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光,尤志俠
(天水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甘肅天水 741020)
四邊孔綜合征多出現(xiàn)在軍事訓練損傷中,表現(xiàn)為肩關節(jié)后側劇烈疼痛,主要是因投擲動作過度、肱三頭肌應用過度所致[1]。該病可直接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需要積極采取有效方法進行治療。對于該病,常規(guī)西醫(yī)療法是用藥物進行保守治療,但效果并不理想,且西藥治療容易引發(fā)副作用,導致患者承受非必要的痛苦。小針刀可發(fā)揮針刺、刀切割的兩重作用,是一種新型的中醫(yī)治療方法,近年在骨科中的應用逐漸增多。沖擊波是常用理療方式,在中醫(yī)經絡理論之上展開治療,能夠縮短患者治療時間,顯著改善臨床癥狀。本研究嘗試將小針刀與沖擊波聯(lián)合應用于四邊孔綜合征,效果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2016年4月~2020年5月收治的四邊孔綜合征患者68例,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按照摸球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4例。其中觀察組男22例、女12例,年齡18~26歲,平均22.29±1.07歲,病程4天~3個月,平均1.35±0.29個月;對照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19~26歲,平均
22.34 ±1.05歲;病程2天~3個月,平均1.31±0.24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臨床表現(xiàn)為困乏無力、肩部不適,病情呈現(xiàn)不斷進展狀態(tài),嚴重時肩關節(jié)上舉困難,無法外展;②患者臨床資料完整,能夠隨訪;③患者對研究內容完全知情同意,自愿參與其中;④能夠按照醫(yī)護人員指導完成問卷調查。
1.2.2 排除標準①存在手術禁忌癥,無法開展小針刀治療;②合并凝血功能異常;③理解能力及表達能力異常。
1.3 方法 對照組以小針刀治療:患者取仰臥位,略外展患肢,暴露術野。在肩胛骨外緣上方約2/3的位置做1~2點定位,對小圓肌起點行松解處理;在肩胛骨下焦點,選取1個定位點,對大圓肌起點進行松解;在小結節(jié)嵴做1點定位,對大圓肌止點進行松解。常規(guī)消毒、鋪巾,以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處理。在肩胛骨外緣點,保持小針刀刀口線平行于肩胛骨的外緣,垂直皮膚方向送入刀體,快速刺入皮膚,保持穩(wěn)定速度,向前推進,到骨面為止。對刀鋒進行調整,使之到達骨外緣,順骨緣切開,行3~4刀剝離處理,縱向疏通并橫向剝離,當?shù)断赂杏X到松動時將針刀取出。在肩胛骨下焦點,保持刀口線平行于肩胛骨下角外緣,以垂直皮膚方向送入刀體,刺入皮膚,緩慢推進,到骨面為止,此時將刀鋒方向調整,到肩胛下角外緣骨面,行3~4刀縱向疏通并橫向剝離,當?shù)断赂杏X到松動時將針刀取出。肱骨小結節(jié)嵴,刀口線平行于上肢的縱軸,垂直皮膚送刀體,緩慢推進至骨面為止,將針刀浮起,縱向切開緣骨面2~3刀,當有松動感時出針。小針刀手術實施1次治療,術后常規(guī)使用抗生素3天,預防感染。觀察組則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沖擊波治療:采用MP-100放散式沖擊波治療儀(STORZ公司制造),以Deep impact 15mm探頭治療,壓力1.0~2.6bar,頻率6~10Hz,行100~300次定點沖擊;之后順四邊孔大圓肌、小圓肌、肱三頭肌長頭、肱三頭肌外側頭走行、三角肌等部位進行沖擊治療2000~3000次,頻率8~12Hz,壓力1.4~3.0bar。每3天接受1次治療,共治療5次,總治療時間為15天。
1.4 觀察指標①在治療前、治療后3天(沖擊波治療完成后的3天),以視覺模擬量表(ⅤAS)[2]對患者的四邊孔壓痛程度進行評價,總分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②在3個月后對臨床療效進行評估[3]。治愈:壓痛、肢體不適等癥狀徹底消失,肩外旋及外展均恢復正常,無疼痛感,睡眠情況正常;好轉:各項癥狀得到顯著改善,對睡眠的影響輕微;無效:治療后各項癥狀未見顯著改善,睡眠會受到明顯影響。以治愈、改善統(tǒng)計總有效率。③在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以匹茲堡睡眠指數(shù)評定量表(PSQI)[4]評估患者的睡眠情況,最高21分,睡眠質量與分值呈反比。④以Constant Murley肩關節(jié)功能評定標準[5],對患者肩功能進行評價,該量表包含疼痛程度、手的位置、日常生活情況、肩部四種活動、外旋、內旋及肌力等,總分100分,肩關節(jié)功能與評分成正比。
1.5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值加減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均值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無序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f)、構成比(P)表示,采用χ2檢驗。兩樣本等級資料比較,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壓痛程度 治療前,兩組患者Ⅴ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天,兩組患者ⅤA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壓痛程度比較(±s,n=34)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壓痛程度比較(±s,n=34)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比較,②P<0.05
?
