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江蘇省南京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 許特顯

南京公路建成江蘇省首個公路系統文化展示中心
近年來,江蘇南京公路有計劃、分步驟地探索具有系統特色和時代特征的公路文化建設模式。新模式進一步繼承、發揚與創新南京交通運輸行業“通”文化理念和公路行業“一路關愛”的服務導向,依托“公行大道 路暢人和”新時期南京公路行業精神,通過建立文化陣地、打造文化品牌、豐富文化活動,形成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金字塔主體結構,并通過“三境(物鏡、畫境、意境)”的物質環境、規范標準的制度、精明管理的行為和人路合一的精神,樹立南京“文化公路”典型形象。
南京公路堅持“宏觀指導,積極引導,加強領導,正面疏導”的原則,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建設之路。
2006年9月,伴隨著“真情驛站”品牌的創建,南京公路文化研究開始起步。2013年初,南京公路文化建設項目正式開題,通過閱讀梳理、博采眾長、反復研究、數易其稿,于2013年底完成《南京公路文化手冊》的編撰工作;2014年初,將《南京公路文化手冊》印制成冊;2020年8月,對《南京公路文化手冊》進行修訂?!赌暇┕肺幕謨浴钒ㄎ宕蟛糠?,即概述、精神層、行為層、制度層和物質層,是南京公路60年來物質與精神文明創建的結晶,凝聚著南京公路人的榮譽感、使命感與歷史責任感。
南京公路把弘揚交通“兩路”精神、弘揚南京公路“路在心上,心在行上”的核心價值觀與文化建設緊密融合,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實踐教育月”活動。南京公路開展“圖說我們的價值觀”、文明旅游、“我們的節日”公益廣告宣傳,形成濃厚的公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益廣告宣傳氛圍;連續18年開展讀書活動,所選書目均有“紅色”印記。南京公路結合重大活動或事件時間節點,在舉辦黨史知識競賽、“公路知識進課堂”、演講比賽、征文比賽、歌唱比賽等主題活動的同時,圍繞抗疫先鋒、最美逆行者及道德先進典型開展“網絡講堂”“線上講堂”,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讓善行義舉上榜,使道德教育在全行業職工中入腦入心。
南京公路以“人路合一,暢愛民生”為宗旨,借“五色公路”攝影展、首部公路微電影《在路上》《走在鄉間的大路上》MV和公路版《南京,南京,我愛你》拍攝,培養職工尋找和發現公路美的元素、陶冶情操;開展趣味運動會、攝影培訓采風、羽毛球賽,以及原創話劇《公路的青春》等多項活動,活躍了干部職工的文化生活;創新開展“匠心公路,禮贊百年”南京公路工匠技能提升計劃,以線上教育和線下培訓結合的方式,提升了一線從業者的技能。

