部刺激的整體,探討大學生課余時間參與羽毛球運動的行為,能夠有效的整合與概括其參與行為的誘因。
2.1.3 TAM技術接受模型
TAM技術接受模型是Davis等人(1989)提出的,將社會心理學中的理性行為理論(TRA)運用到管理信息系統,以內在信念、主觀態度、行為意向以及外部變量等因素,解釋和預測人們對信息技術的接受程度[11]。隨著不斷發展,其理論應用范疇不斷擴展,延伸至體育旅游、健身APP、共享單車、移動圖書館、教育游戲[3,12,13,14,15]等各個方面,由此看來該理論模型具有較強的包容性。羽毛球運動作為一項體育運動技能,既有功能價值,又有對場地設施的成本感知;既有技術要求,又存在時間、金錢、身體損傷等風險。本文借助TAM模型,從外部環境變量(MOA)與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以及感知風險三個維度的作用機制,研究大學生課余時間參與羽毛球運動的行為態度和參與意愿,明確其參與行為的影響機制。
2.2.1 MOA模型與“R”假設
動機主要是指參與某件事物的誘因,內部動機主要是從個體主觀能動性出發研究其與行為的關系。參與機會是不受行為主體控制卻與行為密切相關的外部環境集合,本文根據現實邏輯狀況,將邱芬[8]等人提出的影響大學生鍛煉行為的鍛煉條件作為該模型的外部環境“O”(及參與機會)。能力主要是指知識與技能兩方面,但由于課余羽毛球運動參與行為屬于一種消費行為,受制于消費能力,因而本文選取知識、技能以及消費能力三個因子。S-O-R理論中的“S”(即外部刺激),對“R”具有正向預測作用。MOA模型作為S-O-R理論中的“S”,對大學生課余時間參加羽毛球運動的行為具有一定預測作用。基于前人MOA模型與行為之間的研究,本文提出假設:
H1:大學生業余時間參與羽毛球運動的參與動機正向影響其參與行為。
H2:大學生業余時間參與運動球運動的鍛煉條件正向影響其參與行為。
H3:大學生的羽毛球運動參與能力正向影響其參與行為。
2.2.2 TAM技術接受模型與“R”假設
技術接受模型中指出,感知有用性與感知易用性會影響人的行為意向,而行為意向會影響其使用、參與行為。有用性即使用主體的對行為的感知價值,易用性即主體對行為難易程度的判斷。羽毛球作為一項技能性體育運動,有一定準入門檻的同時,有著明顯的功能價值、情感價值以及社會價值。S-O-R理論中的“O”(即機體的生理或心理),對個體的參與行為存在著中介作用。TAM技術接受模型可作為S-O-R理論中的“O”,對大學生課余時間的羽毛球參與行為具有正向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下列假設:
H4:大學生對參加羽毛球運動的有用性感知正向影響其參與行為。
H5:大學生對參加羽毛球運動的易用性感知正向影響其參與行為。
H6:大學生對參加羽毛球運動的風險性感知負向影響其參與行為。
基于TAM技術接受理論中,感知有用性與感知易用性的穩定單向關系,本文提出假設:
H7:大學生參加羽毛球運動的易用性感知正向影響其有用性感知。
2.2.3 MOA與TAM模型假設
2.2.3.1 “M”與TAM模型假設
大學生課余時間參加羽毛球運動的行為主要受參與的有用性、參與的易用性以及參與的風險三方面決定。駱意[12]指出大學生使用移動健身APP受健身、休閑娛樂、社交等多維度動機的影響;陳嵐認為在線學習者的自我提升動機以及外界影響會對在線教育系統的成本感知產生影響;不論是虛擬學術社區、大學生課程學習平臺以及體育旅游的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以及風險感知都會受到參與動機的影響[16,17,3]。基于此,本文提出相關研究:
H8:大學生課余時間參加羽毛球運動的參與動機正向影響其對羽毛球運動的有用性感知。
H9:大學生課余時間參加羽毛球運動的參與動機正向影響其對羽毛球運動的易用性感知。
H10:大學生課余時間參加羽毛球運動的參與動機正向影響其對羽毛球運動的風險性感知。
2.2.3.2 “O”與TAM模型假設
大學生課余時間參加羽毛球運動受到課程安排以及羽毛球場地的地理可達性與內容可適性以及羽毛球器材的約束限制[8]。完善大學生課余鍛煉場所有利于促進其運動參與,提高對體育運動的有用性以及易用性的感知,降低其對參與羽毛球運動的風險感知力[3]。因此研究提出:
