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英國執政黨保守黨新黨首選舉結果9月5日公布,外交大臣伊麗莎白·特拉斯勝出,她就此成為英國新首相。
鮑里斯·約翰遜從倫敦北上蘇格蘭。當地時間9月6日,他在巴爾莫勒爾堡覲見在此度假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并交出辭呈。哪怕心底萬般不舍,約翰遜還是得離開唐寧街10號。猶記得3年前,他的前任特雷莎·梅是眼含淚水離去的,約翰遜卻早早地、半調侃地稱,他要在卸任首相后,抓緊去賺錢、買房。
對于普通人來說,年薪15萬余英鎊,約合120余萬元人民幣,已經不低了,可對于有7個孩子(這些孩子分別屬于3個媽),且又新結婚的約翰遜來說,這些俸祿還真未必夠花。
不再當英國首相的約翰遜,此前剛被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社交媒體上呼喚。澤連斯基用“鮑里斯·約翰遜紐克”這個名字稱呼即將卸任的英國首相。而此前,澤連斯基已經收到一份2500人簽名的請愿書,希望給約翰遜“烏克蘭總理候選人”的地位。無論約翰遜下一步是否會模仿他老爸斯坦利·約翰遜,來個轉換國籍,起碼在離任時,他憋出了些風度,在社交媒體上對保守黨領導人選舉的勝選者利茲·特拉斯表示了祝賀,并說道:“我知道她有正確的計劃來解決生活成本危機,團結保守黨,繼續團結和統一我們的國家,這是偉大的工作。現在是所有保守黨人都100%支持她的時候了。”
當地時間9月5日,英國議會下院保守黨籍議員團體“1922委員會”主席格雷厄姆·布雷迪公布了保守黨黨首選舉的投票結果,利茲·特拉斯的支持率距離100%還很遠。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稱,黨員近17萬人的保守黨,有82.6%的成員參與投票,特拉斯獲得81326張選票,蘇納克獲得60399張選票,大約57%的有效選票投給了特拉斯。“這一差距可能比一些人預期的更接近。”BBC如此分析。然而,無論如何,特拉斯仍獲得了接替約翰遜進入唐寧街10號的機會。同時,她的勝選,不僅使得自己成為繼撒切爾夫人、特雷莎·梅之后,英國史上第三位女首相,也讓約翰遜創了個不大不小的紀錄——在英國首相之位,約翰遜的前任、后任,都是女士。
某種程度上說,特拉斯是歐美政壇一種新現象的代表——她看上去絕少政治家的素養,甚至在外交大臣任上在公開會議上,將俄羅斯領土楞說成是烏克蘭地方,鬧出各種笑話,她的全民支持率僅有12%,卻依然能走馬上任。而回看當年,無論是安吉拉·默克爾,還是撒切爾夫人,哪怕是希拉里·克林頓……,身為女人,她們能躋身政界高層,卻絕少犯低級錯誤。而特拉斯的情況,卻非孤例。在特拉斯勝選后,瑞典首相瑪格達萊娜·安德松竟然在推特上對著一個叫“@LizTruss”的賬號猛一通祝賀,可利茲·特拉斯的推特賬號明明是“@trussliz”……

9月5日,特拉斯贏得英國保守黨黨首選舉后,抵達位于倫敦的保守黨總部。圖為特拉斯專車抵達途中,一名抗議者手舉抗議鮑里斯·約翰遜的示威手牌。
生于1975年的利茲·特拉斯剛步入政壇時,許多英國人注意到一點——她的大名“伊麗莎白”與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相同。當然,更多時候,她自稱,以及媒體對她的稱呼是——利茲·特拉斯。“利茲”,是“伊麗莎白”的昵稱。
政治人物經常在正式場合用昵稱者,上一個比較知名的是比爾·克林頓。這位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出生于二戰之后的總統,大名本是威廉·杰斐遜·克林頓。“比爾”是“威廉”的昵稱。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比爾·克林頓長期擔任阿肯色州州長。口碑中不乏其比較親民云云。1992年美國總統大選時,克林頓自稱“新民主黨”人,贏得不少非洲裔美國人、中西部藍領工人和婦女的選票,并最終戰勝共和黨的老布什以及獨立參選人羅斯·佩羅,成為美國總統。如今的美國,前副總統切尼的女兒、生于1966年的利茲·切尼,也以昵稱示人。這一點,傳承自她的父親。老切尼大名理查德·切尼,可習慣上他在公眾場合用昵稱,自稱迪克·切尼。只不過,切尼在世界政壇的知名度沒有比爾·克林頓高。
利茲·特拉斯是否刻意模仿美國政治人物,才在公開場合使用昵稱呢?
