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碧琬
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擁有隸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的獨立民族語言壯語。據先秦、秦漢時期的史籍記載,壯族源于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族群,其聚居范圍東起廣東連山,西至云南文山,北達貴州從江,南抵廣西北部灣。其中,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的主要聚居區。
在我國,將蛙類作為崇拜和信仰對象的文化現象由來已久,河南省澠池縣出土了距今約6000年的繪有蛙紋的陶器。并且,蛙崇拜文化有較廣的地域分布,除了廣西壯族地區,還有西北、西南、中原等都盛行過蛙崇拜,涉及漢族、壯族、黎族、傈僳族、納西族等多個民族。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六《求雨第七十四》記載:“春旱求雨,令縣邑以水日禱社稷山川,家人祀戶,無伐名木,無斬山林,暴巫聚尪八日,于邑東門之外為四通之壇,方八尺,植蒼繒八,其神共工,祭之以生魚八、玄酒、具清酒、膊脯。擇巫之潔清辯利者以為祝。祝齋三日,服蒼衣,先再拜,乃跪陳,陳已,復再拜,乃起……鑿社,通之于閭外之溝。取五蝦蟆,措置社之中。池方八尺,深一尺,置水蝦蟆焉。”[3]352這里描述了漢族在大旱時求雨的情景,其“取五蝦蟆,措置社之中”,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根據雨天青蛙會叫的生物屬性,將蛙與降雨聯系了起來,從而通過崇拜蛙而求雨。
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當然,意識起初只是對直接的可感知的環境的一種意識,是對處于開始意識到自身的個人之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狹隘聯系的一種意識?!保?]12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的螞信仰,同樣需要放在當時人們所處的環境來考量。所以,壯族螞信仰的歷史淵源,與我國大多數地區對蛙類的崇拜相似,都與其生存環境、對自然的認識程度及生活祈愿等因素密切相關。其一是稻作農耕說。由于廣西地區的壯族人民以稻作農耕業為生,螞生活在稻田中對破壞農作物的害蟲進行捕食,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水稻生長。此外,一個容易引起聯想的現象是,螞的鳴叫和活動規律與天氣的陰晴變化有著密切聯系,先民們不能科學地認識螞的生物屬性,認為螞具有大自然的神秘力量,能夠主宰云雨,便試圖通過對螞的崇拜和螞圖騰的創造以締結人與螞之間的血緣關系,以祈求風調雨順、糧食豐收。吳偉峰在《壯族圖騰概述》一文中指出:“壯族的蛙圖騰起源于早期農業生產。原始人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發現蛙的鳴叫和活動情況與天的晴雨有很大關系,出于旱時祈雨、澇時求晴的愿望,遂崇拜蛙?!保?]黃增慶認為:“在氣象科學技術極其落后的遠古時代……人們只有根據青蛙的鳴叫現象,作為判斷風雨的依據。認為青蛙能夠給人傳遞風雨的信息,是預報風雨的神靈?!保?]228螞基于其與天氣、農作物特別是稻米以及人類之間的生態聯系,成為壯族先民的信仰對象。其二是雷王崇拜說。由于壯族生活的南方地區多雷暴大雨等強對流天氣,壯族先民很早就形成了對雷的崇拜。人們相信雷王能夠呼風喚雨、識別善惡。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一書中記載,“……敬事雷神,謂之‘天神’,其祭曰‘祭天’。蓋雷洲有雷廟,一路之民敬畏之,欽之人尤畏,圃中一木枯死,野外片地,草木萎死,番曰:‘天神降也’……”[7]269螞在雷雨來臨之前,一般都會在田間地頭鳴叫,雷鳴、蛙叫,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交相互應,猶如神靈相通,因此壯族先民認為螞是雷王的兒女,便將對雷王的敬畏移植到螞身上。其三是生殖崇拜說。早期人類社會生存環境較為惡劣,與大多數民族一樣,壯族先民希望多生孩子,多子多福。由于螞的叫聲與嬰兒的哭聲相類似,蛙類外形腹大,猶如女人懷孕時候的體態,并且產卵繁多,繁殖能力強,人們通過對其崇拜而建立人與螞之間的聯系,祈求也能像螞 那樣獲得較多子嗣。
人類對每一種神圣事物的表現形式反映了對其神圣的體驗,例如儀式、神話、信仰和崇拜對象等,這些神圣事物蘊含著人類關于存在、意義和價值的觀念。[8]3螞在壯族的原始信仰中被人們視為神圣物,它作為自然界具有神性的力量,在人們心中表現了一定的觀念形式,并且引起人們在情緒上的神秘、敬畏等體驗。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國內和國際形勢都呈現出錯綜復雜而又不斷變化的特征,要想應對新的世界變革,有效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就需要維持各民族的緊密團結和共同奮斗。習近平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保?5]200與此同時,他強調指出:“要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才能枝葉繁茂。”[16]246可見,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傳統,對形成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起著重要作用。壯族螞信仰作為民族文化、民族審美意識的重要部分,也應當站在這樣一個層面來認識。