H11:大學生課余時間參加羽毛球運動的鍛煉條件正向影響其對羽毛球運動的有用性感知。
H12:大學生課余時間參加羽毛球運動的鍛煉條件正向影響其對羽毛球運動的易用性感知。
H13:大學生課余時間參加羽毛球運動的鍛煉條件負向影響其對羽毛球運動的風險性感知。
2.2.3.3 “A”與TAM模型假設
大學生課余時間參與羽毛球運動受其體育運動的專業知識技能以及消費能力的顯著影響,其參與能力的強弱能夠明顯影響其對羽毛球運動技術的接受程度與感知效果。賈明霞等人在虛擬學術社區知識交流與共享研究中指出,參與者的參與能力——專業能力與自我效能感會顯著影響其參與行為與意愿,但并未對TAM模型中存在的效果進行驗證[16]。然而劉雷等人卻在體育旅游消費行為的研究中指出旅游者的體育旅游參與能力會對感知有用與感知易用性有正向顯著相關性,對感知風險有負向影響作用[3]。因此,本研究根據羽毛球運動參與能力與TAM技術模型的表征提出:
H14:大學生課余時間參加羽毛球運動的參與能力正向影響其對羽毛球運動的易用性感知。
H15:大學生課余時間參加羽毛球運動的參與能力負向影響其對羽毛球運動的風險性感知。
選取368名課余時間參加羽毛球運動的大學生為調查對象,探究其課余羽毛球運動參與行為的影響機制。
3.2.1 問卷調查法
本文通過問卷星線上編輯、發放與收集問卷,采用滾雪球方式便利抽樣,通過微信向自己周圍的同學、朋友發送《大學生課余羽毛球運動參與行為影響因素》問卷,填寫完成后請求他們內推給自己的好友進行填寫,共收集問卷459份。由于本文主要研究大學生課余時間羽毛球運動參與行為的影響機制,因此篩選出368份課余時間參加羽毛球運動的有效問卷,問卷有效率80.17%。
3.2.2 測量法
采用心理測量法對參與動機、鍛煉條件、參與能力、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風險、參與行為7個維度,采用5點Likert計分進行測量,除卻每次參與羽毛球運動的時間這一題項采用0-4分計量外,其余觀測變量題項都采用1-5分計量,分別對應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既不同意也不反對、同意、非常同意”。
3.2.2.1 鍛煉動機量表[18]
采用陳善平的《鍛煉動機量表簡化版》,5個條目,15個題項。對該分量表數據結果進行信效度分析,KMO值為0.951,Sig值為0.000,克隆巴赫系數為0.958,量表的信效度十分優良。由于考慮到題項過多,對該量表進行簡化,根據其樂趣、健康、能力、社交、外貌5個維度的鍛煉動機提取因子,根據因子得分系數高低進行篩查,直至包含5個維度,最終保留5個維度,7個題項,對其進行信效度分析,得出KMO值為0.926,Sig值為0.000,Cronbach’s系數為0.922,信效度良好。
3.2.2.2 鍛煉條件量表
借鑒邱芬、崔德剛的研究[8],選取大學生體育鍛煉條件1個條目,3個題項。對該分量表進行信度檢驗,得出用Cronbach’s系數為0.699,可接受。
3.2.2.3 參與能力量表
借鑒王兆峰、向秋霜[19]的體育旅游消費能力量表,選取1個條目,3個題項作為大學生羽毛球參與能力調查量表。對該分量表進行可信度檢驗,得出Cronbach’s系數為0.889,信度良好。
3.2.2.4 感知有用性量表[20]
借鑒戴維斯、范冷靜研究,選取參與羽毛球運動可以保持健康、提高技能、豐富課余時間和社交、釋放壓力、總的來說,參加羽毛球運動對我來說是有用的5個題項,對5個題項數據進行信度檢驗,得出Cronbach’s系數為0.950,可靠度十分良好。
3.2.2.5 感知易用性量表
借鑒戴維斯、范冷靜研究[20],選取其量表的5個題項作為本研究的羽毛球參與行為易用性感知量表。對該分量表進行信度檢驗,得出Cronbach’s系數為0.857,信度良好。
3.2.2.6 感知風險量表
體育鍛煉的風險首先不可避免的便是運動損傷的發生,再加之,大學生羽毛球參與行為是一項消費、參與行為,需要考慮參與者的成本感知,借鑒劉雷、史小強等人的研究[3],選取運動風險、時間、金錢花費3個維度題項構建本文的羽毛球參與行為風險感知性量表,Cronbach’s系數為0.810,量表具有良好可信度。
3.2.2.7 參與行為量表