利茲·特拉斯是否刻意模仿美國政治人物,才在公開場合使用昵稱呢?這一點,就連英國媒體也未見深入的分析。但在英國社會,如果在報刊、電視、網絡等平臺高舉“伊麗莎白”之名,可想而知很可能與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相混淆。特別對于中下階層來說,弄不好會傻傻分不清她與王室的關系。這當然不利于她的選舉。
至于她的政治主張,往往是反復橫跳的。早年,她的觀點非常左,曾支持英國自由民主黨,但最后搖身一變成了保守黨的一員;原來還投票反對英國“脫歐”,但一看形勢不對,馬上變成了“硬脫歐”的旗手。在對華態度上,她的橫跳更是夸張。譬如在今年8月,特拉斯在保守黨黨魁選舉中,已經呈領先印度裔英國前財政大臣里希·蘇納克之勢。此際的她,頻頻拿詆毀中國說事,以攫取選票。譬如她稱,“英聯邦國家要開展更多貿易活動,以應對中國對他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嚴重威脅’”。然而,此前她可不是這么說的。英國《衛報》網站8月16日披露了一段約2分鐘的談話錄音——2017年,時任英國財政部首席秘書的特拉斯對中國的態度,與如今她口中所言大相徑庭。她當時分析英國生產力較差的原因,認為主要在英國人的“心態和態度”。她甚至稱,英國人似乎“沒有改變這一工作文化以使英國變得更加繁榮的愿望”。《衛報》還分析稱,這段錄音談話與特拉斯2012年與人合著的《掙脫的大不列顛》一書一脈相承。書中寫道,英國人是“世界上最糟糕的閑人”。最為關鍵,則是2017年的特拉斯還這樣說——“如果你去中國,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我可以向你保證”。顯然,她在用褒揚中國人的方式刺激英國人。2019年7月開始擔任英國國際貿易大臣與貿易委員會主席的特拉斯,更是一度希望加深與中國的經貿合作——客觀說,這確實符合中英兩國各自的利益。2020年3月,特拉斯與時任中國商務部部長鐘山通電話時,也夸贊中國:“英方完全贊同中方關于國際社會合作抗擊疫情、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的立場,愿與中方在二十國集團框架下加強協調合作,努力減少貿易與投資壁壘,保持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暢通。”她還進一步表示,“英方十分重視對華經貿關系,愿與中方積極探討未來貿易安排,提升中英經貿合作水平”。
特拉斯的對華變臉,發生在她出任鮑里斯·約翰遜內閣的外交大臣以后。她連續不斷地向中國“發炮”,讓人感覺莫名其妙。這背后,當然有不可告人的情況。但為什么要出爾反爾?如何打消一些選民對她個人政見、政策連續性的疑慮?特拉斯的辦法是——玩起模仿秀。早在2021年末至2022年初,特拉斯就以這樣的形象示人——去愛沙尼亞坐“挑戰者”-2坦克,在泰國坐凱旋摩托車,在約克郡擁抱一頭小牛。當時,英國《每日郵報》刊登了幾張撒切爾夫人當年的照片,與特拉斯照片逐一進行比較——原來,在20世紀80年代連續出任英國首相的撒切爾夫人,當年都有過此類舉動。《每日郵報》批評特拉斯稱,她這是在“裝扮成撒切爾夫人”。

特拉斯(左)和撒切爾夫人。

貝爾伯克(前排中)所在的綠黨,有不少女性參與。
可特拉斯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在各個場合模仿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甚至在衣著、體態上也刻意模仿,搞得她自己已經繼承了撒切爾夫人的衣缽,將成為呼之欲出的“撒切爾夫人二世”似的。
