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英

開學季,筆者所在的復旦大學終于在大上海保衛戰之后迎來了勃勃生機。更讓我開心的是一位交往了十年的忘年交女孩陳丹池,按當年對我的承諾、堅忍不拔地成為了2022級的復旦新生!到達復旦的第一天,陳丹池就希望我推薦一本有趣的、足以了解復旦深厚文化底蘊的新書給她精讀。我立即就想到了復旦著名歷史學家張廣智教授的新書《曦園拾零:在史學與文學之間》,這部力作文筆優美、敘事生動、情懷深厚,很適合新生閱讀。
張廣智先生,是我尊敬的大學者;其人風度儒雅,敬業守業而又銳意創新;筆耕魔都而知音廣泛。他是復旦大學歷史系的博士生導師,從教已經半個多世紀;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史學史與史學理論,2018年榮獲上海市世界史學會“終身學術成就獎”。他推崇文明之間的對話和交流,讓世界變得更加包容和豐富多彩;他認為一些西方學者所謂的“文明沖突論”是蓄意制造的理論陷阱。在國際學術舞臺上,張廣智教授和他領銜的專家團隊也總是在不遺余力地推進中外史學交流。正如他在《曦園拾零》中所指出的:“人類文化的生生不息,猶如一條長河,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的不斷交流才會使大河滔滔汩汩,不致干涸,顯示出蓬勃的朝氣和持續的生命力,史學文化亦然,且更具重要性?!薄爱斚?,開展中外史學文化的交流,借以顯示中國史學乃至中華文化的優秀遺產,更成了堅持文化自信的應有之義?!睆埾壬倪@一論斷對我很有啟發,我所從事的國際文化交流和中國學課程教學,正是文化自信的工程。
張先生還強調:“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互鑒,在文明發展進程中,攜手同行,和諧共存,才能使世界文明變得日漸豐盈,各具特色,散發出各自獨特的個性和持久的生命力。這顯然是一個時代課題,值得我們去認真地思考和研究?!边@一學術見解,于我而言更是親歷親為的教學實踐。尤其是本人課堂上(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來自世界各國的留學生們常常發生莫名爭論,甚至還有“文明鄙視鏈”“文明優越感”和“文明造假”的相互攻訐。如西班牙學子會對阿根廷留學生表示自己祖宗對南美開發的“豐功偉績”,新加坡留學生命名是華裔卻一開始并不承認中華文明對其國家的歷史影響;還有韓國學生甚至認為孔子是韓國人,是在朝鮮半島完成了儒教傳播任務后,通過山東登陸中國進行再傳播的。類似的這些謬論,自然需要在文明案例、在史學成果的具體交流中得以糾正,而不至于迷茫在文明優越感的沙漠中。
令人感動的是,《曦園拾零》還記載著張廣智學術團隊協力攻關、文化報國的事跡。如這個團隊曾經歷時12年6個月又4天(總計4563天)的奮斗,完成了填補空白的重大學術工程——《近代以來中外史學交流史》,得到了業界翹楚和海外同行的高度贊賞。在諸多評價中,學者和讀者形成的共識就是——尤其是本世紀以來,張廣智先生“徜徉在史學與文學之間,游刃有余”!張先生建起了一支學術實力很強的隊伍。其學術團隊一共11人,除他本人外,清一色的史學博士,都是活躍在當代中國學界的時彥才俊;積極投入并見證新時代中國學術事業的繁榮,同時也是百年學府復旦大學的學術驕傲。這方面,張廣智自我評價是:
“一如古希臘神話中的‘亞爾古船的英雄們’,最終克服了重重困難,獲取了當時希臘人認為是無價之寶的‘金羊毛’?!庇谖液完惖こ囟?,《曦園拾零》就是閃耀中的復旦學術金羊毛。
這是一部豐富又極為坦誠的回憶錄,讀者可以毫不費力從中看到,是什么造就了這位廣受贊譽的歷史學家的學術成就和世界視野。而尤為吸引人的是,他用近一個世紀的經歷,回溯了對“家”和“愛”的領悟,探索并創造家園歸宿感,充滿了睿智與樸素誠摯的情感。
王賡武親筆撰述的珍貴文本,加入母親、妻子跨時代的記錄文字,近600頁巨制,十數幅跨越百年的家族照片,兼具豐富的文學與史料價值,筆調平實深厚,謙遜動人,堪稱20世紀歷史洪流之中一部豐富而獨特的生命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