董寶林在研究中曾指出,鍛煉行為的衡量指標主要從時間、頻率與強度入手,因此本文設置3個維度題項來衡量大學生的羽毛球參與行為。通過信效度分析之后發現,該分量表題項可靠性為0.532,因此對此進行修正、調整,刪除運動頻率維度題項,得到Cronbach’s系數為0.623,可接受。
3.2.3 數理統計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 23.0與AMOS 23.0軟件,對文章進行信效度檢驗與結構模型檢驗。
共計收集問卷459份,其中男生268名,女生191名,非體育專業學生320人,體育專業學生139人,研究生177人,本科生282人,其中課余時間參與羽毛球運動的人數369人,未參加人數90人。對其進行相關性分析,明確專業與課余時間是否參加羽毛球運動的相關關系數P=0.045,說明二者之間具有顯著相關性。進一步研究發現,非體育專業學生較體育專業學生課余時間參加羽毛球運動的人數更多,可能存在的原因是:調查實施者朋友圈的有限性以及體育專業學生課余時間更多進行的是專項技能訓練。
采用SPSS 23.0對各量表所測得數據進行信度分析,發現參與行為量表克隆巴赫α系數為0.54為保證量表的可靠性對其測量題項進行修改,刪除每周參加羽毛球運動頻率題項,得出該分量表克隆巴赫α系數為0.623勉強可接受;鍛煉條件量表克隆巴赫系數為0.699,無限接近0.7,予以接受;其余分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數均高于0.8,量表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
本文采用量表多為前人研究驗證過的權威性量表,具有高度有效性。采用SPSS 23.0對所得數據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KMO值為0.905,表明問卷具有較高的有效性,適合進行實證分析。
7個因子的累計方差解釋率為75.14%,能夠較好的解釋量表所蘊含的內容;首個因子方差解釋率為19.47%<40%,說明問卷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
4.5.1 模型擬合檢驗

表1 模型擬合檢驗指標
根據表1可知,除卻GFI值接近擬合標準之外,其余相關指標擬合值皆滿足模型適配度標準。學者研究指出,當數據樣本量<500時,SRMR為檢驗模型擬合最為合適的指標,當標準化均方根殘差(SRMR)和近似誤差均方根(RMSEA)均達到了小于0.08的模型擬合標準時,則說明該結構方程模型適配度良好。本文采用有效樣本數據為369個,小于500,因此其模型適配度更適合用SRMR、RMSEA作擬合標準,本結構方程模型RMSEA為0.068,SRMR值為0.054均小于0.08,且其他擬合指標也基本符合適配度標準,因此,本結構方程模型適配度良好,模型正確。
4.5.2 模型聚合效度檢驗

表2 模型聚合效度檢驗
根據表2可知,所有維度因子CR值均大于0.7,AVE值均大于0.5,該模型因子之間有較好的聚合效度。
4.5.3 模型路徑檢驗結果

表3 模型路徑

圖3大學生課余時間參與羽毛球運動的路徑模型及標準化路徑系數
從表3、圖3分析可知,大學生課余羽毛球運動的參與動機與感知有用性之間(β=0.512,P<0.001)相關性顯著,接受假設H8;與感知易用性之間(β=0.147,P=0.004<0.01)顯著正相關,接受假設H9;與感知風險之間(β=0.234,P<0.001)相關性顯著,接受假設H10。大學生課余羽毛球運動的鍛煉條件與感知有用性之間(β=0.08,P=0.043<0.05)顯著正相關,接受假設H11;與感知風險之間(β=0.366,P<0.001)顯著正相關,接受假設H13;與參與行為之間(β=-0.218,P=0.006<0.01)顯著負相關,與H2的正相關有出入,原因在于鍛煉條件的潛在觀察題項為反方向命題,因而假設H2通過;大學生課余參加羽毛球運動的參與能力與參與行為之間(β=0.287,P<0.001)相關性顯著,接受假設H3;與感知易用性之間(β=0.437,P<0.001)相關性顯著,接受假設H14;大學生課余時間參與羽毛球運動的有用性感知與參與行為之間(β=0.446,P<0.001)相關性十分顯著,接受假設H4;大學生課余時間參與羽毛球運動的感知易用性與感知有用性之間(β=0.156,P<0.001)顯著正相關,接受假設H7。