撒切爾夫人素有“鐵娘子”之稱,特拉斯與蘇納克在電視辯論對決時,也都不約而同地表示,英國保守黨有史以來最優秀的領導人,就是撒切爾夫人。蘇納克當然可以表揚撒切爾夫人,但當著競選對手特拉斯表揚撒切爾夫人,反而令他將戰果拱手相送。畢竟,蘇納克既不是盎格魯·撒克遜血統,又不是女人。作為白人女性的特拉斯,以其相對蘇納克而言獨有的優勢,將撒切爾夫人的當代解釋權攬到自己懷里。由此,成為繼撒切爾夫人、特雷莎·梅之后,第三位在英國政壇嶄露頭角者。
其實,她的這些伎倆,也是剛剛離任英國首相之位的約翰遜所慣用的。約翰遜上臺前,就打造自己當代丘吉爾的形象。然而,正如2019年出任英國首相的約翰遜并沒有展示出他如丘吉爾一般的決斷,沒有讓英國展現出大國風范一樣,利茲·特拉斯起碼在上臺之前,也并沒有展現出她真有“鐵娘子”那般的能力。她獲得的信任也是最低的——黨內投票率82.6%的情況下,獲得57%的選票。而自從保守黨2001年實行新的內部選舉規則后,在特拉斯之前,沒有一個人以低于60%的得票率贏得黨首職位。
倫敦瑪麗王后大學高級講師羅伯特·桑德斯稱,蘇納克與特拉斯都是將撒切爾夫人“當作原色,畫出他們輪廓中的空白”。也就是說,舉著撒切爾夫人的牌子,而想實現自身的政治主張,或者落實自己的為政之法。
時移世易,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布,以美元計價,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已經于2021年4季度開始超越前宗主國英國的時候,如今的英國當政者再拿19世紀英國首相愛德華·史密斯-斯坦利那一套對付印度,或者拿丘吉爾、撒切爾夫人等的辦法來對待世界,不僅是刻舟求劍,更是必然迅速失敗的。
約翰遜、蘇納克、特拉斯們之所以要傍著英國前任杰出政治家說事,很大程度還是因為這幾位當下英國的政治人物并非出身政治世家。這就如同近日接受紐約《The Cut》雜志專訪的梅根,其封面大片,無論造型、眼神、用光、畫面,都與戴安娜王妃逝世時發布的一張照片極為相似。在嫁給英國哈里王子以后,這位前美國女演員一直都沒有得到王室的認可,如今梅根這高仿戴妃的做法,無非也是為了博取英國人對她的同情——注意這個封面專訪的發布時間正值戴安娜王妃車禍身亡25周年前夕。
提及在政壇繼承衣缽,在德國,無論是只比默克爾小4歲的前勞工部長、國防部長,現任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還是現任外長、“80后”安娜萊娜·貝爾伯克,都曾被媒體冠以“默克爾繼承人”,哪怕貝爾伯克是綠黨人士,與默克爾不在一個陣營,且政治主張并不相同,卻依舊少不了媒體將她與默克爾比較,這一點與英國有相似之處。而美國的幾大政治家族中,就絕少去類比外姓人的——肯尼迪家族、布什家族的后輩,難道還需要刻意在衣著、體態方面模仿其他政治人物來博取選票嗎?他們的姓氏,就證明了什么。由此可見,利茲·切尼的從政之道,必然與利茲·特拉斯不同。迪克·切尼是老布什任上的國防部長,負責過針對伊拉克的“沙漠之狐”行動。小布什擔任美國總統的2001年1月至2009年9月,迪克·切尼擔任副總統。也正是這一時期,美國經歷了“911”,美軍入侵伊拉克并推翻了薩達姆政權,美軍還發起阿富汗戰爭。老資格的迪克·切尼深得小布什信任,成為美國歷史上“最有權力的副總統”之一。當時,30多歲的利茲·切尼曾兩度進入美國國務院任職——2002年任美國國務院負責近東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主管推動美國和近東地區的經濟交流與合作。2004年,利茲·切尼加入父親的競選班子,為他拉攏女性選票。在小布什和迪克·切尼競選連任成功后,利茲·切尼重返國務院,還升了半級——成為負責近東事務的首席副助理國務卿。在民主黨奧巴馬上臺之后,利茲·切尼從政府離職,先是競選懷俄明州聯邦參議員,可未能得到該州共和黨支持,無奈退選。接著,競選該州聯邦眾議員,并成功突進到國會。