一方面,對待民族民間信仰文化,應該持尊重、保護和揚棄的態度。在現代文化思潮的沖擊和影響下,民間信仰特別是少數民族的信仰,不僅是該民族的文化,而且融匯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應當作為一種民族文化遺產來對待。民間信仰是原始思維的產物,它的產生與形成具有社會經濟基礎。原始社會時期的人們在生產、生活的過程中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缺乏科學性、規律性和系統性的認知,不可避免地將一些自然現象神秘化。因為民間信仰的形成是一定社會條件下,與社會的生產力狀況、生產實踐密切相關的,所以從唯物史觀的視角來看,基于原始思維的民間信仰,是人類處于原始社會低級階段形成的思維產物和文化現象,是歷史發展之必然,也是歷史發展之局限,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無法跨越的一個階段。既然是一種文化現象,民間信仰一經形成,也會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匯合交融了本民族與其他民族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通,其中一部分直至當代社會依舊會保留下來,在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著。它包含民族的歷史文學、藝術作品,成為民族文化的構成部分。壯族的螞信仰、壯族先民對蛙的崇拜反映了人們從敬畏自然,到認識自然、把握自然和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過程,表達了壯族人民對稻作豐收、多子多福的美好生活的期盼。同樣,其他民族也有著這種期盼,諸如五谷豐登、天倫之樂,可以說這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相通的文化價值和審美情懷。唐宋時期不少的文人曾被貶謫到偏遠的南方地區,譬如柳宗元、李商隱、秦觀等,他們所帶來的中原漢族詩詞文化對壯族的民間歌謠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劉三姐”是廣西的,也是中國的;是壯族的,也是中華民族的。螞信仰作為壯族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是壯族先民在生產實踐過程中對自然界的認識產物,傳達出壯族人民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枝葉,是應當予以肯定、保護與傳承的民族文化。
另一方面,發掘民間信仰中蘊含的優秀民族文化,對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在2021 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中指出:“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有效應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民族領域可能發生的風險挑戰,才能為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證?!保?6]245而形成民族文化認同、構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壯族螞信仰體現了一種文化審美,是壯族文化心理構成的重要標志之一。如上所述,在古老的原始社會,人們自身繁衍力低下,人們對生殖力十分憧憬,螞信仰就是生殖力強的意象?!拔洝币沧鳛橐粋€文化符號成為壯族的標志之一。而后螞習性與天氣的關聯,也折射出人們對農作物豐收的祈愿。這些不同的案例都展示了“螞”作為民族信仰的文化符號,反映出人類生存與生產的根本問題。正如恩格斯所說“根據唯物主義的觀點,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底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再生產?!保?]2螞信仰雖然是思維的產物,但具有切實的物質生產和生活基礎,是一個民族面對自然、適應自然的文化現象。中國依賴“那”而食的飲食文化早在新石器時代就產生了,《詩經》記載:“乃積乃倉,乃裹糇糧”。[10]320“糇”同北方的“糧”即干糧、主食的意思,源于古越人語言,壯族至今仍將稻米稱作“糇”。這些史料都是對壯族“飯稻羹魚”,以“那”為中心的稻作文化的生動記載。習近平強調:“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血脈?!保?7]313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毫無疑問,各個民族的文化匯聚而成中華文化,對“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團結統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16]244必將產生巨大的積極作用,所以,尊重和維護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造就相互尊重和諧的民族關系,形成強大的中華文化主干,推進中華民族大團結,對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一個民族之所以成為民族,最根本的是在于她自身特有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特質,就成為區別不同民族的主要標志。民族文化與民族同生共源。”[1]6壯族螞信仰融匯著民族文化與民族情感,并通過圖騰、祭祀、樂舞、節日等多種形式展現并傳承,豐富的文化特質是壯族得以存在、發展和壯大的重要力量,“文化給人類的生存、生活、意識以符號的形式,將原始的混沌經驗秩序化、形式化”。[18]7作為壯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螞信仰理應予以深入研究,“中國多民族的民間信仰,深深植根于中華本土文化的沃壤中,廣泛地影響或支配著民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它理應成為中國文化史關注的重點。”[19]3壯族民間信仰源于人們對超自然力的精神體驗和審美觀照,時至今日,仍然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而存在著,仍然不同程度地影響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叭嗣裼行叛?,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保?0]323在新時代的進程中,保護和傳承優秀的民族信仰與民族文化,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