大學生參與羽毛球運動的參與動機與參與行為之間(β=-0.046,P=0.586>0.05)相關性不顯著,拒絕假設H1。將體育鍛煉行為單獨與參與動機進行研究時,皆發現參與動機與鍛煉行為之間有顯著相關性,然而本研究將參與動機置于MOA理論模型之下與鍛煉條件、參與能力綜合分析卻得出大學生羽毛球參與動機與行為相關性不顯著的結論,可能存在的原因是:在MOA模型之下,當參與動機不是參與行為的約束變量,而參與能力與參與機會(即本文的鍛煉條件)成為參與行為的約束因素時,參與動機的變化便會很少或者不會對參與行為產生影響[6]。大學生課余時間參與羽毛球運動的感知易用性與參與行為之間(β=-0.064,P=0.422)相關性不顯著,拒絕假設H5。從前人的研究中發現,感知易用性與行為之間應為顯著正相關關系,從TAM技術模型的理論根源分析不相關的可能原因在于:在學習與行為的早期階段,感知易用性對行為意向的直接影響較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歷的增加會逐步減弱[11]。本文的個案多為課余時間參加羽毛球運動的學生,已經不屬于學習羽毛球運動技術的早期階段,其感知易用性的作用已經大大削減。大學生課余時間對參與羽毛球運動的風險感知與其參與行為之間(β=0.239,P=0.003<0.01)顯著正相關,拒絕H6負相關假設,接受感知風險與參與行為之間的正向相關假設,可能存在的原因是羽毛球運動作為一項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體育運動,其存在的潛在風險不足以與其持續堅持鍛煉產生的功效相提并論;大學生課余時間參與羽毛球運動的鍛煉條件與感知易用性之間(β=0.437,P=0.068>0.05)相關性不顯著,拒絕假設H14。P值為0.068表明二者之間有一定的相關關系,只是不夠顯著。大學生課余時間參與羽毛球運動的參與能力與風險感知之間(β=0.104,P=0.115)相關性不顯著,拒絕假設H15。可能存在的原因是:羽毛球作為一項刺激對抗性的運動技能,其參與的身體風險、時間風險與金錢消費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不會因為參與能力的增加而發生改變。
4.5.4 中介效應檢驗
使用Bootstrap抽樣檢驗方法進行中介效應檢驗,間接效應的95%CI值不包括數字0,則說明存在中介效應。

表4 中介效應檢驗
從表4分析可知,參與動機與感知有用性、參與行為之間,參與能力與感知有用性之間,鍛煉條件與參與行為之間,感知易用性與參與行為之間存在中介效應。綜合直接效應分析可知,參與動機與參與行為通過感知有用性產生完全中介效應;參與能力與感知有用性之間通過鍛煉條件產生完全中介效應;鍛煉條件與參與行為之間通過感知有用性產生部分中介效應;感知易用性與參與行為之間通過感知有用性產生完全中介效應。
在MOA模型中,參與動機無法直接對參與行為產生影響,鍛煉條件與參與能力成為大學生課余羽毛球運動參與行為的約束因素,顯著影響其參與行為;在TAM技術接受模型中,感知有用性與感知風險顯著影響其參與行為,感知易用性無法對行為產生顯著影響。在MOA-TAM的實證整合模型中,參與動機與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以及感知風險顯著正相關;鍛煉條件與感知有用性、感知風險之間顯著正相關,與感知易用性之間(P=0.068)有相關關系,但相關性不顯著;參與能力與參與風險無顯著相關性,與感知易用性之間顯著正相關。在S-O-R理論視域建構下,參與動機與參與行為通過感知有用性產生完全中介效應;參與能力與感知有用性之間存在完全中介效應;鍛煉條件與參與行為之間通過感知有用性產生部分中介效應;感知易用性與參與行為之間通過感知有用性產生完全中介效應。
羽毛球運動不僅是一項奧運競技運動,亦是對大學生體質健康具有促進作用的大眾健身休閑項目,高校除卻將其與體育教學相聯系之外,還可從大學生課余羽毛球運動參與行為的影響機制著手,促進正向因子發展,推動大學生課余體育鍛煉,改善學生體質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