2.2 臨床療效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1.18%,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59%;兩組總有效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高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ˉR,P)
2.3 睡眠質量 治療前,兩組患者PSQI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個月,兩組患者PSQI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睡眠質量比較(±s,n=34)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睡眠質量比較(±s,n=34)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比較,②P<0.05
?
2.4 肩關節(jié)功能 治療前,兩組患者肩關節(jié)功能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個月,兩組患者肩關節(jié)功能評分均較治療前提高(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睡眠質量比較(±s,n=3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睡眠質量比較(±s,n=34)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與對照組比較,②P<0.05
?
四邊孔綜合征即旋肱后動脈、腋神經于四邊孔部位承受外在壓力,進而造成的臨床癥候群,肩四邊孔位置為肩胛骨外緣和肱骨內側之間,如在投彈中,大力的動作可導致肱三頭肌、小圓肌、關節(jié)囊等受到大力牽拉,尤其是肱三頭肌長頭位于肩胛盂下緣的附著點,若牽拉作用反復出現(xiàn),可造成創(chuàng)傷性炎癥反應,同時肱三頭肌的長頭腱可不斷增粗,發(fā)生炎癥反應。發(fā)生四邊孔綜合征后,患者肩關節(jié)后側往往會有局限性疼痛,在長期刺激下可反復出現(xiàn)出血、肢體疼痛、功能受限等情況,需要通過妥善治療方法將之解除。
關于四邊孔綜合征的治療方案,常規(guī)的有局部熱敷、中藥敷貼、藥物止痛等,但這些方法作用時間長,療效局限[6]。小針刀是中醫(yī)理念與西醫(yī)手術理念結合的治療方法,用其治療四邊孔綜合征,能夠促使病變的軟組織充分松解,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消除無菌性炎癥,促使粘連松解,這樣粘連、纖維化的組織可逐漸疏通,還可明顯擴大四邊孔間隙,促使腋神經壓迫癥狀改善[7]。為進一步強化效果,我科還應用了沖擊波療法,沖擊波進至人體中接觸到軟組織(如韌帶、肌腱、肌肉等)后,可形成不同的機械應力效應,促使細胞膜通透性改善,提高細胞攝氧量,且機械擠壓作用還可使局部炎性介質向健康組織中轉移,降低炎性物質給機體造成的刺激程度[8];同時,拉應力能夠促使組織之間不斷松解,對機體微循環(huán)有促進作用,特別是在骨與軟組織、骨與肌腱、骨組織內部等發(fā)生物理效應,解除四邊孔周圍組織粘連,進而對疼痛性疾病進行治療[9-10]。此外,沖擊波具有空化效應,能夠促使局部閉塞維細血管不斷疏通,加快受沖擊部位的微循環(huán),對新生血管再生有積極影響,還可促使機體血液循環(huán)改善,促使局部致痛物質被排出體外,對疾病達到治療目的。沖擊波還能對受累肌腱、肌肉、韌帶、周圍組織等提供刺激,使之加快愈合,對于局部病變組織有改善效果,可增加這些部位的血液供應,促使新生長因子形成,使得肝細胞
不斷轉化為正常組織結構,進而改變肩關節(jié)四周軟組織勞損狀況。將小針刀和沖擊波療法聯(lián)合應用,兩種方法能夠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本研究中,對照組單獨應用小針刀,觀察組則加用沖擊波療法,結果顯示:治療后3天,觀察組疼痛程度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治療后3個月,觀察組無論是臨床癥狀還是睡眠癥狀均優(yōu)于對照組,且觀察組肩關節(jié)功能優(yōu)于對照組,可見觀察組的治療方案作用更為突出。
綜上所述,沖擊波聯(lián)合小針刀治療四邊孔綜合征效果顯著,能夠快速緩解疼痛,改善患者睡眠情況及肩關節(jié)功能,值得推廣。