利茲·切尼進入眾議院以后,先在軍事委員會任職,后成功上位眾議院共和黨主席,成為眾議院內的三號人物。作為共和黨的一分子,在共和黨籍總統特朗普任期內,她卻總是和特朗普對著干。2020年6月,利茲·切尼在推特發布其父親戴著外科口罩的照片,附文字標簽“真男人戴口罩”。這就是在譴責特朗普抗疫不力了。當時,民主黨籍的美國國會眾議長南希·佩洛西也時常發出這句話——“真男人戴口罩”。
特朗普一時想不明白了——利茲·切尼到底和誰是一個黨的?怎么連呼吁戴口罩的口號、方式都和對方陣營的佩洛西一模一樣?而在2021年1月6日美國國會山騷亂發生后,切尼父女二人竟然出席了佩洛西在眾議院舉行的默哀儀式——除了切尼父女,沒有任何一名共和黨陣營的人出席這一默哀儀式。福克斯新聞主播勞拉·英格拉哈姆直接將切尼父女封為“切尼民主黨人”。而特朗普則譏諷利茲·切尼為佩洛西的小跟班,原因在于2021年7月,利茲·切尼又接受佩洛西的任命,成為8名國會山騷亂事件特別委員會成員之一。今年8月16日,在懷俄明州國會眾議員共和黨初選中,利茲·切尼輸給了為特朗普“背書”的對手哈格曼。這算是利茲·切尼再次與特朗普結下梁子。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采訪時,利茲·切尼稱,她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讓共和黨“回歸它賴以建立的價值觀和原則”,為此,她將與其他共和黨人一起,堅決阻止特朗普獲得2024總統大選黨內提名,而這又被媒體看作利茲·切尼本人希望謀求2024年參與美國總統競選。

特朗普當政時期,身為懷俄明州眾議員的利茲·切尼對彈劾他投贊成票,引起媒體追逐。
從老布什到小布什,從迪克·切尼到利茲·切尼……,美國政壇出現這樣的世家傳統,這也難怪利茲·切尼與丈夫菲利普·佩里結婚30多年,也沒有隨西方老傳統改夫姓、稱“利茲·佩里”甚或“佩里夫人”。某種程度上說,“切尼”這一“招牌”在美國政壇的含金量比“佩里”要高。曾就職于美國國土安全部的菲利普·佩里,如今在華盛頓某知名律師事務所任合伙人,與政治的關系看上去若即若離。
回看歐美,從上世紀到本世紀,不少女性領導人是改了夫姓的。譬如撒切爾夫人,本名瑪格麗特·希爾達·羅伯茨,在1951年12月13日嫁給丹尼斯·撒切爾之后,改夫姓。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本姓羅德姆,英國前首相特雷莎·梅本姓布拉西耶。不過,在他們出任政府高級職務之后,媒體并沒有以“克林頓夫人”“梅夫人”相稱。
時代在悄悄變化。如今,“75后”利茲·特拉斯看上去比這些前輩更為獨立。特拉斯的父親約翰·特拉斯是利茲大學的數學教授,母親普里西拉當過護士、教師,后來還擁有了維多利亞社會史博士學位。但他們家并非政治世家。她早年在大公司當過會計師,這一職業,與她的丈夫休·奧利里相同。與之類似,貝爾伯克,父親是一名工程師,母親是一名社會心理學家。她從小在漢諾威附近的一個嬉皮士社區——童年所見所聞,就是各種游行示威活動,不是“反對核電”,就是“支持世界和平”。而她本人從小練體操和蹦床,1994年,14歲的她還代表過德國體操隊參加過在葡萄牙舉行的青少年錦標賽。目前,有媒體報道稱,她的丈夫丹尼爾·霍勒弗萊施已經一門心思回歸家庭,照顧他們的兩個女兒。在2021年7月以前,丹尼爾·霍勒弗萊施供職于德國郵政集團(DHL)。
希拉里·克林頓為了聲援馬林,特地在社交媒體貼出一張她自己在夜店跳舞的照片。