南京公路青年志愿者開展“拒絕車窗拋物,關愛養護工人”快閃活動。

南京公路開展“溫暖的工地春節”,與養護工共賀新春。

南京公路開展”以衣為緣 讓愛永遠“愛心捐贈活動
在制度層面,南京公路將“人文引領,行業共識”這一基本理念融入各項管理制度中,充分發揮制度規范與行業精神剛柔并濟的效力,將公路文化建設與業務工作、職業道德規范和各子文化建設緊密結合,先后制定了《南京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三重一大”事項集體決策制度實施辦法》《南京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管理制度匯編》《南京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職工勞動管理制度》等系列制度規范;推進了BIM技術、基于物聯網的瀝青路面施工管控技術和橋梁結構物關鍵施工質量參數智能化管控技術等的推廣應用。南京在江蘇省首家開發出“清掃車作業管理系統”,實現了日常保潔的信息化管理;大力推進收費站“標準化體系”建設;研發并使用南京市農路建設養護信息化平臺;由其制定的《農村公路養護標準》被列為南京市地方標準。
南京公路始終牢記“興路保暢,修德利民”的使命,在江蘇省公路行業創新性打造出“路文化”“站文化”和“室文化”。國道205線濱江段的“六朝文化墻”及溧白路全線以綠色、低碳、環保的理念,提供了“路文化”的樣本;文化展示與教育平臺、文化創新引領與促進平臺、文化研究與分享平臺,以及職工文體活動室和職工文化閱覽室,是“和而不同”的“站文化”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室文化”建設,2019年5月,在南京小紅山汽車客運站北廣場負一樓,建成全省交通系統首個以公路文化為核心的場館——南京公路文化展示中心。該中心生動還原了南京公路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精的發展歷程,展現出新時代下“交通強國”戰略中提出的建設品質工程和構筑公路安全的樣本,展現了“四好農村路”鄉村振興的發展縮影。
通過打造“品牌化”的“人文大道”,讓南京公路有“靈魂”。自2006年起,在南京公路“建、養、征”等領域相繼打造出“科研尖兵”“公路好管家”“真情驛站”和“農路寧好”四大子品牌,并在此基礎之上,于2014年創建出形象更統一、能力更綜合、服務更優質的“一路關愛”南京公路文化大品牌;編印《一路關愛文化品牌手冊》(2020版)、《一路關愛故事集》;拍攝“一路關愛”品牌宣傳片,使該文化品牌獲得第五屆江蘇公路服務品牌、第七屆江蘇交通優質服務品牌,以及第二屆交通運輸政務事業類十佳文化品牌,贏得了行業和社會的廣泛認可。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應該正視到公路文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
由于缺乏一個能在全國推行的文化建設實施方案,造成部分單位將文化建設視為軟任務;由于沒有制定公路文化建設的中長期規劃或個體的實施方案,造成缺乏總體規劃和部署,在實際操作中隨意性較大。此外,在識別公路文化符號標志、統一形象、打造品牌典型等方面缺乏一個指導性的意見作為依據。
盲目模仿成功公路部門或其他行業的文化發展模式,跟著“感覺”走,圍著“影子”轉,把公路文化建設等同于一般的文娛活動,也是一個突出問題。部分單位僅滿足于建幾個圖書室、活動室等文化設施,或掛幾塊牌子、制度上墻等;一些單位還停留于一般的宣傳、呼吁,深度挖掘不夠;不僅有些單位對公路文化在生產經營中的地位和作用有著“路徑依賴”。
在公路行業內部,職工文化教育依然沿襲傳統的“傳、幫、帶”等形式,教育的內容和方法都偏于感性。公路行業的文化宣貫途徑大多表現為各種文藝活動、主題比賽、內部刊物等形式,很少有專門的教育培訓。僅有的形式聯系實際不夠緊密,有的只注重“創先爭牌”,但在推動品牌效應提升和管理上還缺少持續不斷、創優創新的精神,制約了文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未來,公路行業的職能將進一步延展,服務職能將越來越突出。為更好地提升公路文化的影響力,應以服務為導向,以階段性發展戰略為指引,立足公路行業發展,結合城市文化和歷史特色,著力形成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協調發展的態勢,營造更加濃厚的文化氛圍、更加堅實的文化條件、更加完善的文化體系、更加顯著的文化特色。
相關單位應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基點,具體到公路行業,就是要讓“路在心上,心在行上”的核心價值觀固化于制,使之內化為職工自覺的行為準則和行為規范。逐步實現“以文明禮儀服務為表征,以公共基礎服務為內容,以增值創新服務為特色”的公路服務文化。同時,要把握好“硬標準”與“軟實力”的關系,推廣企業識別系統(CIS)來改善公路行業的形象,施行ISO9001質量認證體系來規范行業服務水準。文化建設既要立足于形成鮮明的物質文化形態,更要著眼于幫助行業形成強大的“軟實力”。

南京公路開展探訪最美農村公路活動
各單位要把建立制度和規范標準作為重點,圍繞深化公路管理體制改革,大膽進行制度創新、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完善公路職業道德規范、崗位行為規范、文明服務標準等,建立科學、規范的內部制度體系,既要注重體現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和職業道德建設的要求,又要體現公路行業自身特性和管理工作要求。學習借鑒行業內外的先進經驗,堅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研究制定符合公路實際,科學、管用的考核評價標準和辦法。通過評價,查找問題和不足,改進工作方法,讓文化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越走風景越好。
把“以文化人”作為要點,公路部門要讓文化理念融在思想里、沉淀在流程中、落實到崗位上、體現在行動中。公路單位一方面是要讓文化理念落地,依托紙媒、軟媒和網絡平臺,圍繞時間節點和工作內容進行排序宣傳,做到學用結合,學以入心;另一方面是要讓文化行為落地,充分發揮“一站一特色”公路文化陣地作用,為職工崗位成才、實現價值搭建平臺。把文化理念向工作事務轉移,例如通過舉辦文化建設討論會、撰寫文化心得體會、舉辦文化知識競賽等活動,把行為規范向工作過程滲透。對于已經形成的文化“陣地”,要將“珍珠串成項鏈”,進一步突出特征和識別性,擴展服務功能。
各單位應把文化公路的建設作為亮點,建設具有公路文化特色的人文公路,弘揚地域文化、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將科學與審美融合,在構建過程中,要考慮其物質的匹配性、安全性要求,比如:可以用文化因素為橋命名,在橋頭用特色石材題寫橋名,并進行藝術處理。
文化與旅游的融合。公路行業的相關單位可以公路為貫穿線,與當地旅游事業相結合,通過收集公路沿線旅游事業發展政策、規劃等宏觀信息,實地考察當地旅游景區,與相關部門配合,共同開發公路旅游資源。
文化與區域的融合。地區的自然、人文和歷史都是可以選擇的文化融合對象,著力開展品牌引領工程和典型宣傳培樹工程。依托公路服務品牌,在標牌中應用文化標志,統一進行形象設計和應用,建好公路機關文化、站所文化、廉政文化、安全文化、崗亭文化等。
理念與形象的融合。各單位一方面要突出豐富職工的文化生活,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技術型、思想型文化活動,以此提振職工精神、陶冶職工情操;另一方面要突出特色活動的導引作用,大力拓展文化成果建設工程,形成一系列反映公路職工工作生活的叢書、專題片等文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