在美國,并不來自政治世家的唐納德·特朗普,在卸任美國總統之后,也遇到了不少麻煩。最近,聯邦調查局(FBI)搜查了位于佛羅里達州的海湖莊園——特朗普的“老巢”。從中查獲了不少據稱是特朗普離開白宮時違規帶出的涉密文件。其中有法國總統馬克龍私生活的細節。按照8月29日美國《滾石》雜志網站一篇文章所稱,是馬克龍“性生活的私密細節”。而眾所周知,馬克龍的妻子布麗吉特是他高中老師,比他大24歲。從這個角度分析,馬克龍的“性生活的私密細節”究竟是些什么?似乎不僅僅是八卦,更是美國情報部門上報給在任總統的“決策利器”。有評論認為,一旦美國方面希望要挾法國,或者要挾馬克龍本人的話,這些“決策利器”自然能夠派上用場。 問題在于,在西方民眾的利益來說,政治人物的私生活品味究竟是八卦談資,還是涉及其自身利益?當年,比爾·克林頓在美國總統任上與白宮女實習生萊溫斯基有染,盡管上了全球許多媒體的頭條,但對他的支持率的影響確實不大。在法蘭西,決定馬克龍政治前途的恐怕也未必是他的“性生活的私密細節”。
對于女性政治人物來說,同樣面臨私生活暴露在他人面前的問題。譬如安吉拉·默克爾在任德國總理的時候,德國媒體《明鏡周刊》曾爆料默克爾被美國方面監聽。默克爾2013年10月24日于當年歐盟峰會前夕,曾對此事進行評價:“德國與美國是盟友,朋友間進行監聽絕不應該。”可美國的監聽停止了嗎?在默克爾卸任以后,相關證據表明,美國方面對默克爾的監聽并沒有停止。
2021年5月30日,丹麥國家廣播公司(DR)曾爆出大丑聞——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利用丹麥的信息電纜,對瑞典、挪威、法國和德國的高級官員進行監聽、監視。這次被監聽、監視的名單中,涉及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法國總統馬克龍。可生于1977年的丹麥首相梅特·弗雷澤里克森女士竟然稱,這樣的勾當并不影響丹麥與盟友之間的關系。她的話,與默克爾2013年所言放在一起,真是一種另類的“相映成趣”!弗雷澤里克森甚至表示,哪怕出了這樣的監聽丑聞,“丹麥與法德的友誼并未受損,不需要修復”。這種說辭,不知遵循的什么邏輯?是在給誰背書? 盡管經歷了各種被監聽,可默克爾的私德或許無可指摘——多年來,媒體上幾乎沒有有關她的八卦,而多見她的各種為政之道的分析與報道。
近日,芬蘭總理桑娜·馬林在私下場合與人熱舞、喝酒的鏡頭被曝光,鬧得沸沸揚揚。卻絕少有媒體或者評論人士質疑——究竟是什么人,抱以什么樣的目的,才要將這段私密視頻公之于眾?而馬林的應對是——接受毒品藥檢,并陳述自己的私人生活不該被人指摘。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為了聲援馬林,特地在社交媒體貼出一張她自己在夜店跳舞的照片——照片中的希拉里正當年,看來是多年之前她擔任國務卿時期的舊照。希拉里還寫道:“繼續跳舞吧。”那意思無非是說,對于政治人物來說,干好本職工作還是第一位的。
特拉斯上臺以后,也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目前看,倒是很少有媒體去關注2006年她曾出軌保守黨議員馬克·菲爾德——當時的她31歲,他42歲。也絕少有媒體去翻她如何獲得丈夫的原諒,繼續在保守黨內長期工作。不是英國小報的口味變了,而是目前的英國,有點兒來不及顧及這些花邊新聞了。按照英國《每日電訊報》的說法,英國的GDP被前殖民地印度超越,正踉踉蹌蹌走向衰退邊緣——英鎊匯率正在掙扎,犯罪率上升,移民數量激增……,不知特拉斯首相在治國實際操作中,目前找得到可模仿的對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